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遍地血腥·饿死宫城(五三二年--五五四年)-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偻蛐凼Γ翟谑悄岩愿小?墒牵行┙煸吹慕准侗雀呋兑撸行┙毂纠锤牡匚幌嗟龋衷诘屯匪炒樱皇鞘苄问扑龋睦锊⒉桓试浮K怯械牧粼诰┦Γ械淖し乐菡颉8呋度绻阉浅簦蚪笫诵模绻粤羲窃徊欢匆欢ǔ晌母勾蠡肌6遥煺姿淙徽桨芴幼撸耘叹岵⒅荨8呋抖阅谡哺Ц髀酚⑿郏酝庥忠咕芮康校趺茨芾肟某惭ǎ袄锤阏峁刂型恋兀《瘢刂杏⑿酆澜埽记阈挠谀悖敢夤毕姿堑闹腔酆陀缕D惆鸦剑ㄎ髟馈ど挛魇』跏心希┑弊龀乔剑鸦坪拥弊龌こ呛竟担敖梢酝滩⑸蕉ㄡ派揭远笸丝梢杂靡煌枘喾馑篮裙兀裁匆笃鹚郑苋税诓迹 被盎姑挥兴低辏匕卧览⊙π⑼ǖ氖郑担骸澳阃耆裕 彼斐实菀环荽氪乔暗淖嗾拢芫髦啊
五三二年 壬子(6)
四月二十九日,丞相高欢返回邺城,把尔朱度律、尔朱天光送到首都洛阳,斩首(被处斩的尔朱帮成员中,尔朱天光年三十七岁,尔朱世隆年三十三岁,余皆不详)。
五月三日,皇帝元修用毒酒把十三任帝(前废帝)元恭毒死在监督院宫外办公厅(门下外省。元恭年三十五岁)。命文武百官追悼送殡,用特殊礼节安葬(包括用九条彩带龙旗【九旒】、青盖车【銮辂】、黄绫车【黄屋】、左前方竖牛尾车【左纛】、武装仪仗队【班剑】一百二十人;葬礼比亲王隆重)。
中央政府任命沛郡王元欣当太师、赵郡王元谌当太保(上三公之三)、南阳王元宝炬当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长孙稚当太傅(上三公之二)。元宝炬,是元愉的儿子(京兆王元愉,也是七任帝元宏的儿子,参考四九七年八月)。丞相高欢坚决辞让天柱大将军,五月五日,元修批准。
五月十六日,任命清河王元亶当宰相(司徒)。
总监督长、河南郡(首都洛阳)人高隆之,本是徐家养子,丞相高欢命他当自己的义弟,高隆之遂仗恃义兄的势力,态度骄傲,对政府高级官员欺凌侮辱;南阳王元宝炬把他揍了一顿,诟骂说:“你不过一个‘镇兵’(北魏帝国迁都洛阳后,留在沿边各镇人民,都编入军籍,地位低贱;参考五二三年四月),怎么敢如此猖狂!”元修因事件涉及到高欢,六月五日,元修贬降元宝炬当骠骑大将军,不必办公,回家休息。
元修的老爹,是广平王(武穆王)元怀。政府为了避讳“怀”字,下令把十一任帝元子攸的谥号武怀皇帝,改称孝庄皇帝;庙号敬宗(十四任帝元朗追赠元子攸谥号武怀皇帝,参考本年二月十六日)。
秋季,七月八日,元修再任命南阳王元宝炬当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七月十日,丞相高欢率军西征尔朱兆,穿过滏口(太行山八陉之四·河北省武安市南);总司令官库狄干,穿过井陉(太行山八陉之五·河北省井陉县东北。库狄干当是从定州出军),分别进入山西(太行山以西)。
七月十八日,元修派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高隆之,率步骑兵十万,跟高欢在太原会师;遂命高隆之当丞相府参谋长(丞相军司)。高欢在武乡(山西省榆社县)扎营;尔朱兆对晋阳居民大肆烧杀劫掠,然后放弃城池,向北逃往秀容(北秀容·山西省朔州市西北),并州完全平定。高欢认为晋阳四方都有险要关塞,容易守卫,就在晋阳建大丞相府定居。
