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道田 >

第386部分

道田-第386部分

小说: 道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真去了那些地方,能学到更好的技术是肯定的,工作累、工作忙还拿不到什么钱也是肯定的了——毕竟绩效分配这玩意儿不管是学历还是资历等等都会成为衡量指标。

    在哪儿工作,这总得想办法扎根落地才行,看看大城市一天一个样的房价,真想买房靠自己这点工资,不知道得熬多少年才行。

    基于此,自己也不用惦记村里怎样怎样,自己那时候绝对自顾不暇,怎么可能顾得上别人呢?

    这样的结果于自己而言,绝对不可接受!

    这样衡量下来,剩下的唯一一条道也就是村里面开个诊所。这样既能兼顾着锻炼技能,又能照顾得到村里,怎么也好过那些选择。

    可是,这也就是看起来很美好。

    真的开个诊所还去钻研高精尖的医疗技术,那绝对跟死读书本没什么两样。

    自己村里大人小孩儿加起来也就这么几百人,就算连着附近的十里八乡,加起来也就万八千号人。这么小的人口基数,又能有多少的疑难杂症。即便真的有了疑难杂症,人家连县里的医院都不相信,又凭什么跑到自己这儿来看病?

    真的来的,可能也是四下求医无门,瞎猫碰死耗子。这样的病人,基本上病情都被拖到了病入膏肓,自己拿什么来妙手回春?

    天长日久之下,可能自己攒了一肚子理论知识,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实践机会。这样的医术,也没脸去笑话什么屠龙之技了。

    再说就算自己真的有本事,那些有大毛病,想到自己这里来看病的外乡人,看到自己这张年轻得不像话的脸,转身直接走人的可能性更大。

    没疑难杂症,也不可能不开门,真的天天看感冒发烧,腰酸背痛,又能学到什么大本事?

    自己也万无可能为实践自己所学的东西再去建造一座大型的综合医院。

    不说审批什么的,光说建造这么一所医院需要的资金就堪称海量,绝对够自己喝一壶了——一家大型的医院建造和运营的费用,光是硬件部分需要的动辄就是数以亿计的资金,真靠自己口挪肚子攒,哪辈子能赚够这么多钱?

    如果自己真有那么多钱,那就更没必要浪费在这上面——村民病了看不起病,自己花钱送出去也比建造这么所大而无用的医院更加划算。

    真有这么多钱,投入到村里所能产生的效益肯定更好。那肯定称得上财大气粗,哪里不顺眼直接拿钱砸就完事儿了,绝对能保证这村里一天一个样儿,三年大变样!

    更何况就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开个私人诊所,上来就挂个牌子专治肿瘤、白癜风、艾滋病……这只怕给人的印象也跟城里贴广告治性病的老中医也差不多了。

    当然,如果自己的计划顺利,那或者忙完村里的事情,自己也闲极无聊倒是可以真的来折腾这事儿。比如说自费花钱找个好点的地方去实习,真的潜下心来假以时日想做一代名医也真的不无可能。

    说来只要肯下功夫,自己绝对能做到当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精通所有现有执业类别下,各个学科的技能。

    说来这比现在那种现在所培养的,只是侧重老年医学的社区医学教育培养出的那种样样精通样样松的“全科医生”不知道强了多少。

    可是,这也没什么实质性的用处,最多也就只能证明自己有这个本事,有这个天赋。自己没办法,也不可能真的因此不管什么毛病都能看——一张执业医师证书,最多只能注册一到三个类别。也就意味着自己最多也只能在三个大类下进行注册,剩下的那些专业也没办法去注册和执业了。

    如果自己真的去给没注册的那些类别下的病人看斌,那就妥妥的超范围执业。真的出了什么事儿,这次可没中医院给自己兜底儿了。

    更何况就算自己医术再高,可想而知那时候也只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财富。

    虽说按着现在这样的社会风气,肯定有机会获得一些人脉。不过跟秦国栋交谈以后,徐毅也就彻底没了这方面的想法——吃不到羊肉惹一身骚太划不来。

    至于经济方面,最多也只能通过这个获得一些钱物而已,不过这行当也发不了大财,又能有多少钱?

    再说那时候自己有钱都没地方花了,这点小钱还辛苦赚来干嘛?

    图着“悬壶济世”、“济世救人”的名声?

    老观主当初想必救了不少人,都没落下什么好儿,有了前车之鉴,自己还是省省吧。

    再从当初学医的目的来看,事实上自己现在的医术水平也能满足这个目的了。能看个小毛病不出什么纰漏,看个大毛病知道该去哪儿治疗,甚至还能给村民做一些适当的健康教育。

    这就足够了。

    自己也没医死人肉白骨的能力,比现有水平再高也没用武之地,那还雪来干嘛?

    更何况就算自己医术再好,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很多问题并不只是疾病本身。

    不管是社会变迁导致的生活习惯致病还是因病致穷,因穷致病这些社会问题都比疾病本身更加严重。

    自己要想办法能让村民靠着他们自己的力量去富起来,那比自己能让他们看病更容易、花钱更少的意义更大。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自己只会看病的话,那一辈子也就是个不成气候的乡村医生。

    更何况这不是手指头搭脉就能看病的年代,当代的医疗,哪怕是中医也已经实行团队诊疗了。想靠着单打独斗,再牛的个体诊所,无论如何也成不了气候。

    更何况就算自己真的不差钱,真去建一所综合性的大型医院。哪怕没有人追究自己这非法行医的事儿,难道来个病人不管内外妇儿……都自己来看么,那自己还用不用干别的了?

