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所厌恶的这四种人,其共通点是“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恰恰与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美德相反。
子贡讨厌的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其共通点是“假”,文过饰非、欺世盗名。
『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共同生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傲慢,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报怨。”
养即长期共同相处。“小人”有人解释为平民百姓,钱穆将“女子与小人”解释为“家里的妾侍和仆人”。那么孔子是个不懂夫妇、君臣之义的人?更有人借此批评孔子看不起底层人民来,实在是荒谬。解读《论语》千万不要“意”,胡乱臆测,然后再恶意诋毁它。从《论语》其他章节看,小人的特征是:喻于利、同而不和、比而不周、怀土怀惠、长戚戚、成人之恶、难事而易说、骄而不泰等,这些与老百姓、仆人何干?
本章与上章是一贯的。女子与小人,皆多心好变,既“我”又“假”。你把他捧高一点,他们反而看不起你,你要懒得理他,他们又对你心怀怨恨。
我曾问一个同学他的夫妻相处之道是什么,他说:“在外边她当然要维护我的面子,在家嘛,我可以宠她一点。”我说:“你这样肯定要出问题,会闹矛盾的。”事实上不少人都抱着这样的观点,以为男人为了做事业,所以好面子、虚荣心重。其实搞错了,女人在朋友面前反而是最虚荣的,希望显示出自己的幸福、显示出老公对她的宠爱。所以夫妻相处要反过来,在外人和朋友面前,务必要好好对老婆,给足她面子,在家里批评批评她反而不要紧。
女人的假和小人还是有区别的,女人化妆、穿漂亮衣服,主要是希望得到更高的“社会评价”,对“美化环境”也有帮助。小人就不同了,既做婊子又立牌坊,专门利己,绝不利人。所以要在女人、小人中挑一个养,我一定选女人。自古圣贤多数也结婚,难道是和我“英雄所见略同”?
南怀瑾先生在此章的解释相当精彩,他说表面上看孔子是在骂女人,象吃了女人的亏似的,可“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孔子其实是把天下的男人、女人都骂了。虚伪是女子,无度即小人,这样看,有些男人既是小人,又是女人呢。
『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
到四十岁还一身毛病,令人厌恶的人,习性已经形成了,不是知错不改,而是连错都不知、完全麻木不仁了。人不学好,就一定会学坏,不努力做君子,就一定会成为小人。所以,生活中要得大自在,就要学会甩脱羁绊、放弃利欲之心才行。烦恼日日消,智慧日日长,何等痛快!
《阳货第十七》全篇回顾
第1章,通过阳货与孔子的见面,阳货谈仁、谈智,反令孔子无言辩驳,说明假仁假义之徒,真假难辨,非常能蛊惑人心。
第2…6章,讲礼乐教化的重要性。“性相近,习相远”,除了上等智慧和最愚蠢的人不会改变,其他人会因学习、教育而改变习性。子游在武城实施礼乐教化,令君子爱人、小人易使,是非常正确的。孔子也曾想去费地,实现礼乐治国的理想,在东方建设一个象西周那样和谐的王朝。教民以善的目标就是恭、宽、信、敏、惠五种重要的品德。
第7…11章,讲好学就不容易走上歧途。象孔子这样通达的人,即便与佛肸这样的不善者相处,也能保持品行,不受影响。但就一般人而言,要想处世不染,发自真心地追求道德品德就非常重要了。仁、智、信、直、勇、刚的品德,如果认识不真确,不努力保持学习、进步,都会流于表面而产生弊病。学习的内容就是诗、礼、乐,这些都培德重要方式。学《诗》好处多多,不学《诗》则如正墙壁而立,寸步难行。
第12…16章,讲学习应深入实际,不要流于表面。不能真正发心学习的人,容易道德败坏。比如色厉而内荏之人,或者乡原一样的假仁假义的人,会变得道听途说、患得患失,甚至狂也荡、矜也忿戾、愚也诈,成为人们厌弃的人。
第17…21章,讲真正发心学习,即便于无言中也能得到利益。学习的偏差就是容易流于表面、有口无心。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痛恨紫夺朱、郑声乱雅乐、利口乱国的似是而非的“仁德”。对真有心学习的人,又何必需要言语传授呢?孺悲来请教礼,他请教的行为本身就是礼,所以孔子不和他见面,以取瑟而歌的方式,让他领悟礼的精神和载体。对宰我这样的无心守丧的人,礼不过是虚假无灵魂的形式,他哪里能真正懂得孝的内涵呢?
