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遍地血腥·饿死宫城(五三二年--五五四年)-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风郡(侨郡·湖北省穀城县)人鲁悉达,集结流亡乡民,保守新蔡(南新蔡·湖北省黄梅县西南),辛苦耕田,积蓄五谷粮食。当时江东(泛指长江以南)饥饿战乱,人民饿死的十分之八九,残留下来的人,扶老携幼,前往投靠。鲁悉达分给他们粮食,救活很多人,势力范围逐渐扩张到晋熙(安徽省潜山县)等五个郡,控制全部地区。鲁悉达又派老弟鲁广达,率军跟随王僧辩东下讨伐侯景。侯景被平定,湘东王萧绎任命鲁悉达当北江州(州政府设鹿城关【湖北省黄陂县北】)州长。
13 北齐帝高洋派总顾问长(散骑常待)曹文皎等前往南梁帝国访问;南梁湘东王萧绎派总顾问长柳晖等报聘,并报告侯景已被消灭消息。同时,也派立法院立法官魏彦前往西魏帝国报告同样消息。
高洋派潘乐、郭元建率军包围南梁帝国秦郡,中央特遣政府执行官(行台尚书)辛术劝阻说:“政府跟湘东王(萧绎)的信差来往不断,阳平是侯景的领土,夺取它可以(阳平投降北齐,参考本年三月二十二日);而今王僧辩已派将领严超达驻防秦郡,在道理上怎么能够去争?而且雨季就要来临,不如班师。”高洋不接受。南梁开府仪同三司陈霸先派别动部队将领徐度率军增援秦郡坚守。北齐军七万人,猛烈进攻。宰相王僧辩派首都东区卫戍司令(左卫将军)杜 增援;陈霸先也自欧阳率军会合;跟郭元建在士林(六合县境)大战,陈霸先大破郭元建军,杀一万余人,生擒一千余人。郭元建集结残兵败将,向北逃走。陈霸先认为两国邦交仍然敦睦,不再追击。
五五二年 壬申(7)
北齐政府擢升辛术当国务院文官部长。自东魏帝国迁都邺城(参考五三四年十月),负责遴选官员的文官部长(大选),闻名于世的只有数人,各有长短:高澄年轻爽直,但大而化之;袁叔德细密谨慎,但太过苛刻;杨愔不太遵守法令,能言善道,只注重表面。只有辛术具有坚贞清白的节操,遴选官员,一定看他的才干、见识、器宇,对于有声望人士,一定考查实质,新任的或旧任的,一律看待,再小的职务,也要依照顺序擢升,高贵门第的子弟,也不会因此受到排斥。比较前后任,辛术考虑周到,不走极端。
14 西魏帝国大将军达奚武,派国务院左秘书长(尚书左丞)柳带韦前往陷于重围的南郑,游说南梁宜丰侯萧循说:“你所仗恃的是山川形势险要,你所盼望的是增援部队,你所保护的是本州人民。而今,帝国军队深入心脏,山川险要已不能仗恃;白马之败,土豪酋长(指杨乾运)不敢再进,增援部队不可能抵达;我们的包围圈已经完成,你对人民已无力保护。而且,贵国正陷混乱,中央无人领导,你向谁效忠?为什么不把灾祸转变成福气,使荣华富贵传给子孙!”萧循遂请求投降。柳带韦,是柳庆的儿子(柳庆事,参考五四八年十二月)。西魏开府仪同三司贺兰德愿(贺兰,复姓)听说城中粮食已尽,主张不接受投降,仍继续攻击。总司令官(大都督)赫连达说:“不厮杀就可以得到城池,是最上等的策略。怎么可以为了贪图他们的男子、妇女、金钱财宝,而不珍惜人命!而且,观察他们的士卒马匹仍然强壮,城池仍然坚固,即令攻克,彼此都受创伤。如果对方作困兽之斗,成功失败,难以预料!”达奚武说:“你说得对!”乃接受萧循投降;俘虏男女二万人,班师。于是,剑阁以北,全并入西魏版图。
