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楼探秘 >

第82部分

红楼探秘-第82部分

小说: 红楼探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这三个时间坐标,为《诗稿》的起点和终点提供了依据。当然,《五十自警》并不是这一部分的最后一首,在它的后面还有七首,这就许说明,终结的时间或许还要更晚一些,但最晚不会超过1774年底,因为张就在这一年秋冬交替的时候溘然长逝。他的“甲午八月泪笔”,记录了他临终时的遗愿。

    除了这两首之外,在《诗稿》的第二部分,还有一首《喜生子》,笔者推测它很可能写在庚辰年,也就是1760年。这首诗的内容是:

    忽闻儿一哭,便觉喜非常。汤饼尊三日,弦弧定四方。掌珠终作吉,怀燕始为祥。祖德知堪恃,门楣自此光。

    这很可能是针对《红楼梦》最终完成而作。这个被视作掌上明珠的“麟子”,是为祖宗争光的吉祥之物,故而令诗人喜不自禁,以诗庆贺。它和《五十自警》里的“晚年无别望,有子喜呼麟”前后照应,相得益彰。

    为什么把这首诗确定为庚辰年呢?原因是:《诗稿》创作于1757年之后,而这首诗的顺序又在《哭李四兄》之前,也就是在1768年之前。因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很可能与《红楼梦》的庚辰本的时间一致,也与张宜泉留在书箱上的时间相一致。所谓“掌珠终作结”,指的是庚辰本的诞生,这个本子是经过张最终审定后准备面世的一个本子,所以上面留下了“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字样。也许就是在他四阅评过之后,以喜悦的心情,轻松的心态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一部分还有一首与曹雪芹有关的诗,题目是《怀曹芹溪》,由于“芹溪”的称谓与书箱上的称谓一样,笔者由此推断,二者的时间比较接近。这首诗的内容是:

    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扫径张筵久,封书畀雁迟。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

    它写在《喜生子》之前,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1760年之前的作品。如果把曹芹溪看作是作者念念不忘的“昭雪”之情的话,那么我们对“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这句话的指向也就不难理解了,很显然,只有让《红楼梦》所揭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最终才能完成作者的这个心愿,实现圆梦的目的。看得出,此时尽管距离这一理想的实现还遥遥无期,但作者依然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希望,他用“扫径张筵”和“封书畀雁”表达了这个意思。

    这首诗与第三部分的《伤芹溪居士》在格调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前者以喜悦和期盼的心情,准备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后者则以“怀人不见泪成行”的沉痛,送别这个相伴多年的老友。这一迎一送,体现了作者从希望到失望的心里路程。然而,失望并不等于绝望,“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鋩鋩”则又说明,诗人的梦还在,他依然还在坚守,依然不会放弃。

    笔者认为,《伤芹溪居士》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763年和1772年之间,因为,张在注释中说曹“年未五旬而卒”,说明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到1772年。作为真事代表的曹,生于“虎兔相逢”之年,也就是1722年,但他死于什么时候,要根据作者的想法而定。脂批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表明曹死于1762年底。以这个时间推算,他在世的时间也只不过四十年。所以,敦诚在《挽曹雪芹》诗中说:“四十萧然太瘦身,晓风昨夜佛铭旌”,采用的就是这个说法。但张宜泉的“年未五旬而卒”的说法,应该要比1762年晚,究竟晚多少不太好说,只能确定一个大致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家门不幸”之后的四十年至五十年之间,也就是1762年至1772年之间。

    把1765年作为曹雪芹死亡时间,明显与脂砚斋在《红楼梦》中的“甲午泪笔”中的时间不符。恰恰是这两个时间概念给人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增加了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到底哪个时间更确切呢?笔者认为,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时间也就不同。因为曹雪芹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代表了作者“昭雪”之情,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意思一样。故而,他的死也是一种象征意义,表明“昭雪”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说已经完成了作者“还泪”的心愿。至于其死亡的时间,说1765年也行,说1763年也未尝不可,二者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在这个问题不应该过于纠结,非要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才算完事。(第十六卷完)

    (本章完)

第159章 、宗室子弟与《红楼梦》的关系之谜(1)() 
那些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的宗室子弟,是否参与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创作?是否对《红楼梦》通行本的问世起了一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就是这些人对《红楼梦》的底细比别人更清楚,更了解,证据就是他们留下的诗篇。比如:明义的《题红楼梦》十二首,永忠的《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曹雪芹三绝句》等,都能印证这个问题。然而,他们以隐曲的方式谈论这部作品的诗篇就更多了,敦敏《懋斋诗钞》中的《题敬亭〈琵琶行〉填词后二首》,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其一:

    西园歌舞久荒凉,小部梨园作散场。漫谱新声谁识得?商音别调断人肠。

    其二:

    红牙翠管写离愁,商妇琵琶湓浦秋,读罢乐章频怅怅,青衫不独湿江州。

    笔者认为,商妇所吟唱的《琵琶行》,指的就是《红楼梦》,理由是:虽然“商妇”的名声不雅,带有浓厚的铜臭之气,但经她弹奏出来的《琵琶行》却是“王者”之音,因为“琵琶”二字中并列四个“王”字。商妇弹奏《琵琶行》,和用戏子演绎一段真实历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带有“以文为戏”的特点。《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这个号用来代指《红楼梦》作者也在合适不过。因为,“白”即“金”,带有皇家的背景,而香山巧好是作者的隐居之地,红楼梦就诞生在这里,把这个名号用在他的身上可谓名副其实。

