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注定。续书中的签上诗:“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说的就是她忙乎白天,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说”戏“是表,那么”裘“就是里,就是目的。
《集腋成裘》表达了做裘不易,既要有良工巧匠的技巧,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狐腋为谁为集,良工巧作裘。千金诚不易,百结最难谋”,这些内容与“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寓意遥相呼应,表达了”补裘“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付出多少艰辛,才能完成。“金裘”或“狐裘”都是“箕裘”的意思,它指的是“宫袍”或“黄袍”。《红楼梦》的创作目的就是修补曾经“颓堕”的“黄袍”,并把它完好无损的展示出来,恢复其本来面目。”补裘“的良工巧匠,就是吟坛之上有奇思妙想,能吟诵出千古绝唱的文人学者,就是书的作者
诗人在最后一首《四时殊气》的诗中写道:“熙熙和舜禹,穆穆霭成康。圣主垂裳日,天工协正长”。它道出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不是别的,正是迎接开明盛世的到来,实现“圣主”神州尽“舜尧”的夙愿。(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47章 、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3)()
《诗稿》第一部分的第一首诗《春色满皇洲》,用“阊阖”、“紫宸”、“御阶”、“三殿”、“九重”、“帝阙”等词汇,把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带进了高高在上的皇都,带进了诗人的出身地,带进了威严的紫禁城。这就是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金台”,这部分的诗大都以此为背景展开,里面所有“歌功颂德”的内容完全发自诗人的内心,并非是应景之作,更不是献媚之作。
2、第二部分的五言近体诗,主要围绕隐居生活展开,诗人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我们能一睹其逍遥自在的神仙风采。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呈现给我们的是与“皇洲”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形和状态。
这一部分可谓“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与第一部分的“皇州”形成鲜明对比。纸窗木榻、柴门矮墙、茅舍炊烟,处处散发着田园的气息,彰显着平民的生活。张宜泉的隐居生活,就是在这种氛围和状态下度过的。
开篇一组名为《暮春郊游四首次仰山韵》的诗,立刻把我们带进了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繁荣景色当中。“山莺啼色晓,水鸭泛流新”,“到处韶光媚,欢游物色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那样的春意盎然。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了归隐之路,过起了田园一般的的生活,这组诗就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这样写道:
天晴诗眼豁,地迥绿苔匀。杨柳微风日,梨花细雨春。童喧村外路,僧募寺前人。茅舍炊烟出,冲空起处频。
客去柴门掩,回车倍出尘。绿云千陇麦,红雨一林春。凹凸狐狸穴,槎枒樵子薪。啠'闻犬吠,应是送归人。
有没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之感?它犹如一股清澈的山泉,从静谧的田园中缓缓流出,带着大自然的清新,带着击浊扬清的豪情,也带着从未有过的恬淡和宁静,流进了历史,也流进了读者的心田。这个场景不禁让我们想起“菱行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稻香村”,更想起“竹篱茅舍自甘心”的“稻香老农”。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诗人居庙堂之高的忧思,那么这一部分就是他处江湖之远的牵挂。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忧国忧民的心始终都不会变。因此,在这四组诗之后,他又写下了《长河晓望》、《早起过大宫门》和《登天惠楼》来表达自己与家国,与朝廷息息相关的联系。
《早起过大宫门》:
御苑晴烟合,宫门晓雾开。百舆花底散,千骥柳边来。鹿下龙嵒草,岛眠凤沼台,无为符至化,瞻望独徘徊。
《登天惠楼》:
携舆登楼望,聊将目力穷。峥嵘窗外阁,壮丽槛前宫。远嶂连云断,平湖入野通。蓬瀛何处是,尽在依栏中。
诗人对朝廷的牵挂,在山水通野,蓬瀛难求的思绪中显露出来。他对“御苑”和“宫门”的“徘徊”“瞻望”,在“天惠楼”上的凝神远眺,都表现了“进亦忧,退亦忧”的情怀,彰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读后不仅令人动容,更令人肃然起敬。
诗人的隐居生活,闲适而又忙碌,它与友人的频繁来往就反映了这一点。《春夜止友人宿即席分赋》诗这样写道:
高斋欣友过,留赏夜清华。破灶添寒火,春灯剪细花。裁诗分笔砚,对酒捡鱼虾。未肯安眠早,长空月影斜。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到“高斋”来访的友人不止一个。“破灶添寒火,春灯剪细花。裁诗分笔砚,对酒捡鱼虾”,这几句话体现了大家聚在一起,挑灯夜话的情形。他们时而高谈阔论,时而细语切磋,时而又谈笑风生,那场面温馨而又热闹。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样的夜晚,对诗人来说,也许已经是家常便饭。