15 六月十一日,北齐帝高洋返首都邺城。
六月十九日,高洋再前往晋阳(山西省太原市)。
16 六月庚寅日(六月丁酉朔,没有庚寅),南梁帝国湘东王萧绎封安南侯萧方矩当王太子。
17 北齐帝国派总顾问长谢季卿到南梁帝国祝贺消灭侯景。
18 南梁帝国衡州(州政府设含洭【广东省英德市西北浛洸镇】)州长王怀明起兵反抗中央,广州(州政府设番禺【广东省广州市】)州长萧勃把他平定。
19 北齐帝国政治混乱,赋税沉重,江北(长江以北)人民不愿隶属,民间首领人物不断向南梁帝国宰相(司徒)王僧辩请求出军拯救,王僧辩因两国邦交和睦,所以一律拒绝。
秋季,七月,广陵客居的外地人朱盛等暗中集结同志数千人,计划袭杀北齐帝国所任州长温仲邕;派人向仪同三司陈霸先求援,声称已攻克广陵外城。陈霸先派人报告王僧辩,王僧辩说:“消息真假,不容易证实,如果真的攻克外城,就应该急急支援;如果不是那样,用不着进军。”信差还没有到,陈霸先已渡长江北上。王僧辩命武州(州政府设武陵【湖南省常德市】)州长杜 等协助。不料,朱盛等的密谋泄露,但陈霸先仍向前挺进,包围广陵。
20 八月,西魏帝国安康变民首领黄众宝聚众起兵,攻击魏兴,生擒郡长柳桧,进围东梁州;命柳桧游说守军投降,柳桧拒绝,被杀。柳桧,是柳虬的老弟(柳虬,参考五三七年十月)。太师宇文泰派大将军王雄与骠骑大将军武川(内蒙古武川县)人宇文虬讨伐黄众宝。
21 南梁帝国登基称帝的武陵王萧纪,率军自成都出发,由岷江(外水)东下远征。萧纪任命永丰侯萧 当益州州长,镇守成都;派自己的儿子宜都王萧圆肃当萧 的副手。
九月九日,最高监察长南平王萧恪逝世。
九月十九日,湘东王萧绎任命王僧辩当京畿总卫戍司令。
22 北齐帝高洋派人通知王僧辩、陈霸先,说:“请解除广陵的包围,我一定归还广陵、历阳两座城池。”陈霸先遂率军返回京口,江北居民跟随陈霸先南渡长江的,有一万余人。湘东王萧绎擢升陈霸先当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州长;征召陈霸先的世子陈昌及侄儿陈顼前往江陵充当人质。任命陈昌当编制外顾问官(员外散骑常侍),陈顼当宫廷殿堂禁卫官(领直)。
五五二年 壬申(8)
23 南梁帝国梁州州长、宜丰侯萧循当初投降西魏帝国时,西魏太师宇文泰承诺送他南返,但很久没有消息。有一天,宇文泰心情安闲,跟刘刑福仕担骸拔腋湃耍梢员人俊绷醐'说:“我始终把你当做子天乙(汤)、姬发(武),但现在看起来,连姜小白(桓)、姬重耳(文)都不如!”宇文泰说:“我怎么有资格比子天乙、姬发!但总希望能比伊尹(伊)、姬旦(周),何至于比不上姜小白、姬重耳!”刘担骸敖“资谷雒鹜隽说墓腋创妫彻⑽拦⑿瞎е囟蕴址ピê幽鲜〖迷词校┎豢衔バ拧!保ā蹲蟠贰辞傲迥辍担航径娜挝墓考е囟г竞幽鲜〖迷词小浚斓牧甘常唤担е囟疵吠恕<涞龀潜ǜ嫠担骸霸鸵督怠!辈文惫偎担骸扒肷缘却!奔е囟担骸俺闲牛枪业谋ξ铮嗣竦谋;ぃ玫皆コ闲牛绾文鼙;と嗣瘢克鹗У母啵 蓖嗽既铮督怠#┗盎姑挥兴低辏钗奶┕恼扑担骸拔伊私饽愕囊馑迹谴碳の以缱骶龆ā!蹦苏髑笙粞囊饧骸按笸跸肴ゾV荩ㄏ粢铮炕故窍肴ヒ嬷荩ㄏ艏停俊毕粞肭笏屯辏钗奶┲滤鸵环莘岷竦睦裎铮退下贰8粞械奈奈涔僭保幸磺Ъ遥娑跸粢锎笪乱桑沙稣觳榈氖菇诒疾ǖ缆分希昂笙嗤
