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武天道-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杨吉斌中午回到家里的时候,家里已经熬好了香喷喷的腊八粥。这会大家正在祭祖呢。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人们往往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有配合初八日,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其中米胡萝卜青菜,为不可少的三宝。此外,还有花生或黄豆莲子白果豆腐或油豆腐芋头等食材。
吃腊八粥有着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
天府省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很多时候农村人也称腊八粥为“油稀饭”。
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杨家今年腊八粥节举行的十分隆重,跟往年大不相同,除了精心熬制的腊八粥外,还有鸡鸭鱼猪头等祭品。一大家子人都来到了杨家祠堂,显得热闹非凡。
杨家祠堂经过重新大力修整以后,此时已经没有了破败和萧索,而是一副欣欣向荣且肃穆庄严的景象。
站在远处就能看见,3米多高的青砖围墙将祠堂,围城了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大门两侧摆放着两尊活灵活现的石狮子,新粉刷的砖墙和新漆好的大门让人精神大振。
走到近前,抬头仰望门廊上高挂的匾额,映入眼帘的是四个气派的大字:“杨氏祠堂”,大门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霸气十足的木制对联,上书:
:新岁纳鸿禧举仰文光冲斗栱,下书: 安居迎燕喜遥瞻瑞气霭门庭。
尚未进门,只是正门屋脊上层叠覆盖着的巧夺天工的雕塑纹样,就让人不得不瞠目,不得不眼花缭乱。祠堂每一层屋脊,每一扇门窗,每一个屏风即使是出入门廊上的横梁都极尽雕刻的美妙,给人一种真实细腻华美的感觉。
能有这样的效果,主持翻修新建祠堂的杨显德,这回可是花了大力气的。他不但使出了浑身本事,更是邀请了不少能工巧匠前来相助,就这样,也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有了这样的成绩。
杨吉斌跟着众人一进这新翻建好的祠堂,就感觉四周的围墙极尽高大,沉静的院落有一种独特静谧气息,浓浓的将自己包裹在其中。仿佛在一瞬间,自己便与外面的世界没了联系,眼里只剩了面前这一座幽幽地透露着浓郁神秘色彩的祠堂。
“老三,这次你做的很不错,让大家都很满意。咱们老杨家总算有了复兴的一天,咱们老杨家的祠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作为一族之长的杨义仁,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这次祭祖的领头人。。
。。。
第233章 打爆米花啰()
“爸,这真得多谢咱们村里的几位老叔,没有他们的精湛雕刻技术,说实话我是真没招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些复杂木雕我只是学会了皮毛,你瞧瞧那些横梁门窗屏风,大多靠他们主刀呢。”杨显德既是有些得意,也有点不好意思。
“哎,你说的是,我们好多好东西都失传啰。算了,咱们不提这些了,关键还得往前看,老杨家有今天也不容易,看着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我心里是高兴啊。大家都来上柱香,祭拜祭拜吧。”杨义仁感叹了一下,曾经压在心里的大石头这下终于可以搬开了。
“是啊,爸,咱们家的办公大楼和车间建筑都已经完工了,各种设备正在安装和调试中,用不了多久都可以运转起来了。这样一来,大富大贵的日子还会远吗?”杨显昆的脸上也是洋溢着喜庆之色,随着工程事业部重要性日益突显,他负责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管理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成就感和自豪感十足。
“恩,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二弟,三弟,来,我们仨兄弟一起给老祖宗上一炷香,祈求老祖宗保佑我们全家上下平平安安,无病无痛,财源广进”杨义仁吩咐大家把该准备的祭品一一奉上,香烛纸蜡点燃后,朝着杨义荣和杨义安打起招呼来。
“好勒,大哥,我们马上就来”杨义仁和杨义安赶紧回答道。
……
“爷爷,奶奶,打爆米花的老头来了,我们赶紧拿玉米和大米出来打爆米花去,一会人多了就排不上队了。”杨吉顺兴冲冲的从外面跑进祠堂里,大声朝着杨义仁和冯氏喊起来。
“好,好,奶奶马上就回去称几斤玉米和大米,你赶紧去排队吧”冯氏一听也听高兴的,显得也很着急的样子。这过年了,照老风俗要爆点豆豆,做点给娃儿混嘴巴的零食。
“打爆米花的?”杨吉斌一听也来了兴趣,赶紧走出祠堂去看个究竟。
爆米花始于宋代。为古老的民间传统手艺。史书记载;爆米花松脆易消化,可作为日常的可口零食。
爆米花的发明折射出华夏饮食的丰富多彩,其深刻的含义就是开创了一种食物的加工方式膨化食品。
说明华夏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仅仅是食品简单的加热做熟,还通过物理的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使普通不可口的食品变为可口有特色的小吃。
可以说。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杨吉斌一出祠堂门就远远的看见了,一个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大爷推着板车,车上装有爆米花工具来顺着杨家寨新修好的水泥路上一边走一边叫“打爆米花啰,打爆米花啰”
老大爷拉着车子在前面走,一群小屁孩在后面欢快地跟着,那兴奋劲让杨吉斌感同身受,这就是七零后八零后们儿时最快乐的时光了。
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小孩子们了,每次看到爆米花的大叔来了,都会飞奔去凑热闹。有的便飞奔回家拿原料去了…
曾几何时,不知已经多久没见过爆米花机了,小时候只要见到拿着黑罐的老大爷来了,就欣喜不已。拿着一袋玉米或或者大米就追上去的情景,在长大之后只能成为回忆了…
老大爷拉着推车来到一处空旷的地方,便停了下来,将炉火风箱小板凳和一口葫芦状的爆米花机一一从车上卸下来,准备开始接生意了。
“小顺子,你真够行的,竟然排到了第一位。大爷。你稍等一下,我奶奶已经回去拿玉米和大米了,我这马上回去弄点柴火过来。”杨吉斌这会也是兴致高涨,打了一下招呼后飞奔回家。
“好的。不着急大家都排好队,准备好要打的东西和柴火啊。”老人笑眯眯的对着排队小盆友们说道。
这会走街串户的爆米花师傅,一般情况是不自带柴火的,都是由来打爆米花的人提供柴火的,所以老大爷才有刚才那么一说。
不一会儿,冯氏和杨吉斌都赶了过来。
冯氏将玉米和大米递给老大爷。杨吉斌则是把柴火堆放在爆米花机旁边。
大爷将玉米和大米都过了一下称,每样都有4斤,于是对着冯氏说道:“老大姐,你这是全部都要打吗?”