另外,《元夜喜希睿先生过访小饮即席赋》、《题李四兄书舍壁》、《晴溪访友》等诗,也都记录了他与友人来往的情景,反映了其隐居时的社交活动。看得出,这些友人无论是亲友还是朋友,把他们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和追求。说不定,他们都是《红楼梦》创作的参与者,都为这部作品的诞生尽了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晴溪访友》诗说:
欲寻高士去,一径隔溪幽。岸阔浮鸥水,沙平落雁秋。携琴情得得,载酒兴悠悠。不便张皇过,轻移访戴舟。
这首画面感极其丰富的诗,把诗人“访友”的目的含蓄而又清晰的表达出来。“岸阔浮鸥水,沙平落雁秋”,这句话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高远而又宁静的画面,把我们的思绪带入了一个远离尘世的山水之间。“不便张皇过,轻移访戴舟”则说出了诗人“访友”的目的不为别的,正是为“雪”而来。“轻移访戴舟”来自“雪夜访戴”的典故,故事的主人公王子猷一夜奔忙,目的并不是要寻访隐居山林的戴安道,而是为了赏雪,为了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高士”是“雪”的代称,薛宝钗就被称作“山中高士晶莹雪”,而这里的“高士”和它的意思完全一样。
“欲寻高士去”开门见山的点明,诗人隐居的目的是为了“雪”。大家都知道,“王”的头上戴白帽,隐“皇”的意思,所以“高士”既有“清白”的寓意,又有“皇冠”的内涵。可见,诗人的“隐”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48章 、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4)()
诗人简朴的生活,随遇而安的心态,在他的《自嘲》诗中得到充分体现,他说:
癖性成清懒,吾庐废扫除。蛛丝牵幕细,鼠迹印床邸A懵淠抑芯洌莺峒苌鲜椋罗诳勺鳎α舷餐印
常与“蛛丝”和“鼠迹”为伍,生活条件之简陋,可以说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他在另一首《遣怀》诗中还说:“我室无长物,萧然四壁尘”。这些都说明,他的隐居生活最多能满足温饱,谈不上任何物质享受,与过去的王爷生活无法相比。但“零落囊中句,纵横架上书”则又反映了他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充实,十分丰富,而他最享受的恰恰是这一点。
这个状况与他在《红楼梦》中的表白完全一致,他说:“虽今日之茆椽蓬牗,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我于之襟怀笔墨者”。也就是说,简朴的生活并不会妨碍他驰骋的思绪,更不会禁锢其自由的情怀。可以说,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作者或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坚定睿智的精神风貌。
《咏鸟啼竹丛明月图》似乎是针对《红楼梦》而作,因为“鸟啼竹丛明月图”展现的是潇湘馆的意境。鸟、竹、窗是潇湘馆最大的特色:“窗”即“月”,隐“明”,竹即“清”,含“史”,“鸟”即主人公,寓胤哥。《鸟啼竹丛明月图》实际上就是一幅《清明图》。“清明”是书的主题,也是主人公的身份,所以说它暗指《红楼梦》。诗的原文如下:
妙墨无人识,黄筌我独惊。凌竿看月上,接笋听禽鸣。翠袖闲堪依,瑶琴坐欲横。平安疑再报,笔态信天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能平安问世的喜悦之情。尽管“妙墨无人识”,但“笔态信天成”的结果,却让他感到欣慰,感到满足,因为它说明“平安”有望,后顾无忧。至于能否被人理解,他并不担心,有缘千里来相会,只要顺其自然就好。这首诗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追求的是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以解决“真事”立足的问题,平安的问题。这个目的显然已经达到,故而诗人写下这首诗以示庆贺。
另外,《晓发潘家庙》、《黄村道上》、《晚宿黑垡村》、《朱家务夜话》、以及《南各庄晓望》等诗,真实的反映了诗人平淡而又质朴的平民生活,他不仅能与周围的村民打成一片,而且从中还找到了无限的乐趣。《晚宿黑垡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插曲,或者说一个片断:
小店孤村里,投人傍晚过。连房喧客少,破阜闹驴多。酒比常沽贵,羹殊向味和。计程钱袋短,笑杀生家婆。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老者在一个荒郊野店留宿,并为酒贵而斤斤计较,为羹美而津津乐道,为自己的寒酸忍俊不止。在房客和闹驴的喧嚣声中,他一边品味着美味佳肴,一边还风趣的和店家开着玩笑。看得出,对这样的环境他不但不陌生,还乐在其中,特别享受。
《别田舍主人》和《新居誌喜》这两首前后相连的诗,反映了张宜泉有过一次搬家的经历。从哪里搬到哪里,诗中并没有说明,只知道是从西边搬到了东边。《别田舍主人》这样写道:
兵厨相谢罢,东载上归骖。冬别原非一,秋逢每是三。田园催去北,松竹忆行南。知得皇恩重,何由补自惭。
《新居誌喜》这样写道:
买断东邻宅,得房有六间。花瓯留蚓隙,沙径点苔斑。岂作游云出,应如倦鸟还。闭门尘不染,松竹正堪攀。
这两首诗向我们透露了以下几个信息:第一,这次迁移是从西到东,从简朴的田舍生活回归到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第二,“知得皇恩重,何由补自惭”,反映了这次搬迁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和关照下进行的。第三,两首诗都写在《哭李四兄》之后(即1768年之后——笔者注),说明此时张已是八十多岁的人,这也许是乾隆为什么要亲自出面安排其搬迁的原因。第四,这个被称作“东邻宅”并有六间房的小院,成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站,“岂作游云出,应如倦鸟还”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第五,从西面而来,有可能是从北京西郊的香山39号院搬出,因为被诗人称作“兵厨”的这个地方,明显带有兵营的色彩。
“兵厨”一词来自《三国志?魏志?阮籍传》,文章说:“阮籍闻步兵校尉厨贮美酒数百斛,营人善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