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成化年间也有文集刊发,不过事有所变,未能持久,今次办腊八文会,聚众人于张园,是为重办清渊文集之事。”
希伊先生说完稍作停歇,环视厅中,初闻此事的讲郎和学子们小声交谈、议论纷纷,只有张籍王讲郎和张百万等几个人,安坐于案几之后,丝毫不觉的惊讶。
“成化年间,清渊文集旬月一刊,每刊五十篇文章,皆选自书院讲郎、士子佳作。今日与会众人或为书院的得意弟子,或为学识渊博的各院讲郎,清渊文集主要录用你们的文章,今次文会之中你们皆要或成文,或作诗一篇,待回去三日内再各写两篇文章来,不要拿往日旧作来凑数,要现写,诗赋,古文皆可。我与教习会替你们在两篇里,选一篇署名在清渊文集上,作各自著作刊发。这是替你们扬名的机会,尔等要用心写。”
希伊先生讲完,厅中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这是个好事啊,诸人多是应声点头,纷纷表示要做出好的诗文,来为书院扬名。
外院的学子没来几个,这不必说了,在内院的学子基础都很扎实,若是综合而论其中绝大部分都有取得秀才功名的实力,所欠缺的只是运道罢了。诗词讲究天赋灵感他们可能做的不够好,但是对于制艺文章他们作得却都不差,每月五十篇,这取中的几率很大啊,这虽比不上大儒们的著书立说,但也能算的上扬名于外了。
中国从古到今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立言立说之心,古代稍有成就的人就要刊刻几本文集,就拿当世来讲,名将戚继光算是半个文人,即便如此他还要留下如《止止堂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这样的作品,因为他知道人不可能不朽,而书本思想却可以流传后世;看过古人在谈后世之人,基本上是个像明星、大企业家这样有社会地位的人都要花钱出本自传,有没有人买单他们不管,只要有成书即可;这是古今名人,即便不是名人,后世的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个小学生,当他得知自己的作品被发表后,也一定是会欣喜若狂。
留只言片语于世,这是知识分子一致的追求!
“重新刊刻清渊文集,确是一件好事,可是我翻阅书院资料,发现成化年间书院自行刊印文集,是因为院内自有书坊一座,但是后来书坊经营不善入不敷出,文集也就此停办,今时若是要办文集,这书坊还要重建,一切重头开始,所费颇多啊!”
众人讨论片刻后,有一个声音传来,提出了疑问。
厅中众人看向说话处,是一个书院的老讲郎,平日里他管着书院菜园等后勤琐碎事务,在书院开支这一点上他有发言权。顺着老讲郎的思路想去,的确,说复刊容易,具体做起来难啊,这并不是只要有优秀的内容就能成刊的,还需要一系列实际操作来完成。
“这个无需多虑,诸位可知近日来城中热销的清渊密卷,这件事还是按照清渊密卷的模式交于三元书坊承办。”希伊先生话音刚落。
此间主人张老财,也出声说道:“由三元书坊承办的清渊文集,每期所录用文章,视字数多寡,精妙与否还会参照清渊密卷给予不同等次的润笔之资……”
不仅有著述扬名这般的精神奖励,还有润笔费这样的物质财富,感兴趣的士子顿时多了起来。当下就有在厅中跃跃欲试发表诗文的。
看到众人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希伊先生抚须微微点头。这样的情况是他乐于见到了,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能进步,发行清渊文集对书院的发展也是一件大好事。
想到此处,希伊先生脑海中又浮现出昨日晚上,张籍来拜访时讨论清渊文集内容安排,那一刻师徒两人对话的情景。
“先生,弟子以为复刊的清渊文集不必像成化时一样,那时采用的是一年两刊的做法,半年时间太长,如此纵有人喜读书院文集,但时隔半年之久难免让人失去耐心,付之脑后。还有那时只刊录书院弟子们的精彩诗赋古文,且没有明确的主题,厚厚一本文集,各方面的文章都有,内容又曲高而和寡,卖不出去几本,销量惨淡最终导致书院自办的书坊倒闭。此两点需要改变。”
“那依你之间,当作何改变,以哪种形式为佳?”