    诗中所说的“西园歌舞”,指的就是在大观园上演的历史剧目,由于大观园位于“帝城西”,宗室子弟大都心照不宣地把它称之为“西园”。明义在他的《绿烟锁窗集》的诗文中,就曾经发出过“悠哉邺西园,千古醉人心”的感叹。可见,“西园”在他们心目中既崇高又神圣,这里上演的剧目自然不会是普通的戏。

    “漫谱新声谁识得?商音别调断人肠”,这句话道出了在“西园”上演的是一出悲剧,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泪”,也是这些宗室子弟刻骨铭心的痛。但可惜的是,这些“商音别调”无人能识,无人能领会,无人听得出其弦外之音。“读罢乐章频怅怅,青衫不独湿江州”,这句话表明这出戏反映的不仅是一家之哀荣,更是古今之悲叹,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不止是白香山,还有更多的有“情”之人。它与永忠的“不是情人不泪流”的意思颇为相似,说的都是凡知情者,凡宗室之人,都会为之动容,为之震撼。

    “西园歌舞久荒凉,小部梨园作散场”,这句话说的是这出戏已是曲终人散,曾经热闹非凡的舞台,如今只留下了一个无人问津的荒凉园子。也许,这首诗写在《红楼梦》八十回完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诗人才会用“久荒凉”来形容。看得出,虽然这出戏已经唱完,但里面的“商音别调”却还在他们的耳边回荡,在他们的心中萦绕不散,让他们的思绪依然沉浸在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中。

    如果说敦敏的诗从戏剧的角度对《红楼梦》来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暗示,那么明义的诗则从戏子的角度又进行了一番点拨。他在《中元夜闻歌漫成长句》中这样写道:

    夜过七夕初长漏,满堂明烛明如昼。断肠客依绿樽前,销魂人唱黄昏后。香鬟冉冉乌云堕,罗裙艳艳湘波绉。舞腰不让春柳软,歌喉更比雏莺溜。朱唇未启斜遮扇,玉肩半軃长拖袖。珰垂玉耳两明月,领围细项双排扣。一枝烟里笼芍药,二月梢头含豆蔻。端详举止凌凡辈,矜持态度同闺秀。柔肠百尺辘轳转,芳心一寸灵犀透。眉眼抛掷暗来去,手语殷勤私授受。讵有千金买尔笑,漫劳一曲为侬寿。多情未免有龃龉,无缘那得相邂逅。人生百岁忽如寄,其间万物牢以囿。不从鸡鹜争饮啄,或随牛马效奔走。冶金自负能跳跃,俎豆凭谁漫饤饾。几见富贵终相守,亦有才命两不副。名高未免受物忌,钱多或恐生铜臭。何如散发返修林,常使红粧送清酎。

    这首诗再现了张宜泉诗中的“身同傀儡笑登场,一曲春风灿齿芳。金鼓演全人世态,衣冠描尽古今长”的恢宏场景。戏子是这首诗的主角,他们表演的舞台就是“西园”,他们所起的作用与蒋玉菡一样,演的是历史大戏,演的是人间悲歌。这个戏是由“袭人”和“戏人”相结合共同完成的。

    我们都知道,蒋玉菡是天下闻名的戏子,和宝玉情投意合,他的作用直接体现在他所唱的小曲中:

    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

    酒底是:“花气袭人知昼暖”。由于出题者要求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恰巧蒋玉菡看见席上有“一朵木樨”,便说出了这个酒底。木樨即桂花,这个酒底道出了《红楼梦》这出戏的主题,道出了女儿即袭人,也道出袭人即嗣子的秘密。所谓“配鸾凤”指的就是他与袭人的婚姻,这个结合就是戏人与袭人的结合,也就是戏与历史的结合。只有他们的通力合作,才会有这个伟大的创举,才有奇迹的发生。

    明义的这首诗是对《红楼梦》“以文为戏”演绎手段的阐释。当然,这个手法有利也有弊,所谓“多情未免有龃龉,无缘那得相邂逅”,说的就是这种形式难免让人产生误解,并受到无端指责或诽谤,但要想求得真谛,与其没有缘分是不可能的。“名高未免受物忌,钱多或恐生铜臭。何如散发返修林,常使红粧送清酎”,这是结尾句,它道出了作者不愿为名利所缚,归隐修文,以红妆送“清明”的真相。所谓“清酎”指的就是“清酒”的意思,而“清酒”即“清九”,它是袭人的代称。(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60章 、宗室子弟与《红楼梦》的关系之谜(2)() 
在明义的《绿烟锁窗集》里,除了这首诗以外,类似的题材还有很多,只不过大都使用的是隐语,给人的印象除了香艳,还有些无聊,很难引起太多注意。其实《绿烟锁窗集》名字本身就隐含“清史”或“清明”的意思,与《红楼梦》的主题直接呼应。“绿烟”即竹,宝玉题潇湘馆的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其中的“绿烟”指的就是竹。脂批说:“‘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把竹的寓意直接挑明。“竹”隐“清”和“史”,“窗”含“明”。明义把自己的诗集以“绿烟锁窗”命名,依然沿用了书之隐语,说明他不仅仅是“深知拟书底里”的人。

    敦敏的另一首诗《题芹圃画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