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第3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来是朝廷发布的兑换政策总是出于丰盈国库的考虑,总是希望拿国库中有余的物资去兑换民间的财富,很少考虑到民间百姓的想法。因此制定出来的货币政策总是不切实际,比如规定宝钞一锭换白银一两或是铜钱880文。
这种近乎于掠夺民间财富的政策自然不会为百姓所认可,甚至往往激起了地方上的叛乱。而根据大明官场一贯的做法,激起民变不管是出于什么缘由,当事人都会被重重治罪,因此也没有什么官员敢在货币政策上动脑筋的。
于是大明的货币兑换市场,最终成为了最市场化的商品经济。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比例,完全是依赖于民间商业贸易的交易实况。
不仅仅是大明南北地区,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比例不一致,就算是相邻的城市之间,货币兑换比例都有着微小的差距。物资充裕的地方,铜钱的价值就高一些,物资紧缺的地方,白银的价格就贵一些。
而各地的银钱兑换比例,基本上都掌握在当地的钱庄手中。同西方的早期银行一样,钱庄的前身就是金银首饰店,他们在打造金银首饰的时候,渐渐便发觉了黄金、白银、铜钱之间的兑换有利可图,因此开始出现了专营黄金、白银、铜钱之间兑换的店铺。
大明的钱庄兴起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当时宝钞过量发行导致迅速贬值,朝廷不得已放开了对于用银的禁令。由于光是铜钱就有制钱、私钱、白钱三种不同的区别,因此钱币的兑换业务也就开始成为了大明百姓所需的民生行业。
到了嘉靖时朝廷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这就进一步促进了钱币兑换业务的发展。嘉靖八年,民间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
于是到了万历五年,朝廷再次放开了对于钱庄设立的限制。大臣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从这方面来说,钱庄和银行之间的界线只差了一步。
不过这一步大明王朝却始终没能跨过去,而各地钱庄则享受了原本应当归属于朝廷的铸币税。到了天启末年,民间的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钱币,还办放款,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
更有在两地联号的钱庄,发行可以在两地汇兑的会票,成为了类似于纸币的信用单据。此外,在江南农村,小规模的兑钱铺、钱米铺,为江南百姓提供春季贷款,秋季收米或棉花、生丝的业务,极大的活跃了江南地方的经济。
不过等到了中央银行及另外两家银行成立之后,这些地方上的小钱庄不是被三家银行所吞并,就是被三家银行所挤兑退出了货币兑换的市场。而制定金银铜和纸币互换的比例,也开始慢慢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银、铜、纸币之间的兑换标准,因为各家银行网点的不断拓展,因此是最先落入三家银行手中的。但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因为不是百姓日常所用的小额货币,因此受到银行影响最小。
能够用得到黄金和白银交易的大宗货物,一是海外贸易;二是盐业;三则是丝绸、竹木和粮食。但是就集中度来说,又以前两个行业最为主要。
因此当朝廷颁发了黄金法案,三大银行想要把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例推到1:15的固定比例上时,他们遇到的最大阻力,便是江南的豪商和两淮的盐商。
依靠江南士绅支持的这些豪商,在海外贸易上被朝廷挤压之后,自然是不甘心就这么认命的。但是他们苦于找不到反击朝廷的机会,被朝廷招安的十八芝海盗集团牢牢的掌控着东南海域上的治安权,凡是非正常出海的船只都会被这些前海盗首领们所拦截。
按照刚刚成立不久的海关衙门的命令,凡是缴获的走私船只,连船带货物拍卖之后,稽查人员可以先分到3成,然后还有其他奖励。在这种高额奖金的刺激下,那些被招安的前海盗觉得,他们现在比之前当海盗的时候还分的多,还不用担心被官军围剿,因此积极性比那些大明的水师高多了。
对于这些原本就不畏惧官绅的前海盗们,他们往日用在大明水师面前的伎俩就完全失去了效力。大明水师是经制之师,只要这些豪商背后的主人给他们主管的官员发张帖子,这些水师官兵那里还敢对他们的船只进行盘问。
但是这什么巡阅府、镇守府,这些豪商们打听了半天,都不明白这些被招安的海盗究竟归谁管理。倒是听说有个海商协会可以出面协调这些海盗们的行动,但是海商协会是真正可以同皇帝联系的一个非官方组织,不是他们这些人可以施加压力的。
而想要加入海商协会,就需要把用于海外贸易的资金来源说清,并承诺服从海商协会作出的公论。这两个条件便硬生生的把这些豪商们拒之门外了,他们的资金来源显然是不能言说的,而他们也只能听命于背后主人的命令,而不是海商协会的公论。
无法加入海商协会,也无法按照从前的走私行动获利,这些豪商们自然也就损失了大量的利益。如果按照正常贸易缴纳税赋,他们获取的利润还不够分给背后那些资金的主人。因此当他们意识到三大银行推动的黄金价格升高,是朝廷在背后策划后,自然就选择了打压黄金价格的立场。
