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总是点头顺从,好象很笨。可我私底下观察他的言行,却能够将我讲学的内容加以发挥,可见他并不是笨。”
现在说到颜回,《论语》的文笔真如同洒脱的良马,我们的缰绳要时时提起才行。
颜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后面还会多次讨论他。说颜回,其义仍在为政,与上文谈孝的“无违”是呼应的。颜回表面看起来对孔子无违,似乎傻傻的,但是私下的言行,却能发挥孔子的学说,将之落到实处,所以他并不是笨。“见与师齐,减师半德”、“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叫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要领会贯通、创新发展。孝的精神、以德治国的精神也是一样,能从表面遵从、到内心遵从,到实际执行取得好的效果,才算真正的以德治国。没有深刻领会它的精神,不懂得在执行过程中灵活变通,以德治国就是一句空话。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见到他的行为,留意他的动机,考察他的目的,这个人还能躲到哪里去呢?这个人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行文至此就是对前九章的结论了。
视是普通的看;观是远观;察就是细心观察。不论什么事情,不光看表面,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以及最后的结果。为政以德也是一样,不能假仁假义,而要发自内心,更要在实践中加以发挥地去做。这两章将前面的“为政以德”与“孝”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了,点明谈孝以喻政的目的,孝的不同层次,就是代表为政以德的不同层次。
德以人为本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般人认为本章是孔子在讲学习的技巧:经常复习,有新心得,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么解释也不能一定说错,只是让人觉得这个老师太普通了一点,复习旧知识,而有新所得,便是老师了?本章放到“为政”里又是为什么?
故,故旧,过去,未必是学过的知识,过去发生的事也是“故”。新,新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能从过去的经验中了解新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做老师了。”
“知新”的知,是明了,对新事物的洞悉。能从历史中得到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启发,表明这个人已经通达了事物的内在规律,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个老师是“通达”,很不简单了。
为政应当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史”既包括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得失考察,也包括象黄仁宇先生所倡导的“大历史观”的研究,因为宏观与微观层面本就是不可剥离的。中国既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目标,就更应该对历史、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政治智慧“温故而知新”了。
为政以德最终要是靠人去落实的,所以从这章开始讨论从政者的能力与素质。
『12』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会将自己定型(成某一方面的人才)。”
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有专才,例如宋徽宗赵佶(jí)的字画(瘦金体就是徽宗创造的)、南唐李煜(yù)的词都是经典,但皇帝当不好。明熹宗朱由校最喜欢做木匠,一听见有人奏报国事头都要大。最后李煜亡国、赵佶当了俘虏,朱由校时魏忠贤等宦官当道,结局都不好。
相传上古伏羲氏教人结绳为网,猎捕野生动物加以饲养,使中国进入渔猎、畜牧时代,同时伏羲氏创造了八卦符号,用以占卜和观察天文,也为语言文字的诞生打下了基础。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而成医学初祖。黄帝统一全国后,率领一帮能臣致力于科技发明。在黄帝的时代,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据说指南车就是黄帝发明的,所以黄帝又叫轩辕黄帝。黄帝还懂得观察星象,发明了记日法,以记录日子的变化而教人如何耕种。可见自古的圣贤之王,都具备超人的才智,多是通才。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铸九鼎镇九州,象征国家统一太平,后代人便以鼎象征王权。鼎三足而易倾,就象国家政权一样,容易倾坍,只有平衡国家各个方面的施政,和谐发展,才能保持稳定。政治家必须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在为政中合理地调和各种矛盾,平衡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政治学似乎很象哲学,可是当代哲学中的很多命题在观点上也是相互矛盾、彼此对立的,未能通达。就我浅见,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原理相通,侧重点各异,不宜用一般的哲学眼光来看待,若有人能于此三家彻悟,就算是“通人”了。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事事做在前,说在后,从而能带动其他人。”