夏州(州政府设统万【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迁居到青州的移民首领郭迁,聚众起兵,占领州城(东阳)叛变,州长元嶷逃走。元修下诏命中央特遣政府总监侯景等讨伐,收复州城。郭迁逃奔南梁帝国。
中央驻东南特遣全权政府总监樊子鹄,把南梁帝国镇北将军元树包围在谯城,再分兵攻克蒙县(河南省商丘市)等五座城池,断绝元树的援军道路。元树向樊子鹄请求允许他率军南返,愿把去年(五三一年)所占领的北魏帝国土地,全部归还;樊子鹄等承诺,并且跟元树海誓山盟。元树遂率军出城,刚走出一半,樊子鹄发动攻击,生擒元树和南梁谯州(州政府设顿丘【侨县·安徽省滁州市】)州长朱文开,班师。南梁援军将领羊侃前进到官竹(河南省商丘县东),得到元树失败消息,撤退。
九月,元树被送到洛阳,过了一段日子,元树打算逃回南梁帝国,北魏政府遂把他诛杀。
5 九月十四日,南梁帝国政府任命最高监察长袁昂当国务院总理(尚书令)。
6 冬季,十一月七日,冬至,北魏帝元修在圆坛上祭祀天神。
十一月十四日,元修诛杀被罢黜的十二任帝元晔(年龄不详)、十四任帝元朗(年二十岁)。
柏杨曰: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尤其,都是天涯沦落人。元恭、元晔、元朗,虽然都当过皇帝,却是身不由己;元修同样也是身不由己,仔细想一想,大家全属瓮中之鳖。而后来的一鳖,却把前来的三鳖咬死,认为自己就可以独霸此瓮,也只有浅碟子的人,才干出这种自以为聪明的蠢事。
五三二年 壬子(7)
十一月十九日,元修任命汝南王元悦当总监督长、最高指挥官。
北魏政府安葬胡太后(五二八年,尔朱荣把胡太后投入黄河【参考该年四月】,迄今四年,尸体才算安葬,但十任帝元钊小娃尸体,却不知如何处置)。
7 南梁帝萧衍听说北魏皇家及政府都已安定,十二月二十一日,再命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元法僧(南梁政府封他东魏王)当郢州(州政府设夏口【湖北省武汉市】)州长。
8 北魏帝元修,因汝南王元悦皇家血缘太近,而辈分又高(元悦是七任孝文帝元宏的儿子、元修的叔父),十二月二十八日,诛杀元悦。
元修下诏大赦,改年号永兴(之前是太昌元年,之后是永兴元年),不久,发现跟二任帝(明元帝)拓跋嗣登基时(四○九年)所用的年号相同,遂再改为永熙(之前是永兴元年,之后是永熙元年。中国历史上永兴年号,出现八次:一五三年东汉王朝十一任帝刘志,三○四年晋王朝二任帝司马衷,三五○年冉魏帝国一任帝冉闵,三五七年前秦帝国三任帝苻坚,四○九年北魏帝国二任帝拓跋嗣,五三二年北魏帝国十五任帝元修,一六二八年变民首领张惟元,一七○六年变民首领朱文非。而永熙也有两次,前一次是二九○年晋王朝二任帝司马衷)。
元修娶高欢的女儿当皇后,派祭祀部长(太常卿)李元忠前往晋阳致送聘礼。高欢设宴招待,谈到往事,李元忠说:“从前起义的时候,轰轰烈烈,好不刺激兴奋;近来冷冷清清,没有人理会。”高欢拍掌大笑说:“就是你这个人,逼我起兵。”李元忠幽默地说:“如果说不动你,我会另找说得动的人。”高欢说:“说得动的人不怕没有,只怕难以遇到像我这样的老汉。”李元忠说:“正是为了难以遇到像你这样的老汉,所以总是守着你,不肯离开。”用手拉起高欢的胡子,纵声大笑。高欢完全了解李元忠言外之意,所以对他十分尊重。
颍川王尔朱兆撤退到秀容,分别把守险要,不断派军南下抢劫掳掠。丞相高欢扬言将大举讨伐,但大军出动后,总是立即停止,前后四五次之多,尔朱兆的戒备遂跟着懈怠。高欢揣测:明年(五三三年)元旦,尔朱兆一定举行宴会,遂派司令官窦泰率精锐骑兵,发动攻击,一日一夜奔驰三百里,高欢则率大军主力,随后进发。