“弟子认为,复刊之后的清渊文集当每月一期,且每期有一主题,主题可由讲郎们提出数个选项,再由先生最终选定主题;还有文集不仅要收录精彩的诗赋古文,也要收集摘抄学子们的精妙时文,如此可将文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录诗赋古文,下卷载时文律判;最后所有选中的文章还要由先生主持人员将文章润色修改一番,这样就几无疏漏了。”
希伊先生的思绪重又回到了腊八文会上。
“今次时逢腊八佳节,今次清渊文集当以冬月腊八为主题,诸生各抒己见,若有想挥毫泼墨的,此间也有书案准备。”
刚才这一段时间已经有不少士子有了应景的诗文思路,听到希伊先生话后,纷纷唤来笔墨纸砚,当场写起诗文来。
场中乐声又起,仆役们将酒水茶点,美味佳肴纷纷呈上,随着士子们诗词赋文逐一登场,一时间腊八文会气氛达到了顶峰。
这次的腊八文会张籍静静的看着士子和讲郎们展露才华,他并没有以后世诗文来出风头,实则因他已经得了最大的好处,内心已是极为畅快。
第二百一十四章 投稿()
腊八之后,书院的士子和讲郎们纷纷行动起来,或出入于清渊藏书楼之间查找资料,或闭门于寝舍讲堂之中笔耕不辍;希伊先生和张籍等人也在加班加点的审核批改递交上来的文章,原因只有一个,都想着尽快拿出优秀的文章,赶在万历十一年新年之前刊刻出版,给堪称书院大丰收的万历十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冬日里的明月,那月光也似有些寒意,高挂在幽暗的夜空中,也如太阳一般由东方升起,夜已颇深,现在正是皎月当空。
月光照耀下的清渊书院,寝舍灯未灭,讲堂人依在,无论身处何方,学子们不是埋头读书,就是提笔勤书。
于此同时,在狮子坊张籍的居所的书房中。
这会儿杜十娘不在书房,只有张籍坐在案前,手拿一卷书,面前点着两盏油灯,旁边的双层窗户和炭盆隔绝了来自北方的寒冷。但那院子中的寒风吹动光秃秃的树枝,飒飒的在耳旁低吟浅唱着。
紧了紧领口,张籍起身用一个拨火棍挑了两下炭盆,通红的木炭顿时散发出阵阵热浪。
重新坐回案前张籍将目光收回,又把手中看了一半的时文册子搁下,揉了揉眼睛,心想这一遭自己该如何选题呢。是的,张籍也在准备着为情缘文集投稿,不在腊八文会上出风头,并不代表张籍不在清渊文集上发表文章,这可是复刊第一期,自己得好好的找一篇有深度、有文采的重量级文章为其添彩。
而且这清渊文集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扬名机会,随着文集的扩散和传播,若是文章写得好了,自己的名声将不仅仅局限于山东一地。
这也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著书立言是张籍的一个目标,但是它并非一蹴而就,仅仅凭着自己乡试解元的名头,想要卖到洛阳纸贵,那就太想当然了,就算加上后世的经验的过目不忘的天赋,张籍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似那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唐寅。
眼下张籍的文章还没想好,这又要内容、又要文笔、还要以腊八佳节为题,写好的确困难。
“籍哥哥,喝茶。”张籍复又翻开书本寻找灵感,杜十娘端着一杯茶推门而入。“还没写完呢,这可不似哥哥的行文作风呀,到底是出的什么题,不如让小妹参详参详。”
“哦?”张籍接过茶杯笑道:“腊八文会上山长命我等以腊八为题做一篇文章,将来是会收录到清渊文集的,十娘可有好的点子?”
张籍本来没有打算从杜十娘这里得到什么建议的,不曾想少女坐在了书案对面开口道:“哥哥,我曾翻看过江南几处书院的文集,小妹觉得写这等文章也是有诀窍的。”
“那说来听听。”张籍见杜十娘说的认真,放下书本看着少女道。
“书院文集刊行后,不少篇目会收录到官刻本里。哥哥也知道官刻本里要载录的文章,一是要写得中正平和,不能故弄玄虚,二是要颂圣德,歌太平,三是诗文则要应制……”杜十娘的语声清脆,听起来甚是舒服。
听罢少女的话,张籍顿时也被点醒了,这文集要想流传的广还要政治正确,附和士林潮流啊,这要做成一篇精彩的官样文章,岂不是更难了?
虽然明白了杜十娘的话,张籍却更为发愁了:“难道要我把文章写成章本似的台阁体么?”
“台阁体有什么不好么?籍哥哥将来是要代天子牧民的,作这圆融、粉饰太平的文章也是理所当然的,倒是其余闲情所作,私下传抄还行,却上不了台面。”杜十娘说完,却见张籍极为惊奇的看着她,不由得嗔道,“哥哥为何这般看小妹……”
“原来我家中还藏了个女中诸葛!十娘,你这些都是哪儿学来的?”一个不出闺阁的少女能有这般见识,张籍颇为惊讶的笑道。
“这些不都是籍哥哥的那本《治心经》上写的嘛……”杜十娘被张籍赞得有些不好意思,垂首避开张籍的眼睛说道。
好一个聪慧的少女!自己身在局中,反而不如局外的杜十娘看得清楚,这官样文章的确是读书人要学作的第一等文章。就算是后世,围绕在中央核心的文秘班子也堪称中华幕后最顶级的写手团。他们的文章虽没有散文的优美、也没有议论文的言之凿凿,但是出自他们笔下的一字一词被无数人钻研琢磨,那形成的法令和纲要,治理着这十几亿的泱泱国民。
在大明,朝廷发布的辞命同样可列为第一等,毕竟文章之施于朝廷,布之天下者,莫此为重。又如《尚书》里的诰、誓、命等,同样都是第一等的文章。
不过眼下问题是,写这些官场文学虽是主旋律,但难免假大空太多,那些颂圣德,歌太平的文章已被人写烂了,极不应景。若想在官场文中写出新意来,难啊。
清渊文集上作一篇官样文章自是不行,但杜十娘的话给张籍带来了另一思路。官样文不行,可以写适用于读书人的文章啊,如韩愈的《师说》、《马说》,王安石的《伤仲永》等,虽然不应腊八佳节的主题,但是这样正能量满满、三观正确的文章绝对可以入选并流传下去。
扬名,这个才是张籍的主要目的,而且对于自己这个少年解元郎来说,写一篇劝学砺学的文章,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对于现在身份地位的张籍而言,赚钱倒是放在第二位的事情了。
说起劝学砺学的文章,张籍当先想起的是出自清人彭端淑《白鹤堂文稿》中的一篇在后世流传极广的文章——《为学一首示子侄》。
这篇文章又称《为学》,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张籍上学时曾经读过,其文虽短小不过三百余字,但其道理精妙,堪称以小见大,实乃不可多得之佳作。
主意已定,思路亦有,张籍当下提笔而书,不多时,一诗一文跃然纸上。
诗是腊八应制诗,文便是略作修改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