而至于两淮盐商,其实已经可以算是大明盐商的代表了。这些财大气粗的盐商对于黄金上涨或是下跌,其实并不感兴趣。
但是两淮盐商终究不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商人团体,在他们的背后同样有着各地的官绅集团的支持。其中山西官绅和江南士绅在两淮盐业的势力最大。
三大银行的背后虽然同样有一批地方士绅支持,但是他们最大的支持者还是崇祯本人。如果去掉皇帝本人的支持,三大银行背后士绅的力量,完全不及江南豪商和两淮盐商背后的势力。
因此,极力得到皇帝支持的黄金法案,过了4月之后,数月来依然牢牢的站在了黄金兑白银1:12这个关口,不肯下去。
但是对于大明百姓来说,这几个月的黄金拉锯战,已经让他们开始认同了北京和上海两个黄金交易所,每日颁发的以纸币计算的黄金价格。理论上来说,纸币不过是一种白银代用劵,但是随着使用纸币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普通百姓已经很少再去计算一元纸币究竟代表多少白银了。
在他们看来,3分钱能够买到一斤食盐,09元可以买到一匹京城标布,1元钱则能买到1石小米,这已经足够让他们承认纸币的价值了。
曾经朝堂上那些大臣,担心百姓不肯承认纸币的价值,拒绝使用纸币进行交易的意见,也开始慢慢消失了。就连大臣们自己,也开始乐于接受纸币,而不是朝廷发放的白米帖子。纸币可以直接在四海商行内消费,但是朝廷发放的白米帖子就比较坑了,需要自己去米仓领取。
有些米贴的领取地点在京城到还好,只是让家中的仆役辛苦一些。但多数领取白米的地方是在通州大仓,来回运粮的路费就差不多占去了俸禄的十分之二三。更有一些官员因为编制的关系,他们的米贴更是远在南京,这种的只能在市面上半价卖给商人。
随着纸币价格的稳定,在京城市面上使用的铜钱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了。这对于铸造铜币的官员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而京城的物价虽然比之前有所提升,但是比起忽起忽落的钱荒危机来说,依然还是一件好事。
毕竟纸币不足,只要印刷一批就成。而铜钱如果不足,就不是短时间能铸造出来的。再加上,铜钱因为质量的关系,新钱想要流通出去,必须要得到商人们的认可。
但是纸币就不同了,它的价格决定于它的兑换价值,而不是它本身的价值。因此只要承兑银行有能力兑换纸币,就不必担忧市场上被商人拒收。
不过三大银行雄厚的财力,却在黄金价格上遭到了江南豪商和一部分两淮盐商的联手狙击。
但凡是有些见识的商人们,在几个月的黄金价格战中,也开始慢慢明白了过来。这一局,如果让三大银行把黄金价格推到1换14以上,便是一场大胜利。
从此大明境内的黄金价格,便要被三家银行联手操纵了。光光制定一个黄金价格,也许对其他商人影响并不是这么巨大。
但问题在于,三家银行如果以黄金为本发行纸币的话,等于陡然之间就冒出了一大笔流动资金。这些额外的流动资金,不管投向何处,都会带来一个极大的繁荣。
而相对应的,若是三家银行推高黄金价格失败了,必然会影响到它们自身的信用,甚至可能引起纸币挤兑的事件。对应三家银行背后的股东来说,这是一场不胜则亡的战争。
对于打压黄金价格的另一方来说,他们也是骑虎难下了。他们之前入场不过是想要给三家银行一个教训,打击朝廷的经济政策而已。
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三家银行在黄金交易投入的资金会这么大,完全是孤注一掷的博命行为。而黄金交易所开办的期货交易模式,又让他们这边的不少人完全陷入了泥潭。
期货买卖不像现货买卖一样可以随时收手,他们只能一点一点的把自己的资产填进去,期望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545章 扬州风云一()
京城百姓正关注于黄金价格的高低时,中央银行、山西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各自派出了代表和张国纪一起抵达了扬州。
这些代表显然不是来欣赏扬州风月和扬州瘦马的,8月30日他们乘坐的船只抵达了位于扬州天宁寺下的码头。这座码头是扬州城外东南最大的民用码头,从东北面高邮湖引出的水道往南同大运河相连,在扬州这里向东拐了一圈才进入运河,也因此造就了此处码头。
虽说扬州城还不算真正的江南地区,但是此地河流湖泊密布,却已经同江南风景相差无几了。张国纪等人上了码头之后,便有一群人迎了上来。
张近泉和王显文、王显声兄弟,还有本地银行分行的管事,早在几日前便得到了消息,一早就在码头等候了。
在内府的支持下,这一年来在盐业中大展拳脚,在扬州盐商中声望仅次于八大总商的张近泉,在这一行人的面前却乖巧的像个学童。中央银行此行的代表是汪逢元的长子汪春元,他这一年来因为内府的请求,数次向张近泉放贷,因此同张近泉颇为熟悉。
虽然他不知道张近泉有社会调查所的身份,但是他却知道张近泉是自己人,也是此行配合他们的本地盐商代表。两人微微寒暄了一阵,就招呼了一行人坐上了张近泉准备的数顶凉轿,向着天宁寺西面的张府别院而去了。
三家银行虽然各自派出了代表,但是汪春云却是此次的主事者。一直在父亲手下做事的汪春云,并不是第一次出来单独主事了。不过和过去自家的那点生意相比,这次他出行的任务可是决定着大多数扬州盐商的生死,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让他显得格外的精神亢奋。
抵达张氏别院之后,汪春云匆匆洗漱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