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银一万两,赐谥“勤”的记载,但这只是例行公事而已,看不出有任何“与诸王异”的个人情感方面的东西。也许,乾隆对胤祯归隐的事心知肚明,说不定就是他们事先商量好的,所以他才会在胤祯出家之前的1754年10月赐予万金,以备其今后的不时之需。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胤祯的“死”,乾隆不作过多表示,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不管怎么说,1755年之后,胤祯从人们的视线彻底消失,也许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从王爷变成了平民,从庙堂之人变成了江湖野客,以脂砚斋的身份与《石头记》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这部作品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里面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对书的作者和批书人产生了好奇,都想知道他们是谁,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和人生阅历,为什么对《红楼梦》如此专注,如此用心。二百多年来,人们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追问,不停的寻找答案,但始终没有结果。尽管有种种的猜测,但从来没有人把《红楼梦》与康熙的十四子胤祯联系在一起。
其实,1755年永忠写给祖父的挽诗,里面就透露了胤祯并没有死的信息。这首诗来自《觉罗诗人永忠年谱》,不知为什么侯堮只截取了它的后半部分,笔者只好原封不动的把它抄录在此:
……作人恒不倦,莅事久弥恭。目力穷千卷,心期报九重;在天应捧日,翊化佑时雍。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胤祯不计较个人恩怨,顾全大局,尽心竭力辅佐新君的高尚情操。最后一句“在天应捧日,翊化佑时雍”传递出来的是这样的信息:当他羽化而去时,依然会把护佑天子,护佑大清,护佑子孙作为自己的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句话里大有文章,“羽化”是登仙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仙逝”,但在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否则“佑时雍”就无法作出解释。笔者认为,这是永忠在暗指胤祯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归隐去了。这句话与《红楼梦》中的“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颇为相类,里面都包含了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国泰民安的寓意和内容。
永忠的另一首诗,对祖父的平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他说:
西邸开名胜,湖山写旷襟。好贤常设醴,重义每挥金;舞剑英风迈,鸣琴雅意深;枚皋能作赋,彩笔振清音。
这首诗反映的是胤祯好招贤纳士,与社会上的高人学者往来频繁,其“西邸”经常是高朋满座,谈笑风生,大有“莲社之雄才”、“东山之雅会”的韵味。大家在一起舞剑鸣琴,吟诗作赋,并非闲情逸致使然,而是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目的,表现出来的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思想境界。“西邸”是什么地方呢?它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某一个地方,二是某一种境界。某一个地方很可能指西山的39号院;某一种境界则指大家为之奋斗的理想,因为西面是光明和崇高的象征。或许,在这里它两者兼而有之。
笔者认为,这首诗在影射《红楼梦》的创作,隐射这部作品的诞生是集体的智慧和结晶,隐射它的品味,它的思想内容远远高于其表象。所谓“彩笔振清音”,指的就是以诗会友,以文载道,成就梦想,成就未来。这首诗所反映的背景,与北静王所说的:“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的背景极为相似,我们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胤祯影子,看到了其作为皇子,作为太子的风采。
胤祯归隐之后,为了这部作品的问世和流传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把它整理成册,并加以详细批注;比如把它抄录出来,让它看上去与一般文学作品没有两样;比如为后四十回的创作进行筹划,进行准备等等。这后续的事情繁复冗杂,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减少问世后的风险,他本人的“消失”当然比“存在”要有利的多,即便有什么情况,也有个回旋的余地。
我们现在发现的比较早的两个版本——己卯本和庚辰本,就是在胤祯隐居之后推出来的,时间是在1759年和1760年。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语,大都集中在这两个本子上,所以它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我们研究《红楼梦》极其珍贵的资料。很显然,作者的隐退计划早在《红楼梦》创作时就已经安排好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书中埋线伏笔,并反复暗示和引导,唯恐读者不知,唯恐人们错会了他的意思。
对胤祯而言,隐退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也很惬意,他在《红楼梦》的凡例中对这种生活作了这样的描述:
虽今日之茆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尘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
