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灯谜给予的暗示
在《红楼梦》里有“戏说”,也有“史说”,它们是正反两面。所谓戏说,就是“满纸荒唐言”,所谓史说,就是“一把辛酸泪”。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有头无尾”,后者“有头有尾”。史湘云的灯谜《点绛唇》,对此作了明确暗示,她说: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当湘云说出谜面时,众人都有所不解,想了半天“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只有宝玉一下子就猜到了,他说:“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说:“正是这个”。但众人依然不解,问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末后一句”指的就是“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湘云对此的解释是:“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也就是说,这只被耍的猴子实际上是有头无尾,而且这个“有头无尾”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并非其它原因。这就变相点明了戏说“有头无尾”的事实,
其实《点绛唇》就是粉墨登场的意思,再加上“红尘游戏”的解释,以及被耍的猴子的谜底,使得“戏说”成了很明确的指向。而且,其尾巴被剁去,造成“后事终难继”的结果,是在它告别山林,进入红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这就说明,这本书的有头无尾,是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设定好的。
那么,猴子没有结果,谁有结果呢?当然是和尚和道士。这个谜语其实有三个选项:和尚、道士和猴子。宝玉把和尚和道士排除在外,就意味着他们是有结果的人,不属于“后事终难继”的性质。和尚和道士有结果,就等于“史说”有结果,史说有结果,就等于真事有结果,真事有结果就等于这部作品有结果。这个结果恰恰说明,这本书是“戏说”和“史说”同时并存,“有头无尾”和“有头有尾”同时并存。
通过上述分析,我想大家对八十回是完稿,不是残稿的事实,不要说深信不疑,也应该是有所了解,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下面的解读,在理解上就要容易得多。(第四卷完)
(本章完)
第37章 、作者和批书人行踪之谜(2)()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批书人脂砚斋究竟何许人也?凡研究这本书的人都想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就算不能弄个水落石出,起码也弄出点名堂来,对广大读者也是个交代,可是结果却无法令人满意。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江宁织造府曹家去寻找答案,可是查来查去,始终没有查找到这个家族与《红楼梦》有任何关系的证据,线索也就此中断。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除曹雪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红学界。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抄本问世的时候并没有作者的署名,后人根据楔子里的“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阅《金陵十二钗》”的文字断定,作者就是曹雪芹。但书中还有吴玉峰题《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风月baojian》,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以及甲戌本中的“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等文字的记载。然而,这些人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曹雪芹脱颖而出,被认定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正是这一认定奠定了红学研究的基础,让这部作品深深的打上了江宁织造府曹氏家族的烙印。但是,与曹雪芹同时出现在书中的这些人又是什么人?他们与这本书究竟是什么关系?既然参与了书的题名,有没有可能也参与书的创作呢?这些问题没人说得清楚,也无法说得清楚,因为他们的名字没有一个是真名实姓,根本无从考证,只能不了了之。
红学权威俞平伯先生曾经十分感慨的说:
《红楼梦》的名字一大串,作者的姓名也一大串,这不知怎么一回事?。。。。。。从这一点看,可知《红楼梦》的的确确不折不扣,是第一奇书,象我们这样凡夫,望洋兴叹,从何去下笔呢!
其实,令人糊涂的不单单是书名一大串和作者姓名一大串,它的批书人也是一大串,我们现在常说的脂批是对以脂砚斋为首的一大群人的统称。《红楼梦》最早问世的时候,它的名字不是《红楼梦》,也不是《石头记》,而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名字说明,“脂批”与这部作品是孪生姊妹,它们在同一时间问世,在同一个空间出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早期的抄本如甲戌本、已卯本和庚辰本都使用的是这个名字,而且大量的批语在这些本子中被集中发现,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一大串的批书人的名字当中,除了脂砚斋以外,还有畸笏叟、松斋、梅溪、鉴堂、琦园、立松轩和玉蓝坡等人。这些人又是些什么人?与作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特别是脂砚斋和畸笏叟,从他们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他们不仅对书中所披露的历史事件十分熟悉,而且与作者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遭遇。难道他们仅仅是批书人?有没有可能也是作者呢?
