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812部分

挽明-第812部分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夏允彝也不同两人纠缠,继续开口说道:“聚明,你去将在京的学会执行委员们都召集起来,我要同大家一起商讨下,应当如何继续声援工人,并尽力向朝廷呈情,令此次罢工事件以和平收场…”

    堵胤锡和牛金星离开夏允彝的宿舍之后,便分头前去行事。走出了校门的堵胤锡思考了一下,却叫了一辆车去了老师马世奇的寓所。

    马世奇是江苏无锡人,乃是东林八君子叶茂才的门生,其实叶茂才并不算是真正的东林党人,否则党争知识也容不得他在家中安然病故了。不过叶茂才资助过东林书院的重修,好友高攀龙又是不折不扣的东林党人,所以才将他纳入了东林党人之列。

    叶茂才可是声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和东林党人要求肃清朝中奸邪,叫嚷着:“若非同道;即为仇敌。”的门户之见。显然不是一回事。

    马世奇于今年春上中举,被点为庶吉士。虽说官制改革之后,今日的庶吉士不再如从前那么金贵,但也还是一个极为清贵的身份。

    只是马世奇此前在同乡华允诚的劝说下,和43名官员联名上书朝廷,就此次运河罢工事件进言,认为应当安抚罢工工人,顺应民心罢去海运漕粮。

    堵胤锡在听了夏允彝的一番话语之后,觉得实在是大有道理,但又有些不太确定,自然就跑去老师这里询问一二,顺便也将青年学会的反应透露给老师,也好让老师有个参考对象。

    马世奇听完了堵胤锡的告知之后,倒也没说什么,只是让这位门生照着夏允彝的话语去做。

    在堵胤锡离去之后,回到书房的他也陷入了沉思之中。作为叶茂才的门生,加上东林书院所在地无锡的出身,马世奇被贴上东林党人的标签,显然是无法避免的。

    不过就马世奇自己的政治倾向来说,虽然他不认同黄立极等人推行的大部分改革政策,因为这些政策大多损害了士绅的利益。

    但也不代表他赞成东林党人的政治见解,同他的老师一样,马世奇在政治上也是一个温和的保守派。他反对过于激进的改革政策,认为士绅商户的财富来源于自家的合法所得,就不应当被朝廷的一纸文书给夺去。

    至于天下的动荡不安,这是天灾**造成的恶果。朝廷应当找到办法来减缓底层平民的不满,减轻受灾地区的赋税,而不是想着吃士绅的大户。

    比如皇帝提出的同后金议和,放弃辽东之地;发展海外贸易;收缴宗室的田地等政策,这些他倒是举双手赞成的。

    总之丢掉那些守不住的土地,安抚好国内活不下去的平民,不要让士绅的利益受到损失,大家关起门来好好过日子,就是马世奇对于朝廷的期望。

    类似于马世奇心思的士大夫们并不是少数,不过在大明如火如荼的改革大潮中,他们同样也不敢出头同朝廷对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不畏惧朝廷的极端保守派身上。

    比如马世奇的好友华允诚就是这样的人物,这位高攀龙的门生,天启二年的进士。因为老师之死,对黄立极敌视的很,自然更不待见黄立极主持的改革。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担任营缮主事,因为治水有功晋升为了工部的员外郎。在某些人的怂恿下,华允诚带头联络同僚,发起了罢免海运的上书。

    当崔文升的详细奏报传来之后,听说这些码头工人不是前往衙门哀求,而是围住衙门对官吏进行胁迫,而且提出的诉求也不是指向海运。华允诚自然是勃然大怒,他不愿同叛逆为伍,因此再次联系众人上书,准备要求朝廷对这些目无法纪的奸民进行镇压。

