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74部分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74部分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籍思考片刻,洋洋洒洒七八百字论述团结的重要性,一会儿就完成了。

    还有一道五经题,张籍依然选的是《春秋》,题为“不害嘉谷”,这句话出自庄公七年,原句为“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意思很直白,就是说“秋季,麦子不收,小苗不长,但没有影响黍稷的收成。”和第一道四书题一样,要从其引申义,结合背景来破题。

    为什么麦子歉收但影响不大呢,因为君主的调度赈济啊。这就是让士子们写一篇歌功颂德,赞美朝廷的文章,张籍脑海中类似辞藻华丽的范文名篇很多,梳理了下思路,运笔如飞,一篇上佳的应制文半个时辰便已完成。

    总的来说这两道题都比较正统,对于经常做八股的考生来说都不算难,到底考的怎么样,就看大家的八股制艺功底了。

    题量大但是简单,张籍将所有试题写完才刚刚到中午。

    听到告知吃饭的云板声,张籍也不着急的誊抄,不慌不忙的打水用餐,还有下午的两个半时辰,时间早着呢。

    吃过午饭,又去了次五谷轮回之所,收拾收拾考舍,张籍闭目小憩了一阵,连续几天起得比鸡早,中午阳光和煦温暖不禁有些犯困。

    约莫一炷香时间后,张籍听得鼓响,睁眼醒来,精神头好了很多。加水调了调墨汁浓淡后,张籍铺好程文纸认真仔细的将草稿纸上的答案誊录,一个多时辰后,放在后世堪称优秀书法作品,可以投稿参展获奖的四张小楷出现在了张籍面前。

    吹干墨迹,检查无误后,张籍将试卷卷起,伸手招来巡场书办糊名交卷,依旧是要提前出场。

    出了考场,张籍仍然在昨天的茶楼要了茶水点心等待着同窗,这次没有人上来找茬了,有昨天在此的应考士子或普通茶客看向张籍的目光有些好奇,也有些敬畏,他们事后也反应过来了,不是叶增拾人牙慧,而是眼前这个来自清渊书院的少年有过目不忘之能啊。

    时间在等待中悄悄流逝,从斜阳到夕阳,慢慢天空的霞光也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变成了排红,维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快要消失了的时候,清渊书院的同窗们终于到齐了。

    天色已晚,众人也不再茶楼中多待,齐齐向客栈走去,一行人在回去的路上探讨着今日的考题,或是扼腕叹息,或是击节赞叹……这一幕张籍感到格外亲切,格外熟悉,妥妥的就是后世考试后放学路上的场景嘛。

    ……

    第二场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院试结束,东昌考院的大堂内此刻灯火通明,左提学和他的两个幕宾,及两府各县的十几个教喻都在此处。白天考完了,阅卷工作今晚就要开始,大明对院试阅卷时间有要求,大约也就三天时间,因为提学官结束了此地考试还要赶赴他处。比如左提学,在山东境内他还有两处地方要组织考试,加上赶路,每处要耗费七八天时间,往年还不这么紧张,今年是大比之年,院试要在八月十日前完成,可不能误了八月下旬的乡试。

    因为时间很紧张,所以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阅卷工作。左提学和他的幕僚及各县教喻等阅卷人主要看考生的院试第一场的卷子,头场卷子也只能看个大概。

    一般情况下,如果头场卷考得好,阅卷时给了高分,阅卷人会先入为主觉的你水平高,那第二场试卷分数基本上也低不了;如果头场考砸了,阅卷人可能就会带着有色眼镜来阅你的第二场试卷了。这也就是科举重头场潜规则的由来。

    当然也不是说复试就不重要,阅卷人阅卷批改还是要看你答题质量的,尤其是八股文,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等固定格式,扫上一眼也能比较容易的看出你的文章质量,若是答得精彩对整体名次影响不大,若是太不像话就到了复核复查的时候,总之头场作的好,中规中矩即可;头场做不好,回家在准备几年吧。

    ……

    明月挂上了树梢,其光如水,夏夜难得的微风吹拂着纱帐幔,福来客栈中的清渊诸生皆以沉沉睡去,考院中决定他们命运的阅卷官们还在忙碌。

第一百二十七章 阅卷() 
夜已深了,大多数人们已安然入睡,东昌考院中却灯火通明,来往书办、县学教喻们往来奔走,煞是忙碌。

    两千多考生的试卷收上来后,在左提学、东昌府府衙门书吏,各县教喻一并监督下,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糊起。

    只是在糊盖籍贯时着几名书办先以天干地支排了顺序,将同一地方的考生统一编做一个代号,在卷子未拆封之前这几名书办被专人看管不得出行见客,以作保密。

    之所以这样大费周章的编号,首先是因为各县县学收得是本地生员,这十四县一州一府每处五个名额,合计八十人,若是录取的生员都是出自两三个县就不行了,要保证录取的是每个县的前五名才行,编号有助于分门别类。其次是因为改卷人员多是各府县的教谕,若是知道了试卷籍贯,对自己地方的考生难免会有私心给予高分,编号有助于让阅卷官不知底细一视同仁。

    这一制度也导致了在文教兴盛之地读书人往往难以出头的现象,曾有人打趣道,有浙江的士子在当地苦读二十余载未能得生员功名,阴错阳差的落户于甘肃西北一带后,当年即高中院试案首。

    后世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从在高考强省高中苦读三年,高考前转到大西北去考试,弄个985、211名校就简单多了,高考移民就这类事件的专有名称。由此引发的段子数不胜数,充满心酸,殊不知在几百年前的科举考试中就已经是这样了。究其原因不过两个字而已——平衡。

