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13部分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3部分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里太热,张籍搬了两张小板凳放到院子里,自己坐了一张,另一张递给了弟弟。“说吧,哪里不甚明白?”看到弟弟坐下,张籍问道。

    “最近几日,有人问我这书里的神仙,到底是何者为尊,何者为仆,各司何职等,我答不上来。”

    “这个好说,你等等。”张籍说罢,回书房把下午写完的稿子拿了出来。

    “《封神演义》共计一百回,今个儿我已全部写完,这是后三十回,等下把这些书稿和前面那六十回一样,每十回用针线缝在一起,正好十本,便于携带。”张籍仔细的向弟弟交待着。

    “还有,这些书稿要保存好,明天我和张夫子去临清州,先摸摸情况,等我回来,咱再一起去城里,把这稿子卖个好价钱。”

    “什么,这个书稿要卖掉?”张卫一听急的站了起来。

    “二弟你坐下。”张籍伸手招呼道:“你上次说的那个酒楼想买咱的话本,我有没时间在那待着,只能这样。”

    “唉!”张卫重重的叹了口气,满是不舍的坐下。

    “趁这几天书稿在,你多看看。”张籍看他难过不舍的样子,又安慰道:“看了这么久,内容大都记在了脑中,以后你能写字了,再写一本就是。”

    “知道了,大哥。”张卫应了一声,脸色还是有些沮丧。

    “接下来,我和你说说你刚才问的问题。”张籍随后拿过一个小树枝,在院子中写了两个字“体系”,写完说道:“你所问的其实就是整个《封神演义》的神仙体系,画个图好理解些。”

    张卫听了看向地上的两个字,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张籍接着说道;“先仔细看,后面就会明白。”说着,又在“体系”下写上“混沌”二字,下面又书“盘古”,解释道:“混沌初分盘古先。”

    接着在盘古下面画了四条竖线,由右至左分别写上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陆压道君。

    张籍接着说道:“鸿钧老祖下有三大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是为‘一气化三清’;太上老君掌人教,座下有弟子玄都大法师一名,元始天尊掌阐教座下一众门徒以玉虚十二门人为首,这十二门人,各有洞府,各有徒弟,各有法宝。书稿中都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通天教主掌截教,弟子门人最多,主要有多宝道人、四大圣母、三霄等,这些书中也有。”

    因字数太多,张籍只是用树枝在地上点了一些点,以此代表。

    “至于神仙所司何职,都在书中第一百回。这些日子你按我教你的这个方法,做一个图出来,理清《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关系脉络。我提醒你一下,可以做一个凡人篇,做一个修士篇,最后在做一个封神职司图,如此不怕别人再问了。”

    “原来如此!”张卫听后恍然大悟,似乎抓住了什么要点,口中念念有词,拾起刚才张籍放下的树枝,在地上一道道的划着。

    看着弟弟进入了思考的状态,张籍悄悄起身离开,竟没有惊动专注张卫。

    ……

    回到书房中,张籍又拿出韵书翻看。

    听张老夫子说,每次各社学交流时都会在清渊书院举办文会,文会的主要内容是诗词对赋,琴棋书画,以此彰显文风,炫耀实力。

    书画自不待言,那是张籍的拿手好戏;琴棋不曾涉猎,这个无伤大雅,不是主要环节‘最主要的就是诗词对赋的比试。到时用到韵书的地方可不少,虽然都已是熟读成诵,但是后世接触较少,张老夫子也并未注释指点,感觉自己的理解运用能力还是不足。

    打定主意要在文会上崭露头角的张籍可是要好好的做准备。

    读着读着,后世的看过的诗词歌赋、千古绝对不时浮现在眼前,同韵书知识两相对应之下获益匪浅、感受颇深,旧惑得借、更有新思。

    《论语》有言,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果不其然,渐渐的,慢慢的张籍就沉浸其中,忘了时间。

    月光如水,播撒下一片银白色的薄纱。

    此刻农家小院牛已入圈,鸡也进窝,安静非常。

    只余窗户上的那一豆灯光在不停摇曳。

第二十章 运河名城() 
大明万历九年,八月初二。

    天色才刚蒙蒙亮,村中不时传出几声鸡鸣,空气中一丝清凉,张籍和张义先就背着书箧来到社学集合,刚刚走到社学门口,就见张老夫子一身干净青色澜衫,头戴黑色纱笼四方平定巾,站在一辆骡车旁——夫子也是早早就准备好了。

    骡车是张大户家的,赶车的也是张家小厮,名叫张小五,和张义先很是熟络。

    仓上村距临清州二十多里路,现在走到清渊书院大约要一个半时辰。

    人齐之后,不多说话,一同进了车厢,车夫一扬马鞭“驾……”,骡马缓缓前行,踏上了去临清的道路。

    师徒三人路上草草的吃了口干粮,张老夫子不知在想什么,闭目无语;张籍和张义先开始还挺好奇的看向车外,渐渐随着车厢的晃动一阵困意上涌,昏昏沉沉的闭上了眼睛。

    道路颠簸、蹄声嗒嗒、一路无话。

    许久,只听车夫一声长长的“吁……”,骡车渐缓,“先生,临清城到了。”又传来车夫的说话声。

    车厢内师徒三人,听得声音,张籍掀开帘子,向前方望去,好一座大城!

