红楼探秘-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
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个墓地,应该说是现实中的“葬花冢”,它和《红楼梦》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陵墓——金陵。由于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全部镌刻在了《石头记》里,所以在这里没有发现墓志铭,也没有发现其它的文字记载。
《石头记》作为墓碑的性质,宝玉以戏语的方式提到过。在二十三回的故事里,宝玉借《西厢记》里的话,把林黛玉称作“倾国倾城貌”,并说:“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的碑去”。此时的宝玉代表《石头记》,黛玉则代表主人公,这番话说的正是《石头记》即主人公的墓碑。“病老归西”是双关用语,一方面指人死去,另一方面指墓地的方位在“帝城”的西面。(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66章 、龙袍干尸谜案(2)()
在满人的习俗中,西面是纯洁而又神圣的地方,把“葬花冢”放在紫禁城的西面,体现的正是主人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美好愿望。可见,龙袍干尸的墓葬与《红楼梦》大观园的位置高度一致并非巧合,而是墓主人生前就策划好的。执行既定方案的显然是皇室成员,别人绝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这件事。
第二、墓葬朝代的认定与胤祯所处朝代十分吻合
这具干尸被专家认定为康熙朝的官员,因为在棺木中发现了几枚铸有“康熙通宝”字样的铜钱,专家据此得出这个结论。这个认定与胤祯作为康熙皇子的身份十分吻合。笔者认为,这几枚“康熙通宝”说不定是下葬时作为朝代的线索故意放进去的,目的就是想让人们知道,这座墓葬所处的朝代年纪,以便对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做出准确判断。这个做法恰恰说明,这个墓葬在设计和构思时,一方面在极力掩盖真相,另一方面又在极力引导人们去接近真相。这种“怕人知处要人知”的做法,和《红楼梦》如出一辙。
第三、拙吾与拙笔意思相同
“拙吾”即“吾拙”的意思,与留在香山39号院和书箱上的“拙笔”落款意思完全一样,都体现了一个关键字——“隐”。前面说过,张宜泉在与夏公先生的奉和诗里说“为知素性能藏拙,只在人前说项斯”,特别强调了自己坚决奉行“藏拙”的行为准则。所谓“藏拙”,就是将自己的真实身分隐藏起来,以化名和平民的身份抛头露面,让人看不出其皇家的背景。应该说,“拙吾”和“拙笔”,都是这个思想的直接体现。
从这座墓葬就可以看出,即使死后,他依然坚守这个承诺,把“藏拙”的行为进行到底。因此,棺木上就出现了“中宪大夫”的头衔,出现了“黄拙吾”这个专家怎么都查不到的名字。尽管这个名字并不是墓主人的真名实姓,但“黄”还是透出了其皇家血统的身份。所以,笔者认为“拙吾”和“拙笔”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十四阿哥胤祯。
第四、干尸身上的朝服与胤祯在康熙朝的身份完全一致
康熙末年,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进驻青海等地。临行前他的送行仪式威武雄壮,声势浩大,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当时他身上穿的就是这件麒麟补服。可以说,这件衣服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形象,看到了一个在黄沙漫卷,北风呼啸,战马嘶鸣的西北疆场上纵横驰骋的雄伟身姿。“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这两句话正是对他这个经历的赞美和概括。他不仅仅是一位将军,还是一位太子,是康熙秘密钦定的接班人。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麒麟补服下面罩了一件五爪龙袍,“龙袍干尸”也由此得名。
在考证过程中,这件龙袍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究竟是真龙袍,还是假龙袍呢?是不是一件唱戏的戏服呢?或者就是他自己给自己做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专家进行了反复比对和研究,最终发现这件龙袍无论是做工还是用料,无论是设计还是图案,完全可以与故宫制作的龙袍相媲美。而且,上面的龙形图案全部都是用纯金线绣制,细部特征和绣制工艺与真龙袍一模一样。专家由此断定:这件龙袍出自皇宫,并非是民间仿制。这个结论十分重要,它说明这个墓葬并不简单,与皇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这个龙袍又与皇宫的龙袍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区别不在做工,而是在图案的设计上。我们都知道,龙袍的制作历来就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符合清朝的服饰等级制度,绝不可能随心所欲。按照规定,上面龙的数量是区分等级的重要标志,正龙越多等级就越高。皇帝龙袍上正龙是九条,体现了其九五之尊的身份,亲王的则是四条,比皇帝的要少。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干尸身上的龙袍,正龙居然有十三条之多,比皇帝的还多出了许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也不知道他属于哪一个等级。在找不到任何理由的情况下,他们只好把这个龙袍界定为“蟒袍”,以表明它与真龙袍是有区别的。
