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老子为道 >

第33部分

老子为道-第33部分

小说: 老子为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牧童与牛之间,以前那种制服与被制服、牵与被牵、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已经完全没有了。不是改变了,而是完全没了。黑牛变成了白牛,并与白云、明月溶为一体了,完全回到了大自然之中了。诗中五个“白”字,说明人、牛已与自然浑然一色了。    
    比喻求学、治学、修养的人这时已经有了一颗纯净明洁的心境。白牛、明月、白云三者都是白的,这时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啊!这种“明”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智慧、从内心发出来的,已经得道了。再也分不开自己是学者还是教育者,分不出牛是被牵者还是牵制者。现在都平等了,已经平等到哪个程度呢?平等到“人自无心牛亦同”。人不像以前老惦记着,老是不放心;而牛也不需要惦记,他们从芒绳相系到心心相系,再到心的系念都没有了,完全平等了,与白云、与明月溶为一体了。    
    第九首《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牛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牛不见了,为什么呢?“牛儿无处牧童闲”。你看,一种无牛的景象(无相)。牧童独自观照自己。这首诗题为《独照》,照谁呢?就是独照自己。他发现牛相是没有了,可“我”相还有啊!以前看牛是那么狰狞,那么野性十足,因此老是对它不放心,而且用绳子将它牵着。因为那时有牛相哪!它是头野牛,后来慢慢地变为乖牛,再变成一头“白牛”,再变成朋友。那时还有牛相,但现在连牛相都没有了,它已经溶入大自然了,他自己认为这牛已对他无心了,因为他们平等了,牛相没有了。但独自一观照自己,发现“我”相还有啊,发现“归来犹有一重关”,还有一重关没有突破。    
    到了这一步就有意思了,比喻人求学、治学、修行时学问做好了,可回头一看,唉呀!我做人怎么样呢?我自身的修养怎么样呢?我的境界应该是同步的呀,而且学问越高,那么做人的要求也就越高越难呀!“为道”就是独自观照。    
    第十首《双泯》:    
    人牛不见杳地踪,明月光含万像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这里已是无牛相,无我相了,而且也无万物相了,四大皆空了,已达到了人我偕忘,无我无物的理想境界。这个时候只有明月光照别无他物,万像全空了。这个时候,自身的智慧之光已与自然界的光华溶为一色,相映生辉了。你们看这种意境,如果不是用无我相、无牛相来解释,我想还真不好理解,这样一解释,我认为太妙了。“人牛不见杳无踪”,这就是人相、牛相都放下了。你看诗中有明月、野花、芳草,这都是自然的,他们那里去了呢?哪里来的就回哪里去,就是人与牛都回到了自然中间。    
    我们求学、治学、修行,学来学去,到最后学了什么东西?你研究来研究去,研究到了什么东西?不还是大自然吗?你学的、研究的还是大自然,还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今天讲的牧牛图,讲了寻牛、牧牛、忘牛。开始是去寻找牛,找到后就开始牧牛。这个牧的过程很艰难。就像我们自己要回头来看一看,我们自己即是牛,自己还要做自己的牧童,我们目前还要将自己鼻子上的绳子拴得牢牢的,但是千万别将绳子老是交给他人,还是自己牵着吧!我何时该紧我就紧一点,何时该松我就松一点。早上大好时光,我紧一点。早一点起床,起来洒扫庭院,迎接日出。    
    


第六部分为道与牧牛之牧牛图颂(4)