    城门上带城楼高五丈许,城墙高四丈有余,城门洞深三丈多,门洞上方有两个古篆字“钦明”,此处乃是临清六大门之一,南城钦明门。城门外茶肆、饭铺众多,自发形成的集市叫卖声不绝于耳,比乡间繁华尤甚。

    城门洞有四名持矛士兵把守,按明制农夫商贩士人一应人等进城,皆需接受检查,临清城承平日久,此项规定早已半废,城门兵丁检查不过为了捞点入城费罢了。

    张籍一行人并非商贾,简单查看后便入城了。

    甫一入城,仿佛进入了两个世界,城内比城外繁华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宽广的大街上马、骡、驴、牛车来车往,贩夫走卒,人声鼎沸,两旁店铺鳞次栉比,酒旗招展,百年老字号招牌林立。

    一路前行,街头巷尾小贩甚多,百艺杂耍俱全,行至汇通桥,河边码头舟车排列如鳞,商贾负贩云集,茶店饭铺一个挨一个,岸边纤夫船工力工一伙靠着一伙等着雇主,河中大船成排,等待着过闸口。

    经过月径桥,乃是天桥集市,地摊上摆着竹筐,铁锅,端砚、宋瓷、织物皮货,还有海外舶来品紫檀木料,多色玻璃水晶灯、大尊铜弥勒佛、精巧鼻烟壶、古今名人字画……从日常用品到海内外奇珍,由贱至贵应有尽有,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前世张籍就听说临清在明朝时辉煌力压两京,士绅军民商贾逾百万口,乃是北方经济中心,军事重镇,此时地位后世上海广州深圳也不能比,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明政治中心远离经济富庶逇南方,永乐十三年罢海运后,南北往来海运不兴、陆路费时,钱粮赋税悉由运河解往北京,四方客商行旅也纷纷改道临清。

    临清有京杭大运河穿成而过,仿佛运河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水路陆路都是通往京城的必经咽喉,地位日益凸显。

    元时设上等万户府,辖区直至天津;明时设临清直隶州,中央直接管辖;临清钞关更是有八大钞关之首的美称,为保护这一重镇,成化年间设临清兵备道,又置参将,有十三营兵马,共计一万三千余名兵丁。

    当时中枢高官称“财赋虽出乎四方,而运输以国用者,必休于此而后达。商贾虽周于百货,而懋迁以应时需者必藏于此而后通。”其后洪武宣德年间两次在临清设漕运三大粮仓,调剂南北粮食盈亏,最大时容纳漕粮近四百万石,明政府对临清州倍加关注,尤为重视。

    临清因河而兴因河而衰,解放后京杭大运河临清段淤塞废弛,转型纺织造纸等工业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曾一度辉煌,不过改革开放后进入新世纪,转型失败,泯然众人成为老大之临清,垂暮之老城,跨越百年的张籍重新审视这座生机勃勃如日中天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时耶命耶。

    张籍正思量间,只感觉骡车一停,车夫向车厢这边喊了一声,“夫子,清渊书院到了。”由南城钦明门入城,沿龙山正道,过通济桥、跨汇通桥,转竹竿巷,经箍桶巷,绕大寺街,终于到了,此处乃清渊书院所在地考棚街,一路上人来车往,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张义先听闻车夫的喊声,也从对沿途繁华的羡慕惊叹中回过神来。

    起身出了车厢,张老夫子冲两个学生说道:“出来吧,清渊书院到了。”

    张籍张义先依次出了车厢,站在地上,舒展了下身体,张义先小声抱怨道:“在车上还不觉,做了两个时辰的车,下了车来,感觉身子都快晃散了。”

    “嘘,噤声,夫子看过来了。”张籍连忙提醒他,张义先急忙站定,做若无其事状。张老夫子貌似也没有听到他的抱怨。

    这是张家的车夫,帮着卸下了三人的书箧行李等就凑了过来,对张老夫子行了礼,说道:“张夫子,我还要在城里采买一番,待五日后进城在此处等着您一起回去。”

    “好,但去无妨,有劳了。”

    车夫又向张义先行了个礼,张义先摆摆手,示意不用多管,车夫回身驾车去了天桥集市方向。

    趁着张老夫子和车夫寒暄之时,张籍打量着眼前的清渊书院:正前方映入眼帘的是坐南朝北半开着的朱漆铆钉大门,狮首黄铜门环,门头飞檐挑脚、雕梁画柱、异常精美,正上方牌匾写着“清渊书院”四个圆润饱满的隶书大字,两侧各有一柳体楷书联,右书:“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立身清华探古今”,左书“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求得渊源问圣贤”,笔锋严峻,姿态挺拔,不负柳骨之名。再向远处看去,延伸出去的院墙高约么一丈,青砖白墙、灰瓦挑檐,大气整洁,情景对联,相得益彰,端的是奥妙非常,逸趣无双。

    “师徒行于路,弟子服其劳”,张籍,张义先两人活动活动身体,背起书箧掂起行李,跟在张老夫子身后向书院走去。

第二十一章 清渊盛景() 
刚前行几步,还未登上大门台阶,早有清渊书院门口候着的斋夫迎了上来。

    斋夫前行几步到台阶下,距约莫两步远低头弯腰躬身,双手抱起向前微举恭敬的向张老夫子作揖道:“这位先生是……”

    张老夫子长身回了一揖,道:“吾等乃是仓上张氏社学来人,我是社学先生,姓张,这两童子是我的学生,一同参加此次社学交流。”

    “奥,原来是仓上社学张夫子,快请、快请,跟我来。”斋夫面色熟络,侧身略躬向后伸左手一迎道。

    师徒三人跟在斋夫的后面进了清渊书院的大门。

    斋夫——作为一个小小的书院杂务仆役,言谈举止竟如此得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足已说明清渊书院的不凡。

    进了大门,迎面是一面高大的影壁墙,上画荷花莲叶鲤鱼,右上角隶书六字“鲤趣荷香莲洁“,落款印章光谦拾趣。想必是首任山长光谦先生杨益所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