    马世奇还没想好要不要答应华允诚的请求,自己的门生就已经上门讲述了夏允彝对这件事的看法。

    夏允彝对于工人的同情态度并没有打动马世奇,只是让他觉得夏允彝有些妇人之仁罢了。但是夏允彝有一句话却让他细细的思考了许久,那就是墙头草是不会被人看重的言论。

    其他人说这话不过是让马世奇点头认同,但是深受崇祯喜爱的夏允彝说这样的话,便立刻让马世奇意识到,这也许也是皇帝的看法。

    被其他人看不起,终归还有翻身之日,但是如果让崇祯记在了心里,恐怕就是永远被打入另册了。马世奇才刚刚踏入仕途,正是想要有为的时候,岂肯跳入这样的火坑。

    当晚,马世奇去华允诚府上赴会,一是亲自拒绝了再次联名上书要求镇压工人;二是劝说华允诚和其他人应当坚持原先支持工人的态度,但是淡化罢免海运的提议。

    不过华允诚和大多数同僚都不愿意听从他的意见,毕竟马世奇在京城还只是一个无名之辈而已。在他们看来,邀请马世奇署名,已经是给他扬名天下的机会了,现在这位刚刚踏入仕途的新科进士,居然还想要反客为主,在上书内容上指手画脚,这就有些不识抬举了。

    第二日,内阁再次收到了以华允诚为首的36人的上书,对于这些官员的转变立场之快,黄立极只是稍稍翻了翻就丢在了一边。

    之所以黄立极会有这样嗤之以鼻的心态,那是因为崔文升和沈廷扬还有一封密折上奏,其中说明淮安卫发现清江浦发起的工人罢工还有内情。

    当地士绅因为利益受损,借助运河上的船帮和本地恶少,故意煽动工人起来闹事,结果因为报酬问题起了内讧,某林姓士绅失手打死前去交涉的帮会头目,这引起其他帮会头目的不满,愤而报官。淮安卫因此出动,抓捕了为首的四家士绅,三家地主还有一些商人。

    有了淮安卫拿捕的人证和物证,现在谁还打着工人罢工要求罢免海运的,自然就成了谋逆的同谋了。

    华允诚等人若是安静的等待工人罢工事件平息,那么说不定黄立极还能对他们从轻发落。但是他们现在又这么迫不及待的跳出来想要镇压工人,怎么看都有灭口善后的嫌疑。

    黄立极已经下了决心,要拿这些继续跳出来的官员作法,来个杀鸡儆猴,免得还有人对海运事务念念不忘。

    放下了华允诚等人的上书后,拿起大明时报的黄立极又感到头疼了起来。苏长青这篇《论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终于让某些人忍不下去了,要求内阁召大明时报的主笔孙之獬进行质询。

    张瑞图在他面前拿着报纸咆哮了半天,说这次孙之獬不把苏长青交出来,就应当解除他大明时报主笔的职务,不可以让这个小人继续把持时报,攻击君父和圣人之言。 

第352章 晋地三藩() 
当内阁盘问质询孙之獬,苏长青究竟是什么人的时候,朱由检正在西苑精舍招待晋王世子朱审烜、代王世子朱彝?和沈王朱效镛,福王世子朱由崧在旁作陪。

    五人中,崇祯和朱由崧、朱审烜年纪相近,言辞之间较为亲近,代王世子和沈王都是五十上下的老人,和皇帝之间的血脉已远,自是倾听多而发言少。

    崇祯让山西三藩前来西苑精舍,自然不是为了一叙亲情的。聊过了开场之后,他便向着三藩说道:“先晋王、先代王都在这两、三年内离世,朕一想起便唏嘘不已。

    当年太祖开国未久,为了四海安宁方才将子孙分封于各地,却不料这当年一别,倒是令亲戚们从此天南海北,从此再不复相见了。

    民间百姓尚且知道聚族而居,生于帝皇之家反而难以知道走亲访友之乐,朕每每思及此事,就大感悲哀。

    朕思虑着,若论天下之繁华,哪处能比得上京城呢?朕在京城享福,却让亲戚们在外吃苦,这也有违圣人之道啊。

    朝中那些大臣总是在朕面前百般阻扰,说什么按照祖制,各藩就不能入京久居。但是朕才不理会这些人的鼓噪,这亲亲尊尊的伦理纲常,什么时候说过,咱就不能照顾自家人了。

    你们也上京快两、三个月了,觉得是京中的日子快活呢,还是山西好?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宗的,有一说一就是了。”

