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祯怀疑四阿哥在父皇的病上作了手脚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如果一旦胤祯与父皇见了面,四阿哥阴谋篡位的计划将彻底破灭,因而他必须先下手为强,要让这位真正的奉诏继位者,面对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局面,也只能望“天”兴叹,无可奈何了。
在如此被动的情况下,胤祯又能做什么呢?说出真相吧,必将造成手足相残的恶果,辜负了父皇生前的信任和重托。忍气吞声吧,又会助纣为虐,破坏朝纲大法,成为大清的罪人,这同样辜负了父皇的信任和重托。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权衡利弊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后者,接受了被“半途而废”的事实。这其中的冤屈,其中的懊恼,其中的悔恨,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所谓“途劳受气向谁发”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诗中所说的“画稿”,指的就是“康熙遗诏”,它与薛宝琴《梅花观怀古》诗中的“画婵娟”意思一样。“赴宅画稿犹可叹”,说的是尽管他手里有康熙遗诏这个尚方宝剑,但毕竟他的身分没有公开,面对眼前的困局,他能做的也只有保持沉默。虽然雍正拿出来的“康熙遗诏”遭到强烈质疑,但他也不能说出实情,因为形势不允许。如此的委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犹可叹”三个字就道出了他不明不白的身份带给他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题壁诗文中的主人公的遭遇,与“日边红杏依云栽”的探春一模一样。探春就是一个被放飞的风筝,只有一根细细的线与放飞者相连,这根线一旦被扯断,她就成了无“家”可归之人,等待他的是前途未卜。其实,预示探春命运的灯谜,与这首《侍卫叹》有着很强的呼应性,灯谜的内容如下: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诗中的“清明”指的就是“花袭人”,“东风”指的是占得先机的意思。
脂砚斋在这个灯谜后面这样批道:
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这个批语点明了探春的“远适”是造成贾府“树倒猢狲散”的直接原因。其实,“放风筝”、“远适”和“往来程途走奔驰,风吹雨洒自啧嗟”都指向一件事,就是胤祯被派往西北边陲,远离权力中心这件事。由此可见,探春与“清明”离散的原因,和题壁诗中的主人公与“菱花镜”离散的原因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断定,题壁诗文和《红楼梦》所隐之事是同一件事。
6、从署名上看
在弄清楚这些文字的寓意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题壁诗文是谁写上去的呢?一般而言,署名是确定书写者身份的重要依据,但题壁诗文上的署名提供不了这方面的线索,因为他用的是笔名………“拙笔”。“拙笔”是文人自己对自己的谦称,使用比较广泛,没有任何特点,放在谁的身上都可以。所以,要想通过它来判定书写者的身份基本不可能。
然而,书写者把“拙笔”作为署名的意图却十分明显,因为它出现过两次,而且都出现在扇面诗之后。两首扇面诗的位置正好处在整个诗文的最下方,很像是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书写者把名字放在这里,完全符合一般的行文规律。但是,两处落款的内容却不太一样,一处写着“拙笔学书”,另一处写着“学题拙笔”。“学书”和“学题”有什么不同呢?从对应的内容来看,大概存在这样的差别:“学书”是引用前人的话,“学题”是自己的原创。但无论是“学书”还是“学题”,“拙笔”这两个字都是书写者自己对自己的称呼,这点毫无疑问。因而,我们也只能把“拙笔”作为书写者的签名看待。
可是,这个署名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除非有其它的线索加以补充,否则又是一个无头公案。那么,有没有这方面的线索可供参考呢?还真有一个,但这个线索不是文字,而是图画。如果我们把目光顺着扇面诗往下走,就会发现在它的右下角画着一株兰花草,线条简洁明快,形象生动逼真。从这株兰花所处的位置来看,它倒更像是书写者的签名,因为它处在整个画面的最下方,在它的后面再没有任何内容了(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10章 、《红楼梦》创作地点和创作时间之谜(7)()
如果说兰花是对“拙笔”的进一步的阐释或补充的话,那么书写者的真实身份就应该隐藏在这株略显孤单的兰花当中。兰花所包含的信息,显然要比“拙笔”丰富得多,想象的空间也大得多。它可以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也可以是一个人品质的代表,就像《红楼梦》中的女子以花名作为自己的标签的做法一样。她们把自己的象征意义隐含在了这些美丽的植物身上,让这些花变成了“解语花”,变成了正义的化身。
兰花的寓意是什么?不用我说大家都很清楚,是“君子”的象征。但这个“君子”可不是一般的君子,他具有“花袭人”的身份。花袭人的判词是这样写的:“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这句话说明,桂花和兰花是“袭人”的象征,也是皇嗣的代称。为什么要用桂花和兰花隐喻袭人呢?这是因为桂花隐“贵子”,兰花隐君子”,前者代表“木石前盟”,后者代表“金玉良缘”,所以在“袭人”身上,具有金和玉的双种属性。那么这个兰花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从题壁诗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来看,它肯定具有这样的性质。