一般注解认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先做后说”的意思,可我觉得“先行其言”已经完整表达了“先做后说”的意思了,“而后从之”则是强调君子因其行动力,而能获得号召力,这也是从政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好比将士出征,你冲锋在前,自然能激发士兵的士气。相反,如果你是个爱说大话,实际却做不到的人,就会给人看扁,怎么能当领导呢?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般解释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我不是很认同。“周”代表平等、圆满,周遍整体。“比”表示分别、计较,执其局部。它不应仅限于与人交往,而是从政者处理人事的普遍规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一视同仁,顾全大局。小人却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或一己之私而分别计较、厚此薄彼,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从政者应具备容怀天地万物的心胸,才不会因人废言、因私废公。人的个性有很多种,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你的口味,但若因此对人产生偏见,就会耽误政事。出色的政治家,什么人都要能用、会用,让他们扬长避短,使事情圆满进行。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让那些积极好动的人去做业务、开发新市场;让稳重不活跃的人留在总部或维护老市场;让精于算计的去审查部或会计部。因为积极的人往往情绪化,需要业绩提升的奖金刺激,开发出一个新市场后,他没有更多的激情去稳定市场。而那些稳重的人又不敢冒险,开发新市场不成功,守业却是高手。精于算计的人放在业务部门往往会贪污腐败,让他在审计部门,正好去对付贪污腐败的人。以前我看见当兵的一喝酒就来劲,一言不合就想拼命,觉得很不习惯,认为他们太“野蛮”了。可后来一想,要是当兵的个个谦虚礼让,那仗还怎么打?所以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作用。
古代君王在将帅的匹配、封疆大吏的调动上都相当讲究策略,务使人人都能施展所长,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小人则不同,只从个人喜好出发,常因一点小利而破坏大局。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会不切实际。一味思考,不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会非常危险。”
学而不思的是“书呆子”,不能融会贯通。罔就是疏漏,不切实际,看起来知识渊博,实则百无一用。相反,思而不学的是“短脚虎”,容易陷入过往的经验和主观的判断。时代不停地发展,人事日新月异,过去的经验可能会变成今天的绊脚石。只有学与思的结合,才能令自己具备发展的眼光和思维,不被时代所淘汰。一些经济学家将“胜者为王”戏称为“剩者为王”,意思是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淘汰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从政者身系家国命运,他必须具备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这就更需要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有人解释为:“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消除了。”也有人解释为:“常去研究异端,那就有害了。”攻击则无害,研究则有害,那么“异端”的标准是什么?应该都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来划分的吧?很多先进的变革力量、新生事物,都曾被视为异端。比如我们熟悉的“太阳中心说”、“地圆说”等。照相机曾被义和团当作摄取灵魂的异端。宋理学更是堂而皇之地将“异端”直指为佛教,难道孔子在世时便知道佛教会传入中国,而预留一条语录来打击“竞争对手”吗?
按以上解释,孔子就是一个大张旗鼓地鼓励统治阶级清肃意识形态的狭隘小人了,他还有什么资格成为圣人呢?而且主张打击新鲜事物和异己分子,不是“斯害也已”,而是斯害也起!不能容纳不同意见和新鲜事物,社会还怎么进步?“君子和而不同”又从何说起?可见对这句话的错误解读,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恶果。
攻者,可以是攻击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攻考、探究、掌握。异端者,事物不同的方面。所以我的解释是:
孔子说:“凡事从不同的方面多加攻考,危害就可以消除了!”
这样我们就知道,“异端”在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变迁到今天“异己分子”的意思,而是指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就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本意是“恪尽职守、慎终如始”,而后来却演变为“消极敷衍、不负责任”一样。这都是由于几千年来语义变迁的结果,非其本意。所以本章的“异端”是“不同视角”的意思,与上下文一样是讲述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常言道:“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对“实”也要作不同方面的考察,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比如感冒有寒、热两种,而症状相似,有经验的中医,能从天气的情况,病人所处的环境等,找到正确的病因而对症下药。中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就是“攻乎异端,其害也已”的高超运用。政治行为也是一样,一项决策出台,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察它给百姓的影响。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相互依存、消长、对立而又统一的两面,高明的政治家深谙轻重缓急之道,懂得权衡各种矛盾,使各项政策的执行均不温不火,稳步协调。
从这一章开始,将为政的基本素质与实践相结合,来探讨从政的基本规律。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所教的你明白了吗?知道的是知道的,不知道的是不知道的,这就是智慧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是孔子年龄最大的弟子,长期追随孔子,以脾气急噪、好勇斗胜出名,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专长。
从政者应该具备实事求是的品德,不能妄自尊大、不懂装懂。毛泽东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