    据说曾国藩的祖父一生游手好闲,到36岁的时候还是不务正业。有一天,他骑着马到很远的地方去玩,正与朋友一起喝酒时,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正好遇上。他请这位亲戚入席,但是这位亲戚一看反而火冒三丈,将桌子掀翻,对他一顿大骂。这么一骂把他骂醒了。他才发现,哦,我现在才认识到自我了。于是他回家不骑马了,而是牵着马回家。从第二天早上起,他就真正修行了,开始堂堂正正地做人了。他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庭院。他认为以前是太阳升起三丈高,我还在睡懒觉,他想他对不住太阳。现在他就趁太阳未出来之前,将家里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门打开,迎接太阳的升起。一天有了美好的开始,这一天也一定是勤勤恳恳的一天,心情舒畅的一天,也一定成功和有获得的一天。如果天天有这样的开头,那么他的一生也一定很充实,一定很辉煌。    
    后来,洒扫庭院成为了曾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家训。从他手上传到曾国藩,从曾国藩一直传到现在。现在,他们曾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在曾氏子孙中有许多科学家、学者、教授,人才辈出,但无论是海内还是海外,无论是什么身份,一直都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家训——洒扫庭院,迎接日出。    
    我们好学、为道,不但自己做牛,也要做牧童;这个拴鼻子的芒绳不是让别人牵着,而是自己牵着。当松则松,当紧则紧,这是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呢?那就是自我把握。那么,到了忘牛阶段,人牛偕忘,这是很高的一个境界。如我们现在的阶段不能忘,一忘就完了。我们应随缘而忘。    
    我们今天所讲的题目。我想了好久,牧牛图有好几种,但我认为只有寻牛、牧牛与忘牛与这十首诗,最能体现老子“为道”这个大的主题,我们也可以从这里面得出一个结论,什么叫做道,什么叫为道。    
    有智慧的人,他会自己管理自己,他绝对不会将芒绳交给他人,他用自己的智慧来观照自己,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在为道,“为道”没有智慧是不行的。自知者明,明就是智慧之光。我认为寻牛、牧牛、忘牛的过程,就是一种在智慧中为道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跨越的过程。    
        附:廓庵禅师《牧牛图颂》:    
        (一)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婵吟。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芒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他。    
        (三)见牛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绕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人廛重手    
        露胸跌足人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第六部分为道“三见”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这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原句是,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三句话中的“见”和“山”“水”是同本;而“只是”、“不是”、“还是”则是异象。下面就分别讲一下。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里的“见”是指观察,不仅仅是用眼去观察,同时用眼、耳、鼻、舌、身,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感触。用手去摸,看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热的还是凉的,这也是观察。这种直觉观察,就是“见”的直接的意思。那么,这个“山”和“水”也是一种代表,它代表了物质世界的所有万事万物。    
     这里的“只是山”、“只是水”,只是说明了一个局限性,局限在什么地方呢?局限在表面。有人讲初次见面叫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就是表面印象,一种初次的印象,也是偶尔留下的一种表象。所以说是一种表面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因为无论从你的眼、耳、鼻、舌、身,无论你怎么观察事物,无论你从哪一种角度,用什么方式去观察,都没法观察到事物的全部。所以这只能得到一个表面现象。在你观察的时候往往会有误区、有死角。有人讲,自己看自己的鼻子看不见,这就是视力的一种死角;还有一种说法:“后脑勺子的头发只能摸得到,但看不到。”这也是眼睛的局限性。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你怎么去看,都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实际上真是山,真是水吗?只是一个假象而已。为什么讲是假象呢?前几课都讲过。因为这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东西。你作为一个主体,去观察山也好,观察水也好,观察树木也好,观察天上的雷电、云彩、日月也好,你怎么去观察都没法观察到它的全部,所以讲它只是一个假象而已,所以为“只是”。    
    如果反问一句:书本上的知识是不是都是真理呢?实际上它有它的作用,它能给我们介绍一些有益的东西,给你提供一些参考,也就是指指路。行人想找酒家问牧童,牧童只是遥指。这些书上的文字是知识吗?是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起一个指路的作用,只是个“遥指”的牧童而已。真正来讲,它还不是事物的本体。事物的本体、真象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指事物的本体,你能用语言表达的那就不是“道”了。你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也只不过是指指路而已。这里只是讲一下“只是”二字。    
    


第六部分为道“三见”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里的“不是”与前面的“只是”正好相反了。前面是肯定,这里是否定了,在为道阶段就是否定阶段。为什么呢?这个否定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怀疑、批判上,通过怀疑、通过批判再提出自己的假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通过推理,通过思辩、论证。那假想能成立吗?哥德巴赫猜想是哥德巴赫的猜想,陈景润的证明离皇冠只差那么一步;还有法国的物理学家安培,他提出一个假想:“分子或原子中间的电子运动形成的电流是物质磁性的起源”。他提出这么一个假想,后来有多少物理学家证明了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以前书本上已有的,但有误区、有错误、有偏见、有缺陷,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新的发现。这里的“不是”是一种否定、一种批判,否定错误的,纠正偏面的,实事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