    这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再去高薪雇一批专家来给自己打下手吧。自己村里就这么几百号人,能有多少疑难杂症,又拿什么来养活那么多专家?

    真让自己给他们发工资,那还不如村民生病,自己全额报销让他们出去看病,这样省心省力更省钱。

    再者对于大部分的专家而言,也没几个不爱惜自己羽毛的。钱多钱少也不一定是问题,但是光吃饭不干活当米虫这事儿,哪儿有几个人肯答应?

    更不用说空守着那么多专家却没那么多病源,这本身就是对原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不光对村民开放,真的敞开门来看病,不管天南海北哪里的病人来了就给看……那对村民而言,这医院发展得越好,对村民的影响就越大。

    毕竟老家只是个小小的村子,还是不管从环境到交通,乃至生活资源等等都差强人意的山村。如果再把原本就不多的资源分给外人,那么本地人还怎么可能生活得更好?

    医院可不像别的东西,能给周边居民带来的好处实在有限。

    这也愈发让徐毅坚信——自己从医这条道儿,彻底算是走到头了。

0461 困局() 
徐毅想着村里的方方面面,最终却也觉得只有跟村里的生计联系更加紧密的农业、林业,又或者畜牧业这些知识才是自己真正应该考虑的东西。

    村里除了一部分年轻人受不得穷,干脆咬牙背井离乡地跑到外地去打工。不过毕竟因为没什么技能,只能靠着体力吃饭,但是总比种地赚得多些。剩下的大部分人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土里刨食儿,看天吃饭的营生。

    虽然比起山外的那些村镇人均土地多了不少,不过村里的田地也大多数薄田,产量不高。尤其是水库大坝下方的洼地更是容易受灾。外加着这几年粮价也不算太景气,所以只靠种地,充其量也就是能养家糊口而已。别说发家致富,就算是达到小康都挺难的。

    民以食为天,不管到了什么时候,粮食都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虽说价格相对稳定,毕竟总归也得面对粮价放开的现状,同样也得受到市场的冲击。

    随着加入世贸协定,粮价也日益受到全球粮价波动的影响。在进口低价粮食的冲击下,本土粮价价格下跌的趋势也必然越来越大。再对比国际粮价和国内粮价也不难发现,未来粮食价格还将长期继续走低。

    按着这几年的走势,涨价的也只有玉米。而这个还是因为养殖业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对于原料玉米的需求增大造成的。剩下的诸如小麦、黄豆和水稻的价格并没有紧跟货币超发的步伐提升,甚至像黄豆种植业在进口廉价豆料的冲击下,还呈现全行业萎缩的局面,现在就连东三省都已经没多少种黄豆的。

    徐毅年初到校报到过就回了中医院,回村时还听说有几家想把水田再改回旱田种玉米的。他也有些担心,旱田改水田还好,但是水田改旱田就会有几年因为土壤性状改变而容易板结之类的问题,会极大地影响产量。这样的盲目地改来改去,一年两年咬咬牙挺过去也行。不过万一那个时候行业调整,玉米也没躲不过降价,难道再改回去么?

    不过,一直到插秧了,他们也没个动静,看来今年是不大准备折腾了,就是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了。

    徐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从小到大在农村待了十几二十年,也挺理解他们的苦衷。虽然种植水田看起来收入更高,但是相比旱田而言,水田不管是人工、还是化肥、柴油什么的耗费的都比较多,而且到了收获的季节卖粮也没那么容易。尤其这几年粮价基本没怎么涨过,反倒是承包费、化肥、人工什么的蹭蹭地往上涨。

    拿插秧来说,以前雇人插秧一天三五十块就够了,现在赶着农时的那段时间,雇人补苗一天就得两百多块。

    真的全靠着手工插秧的话,好手一天最多也就一亩多地,这要再算上籽种化肥什么的,这一亩地还能剩下多少?尤其是家里没人更没车的农户,这要是种得少养活自家都难,更不用说万一要是受点灾,那一家老小吃穿都成问题。而且种地的成本也不低,要是连年受灾的话,这真的连地都种不起了。

    收入不变,生产成本提高。一来二去的,如果全雇人的话,种水稻的纯收入比种玉米还要低,就算自己干的,多赚的那点儿还不够辛苦钱的。

    这样看,就像自家那里大坝下方那里,地势比较低洼,周边的控山水外加着大坝渗漏过去的水,都朝着那里流过去。所以,那里的地常年地温很低,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甚至要是下两天连天雨,那里看过去一片白茫茫的,别说苗都淹在水里,甚至小孩子都能在那里游泳了,这地还怎么种?

    所以,哪怕村里的年轻人成年了分不到地也没人惦记那一大片低洼地,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想着留下来土里刨食儿了。

    现在村里种地的,也是年纪大的居多,这些人又能再种几年地。如果真的干不动了,他们又靠什么过日子?

    所以,想要提高收入,村里这种传统种植模式也得转变才行。

    想想现在,徐毅觉得自己村里还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果树种植、养殖业之类的产业更合适。这些虽说也未必能赚什么大钱,不过这总比埋头种地要强得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非必需品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要产品好还是不愁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