但笔者认为,正是这个特别之处,才使得这件龙袍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具有了深入研究的价值。其实,这件龙袍上面的正龙数量不再是等级的象征,而是身份的标志。墓主人费尽心机制作这件龙袍,必然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目的,他显然是想通过这件龙袍传递出某种信息,让人们知道他究竟是谁。这个信息是什么呢呢?这个信息就是,除了表明自己是真龙天子以外,还要告诉大家他是康熙的第十四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龙袍上面的正龙数量有十三条,再加上他自己这条真龙,不就是十四条吗,而这个数字就是十四子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十四阿哥生于1788年,属龙,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条龙。可见这个龙袍并不简单,里面隐藏着惊人的秘密,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大家可能还记得,香山39号院题壁诗文中有一首“拙笔”自己题写的诗,内容是揭示他与皇位离散原因的,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借得衣服难合体,人都穿单我还夹”。书写者以此表明,自己公开的身份是将军,而秘密身份则是储君,所以比别人多穿了一件衣服。外面的那一件是借来的,并不合体,里面的那一件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这具干尸麒麟补服下面罩龙袍的做法,正是“借得衣服难合体,人都穿单我还夹”的具体体现。所谓“借得衣服难合体”,指的就是罩在上面的麒麟补服是借来的,而这件龙袍才是为他量身定做的。看到没有,把这句话用来解释眼前这个现象,可以说再合适不过。(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67章 、龙袍干尸谜案(3)()
专家在清理龙袍时,发现上面挂着两个荷包,旁边还放着一串佛珠,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红楼梦》里荷包隐含“合”的意思,佛珠则是“真嗣子”的象征。北静王送宝玉的“鹡鸰香念珠”就是一串佛珠,由圣上所赐,体现的是“真”和“情”。龙袍上所挂的这两个荷包代表“两合”,“两合”在《红楼梦》里指“珠”与金和玉皆相匹配,在这里指墓主人与金和玉皆相匹配。两个荷包表明,穿龙袍的人与这件龙袍珠联璧合,极其般配,这就说明他既是康熙朝的太子,也是康熙之后的皇帝,所以集金玉于一身。可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配饰,里面却有大文章,这显然是下葬之前就已经设计好的,这与《红楼梦》的表现手法惊人的相似,让人不得相信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五、龙袍上的图案与宝玉头上的图案完全一样
在确定它是真龙袍之后,上面的图案自然也就成了被关注的焦点。上面除了有十三条正龙的特殊设计外,腰间还绣着一个二龙抢珠的图案,看上去十分醒目。这个图案与宝玉头上“二龙抢珠”的图案一摸一样。尽管这个图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但在这里它依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宝玉头上的这个图案,除了是其身份的标志以外,还包含了这样的寓意:两条龙代表金和玉,也就是皇位和嗣位,而中间的那颗珠子,则是龙的眼睛,代表真嗣子。点了这颗珠子的龙才是真龙,否则就是假龙,因为它是龙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花袭人又被称作花珍珠,林黛玉又被称作绛珠的原因。可以说,这个图案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了高度概括,让“金玉良缘”的内涵一目了然。龙袍上的这个图案,应该说与《红楼梦》具有相同的寓意,它既表明墓主人是中间的那颗珠子,也表明他与《红楼梦》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图案时,脑子里立刻就呈现出了《红楼梦》,呈现出了宝玉的形象。它就象心灵的感应器,把你的思维马上带进了“花谢花飞”的大观园,带进了如梦如幻的天香楼,带进了凄楚悲凉的潇湘馆。这个图案的出现,让我更加相信,这个坟墓葬埋的不是别人,正是《红楼梦》的主人公。如果说《红楼梦》是以文字的形式完成了作者“葬花”的心愿的话,那么这个墓葬就是以实物的形式达到了这个目的。
第六、墓主人的发式与张道士的形象完全一致
在干尸头上出现的明朝发式,实际上是道士的装扮,并不具有怀念明朝的意义。墓主人把自己装扮成道士,主要出于以下几个考虑:第一,与《红楼梦》中的张道士形象相呼应;第二,传递其出家归隐的信息;第三,表明自己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者,因为道士也叫“真人”;第四、突出皇家的背景,因为道士属于庙堂之人,而庙堂指的就是皇家,这与《红楼梦》的隐喻完全一致。
墓主人的形象,实际上是北静王和张道士两个形象的结合体,也是敦诚笔下“张璞庵”形象的再现。他身上的官服和头上的发髻,反映了墓主人出家前后两种不同的身份,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七、墓葬的内容与张璞庵薄葬的遗愿完全相符
敦诚在《璞翁将军八十三卖棺度日诗以詠之》中,明确表达了璞翁薄葬自己的遗愿。他说:“行将天地为棺椁,珠玑星月辉当前”。还说:“况乃青山可埋骨,黄肠安用惊愚顽”。这就说明璞翁对他的后事具有通达开明的理念,并不注重形式,只要求能体现自己生前意愿即可。无独有偶,宝玉对自己的归宿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他对袭人说: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宝玉对死的理解一反封建社会所标榜的“忠臣良将”的道德观念,而是希望用“女儿”的眼泪来埋葬自己。他并不相信有来生,更不相信在阴曹地府里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只要能做到“质本洁来还洁去”他就心满意足了。女儿的眼泪是纯洁的象征,用女儿的眼泪来安葬自己,表达的正是主人公“清白”的愿望。
可见,无论是璞翁还是宝玉,他们对于死后怎样安葬并不在意,所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被世人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