兰花的象征意义我们再熟悉不过,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是高洁、典雅、纯情和忠贞不渝的象征。在四君子梅、兰、竹、菊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具有含蓄内敛、纯正清幽的气质,具有王者的风范。书写者在这里以兰花自比,其言外之意尽在不言之中。
兰花与“菱花镜”上下呼应,形成了“菱花镜”——“以礼相交”——“早立子”——“困龙”——“兰花”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关系链,书写者身份在这个关系链中也不言自明。我们看到,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的两端,一个是菱花,一个是兰花,他们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花袭人”,就是《红楼梦》的主人公。应该说,这是书写者经过精心策划后埋下的伏笔,他相信,只要人们看懂了这张内在逻辑很强的画图,自然就能揭开其中的秘密,让“拙笔”的真相浮出水面。
在《红楼梦》中,具有兰花性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宝玉,一个是李纨。宝玉体现在袭人身上,李纨体现在贾兰身上。虽然他们都是兰花,但两个兰花的性质截然不同。宝玉是真兰,李纨是假兰,二者的区别有以下两点:第一,宝玉有“珠”有“情”,这个“珠”是花珍珠袭人,这个“情”是绛珠黛玉。而李纨的夫君贾珠早已亡故,可以说她是“珠”死“情”亡,她的生活犹如“槁木死灰”一般,唯一的希望就是贾兰(假兰)了。要知道,“珠”和“情”是“君子”的唯一标志,北静王手中的“鹡鸰香念珠”,就是“珠”和“情”的象征。第二,宝玉的年纪在十三岁左右,正是元春的年龄,而李纨已是二十多岁,与元春毫不沾边。正是基于这两点,《晚韶华》的曲子说她是“镜里恩情”,“梦里功名”,一切都是虚的。但不管怎么说,那个象征皇权的“金印”实实在在的挂在了她的脖子上,让她最终成为了一代君王。而真正的“花袭人”却遭遇了被废的厄运,成了一枝枯兰。所谓“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这句话是对真嗣子半途而废的揭露,也是对李纨“花袭人”身分的强烈质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断定,题壁诗文中的主人公和书写者是同一个人,这与《红楼梦》的主人公和作者是同一个人完全一样,体现的是“观音自念观音经,求人不如求己”的智慧和勇气。不仅如此,题壁诗文的书写者与《红楼梦》的作者也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早立子”,都是“困龙”。“困龙也有上天时”,直接表达了他与“菱花镜”“破镜重圆”的心愿。因此,这株兰花同时又有了另一种寓意,就是“合”。书写者把它放在扇面诗之后,目的就是想说明,“两合”到“两散”并不是最终得结果,最终的结果应该依然是“合”。如果第三个“合”能出现的话,说明主人公“问世传奇”的目的已经得以实现,花袭人“有始有终”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作者“昭雪”的愿望也如愿以偿。对书写者来说,没有比这个更重要,更值得期待的了。
在《红楼梦》中,作者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意愿,晴雯撕扇的情节,就是这个愿望的直接反映。晴雯即情文,是这部作品的象征,她在宝玉面前撕掉的正好是两把扇子。作者以此表明,“两散”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所以这一回的题目叫“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撕扇”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伏白首双星”,而“白首双星”就是“合”的意思。谁跟谁合呢?当然是宝玉和史湘云之合,也就是主人公与历史之合,因为史湘云是“史”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湘云在宝玉心目中,与宝钗和黛玉具有同等地位,同等作用的原因。
“麒麟”代表什么?它既代表主人公,也代表这部还原历史真相的作品,因为主人公本身是一位麟子,他的作品是他的后代,同样是一位麟子。这个麟子被史湘云在草丛中捡到,说明这部作品一“落草”,便与“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便深深的打上了“史”的烙印。所谓“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面隐含“流芳百世”的意思。“史”和“情文”是一回事,都指的是《红楼梦》,所谓“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说的就是只有《红楼梦》才能完成主人公从“散”到“合”的心愿,才能实现其问世传奇,流芳百世的愿望。(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11章 、《红楼梦》创作地点和创作时间之谜(8)()
很显然,作者不愿再次遭遇“散”的命运,因为这个“散”意味着与历史的离散,与真事的离散,与自己梦想的离散。对于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来说,没有比这个结果更令他伤心,更令他失望,更令他气馁的了。正因为如此,他在书中和题壁诗文中都强烈的表达了“合”的愿望,表达了对未来充满期待。那株孤独绽放的兰花,不仅是其身份的象征,也是其这一愿望的体现。它所期待的“合”,即与画面中心的“菱花镜”之合,与六角形图案中的“早立子”和“龙”之合,当然也期待与《红楼梦》之合。
书写者以“拙”自称,体现的正是大智若愚的特点。这个特点在《红楼梦》中表现得也很突出,我们不仅在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身上可以看到,在宝钗身上也能看到。作者对宝钗性格的描述,特别强调了其“愚”和“拙”的一面,他说:
(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鬢儿,蜜合色绵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