    除了福王世子之外,其他三人都是默然无语。从他们被召来京城时,三人就知道皇帝是想要动摇自己的封国了。

    但是有福王和陕西诸藩为先例,三人都知道这位年纪轻轻的皇帝心里,可是最不讲什么亲戚情分的。“顺他者昌,逆他者亡。”才是正理。

    晋王世子、代王世子是最先屈服的,两人到现在都没有晋升王位,若是惹的崇祯不快,搞不好就要弄丢已经到了手边的王位,那才是何苦由来。封国能不能保住且在说,面前的王位总是要先坐上再讲。

    抱着这种心态的两位世子,先后向皇帝表态道:“臣等也期望长伴陛下左右,享受下亲族之乐…”

    沈王朱效镛则有些不舍自家在潞安府的基业,加上他已经坐在了藩王的位置上,因此不由便有些推脱道:“京城虽然繁华,但是臣已老迈,倒是更稀罕一些故乡风景。

    再说,本藩已经就藩多年,这藩中人口众多,让他们抛家舍业的来京城居住,恐怕难以为生啊。”

    朱由检抬头看着沈王许久,终于面色不改的说道:“沈藩果然是年迈了,我朱家的故乡自然都在凤阳,什么时候跑去上党了?

    至于沈藩一系的生计,王叔在泽、潞两地的煤铁产业中占据了近半,难道还发愁养不活子孙么?”

    崇祯这么不客气的说翻脸就翻脸,顿时让朱效镛有些下不了台。他正想说点什么反击的时候,却听皇帝继续说道:“朕让王叔来京城,也是想让你离开泽、潞这个是非之地。

    潞州荫城号称千年铁府,乃是此前山西境内第一等的冶铁中心,听说从前山西之铁十之七、八便是出自此处。

    这张家口通敌案中,那几家商号贩卖给后金的铁料甚至是成型的兵器,已经查明都出自于山西,其中接近九成的铁料和兵器是来自于潞州荫城。

    将士们在前线流血牺牲,朝廷四处筹措物资军费抵抗女真入侵,倒是有人趁着这个时候发国难财,王叔你觉得朕要怎么处置这些奸商才好呢?”

    朱效镛顿时惊慌了起来,赶紧起身说道:“臣绝对没有和女真私通,还请陛下明察。”

    看着态度急变的朱效镛,朱由检笑了笑说道:“王叔不要太紧张了,都是姓朱的,朕还能不信自家亲戚吗?”

    朱效镛刚刚松了口气,朱由检却又说道:“不过朝中大臣们好像不这么看,他们对朕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让朕不要被亲情蒙蔽了眼睛。

    朕虽然不欲理会他们,但天下悠悠众口也难堵啊。这内务府没有进驻泽、潞之前,两地的煤、铁产业十之八、九都在沈藩手中,如何让人信服王叔没有牵连其中呢?瓜田李下不正是说明了王叔的处境么?”

    朱效镛脸色变了数变,终于开口说道:“臣刚刚想过了,潞安虽好,但又如何及的上京城热闹,臣愿意…”

    朱由检却对他摆手说道:“王叔不必着急改口,这要是传了出去,岂不是成了朕逼迫王叔放弃封国了。王叔还是回去好好想清楚再上条陈好了,两位世子也是如此。

    朕只是一片好意,绝无强求之意。再说了,三藩入京也不是什么小事,这留在晋地的田宅和那些郡王、将军、宗室要如何处理,总要拿出个章程出来的…”

    和崇祯相谈了一个上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