到目前为止,尽管没有更多的资料让我们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关系非同一般,否则他的名字也不会堂而皇之的写入书名当中。他显然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仅凭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另眼看待,对他的来历和身世引起高度重视,对他的历史遗迹进行跟踪探索,毕竟他是我们至今能够感觉得到的唯一的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脂砚斋的踪迹呢?根据现在的情况看,除了书中,恐怕也别无选择。
1、一僧一道与一芹一脂
关于作者和批书人,书外我们很难找到更多的线索,无论是“索隐”还是“考证”,在这方面都很难有所突破,几乎成了红学研究的一个死结。然而,“众里寻她千白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把目光从书外转向书内时,却有意想不到发现,作者和批书人的踪迹居然就在书中,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要知道,所谓的“将真事隐去”,不仅仅只是隐藏一段真事,还包括了隐藏作者和批书人的行踪,因为作者和批书人是这段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者,没有他们,这个故事就称不上是“追踪摄迹”;没有他们,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那么,他们在书中是以什么方式出现的呢?有一句哲言说得好,“我思故我在”,他们的存在正是通过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体现出来的。
既然《红楼梦》是镌刻在石头上的铭文,那么在石头上刻字的人就是作者,这点毫无疑问。是谁在石头上刻字呢?当然是一僧一道。石头因无材补天,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就在这时,“生的骨格不凡,丰神迥别”的“一僧一道远远而来”。脂砚斋在这段文字后面批道:“作者自己形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这个批语直接点明两位“坐于石边,高谈快论”的僧道,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当石头第一次见到他们时,便直呼“大师”,并称颂说:“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这寥寥数语,便把两个超凡脱俗,睿智豁达,精明能干的“大师”形象定格在了这方舞台上,让人顿生敬意,顿生羡慕之心。正是这两位“大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把石头打造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而且还把他们的“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复制在了石头身上,让石头成为了他们的翻版,成为了他们的镜子,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38章 、作者和批书人行踪之谜(3)()
一僧一道既非世俗之人,也非等闲之辈,尽管他们出场的次数不多,但影响力却无处不在。除了主人公贾宝玉是他们的杰作之外,就连宝钗、黛玉、香菱等人的命运,也无一不在他们的掌控之中。脂批称他们为作者,应该是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事实。
僧道高深莫测的法力,睿智通达的智慧,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连书斋里的老学究都难以望其项背,凡夫俗子更是望尘莫及了。他们不仅懂得“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更是参透了“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能永远依恃”,必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相随相伴的玄机;不仅对石头的“实在好处”了如指掌,而且对他“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局也早有预料;不仅能对石头施以“点石为金”的幻术,把他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而且还亲手在上面镌字,将其疗冤疾、除邪祟、知祸福的功能昭告天下;不仅把石头从青埂峰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而且还让他在红尘中经历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劫难,最后把他的遭遇写入太虚幻境的“薄命册”里,成为演绎《红楼梦》的脚本。
《红楼梦》虽称不上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之绝唱,但也算得上是“无材补天”的一首高亢悲歌。谱写这曲悲壮乐章的就是这一僧一道,他们希望这首乐曲能穿越时空,长久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为此,他们不仅在石头上镌字,还在金锁上錾文,以此表明《石头记》乃金石之文,并非世俗小说,更不是情书艳史。与此同时,他们把自己的愿望也刻在了上面,希望有朝一日人们能看到它。是什么愿望呢?
对于僧道在石头和金锁上所镌刻的文字,想必广大读者早已耳熟能详,但能参透其中奥妙的人却不多。金玉相对的场景出现在第八回,题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在世人眼里,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是最令人陶醉、令人愉悦的一种状态。在“金娃”对“玉郎”这出戏里,作者就采用了这样的技法,以“微露”和“半含”营造出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空间,让人们的思绪在亦真亦假,亦梦亦幻的意境中畅游,领略其带来的朦胧之美。
表面上看,“金娃”对“玉郎”是才子对佳人,展示了一幅“金玉良缘”的美好前景,但石头和金锁上的文字,却透出了另外的深意。石头上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看了宝玉石头上的篆文说:“我听这两句话,到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看了宝钗金锁上的篆文后,也说:“姐姐这八个字到真与我的是一对”。可见,双方都承认对方的文字和自己的是一对,这就说明金玉的确是天作之合,所以上面的文字才能形成一幅对子。
我们可以把石头上的文字看作上联,把金锁上的文字看作下联,上下联所蕴含的寓意就是横批。那么这幅对子究竟蕴含怎样的寓意呢?其实上联的“仙寿恒昌”和下联的“芳龄永继”,合起来就是“百世流芳”的意思,而“百世流芳”就这副对子的横批,也是作者对这部作品的愿望。这副对子是针对这部作品而题,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的寓意是:《石头记》乃金石之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