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老子为道 >

第23部分

老子为道-第23部分

小说: 老子为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是对的,所以君子讲话能不谨慎吗?    
    可见立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的。我认为立言是最难的。为什么呢?一个人立功,大功、小功都是功。立德,大德、小德都是德。但立言呢?如果不是大言就无法做到不朽。要做到不朽的话,必须真正有大功、大德,才能立大言。    
    有的人为了立言,在一生中间非常谨慎,如老子,他已经得道了,但他并没有到处去游说,也没有著书立说,而是骑着青牛准备退隐。出关时,被守关的官员留住了。这个人非常仰慕他的道德学问,请他立言。他说:“好吧。”于是就坐下来立言,写出五千多字,就是《道德经》。你看他这个立言,一直到现在几千年不朽。文字不多,才五千多字,非常精炼,这就是立言。    
    孔子到处游说,教了那么多弟子,成为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是不是说他就很轻率呢?不是。他也没有随便立言,他也没有随便说。你只要读他的书,就可以看出他非常谨慎。《论语》是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记录下来而成。他的那些言论既通俗又严谨,他没有乱说半句,所以讲立言是不容易的。    
    过去的书少,现在的书多,铺天盖地的,包括我们自身在内,这不是叫立言。就以我为例吧!有时甚至怀疑自己在胡言,这是真的。严格来讲,与圣人、伟人相比较,我真的不敢乱说:“我这是言哪!”真正的言就是一家之言,老子讲的就是老子讲的,孔子说的就是孔子说的。你看他们说的是人家的吗?不是,他们所讲的都是自己的言。       
    看现代人“立言”    
    马克思坐在大不列颠图书馆里查资料、写作,他坐的那个位置地上有两个鞋印陷进去了。你讲他下了多大的功夫?他就是为了立言。现在出版业兴旺发达,发达到什么程度呢?一个星期出一本书,只要卖得好,赚了钱就行了。这是立言吗?不是,肯定不是。所以说立言是最不容易的,立言比立功、立德更重要。    
    爱因斯坦也留下了不少东西,除了论文以外还有谈话,他的谈话都是很严谨的,他不乱说。    
    莱布尼兹已经发现“二进制”,而且论文也已经写好了,写好以后他并不是很轻意的拿出去公开。皇家学院几次鼓励他,催他把那个论文公开。他心里还是觉得论据不够充分,还是有些犹豫,有这么一点犹豫,他就没有盲目地拿出去。等了两年后,一直等到他见到了中国的伏羲六十四方位卦图以后,才一锤定音,他才认为:“哦,好了,这个现在成熟了。”他将论文重新改写了,并且附上了中国的伏羲八卦,因为八卦给了他启示。新的论文写好后才向外公布。这也可以看出立言的谨慎。    
    “立言”原为一种历史传承的方式,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记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立言”的含金量似乎被潮涌般的信息量所淹没。当然,能在这种大潮澎湃的言论中沉淀下来,并留给后世的“立言”,其百分比极低,而其价值也就极高了。    
    “立功”作为人格价值的评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为众人立功、为社会立功的行为也逐日升值,并且占有主导地位。“三不朽”的具体内涵同样在“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递进和变迁,“立功”、“立德”、“立言”的具体对象、社会环境乃至三者本身都在变化。“立德”观念中有关社会公德以及治理方面的内容,逐渐现实地融入到了“立功”的范畴之内,“立德”越来越多地被“圣洁化”、“理想化”,而“立言”则成为各种历史人物追求的具体目标。    
    


第五部分为道“三不亦乎”之为道潜力“不亦说乎”(1)

