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子在哪儿停?到了知会小的一声就行。”
那骡车拐过街角还未到达张籍的宅院前,车夫说完不禁又有些羡慕的道:“公子住在这解元里,探花巷中真的是好福气。”
“什么解元里探花巷的?这里不就是狮子坊里的狮子巷么?什么时候改名了?”张成莫名其妙的道。
“你这是出门在外好久没回来了吧,咱临清城今年可大大的出了把风头,去岁咱城中的张解元可是中了今科探花……啧啧……知道啥是探花吗?那是全天下读书人里面的第三名,是能在金銮殿上和皇帝老爷说话的,那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都说后世出租车司机出名的能侃,在这大明朝的骡车车夫也是能说会道,各种趣闻野史如数家珍,给夸张数倍讲出来,让乘客听得津津有味。
“公子,到了么?前面可就是探花府第了。”刚才在路上车辆很多,车夫专注于驾车故而没怎么说话,这会儿打开了话匣子就说个不停。
看来毛知州等人的庆祝仪式举办的很是隆重啊,这城中之人都知道自己中了探花。
“就在前面那棵大槐树处停下就行。”张籍微微一笑道。
“好嘞,公子。”车夫高声答话后就要勒住缰绳停车,不过随即他就惊讶的道,“公子,公子,这里可是探花府第,确定是这棵大槐树吗?”
“就是这儿!”
“公子是探花老爷的亲戚啊!”
“什么亲戚,我家公子就是今科探花!”张成得意洋洋的说完见到车夫惊讶的忘了停车不由得又道,“停车、停车,再走就过了。”
“啊,探、探花老爷好,小的这就停,小的见过探花老爷!”那车夫这时才缓过神来不住的道。
张籍下了骡车,那车夫殷勤的给主仆两人搬下了行李等物,一个劲的点头哈腰,一口一个探花老爷的叫着。
“张成,把车钱结了。”张籍吩咐道。
张成闻言取出铜板就要付钱,却听那车夫连连摇头摆手道:“使不得,使不得,不用付钱,真的不用,怎么能收探花老爷的钱呢,能给老爷驾车是小的的福分……”
张成和车夫左右推辞一番,眼看车夫就要上骡车走人,张籍向张成使了个眼色后又向车夫道:“如此那就有劳你跑这一趟了。”
“老爷言重了。”那车夫说着到了声别便上了骡车向外驶去。于此同时,张成趁着车夫和张籍说话不注意的时候,将一个小包放在了车把式的前面的布兜内,里面有二十个铜板,付这车资是绰绰有余了。
乡亲们如此抬爱自己,张籍心中自然是颇为高兴感动的,但是他们做些小生意终日奔波生活也是不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当然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给骡车结账之后,阔别两个月之久的家门就在眼前,张籍站在家门口,这才注意到不远处的巷口不知何时给立上了一个石制牌坊,上书探花巷三个大字。
而自己的家的大门也变了,由原来的普通木门给换成了带门楼有石阶的朱红大门,门楣上挂着一块匾上书“探花府第”四字,门口还有石狮子等物,墙边刻着“临清州制”等字样,看来这些都是出自毛知州的手笔。
“谁在外面?”张成刚要去敲门,上了台阶就听到院内有人说话,这是刘妈的声音。
“刘妈,开门,是我,咱老爷回来了。”张成大声道。
“啊,老爷回来了?”门内一阵急促的脚步走来,开门的正是刘妈。见到张籍等人,她又是向后面喊了一嗓子,“来几个人搬行李,咱老爷回来了!”
张籍边向院门走去,边对身边的张成嘱咐道:“张成你看着点,所有的东西都慢点搬,特别要小心那几个牌匾,这可都是陛下御赐之物。”
边说着话,边走的前院,张籍还未进屋,就见张父张母杜十娘和妹妹等人都迎了过来。
“爹、娘,孩儿回来了。”见到父母两人,张籍心神激动躬身下拜道。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起来,快起来。”张母看着自己离家两个多月的大儿子,眼中噙着泪花,将张籍扶起抱住又道,“我的儿有出息了啊!”
在张母身后,张父也很是激动,小妹则是高兴,杜十娘的一双美眸似亦有泪光闪过。
“别再院里站着了,都到屋里去,我已经让人去书坊叫二郎了。”张父出声说道,于是众人依言都来到了厅中坐下。
张父张母坐在堂前,张籍左侧,杜十娘揽着小妹坐在右侧,张籍向家人说着在京城中的见闻,不多时二弟张卫也回到了家,见到大哥张卫也是高兴不已,有自己的探花大哥张籍可是他最为自豪的事情呢。
“爹娘,孩儿现在于京城翰林院当职。”张籍说起了自己在京中的一些近况。
“翰林院是个什么地方?你在那做个什么官?”张父的问话很朴实直接就问张籍给分了个什么官,时下乡人们知道县衙府衙,也听说过六部,但是对这翰林院就知之甚少了。
“呃,翰林院就是修史,修书的地方,也给天子起草诏令。孩儿在那做的是编修一职。”张籍也不好说明翰林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总不能说是那是个出大学士、宰相的地方吧,那样好像有些自吹自擂。
“编修?给朝廷编书、修书?这第三名探花和你二弟做的活一样?戏文里不都是说中了进士都能去当县太爷么?”