    糊名之后,卷子被呈送至大堂上,左提学请东昌府刘知府,及各府学教谕,县学教谕在一旁监督,以示公正无私。

    对左提学来说,内阁申时行继任首辅,他的前途远大,这次下来担任提学官也未尝没有避开动荡的时局和下基层锻炼之意,徇私什么的实无必要,把事情办的正大光明、妥妥当当给吏部、礼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才是正道。

    这么几千份卷子,自然不是左提学一个人看,而是由他的幕僚、各府县的教喻,东昌府衙的书办们现行批阅筛选。在整理完所有试卷,分派好阅卷任务后,左提学就于考院后堂休息了。

    次日清晨,左提学洗漱完毕之后,正在用着早餐,就有他的幕宾前来禀报。

    左提学喝完一小碗米粥示意他说话。这名幕僚道:“东翁,今次这两千多份卷子,我等认认真真看了一夜,选出这一百份文章,请东翁过目。”

    将粥碗放在桌上,左提学取丝帕擦了擦嘴道:“哦,这两地士子的卷子如何?”

    “恭喜东翁,贺喜东翁,今次主持院试又要收得几名得意门生了。这临清州和东昌府不愧是江北文教兴盛之地,其士子所作文章丝毫不逊于江南一带,其中有几人的文章特别出色,我特意将之放到了前面。”左提学的两名幕僚都是出自绍兴的秀才,皆是精通文墨,饱读诗书之辈,对他们的眼光,左提学心下是十分信任的。

    左提学闻言一笑,起身道:“走,到前堂去,待看过再说。”

    这名幕僚跟在左提学身后来到了前堂,考院堂中设有孔子牌位。左提学带领众阅卷官先拜祭了孔子,行礼完毕之后方到了大堂正中的书案前翻看起试卷来,其他阅卷官各于堂下书案后落座,等待提学官大人的批阅结果。

    案上的试卷约莫半尺高,这次院试的八十名生员,就要从中产生,因为需要排名所以在

    左提学当先拿起最上面一份,阅后微微颔首,提笔在上面画了一个圈,意为优秀。之后左提学抿了一口茶,又拿起一份。只见他的面色这次不淡定了,左提学忽现惊喜之色,左手持卷,右手拍案而起从书案后走到堂前,向阅卷官们招手道:

    “好!哈哈哈,哎呀呀,这个庚午地的士子当真了得。你看他春题秋赋四书制艺一气贯通,其句格律严谨,字字珠玑;其文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真乃是锦绣文章啊,好!哈哈哈……”

    左提学走到阅卷官们面前连连摆手,又赞道:“来,来来,看看这字,你再看看这字,集众家之所长,矫若游龙,飘如行云呐,好……哎呀,不曾想如此文章竟能出自一名童生之手,东昌府临清州两地不愧有江北文府之美称啊……”

    这摆在前几份的试卷是幕僚们提前挑选出来的精品,左提学心中本有准备,第一份考卷中的文章当属上品,自己也曾见过不少。这第二份试卷,左提学首见这破题一句“论君子之教,有不能尽行于民焉。”即已称妙,不曾想其下文的承题起讲、入手起股、直至中股后股,最终到束股,妙语佳句层出不穷,全篇文辞顺畅,义理通达,真为上上之选也。故而不由得喜形于色。

    一旁的幕僚见自己的东家有失沉稳,上前咳嗦两声,并用眼神以示提醒,随后道:“大人,我和十几位教谕人人都在上面画了圈呐。”

    “嗯,好……”左提学一经提醒随即明白了自己有些失态,咳嗦两声,重整肃好仪态持卷回到堂前的书案后,又对台下的两地教谕道:“想来这两地素有文名的童生诸位心中自有分教,不妨猜一猜,这篇文章当是出自何人之手啊?”

    众人都是看过这篇文章的,也都在上面画了圈标注为优异,闻得提学官大人的提问,一时间议论纷纷。

    “恩,这文章莫不是出自咱东昌府的叶小郎君?”

    “能写出这般文章当或是出自名门,或是出自清渊、东昌两院……”

    “这庚午一地不是临清州州城所在,就是东昌府府城之地啊。”

    “不过观其文章,五经题其选的是《春秋》,我们两地诗书名望之家并无治《春秋》的啊。”

    “恩,那就是出自清渊书院,或是东昌书院喽?”

    “我见过叶小郎君的文章,这不似他的文风,况且五经他是治《诗经》的……”

    “哦?那就不是叶小郎君了……”

    “我曾听闻清渊书院的山长希伊先生是治《春秋》的大家,莫非是我临清州清渊书院的士子……”

    “哪里哪里,东昌书院也有教习善治《春秋》,定然是我东昌府东昌书院的学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名次已定() 
却说堂下一众教喻们议论起来,初时还好,都在循着线索揣测琢磨挺靠谱的,可到了后来话题集中到临清州和东昌府两大书院头上,顿时又分为了两方,争相认定是自己一方的士子才能做出这般精彩的文章,一时之间争持不下。

    “好了好了,诸位不用再争,莫要伤了和气,等下去了糊名自然就见分晓了。”左提学见教谕们争得起劲,笑着出声从中调和道。

    “是,大人……”上司有令,众教谕们闻言熄了争吵,向左提学拱手行礼后,回到了各自座位上。

    第一篇文章破题为“论君子之教,有不能尽行于民焉。”这篇被左提学盛赞的文章赫然就是张籍所书。

    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效应,加之剩下的试卷中再也没有了如那“庚午”士子一样水准的文章,待看完了“庚午”试卷,左提学再去看剩下的试卷就兴致缺缺了。这就犹如先见到一百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