第22…26章,劝人努力进取,改过迁善。终日无所用心,还不如博弈有益,学习就应该上心才有效果。心不取于义,勇也是乱、贼。孔子厌恶以“我”为中心的四种人,子贡厌恶以“假”为手段的三种人。自私、虚假的人就如同小人和女人一样难以相处。人如果不踏踏实实努力学习,到年四十还一身毛病就没得救了。
阳货貌似孔子,心地道德却与孔子有天渊之别。本篇以他作为主角,就是将阳货当作反面教材,教我们如何在学习中避免偏差,真正学习仁德,而不是成为“假仁假义”之徒。本篇可视为《子罕第九》篇“重义轻利、重德轻色”内容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侧重讲“轻仁德而重利欲”的弊端。
微子第十八时兮?运兮?
『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剖心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微子名启,殷纣王的同母兄长,封于微。他见纣王无道,劝而不听,遂离开都城,隐居荒野。周代初年,封于宋,成为宋国始祖。箕(jī)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纣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囚禁,降为奴。据说箕子在周初时封于高丽,是现在南北朝鲜的始祖。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从这一章我们就可以知道,“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见《仪礼》)的观点,其“忠”、“孝”、“顺”的方式方法大有学问。正如《为政以德》中“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一样,对“不仁之君”的忠和对“明君”的忠是不同的。对明君,忠体现在能致其身、努力工作上。对不仁之君,则体现在“勿欺也,而犯之”。具体讲,有三种方式,孔子都非常赞同:
其一,象比干那样,“谏而死”。君不君时,做臣子的就拼死以谏,抬棺材上殿或者冒死进万言书。这是自古以来儒生们最推崇的方式,但并不是孔子所认定的唯一的方式。
其二,象箕子一样,“邦无道,免于刑戮”。奋力向君王劝谏,见不可为,就应该保留自己的性命,“卷而怀之”。邓小平若不是在文革期间免于刑戮,焉有后来改革开放的宏伟手笔?
其三,象微子一样,“去之”。分析纣王的性格,连劝谏都很危险,那干脆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职、跳槽都可以,待有道之君出、不仁之事平,而后为人民服务。
大家看到没有,孔子是这样中庸、充满智慧的,他早就为后来人讲得清楚无误,将微子、箕子、比干这三种人都认定为“仁”,自然也是“忠”的。而且大家留意,它的排列顺序是以微子第一、箕子第二、比干第三。说明孔子最主张的忠和仁,是象微子那样动脑子、用智慧的,是忠于“道”——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现,而并非忠心于某个朝代、某个君王。否则,那要是个不仁之君,你不“去之”,不就是为虎作伥吗!另外,微子、箕子都是纣王的亲戚,但在周朝初期又都是封了王的。这更不得了了,他们是象施琅一样的“汉奸”吗?怎么孔子还会大赞其仁呢?所以《论语》中隐含的很多问题,就是微言大义啊。
我们如果真把这一章的深意弄通,你才会坚信:孔子绝对是“民主”的代言人,而不是“君主”的代言人!事实上,后来的曾子、子思和孟子,都始终坚持并发展了“民本主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何等“后现代”的民主观念!所以,先秦儒家与后世儒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忠”的分歧。汉代以后的儒士,向君权屈服,用一片“愚忠”换得主子的欢心,我们可以鄙视他们,但同时也要承认他们为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如今是时候让忠——“忠于道、忠于义”的真义浮出水面了,顺带的,也该为某些历史人物拨乱反正了。
在我看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不是有贡献,是忠是奸,可以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一,看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治道”(为政以德)。社稷为天下公器,唯有德能者居之。荒淫无道、祸国殃民的领导者,人人可得而诛之。
二,看是不是有利于造福百姓。我们要学习管仲,不以小节而失大义。如果经过努力,能够促成利国利民之举,君子就应该顺潮流而动,以正道而行,去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张居正就属于这样的例子。明朝万历帝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嘉靖皇帝朱厚璁(cōng)都荒淫无道,期间刘瑾、严嵩、严世蕃等大贪巨蠹专政罔上几十年,可谓天下无道矣。但是万历帝新登基,仍有百废重兴之机,而张居正便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促成了“万历中兴”。
三,看是不是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我向来主张应该尊重清政府对中华文明的建设与推动作用,因为这不仅仅是满族人的功劳,而是清政府统治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源自整个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象方苞、张廷玉、施琅、曾国藩、张之洞等人,都是对“治道”的维护和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他们都符合儒家真正的“忠”的精神。
好了,就《论语》编辑的角度,本章意在说明:微子、箕子皆因不得其君而避世。
『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的父母之国呢?”
士师是典狱官,掌管刑狱。司法公正的问题,历来令人头痛,现在采取所谓公、检、法三权分立的办法,实际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官相护的问题。
如果你所在的铁路派出所的民警蛇鼠一窝,个个都纳小偷的贡钱,你想“出污泥而不染”,能不受到排挤吗?柳下惠便是这样,在那个天下无道的年代,想在执法部门体现自己的正直,就会为他人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