探春“秋爽斋”墙上的题字“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就是其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薛姨妈的牙牌令“凑成二郎游五岳——世人不及神仙乐”。所谓“二郎”即“二爷”,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江湖之人,后者是庙堂之人,虽然身份不同,但人却是一个。为什么称他为二爷呢?因为他是康熙朝的第二个皇嗣,故而被称作“二爷”,或者“宝二爷”。“世人不及神仙乐”说的就是他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一个在宫廷内斗中长大的皇子,一个劫后余生的人,晚年将自己置身于一自然清幽的环境之中,享受从来没有过的宁静淡雅的生活,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只有他比常人更能体会这份平淡的可贵,这份宁静的难得,这份无拘无束的来之不易。(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32章 、胤祯卒年之谜(5)()
在书中,要说最典型的出家人形象,自然是非跛足道人莫属。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主人公归隐后的乐趣所在,能直观的体会到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多么的重大,多么的崇高,多么的有意义。但是,跛足道人的形象依然是象征意义居多,还不能完全代表胤祯出家后的本来面目。那么书中有没有能直接代表他这个形象的人物呢?当然有,这个人就是清虚观的法官张道士。如果说北静王体现的是胤祯太子的形象,那么张道士呈现给我们就是其隐居后的庐山真面目,前者为庙堂之人,后者为江湖野客。虽然它们身份不同,形象迥异,但给人的感觉都是那样神采奕奕,风姿卓著;都是那样虚怀若谷,超然洒脱;都是那样气定神闲,豁达睿智。
为什么说张道士就是出家之后的胤祯呢?因为书中的介绍刻意突出了这一点。我们来看看书中对他是怎样介绍的:
贾珍知道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
语不在多而在精,寥寥数语就把张道士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和盘托出,给人的感觉气场十足,底蕴深厚,整个贾府除了贾母能与其对话,能与其平起平坐之外,恐怕再没有第二人。我们看到,张道士来历不凡,身份极其特殊,不仅做过荣国公的替身,还被两任皇帝封为“仙人”和“真人”,其经历非普通出家人可比。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张道士的背景实在不简单。
“大幻仙人”、“终了真人”、“神仙”,可别小看了这些头衔!表面上看,这些头衔很虚很假,但虚中有实,假中有真,毫无疑问,它们的背后暗藏玄机,大有文章。要知道,这些头衔可不是一般人能担当得起的,没有相应的地位和身份,没有相应的阅历和背景,谁会给你这些头衔,谁会承认你的这个地位呢?更不要说这些都是皇上亲口御封,王公藩镇一致认可的了。
张道士与“清虚观”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他是这里的法官?“清虚观”是庙堂,也是佛堂,纯洁而又神圣,具有至高无上的性质。所谓“欲洁何曾洁,言空未必空”说的就是它。庙里供奉的“佛”,象征着“有言必应”的皇权,正因为如此,张道士把前来祈福的贾母称作“无量寿佛”,因为贾母具有同样的性质。“清虚观”实际上是“龙床”所在地,与宁府的性质完全一样。
对应性是《红楼梦》叙事的一大特点,它呈现给我们的每一出戏,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场景,对应的人物,对应的情节,这出戏也不例外。“清虚观”与“玄真观”对应,张道士与贾道士对应。所谓“法官”就是庙里的主持,“玄真观”的法官是贾敬,“清虚观”的法官是张道士,二人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这个“法”字上。张道士的“法”代表王法,贾道士的“法”代表非法,所以一个“清”,一个“浊”;一个是“水”,一个是“火”;一个是真神仙,一个是假神仙。那么“清虚观”的“虚”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是皇位归宿不明,虚位以待的意思。不明确自然就会带来奢望,带来争斗,争斗的结果只有一个:“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为什么会出现空虚的状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宝玉尚未婚配。宝玉的婚姻是贾府的一件大事,也是贾母最挂心,最忧心,最担心的事。宝玉为什么没有婚配呢?张道士和贾母的对话说出了其中的原委。很显然,张道士和贾母一样,最记挂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宝玉,所以特别留意他的婚姻,一见到贾母首先想到宝玉,一见到宝玉又立刻想到了他的婚姻,想到了他的未来,难免就有了提亲的冲动。他说:
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得到也好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儿家当,到也配得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其实,在张道士的心目中,宝玉的婚姻早已有了人选,而且这个人从年龄到模样,从聪明智慧到家底根基都与宝玉十分般配,只不过就等老太太的一句话,此事也就万事大吉了。可是老太太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老太太的态度很明确,此事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宝玉生的“外头好,里头弱”,有先天不足之症,故而不宜过早提亲。言外之意,最好保持现在有实无名的状态,以避免多灾多难,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麻烦,这样对宝玉才是最有利的。
老太太的心思张道士最了解,他知道宝玉树大招风,容易成为靶子,遭到暗箭的攻击,所以贾母才会如此兴师动众的到“清虚观”打醮,为宝玉祈福,为宝玉的婚姻祈福,让他能平平安安的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元春是新君诞生的象征,是“金玉良缘”的产物,贾母以她的名义祈福,说明这个婚姻早已成立,只是没有公开而已,“清虚”只是一个假象。
然而,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清虚”的假象,必然引来揶揄者的虎视眈眈,引来不法之徒的铤而走险。所以,积极响应元春“清虚观”打醮号召的不光是贾母,还有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王熙凤。对阿凤而言,这当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毕竟“清虚”比“清实”好,起码让她有浑水摸鱼,乘虚而入的机会。贾母为宝玉祈福,她则是为“巧姐”祈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