    说说《论语》    
    今天所要讲的题目是:〃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一提到这三个标题,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论语》开篇那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为什么叫论(Lún)语。论,是人伦,伦理。古时候,每个人家里,一个村落、一个姓氏的堂屋里面挂一幅中堂,一张大红纸,中间写上几个大字,就是立牌位,最下面的那个字就是〃位〃字,就是牌位的位。什么位序呢?就是〃天、地、君、亲、师〃这五个位序。第一是天,第二是地,第三是国君,第四是父母亲,第五是老师,这样排下来的。    
    从人伦次序上分,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弟、夫妻、朋友等。    
    实际上,这个人伦次序就将整个一个社会全包括在内。你看,天地就是自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弟、朋友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大社会。也许你会说,这里其他人怎么没有呀?有,朋友里面两个字全概括了,〃朋〃,是同类,如我们同坐在一辆车上,虽然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我们俩并没有说话,也没有什么交往,但我们是同类的,今天都是同一方向,坐同一辆车。也许会发生某种关系,或车子抛锚了,大家都呆在一起时,互相勉励,互相关心,便发生人际关系了。那么〃友〃呢?校友、战友、同事等都是友,这个友的含义也很广泛。    
    所以说,这个朋友就包括很多、很广的,人际社会都包括进去了,就是君、亲、师、兄弟、夫妻、朋友,都含在人际社会里面。人际社会是有次序的,这个次序就是人伦次序。    
    〃上轮〃和〃下轮〃    
    旧时候,我父亲那一辈读私塾称《论语》为上论、下论,即上卷、下卷。不了解的人误听为上轮、下轮,有人问某某孩子〃开讲了吗〃?〃开讲了〃。〃先生给你讲什么〃?〃讲上论、下论〃。〃哎呀,你这孩子,有上轮、下轮,要高升了〃。什么意思?旧社会科举考试就是考《四书》、《五经》,皇帝出题、宗师大人出题都在《四书》、《五经》里面,就看你能不能融汇贯通,融汇贯通了才能考好。这个题出自《论语》里面,但其他东西你不熟也不行。这个题出自《易经》里面,你《论语》不熟也不行,要融汇贯通。    
    你看,范进他到五十岁的时候才中举,为什么呢?他以前没有融汇贯通呀。到五十岁的时候还要去向他老丈人借钱。他老丈人是一个屠夫,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你这个现世宝,你拿镜子照照你自己,尖嘴猴腮。你看人家老爷的长相,方面大耳,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结果,他中举了。范进一听说自己中了,一下子痰涌上来,迷了心窍,跑到大街上喊:〃我中了,我中了〃。怎么办?办法是让他平时最怕的人打他一耳光子,将痰打出来,这样能将他打醒。大家都讲他最怕他老丈人,就去找他老丈人。而他老丈人这时就胆怯了,别看平时对他很凶,想怎么骂就怎么骂,这时候他中举啦!他老丈人跑回家将手洗干净,拿出勇气打了范进一巴掌,打后手都抬不起来,还到处跟人讲:〃我早知道我女婿是文曲星。〃唉!这个时候他就变调了,恭恭敬敬的。可见,古代对功名是多么的看重。    
    今天大家对考大学也很看重,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要请客,亲戚朋友送红包道贺,所以说也是很慎重的。你想想古时候考的题目全在《四书》、《五经》里面,你能不读这个吗?《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以,古代人爱开玩笑,把上论、下论说成是上一个〃轮〃子、下一个〃轮〃子,你踏着两个轮子就能高升了。这个倒很形象,把《论语》描绘成〃风火轮〃了。    
    


第五部分为道“三不亦乎”之为道潜力“不亦说乎”(2)

    学而时习之    
    《论语》开头这一段,解释起来都很简单,也很好理解。就是说你要学习,要得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你就必须天天去复习、温习,通过复习就能得到快乐;有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了,大家在一起谈论,也高兴;尽管人家不理解你,也没有怨言怒色,这就是君子的风度。    
    但是仅仅是这么三句话,理解起来感觉不太妥。你想,作为《论语》这样一部经典著作的开篇,能是这么三个独立的句子吗?我认为不是,我的看法是:这三个句子是上下承接,是一组画面,而不是三个画面,不是独立的。    
    “学而时习之”,学了以后你就要去“习”。这个“习”,我认为不仅仅是复习、温习。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时代不像现在,还给学生发教材,那时候有教材吗?没有。教材发得起吗?都是竹简刻的,给每人发一捆,那还了得?再者,那时孔子讲的都是他思考得来的东西,他去刻也来不及呀。那时,学生都围着老师席地而坐,老师讲,学生听,回去你怎么练习?不像现在这样,拿着钢笔写写画画,不是这么回事。    
    我认为,这个“习”应该是思考的意思。为什么?因为孔子还有另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罔是什么意思?罔是迷惑的意思,学了不思考就会迷惑。你学了以后只会背呀记呀,可是你不去思考,学了以后还是糊里糊涂的。所以这个思考很重要。    
    又有“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天天思考而不去学,那就会想入非非,胡思乱想、空想,这也是很危险的,殆就是危险的意思。所以说思和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习”,主要是指思考的意思。这是我个人认为。因为,一个是当时的学习条件就是这么回事;第二呢,本来学了以后主要还是要你思考,仅仅是手上写呀写,背呀背,你不去思考,还是等于零嘛。练习也好,温习也好,都要思考,所以现在老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独立思考,考试就全凭独立思考。      
    


第五部分为道“三不亦乎”之为道引力“不亦乐乎”(1)

    有朋友自远方来    
    那么,通过学,再通过思考,便有了你自己的心得、体会、新的见解。有了这些,你高兴不高兴?当然高兴。凡是读书人都有这个体会。这道题很难解,结果你自己解出来了,你自己通过思考解出来的,你多高兴呀!高兴得手舞足蹈,这个体会大家都有,所以说“不亦说乎。”“说”是喜悦的悦。这能不高兴吗?    
    自己有了新的见解,这么好的体会,但没有人与我共享,没法交流。这个时候有朋友自远方来了,为什么说“自远方来”呢?一指那时交通不方便,显得远,二是那时读书人稀少,十里、百里才一两人。这个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志同道合、谈得来的朋友,可以一起辩论、研讨、交流心得的朋友。他也学了,他也思了,两个人走到一起,哎呀!不是吃肉喝酒啊!而是击掌而歌,击什么掌?两个人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一谈,哎呀!高兴了,两个人击掌,一击掌就跳起来了,唱起来了,手舞足蹈,这就是乐!即使是在野外,喝着凉水,那也乐呀!这种乐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    
    不知不觉中老了    
    孔子有另外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个“好”读去声,是爱好的好。你知道学习很重要,还不如对学习非常地爱好;对学习非常地爱好,还不如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另外,孔子还有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