冯氏笑着回答道:“是啊,全部,我要打四锅,家里孩子多就得多准备点过年吃。老师傅,你这一锅爆米花多少钱?”
“5毛钱一锅,这四锅一共2元钱。”老大爷回答道。
“好勒,没问题,开始点火吧。老师傅钱你收好了”冯氏现如今是财大气粗型,不等老师傅把活干完,直接就预付了现金给他。
“谢谢老大姐啊。”老大爷看到冯氏这样爽快,也挺高兴的,今天来这杨家寨是来对了,光看这一路上的景象就知道这里的人不差钱,估计这两天的活不会断的,肯定能赚不少钱的。
老大爷收好了钱以后,坐到了小板凳上,熟练地把称好的2斤玉米灌进容器里,加入少许糖精和少许水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架在炉子前后的“v”形槽内。
装好玉米后,老大爷将杨吉斌带来的柴火放进了火炉里面,引燃以后,只见他一手推着风箱另一只手很娴熟地摇着炉把转着圈,开始炒制起来。
老人用的爆米花器具是最老式的爆米花机。密封的带压力计的铁质容器叫甏,外形像鱼雷,支在烧炭火的小炉子上,摇着手柄就可以在炉子上旋转起来,炉子旁边接着一个小鼓风机。
打爆米花看似很简单其实是技术活,控制火候和气压表的温度很关键,因为漏
气而爆不熟或过爆是常有的事,光练习用的粮食就得200多斤,才能慢慢学会的,同时还要会修理这些工具才行,否则的话一出点状况就会寸步难行的。
看炸爆米花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小孩们围城一圈,眼巴巴的看着不停转动的爆米花机,焦急的等待着。大人们则是趁着这难得的闲暇,聊着各种趣事,拉拉家长里短,一会儿为某件事叹口气,一会儿又一起大笑出声。
大约56分钟之后,总共转好几百下,锅里达到一定压力后,老人招呼一下围观的小盆友:“娃儿些,你们都过去点,要开锅了哟。”。
。。。
第234章 杀年猪()
听到这一声“开锅喽”响起,所有人的动作都停了下来,略带兴奋地盯着爆米花老人把爆锅搬下炉火,将花筒套入一个圆鼓鼓的炸炮笼子,再用铁棍松松米花筒的盖子,猛然用力在米花筒上一敲。
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股浓浓的白烟散去后,冒着热气的米花出锅了,坚硬的玉米粒顷刻变成了蓬松香甜的爆米花,热腾腾的一股热气伴着香味就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了。
冯氏连忙将米花放在筛子里,筛几下稍稍冷却就可以装袋了。
“哇,好好吃哦。”旁边的小盆友迫不及待的抢起新鲜出炉的爆米花来。
“不许抢,这是我家的爆米花,一会你们吃自家的。”杨吉顺大声的抗议起来。
“没事的,都吃吧,尝尝鲜。小顺,被那样小气啊。”冯氏对着杨吉顺笑了笑。
杨吉斌也忍不住尝了几颗,入口香脆。熟悉的美味不禁勾起无限的美好记忆。
“大爷快继续打吧,我们都等不及了。”排着长队的好些小盆友们蹲在爆花筒旁,边流口水边兴奋地看着,巴不得马上就轮到自己家的爆米花出锅,好大吃一顿。
“好勒,都别着急啊,一个一个来。”老大爷脸上乐开了花,提起米花筒装了一碗玉米,放一点糖精,加少许水,关上伐门,麻利地把爆花筒放到炉灶上,一边摇一边看着压力表,接着爆下一锅。
“要开锅了”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