萧循抵达江陵的当天夜晚,萧绎又下令劫掠偷盗萧循所携带的财产。第二天早上,萧循上书交出他的武器及马匹,萧绎才松一口气;接见萧循,领到后堂,相对流泪;遂任命萧循当总监督长、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24 冬季,十月,北齐帝高洋自晋阳前往离石(西汾州·山西省离石县);从黄栌岭(山西省汾阳县西北)起修筑长城,北到社平戍(山西省五寨县·长城沿吕梁山脉而建),长四百余里(两地航空距离一百八十千米),设立三十六个城堡。
25 十月十四日,南梁帝国湘东王萧绎在殿庭上猝然逮捕湘州州长王琳,诛杀王琳的副将殷晏。
王琳本来是会稽一个军人家庭的儿子(至为寒微),他的姐姐、妹妹被纳入萧绎的王宫,所以王琳从小就服侍萧绎左右。王琳勇敢好斗,萧绎任命他当军官(王琳原任全威将军,参考五四九年三月十四日)。王琳对人恭敬诚恳,礼贤下士,所得到的赏赐,从不拿回家。手下一万人,差不多都是长江、淮河一带强盗匪徒,随从王僧辩东下,平定侯景和杜龛都建立第一等功劳。进入建康后,王琳仗恃他跟萧绎的关系,放纵凶暴,王僧辩对他无法约束。后来,太极殿失火,王僧辩恐怕受到责罚,打算用王琳顶罪,遂向萧绎告密,请求诛杀王琳;萧绎即任命王琳当湘州州长。王琳警觉到大祸就要临头,于是命秘书长(长史)陆纳率私人军队直接前往湘州,而单身一人,去江陵晋见萧绎谢恩,对陆纳等说:“我如果永不能回来,你们往哪里去?”大家同声回答:“只有一死!”相对哭泣而别。王琳既到江陵,萧绎果然把王琳投入监狱。
十月二十七日,萧绎任命另一儿子萧方略当湘州州长,最高法院院长(廷尉卿)黄罗汉当秘书长,派他们同水利部长(太舟卿)张载前往巴陵(湖南省岳阳市),接收王琳部众。张载深受萧绎宠爱,可是对部下却十分严厉苛刻,荆州人民痛恨他如同痛恨仇寇。黄罗汉等既到王琳大营,陆纳和全军士卒同声大哭,不肯接受命令,并且逮捕黄罗汉及张载。萧绎派宦官陈旻前往解释沟通,陆纳就在陈旻面前,剖开张载的小腹,抽出肠子,拴到马腿上,让马绕场而走,肠子抽尽,张载才气绝身死。陆纳再把他的尸体切成碎块,挖出心脏,大声欢呼,残余的尸体用火烧掉。因黄罗汉谨慎清廉,免他一死。陆纳率领各将领袭击湘州,当时城中无主,陆纳得以进城据守。
全国高阶层官员(公卿)及各军事重镇首长不断敦促湘东王萧绎称帝。
五五二年 壬申(9)
十一月十二日,萧绎就在江陵登基(四任元帝),改年号(之前是太清六年,之后是承圣元年。二任帝萧纲的大宝年号,萧绎既不承认【参考五五○年四月】;三任帝萧栋的天正年号,更不承认),大赦。本日,萧绎不登正殿,三公部长级官员仅在便殿陪列两旁。
十一月十三日,萧绎任命宜丰侯萧循当湘州州长。
十一月十五日,萧绎封王太子萧方矩当皇太子,改名萧元良;封皇子萧方智当晋安王,萧方略当始安王,萧方等的儿子萧庄当永嘉王。追尊娘亲阮修容谥号文宣皇后(修容,小老婆群第十二级)。
侯景之乱,南梁州郡大半并入北齐及西魏版图,自巴陵以下,直到建康,跟北齐帝国以长江为界(此处有误,要到五五九年五月,北齐帝国占领南新蔡,才跟南朝【陈帝国】以长江为界);荆州北到武宁(湖北省荆门市北),西到峡口(西陵峡峡口·湖北省宜昌市西);岭南(南岭以南)又被广州州长萧勃割据。萧绎诏令所能达到的地方,不过千里左右,有户籍的居民,不满三万户。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