张父对翰林院编修一职如此理解道,在他的心中,翰林院编修只是个如张卫书坊一般修书编书的职位,还不如那七品县令,想到此他不禁有些纠结和不解。
“呃……”
见到张父用七品县令来和翰林院编修作比较,张籍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田地、家仆()
张籍闻听父亲似是对自己这个翰林编修的官职有些失望,不由得想办法解释起来。
“爹,孩儿的编修一职是京官中的正七品,放到地方上可是正六品官,比七品县令高两级呢。”为了让父亲有个直观的概念,张籍又道,“打个比方咱临清州毛知州是从五品的官阶,孩儿只比他低半级,若正式见面,咱州里的同知和判官见到孩儿还要行礼呢。”
“只比毛知州低半级?”张父还是有些疑虑。
“不错。”张籍确认道。
“唔,……是这样啊。”张父这才满意的点点头,终于可以满足他那小小的虚荣心了。
随着张籍步入仕途,以及城中诸位高官的接连前来拜访,张父渐渐的对官场中事也关心起来,故而才有了刚才父子两个关于官职品级的一番对答,看到父亲这般做派,张籍心底一乐安慰父亲道:“爹,儿子现在出息了,您就在家享享福就是了。”
“那哪儿能,你二弟还没成家,我怎么能闲下来。”
张父是农民出身,和时下的大明百姓一样,对土地看得很重,这不,就在张籍离京的这一段时间,他又在城外买下来一片土地,因着张籍原本解元的身份,买地的事情进行的还颇为顺利。
现在张籍成为了翰林官员,名下田地几乎全部免税免征,可以预见的是,张家又将迎来一波田地诡寄之事,张家的田产将翻倍剧增,这是一家一户之幸,却是整个大明之不幸。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是一场灾难,客观上看,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大明后期税赋艰难,国家拿不出钱,去打辽东的后金鞑子,不得不三次对民间加税,最后导致自耕农破产,李自成率领流民灭
亡了大明。
税赋艰难的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土地被官员士大夫和皇亲国戚等权贵给打量兼并了,须知这些人都是免税的,从而导致江浙一带地区越来越富庶但是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的怪现象,这是由无数个如张籍这般的官绅家庭联合在一起造就的这般后果。
念及此张籍又道:“爹,咱家的田产现在有多少了,乡亲四邻有没有前来寄名的?”
“怎么想来问这个了?咱家现在乡下和城边林林总总应该有五百多亩地了吧。”张父颇有些兴奋的答道。
一提起田地这事张父就高兴的不得了,因为这年月家中的土地越多,就代表着家庭越兴旺发达,若是家中没有出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只靠农户勤俭持家一点一点攒下土地,风调雨顺诸事咸宜的情况下也至少要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如今张家在张父这一辈已经有了五百余亩田地,他如何不高兴呢。
“五百多亩?爹,咱家的土地已经不少了,以后在有乡人前来寄田,就不要收了。现有的这些田地中只留些好田,剩下的有机会分给咱家的亲戚。”张籍闻听现在已有了五百多亩地不由得大吃一惊,从最初的十几亩地发展到现在,一年时间不到,这速度可真够快的啊。
“嗯?这是什么道理,哪有送上门的土地往外推的?”张父闻言就有些不解了。
“爹,咱家就我和弟弟两人,今后我在外为官,弟弟也忙于书坊诸事,您现在久住城中,乡里的土地现在都是由佃户和叔伯们打理。这一年的生息还不如书坊的多,何况孩儿京中初为官,颇多制掣,若是传出去家中大量收买土地,难免被人攻讦……”
张籍有此一言,并不是他如何的高风亮节,如何的痛恨当下的这一规则,经历过后世拆迁造富、房价洗礼时代的他对土地也是有种莫名的重视,不过他如今虽然刚刚步入官场,但是有心在将来控制、甚至是改变这一大明土地兼并的现状,他又如何自己去沾染这一领域呢,这不是要授人以柄么。
张籍的一番话说完,二弟张卫也接口道:“爹,大哥所言不差,现在为官不都是讲究个官声吗,况且书坊生意现在正火,比之土地上的生息要多的多……”
张父也不是顽固不化之人,之前重视田地,只是出于骨子中对于土地的渴望,他也明白自家有如今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全来自张籍身份地位的提高,故而虽有不舍但也出言应道:“好吧,那就听你的不在收寄名田了,不过若是有来寄籍的那还收不收了?”
“寄籍的?这个可以收,不过要仔细甄别,选些老实厚道可靠的,莫要那些偷奸耍滑之人,免得污了咱家名声。”
对于时下寄籍为奴的,张籍并不反对,家里现在虽然有了老张头一家还有刘妈等人,但是人手还不够,总不能还让母亲和杜十娘做活,张大张二耕种家里的地,也耕不过来,况且张籍将张成带走做随从之后,家里也没人驾车了,张父出行回乡多有不便;还有,今后张籍入京身边还要有使唤的人,京中现找的哪有本乡本土的人可靠呢。
最后一家人商定,土地规模就按照现在的规模不再扩大,同时再收两户人家,女的或是去做粗实婆子,做些缝缝补补,打扫屋子的事情,或是跟着刘妈煮茶烧饭,忙活厨房事宜。
男丁或是驾车喂马,开门迎客,或是在田地里忙活,另外张籍的番薯大计也要有专门人员照料,若是种植顺利,将来这番薯当能活人无数,实乃功德无量之事。
同时用两个月的时间在家中培养观察得用的人手,等着将来跟随张籍入京。
说完家中的田地之事,张籍又道:“孩儿如今已是到家,今晚上我打算去书院请先生到此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