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174部分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74部分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能者多劳,那这次整理归档我就维桢马首是瞻了。”

    “尔张兄此言差矣,还是你我二人共同商定才可。”

    经过一番讨论,在张籍的方案上略作改动后,张籍两人就带着各自的书办和杂役向藏书库走去。

    到了书库,唤来此处的库吏和杂役,张籍给每个人都分配了工作,好在就算是一个翰苑杂役也识得不少字,这省去了不少麻烦。

    许是昨天那一番训斥和赏银起了作用,库吏和杂役们干起活来,格外卖力。

    张籍两人在藏书阁才刚安排好,正在指挥几人动手搬书挪书时,王庭撰带着朱国祚联袂而至。

    “不错,行动挺快。”看着书库中众人都在忙碌,王庭撰笑眯眯的捻须说道。

    朱国祚去二楼三楼看了看,不禁感慨道:“尔张兄,维桢,这里的书可真多啊。”

    “怎么,要不要过来帮忙,珍本孤本典籍可都有。”张籍笑着打趣道,“莲塘先生、兆隆兄,来这边坐,喝茶。”

    张籍招呼两人坐下,取水涮洗了下茶杯茶具,泡了一壶茶,招待两人坐下品茗。这茶是翰林院的福利之一,每个部门都有,毕竟翰苑中的工作都比较耗费心力,喝茶提神醒脑正是众人的好搭档,套用一句广告词,喝茶和翰林更配哦。

    张籍将自己做的归档整理方案给王庭撰讲述一番,王庭撰也是赞了几句道:“尔张、维桢你们两个可是有心了。”

    如此说了几句话,王庭撰有事还要办就没有多待,而朱国祚因为带他熟悉修史的翰林今天没来,故而就没急着走,留下说起了前院的见闻。

    “尔张兄、维桢,昨天我打听过了,这边给藏书库书卷整理归档的事情,每当有新人来的时候都要经历这么一遭,也算是熟悉翰林院的工作,当然这只是一时的,咱们三鼎甲若是长时间放在这里,那可不是埋没了我等十年苦读么,我估摸着等到咱们放假回来,你两人的负责的事务还会调整。”朱国祚看到张籍两人的工作格外辛苦,将自己打听到的见闻说了出来以宽两位好友的心。

    “呵呵,这翰苑书库虽说整理归档要累一些,也麻烦许多,但是有这么多书为伴也还好,想当年我年幼在乡里读书时,为了借一本中庸集注,一大早去了二十多里外,来回整整一天,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是想要有一套朱子四书集注,现在翰苑书库中的朱子集注何止一套。”李廷机少时家贫,为了读书也吃了不少苦,如今看着这周围众多书籍任君阅读,一时之间颇为感慨。

    “不错,有这么多书为伴,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张籍笑着又道,“如今我等刚刚进入朝廷,多读读书打磨打磨心性也是好的,今后若是出翰林院为官,事务繁杂之下,若想坚持看书,甚至是完整的看一本书怕也只是奢望。”

    “维桢所言不差,我曾在申阁老府上行走,申阁老也长叹难得偷得半日闲去读书,想来也是这般意思。”朱国祚也道。

    翰苑书库整理工作按照既定章程有序进行着,偶尔有书吏来询问几句,张籍三人于此喝茶,忙里偷闲也算极为快哉。

第三百零七章 回信、触动() 
    工作忙起来,这时间就过得很快,在朱国祚走了之后,张籍和李廷机两人一个指挥,一个对照着原本的书录拾遗补缺,进度还可以,一天的功夫大约整理了一楼三四间屋子大小的,随着熟练程度越来越快,这速度还会提升。

    其中最麻烦当属录入,因为现在没有电脑,可以很方便的增删,只能临时用草稿记下,晚上还得加班誊写修订,当然这些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张籍两人就将其交给了手下的书吏去做了。

    坐在编检厅的堂中,张籍看向周边忙碌的同僚们,不禁心生感慨,从穿上这一身青色官袍开始,自己就再也不是那个初临贵地为生计发愁的穷书生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现在自己已经是一名正式的大明公务员。虽然实习期负责的事情有些微不足道,但也是属于这个帝国运转的一部分。

    常言道儒生当效法先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今的自己也算是堪堪踏入治国这一步吧。

    之后两日因着藏书库的整理归档正在进行,张籍每天下堂回家有些晚,常常是到了酉时正刻才回到会馆。

    这一日张籍刚从翰林院回到会馆,才踏入大门便听到了伙计的说话声。

    “探花老爷,这有您的信,是从临清州来的。”那会馆的伙计刚刚在柜台后百无聊赖的拄着下巴打着瞌睡,忽的见到张籍回来,小跑到跟前递给张籍两封信。

    临清州的回信,来的出乎意料的快,张籍还以为得再等三天。

    回到楼上房间,拆开一看,看看时间才知道原来第一封信是送信的陈姓商人送货至临清州,当天便配齐了北上的货物返京了。而第二封是礼部派去临清州的报子带回来的,两封信相隔两日,但是一同送达,这让张籍不禁有些惊叹于官船运河北上的速度。

    “夫君亲鉴,妹十娘思之。”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簪花小楷,洁白的细纹纸笺,信上仿佛还带着佳人身上的香气。