五三三年 癸丑(1)
六世纪·五三三年 北魏帝元修扩大贺拔兄弟势力范围
六世纪·五三三年三月至七月 北魏帝国河南民变
1 春季,正月二日,南梁帝国(首都建康【江苏省南京市】)皇帝(一任武帝)萧衍(本年七十岁)前往首都建康南郊祭祀天地;大赦。
2 北魏帝国(首都洛阳【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司令官(都督)窦泰,突入颍川王尔朱兆大营,尔朱兆大营将领和士卒正大摆宴席,欢度新年,游戏休息,没有戒备,忽然发现窦泰大军闯入,惊恐慌张,纷纷逃走。窦泰追击,追到赤洪岭(山西省离石县东北),再大破尔朱兆军,尔朱兆军官兵不是投降,就是逃散。尔朱兆逃入万山丛中,发现已到绝路,命左右侍从、西河郡(山西省汾阳县)人张亮及仆人陈山提,砍下自己的头,拿出投降,二人不忍心下手。尔朱兆乃格杀自己所骑的白马,自己在树上吊死。丞相高欢亲自主持尔朱兆丧礼,隆重埋葬。慕容绍宗带着尔朱荣的妻子(应是北乡长公主)、儿女和尔朱兆的残余部众,晋见高欢投降,高欢因过去深受尔朱家培植,所以待她们十分优厚。尔朱兆在秀容(北秀容·山西省朔州市西北)时,左右官员都秘密向高欢表示归附,只张亮没有片纸只字,高欢十分嘉许,命他当丞相府军事参议官(丞相府参军)。
北魏政府撤销所有中央特遣政府(行台)。
3 正月二十二日,南梁帝萧衍在皇家大会堂(明堂)举行祭祀大典。
4 正月二十八日,北魏帝(十五任孝武帝)元修(本年二十四岁)追尊老爹元怀谥号武穆皇帝、嫡母冯女士谥号武穆皇后、娘亲李女士尊号皇太妃。
5 南梁帝国劳州(蛮州)州长(刺史)曹凤、东荆州州长雷能胜等献出州城,投降北魏帝国。
6 北魏帝国总监督长(侍中)斛斯椿,听到乔宁、张子期被丞相高欢诛杀消息(参考去年【五三二年】四月),大为惊慌,遂跟南阳王元宝炬、武卫将军元毗以及王思政,秘密建议北魏帝元修,相机排除高欢。元毗是拓跋遵的玄孙(常山王拓跋遵参与参合陂之役,参考三九五年八月)。立法院立法官(舍人)元士弼又指控高欢接到诏书时,态度毫不端庄;元修因此大不高兴。斛斯椿劝元修设立内宫司令官及内宫卫队(阁内都督、部曲);增加武官值班人数。于是,值阁将军以下,将领多达数百人,全由从四方挑选出来的勇士充当。元修数次出宫游逛,斛斯椿都亲自指挥部署,另行组成一支战斗部队。从此,中央政府的决策和军事行动,元修只单独跟斛斯椿商讨决定。元修认为中央驻关中(陕西省中部)特遣全权政府总监(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手握重兵,乃暗中跟贺拔岳密切结合;元修又派总监督长贺拔胜,出任三荆等七州军区司令长官(都督三荆等七州诸军事。三荆等七州:荆州【州政府设穰城·河南省邓州市】、南荆州【州政府设安昌·湖北省枣阳市南】、东荆州【州政府设沘阳·河南省泌阳县】、南雍州【州政府设蔡阳·湖北省枣阳市西南】、西郢州【州政府设真昌·河南省泌阳县西】、襄州【州政府设赭阳·河南省方城县】、南襄州【州政府设湖阳·河南省唐河县南湖阳镇】),兼荆州州长。元修打算依靠贺拔胜兄弟抗拒高欢;高欢越发不愉快。
总监督长、最高监察长(司空)高乾,当初在信都(冀州州政府所在县·河北省冀县),老爹逝世,军事紧急,没有时间服完三年之丧(服三年之丧,要辞掉所有官职,在家闲居)。后来,元修登基,高乾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