    从这两封信中得知,张籍金殿传胪高中探花的喜讯是先由陈姓商人带到的,第二天再由州府衙门报去的。

    第一封信中主要说的是家中诸事。

    杜十娘让张籍毋用担心,关于父母弟妹等亲人身体皆是康健,家中一切安好;三元书坊的生意也很红火,趁着县试的当口,清渊密卷的等书的销量猛增,很是火了一把;信中还特别提了一句那张籍交待所种的番薯已经抽出藤蔓,在张父的照料下长势喜人,想来移植当是无碍。

    第二封信中就主要说的是州府衙门报喜时的情景。

    当日消息传到临清州,毛知州亲率仪仗出行登门道贺,其中又有布政使司的贺喜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轰动四邻;不久更轰动了整个临清州和东昌府,新上任的东昌府知府赵兴为,山东提学道提学吴养荣,都鸣锣喝道,专程到张籍家道贺。张父张母自道慌了手脚,亏得清渊书院的希伊先生赶来代为主持接待,才不致于失了礼数。

    信的末尾,佳人言道到家中庆贺所来女宾皆向她道喜,初次以探花夫人的身份接待女客,不免有些拘束,好在义父希伊先生的指点才没出丑。往日种种不再提,有义父照拂夫婿关爱,如今深感苦尽甘来,有此一刻只觉诚惶诚恐。

    这里的笔迹轻灵跳动,遣词用句之中恍惚惊喜感慨之情不一而足,间或有小女儿态吐露心迹在其中,浓情蜜意自不待言。

    读罢两封信,这使得张籍又兴奋、又有意外之感,想不到临清州的官场,如此礼重自己一家。但深一层去想,不是礼重自己人而是是礼重身为探花的自己。

    大明的官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乃科甲论高下。

    官员初次见面时一般要序科甲出身,就是问仁兄是何年何月中的哪一科的进士,是几甲第几名。序完科次后,同为进士,若是对方比自己官位低,但及第比自己早的,也要尊称一声前辈。

    在一二三甲的不同上也是如此,虽然在官面上有级别职务的大小之分,但私底下进士出身的官员,就是看不起举人监生出身官员,往往称之为浊流,放到现在就好似在说你不是二一一,九八五这些名校科班出身,而是不入流的三本院校,野鸡大学。

    至于翰林,身为士林华选,清流中的清流,那是看不起普通进士出身,这就好比清华北大的尖子生面对其他重点本科的学子一样。

    如今张籍虽然仅仅是个正七品官,但却是京官,乃最清贵的翰林,可不是那常人所言的七品芝麻官,而且张籍又如此年轻,才刚刚十六岁,就算是熬也能熬到入阁的那一天。

    看好自己将来的发展,就是家乡官场如此看重自己家人的原因吧。

    张籍能够想象的到,在一众女宾庆贺之时,聪慧灵秀的佳人盛妆吉服从容答礼的那种不逊干任何世家名媛的娴雅仪态,念及此又思念起远在临清州的亲人们,恨不得明天便是新科进士们返乡休假之日。

    亲人们能有今天的境遇,自己的一番努力终是没有白费,张籍心想到此处,白日里的疲乏不觉间消散大半,奋斗争胜之心再起,自己一定要在这朝堂上混出个名堂来,至少要进可兼济天下,退可守护家人平安。

    带着对未来的规划与憧憬,张籍躺在床上缓缓的进入了梦乡。

    次日,照常去翰林院点卯工作,依旧是在翰苑书库将书籍整理归档。张籍楼上楼下,屋前屋后来回奔波查缺补漏,指点众人该如何去摆放书册,如何去编号登记,连放置在桌上的茶水都来不及喝,可谓是十二分的尽心尽力。

    在书库中一起整理书册的李廷机见到张籍如此干劲十足,不禁开玩笑道张籍是初生牛犊,下山幼虎。

    他却不知,自收到来自家中得回信之后,张籍的心境又与往日不同。虽然如今这份临时的实习工作微不足道,可能以往的庶吉士或是翰林官都是应付了事,但张籍却是要将其做的尽善尽美。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细节决定成败,

    即便微小之处也不能放松懈怠,唯有如此才能脱颖而出!

第三百零八章 永乐大典,道与术() 
    经过这几天的整理,楼下的库吏、书办和杂役等人已经熟悉了归档流程,正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整理着。

    张籍得空来到了书库三楼,他在翰苑书库中的工作并不是没有收获,这里存放有后世所看不到的完整版永乐大典,这是一部由永乐年间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著名僧人道衍等人主持,动用朝野下两千余人,临时调用人员更是多达数万,历时六年才编纂完毕的。

    永乐大典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保存了永乐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全书近两万三千卷,单单目录就有六十卷。

    与那后世鞑清所标榜吹嘘,被满清文人删改的面目全非的四库全书不同,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极少修改,而是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这一点极为难得,因此这套书堪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只不过经过时光的流逝和战火的洗礼,到现代只有八百多卷留存,张籍曾经看到的也不过是网的照片,只能通过那照片的一笔一划来回味数百年前的这部经典。

    而如今,有一整套永乐大典被存放在翰林院藏书库的三楼,在这里的书柜,有一万多册包背装开本宏阔的永乐大典摆在架,单单这些书籍就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可谓册府千华,珍品迭现,实乃煌煌巨制。

    有人曾以入宝山而空回来形容置身学府却一无所获,现在张籍就站着这宝山前面,后世关于它有着种种神秘令人向往的传说,自己怎能忍住好奇不去一睹为快呢。

    按照天干地支编号,张籍小心翼翼的从书架取下了第一册永乐大典放在手中,面有一层浮土,看来是有些年头没被人翻阅过了。

    拭去灰尘,书的最外层是黄绢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