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隐藏的论语 >

第53部分

隐藏的论语-第53部分

小说: 隐藏的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霸紫嗪骸昂鹞匏ぃ┟婺拷亢枚!闭饧蛑笔窃谖耆枥狭斓悸铩K臻兰郾浞ㄋ担呵嗝绶ā⒈<追ǖ刃路ㄋ浜茫杀浞ㄌ焯停蟮独淖龇ɑ崃畎傩漳岩允蚀印M醢彩堑挥星椴赡伤囊饧炊槐嵩俦幔亢敛欢谩熬雍投煌薄:罄幢浞ㄒ蛉狈刹僮餍裕簧倮硐牖睦窬俅耄恢葱衅鹄淳捅涑晒倭疟湎嗫用竦幕鲈矗浴拔跄浞ā笔艿嚼醋苑椒矫婷娴牡种啤1J嘏芍匦抡迫ê螅醢彩P谋槐J嘏杀ǜ矗尤环璺桉柴玻欢嗑帽愀潘懒恕6韭砉舛孕路ǖ某沟追铣硐殖稣紊系挠字珊筒焕硇浴K韭砉夂屯醢彩么砹恕肮庇搿安患啊彼液腿嗣竦脑帜选U獬”浞ū缑挥兴鞘だ撸绕淇嗔颂煜掳傩铡!耙圆唤堂裾剑俏狡保诱吣芰Α⑺刂实闹匾杂纱丝杉话撸�

  孔子并不赞同弟子都走当官的路,漆雕开不愿出仕时,孔子为此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又为一些有能力的政治人才无法施展抱负而感到惋惜。比如他认为冉雍可以南面而王,认为宓子贱可以做大国的宰相等。可见在孔子眼里,出仕为政是需要相当的德能的,不同层次的官职,需要不同的能力、道德品德来配合。 
 
  
  
 
 
《子路第十三》全篇回顾
 
 
      
   
  第1章,子路问政,对以“先之,劳之,无倦”三个为政的原则:德行作表率,教导百姓勤劳,不急于求成。

  第2…6章,具体讲为什么要“先之”。先之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具体做法。仲弓问政,孔子对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这是先正人事。孔子如果在卫国出仕,最重要的是先正名份。樊迟学种田、种菜,引出先正礼、义、信的重要性。比如学《诗经》,如果不懂得它内在的礼、义精神,诗读得再多也不能致用。最后谈到先正其身,则能不令而行。

  第7…12章,具体讲为什么要“无倦”。政治发展有他本身的规律,好比鲁、卫之政,非常相似。拿居家比方,始有、少有、富有,是有一个过程的。国家治理由庶、富到礼乐教化、胜残去杀、仁,也有一个过程。另外用孔子治理国家,与善人、王者治理国家,它的时间和达到的效果都不相同。所以为政要符合它自身的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13…17章,具体讲为政先正其身的重要性。政治除了正其身,其他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吗?冉子就是舍本逐末啊,忙的不是政治之本务。身正则行宜,“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就是强调从政者的责任感。自己的品行正派,就能令“近者说,远者来”。正心诚意,不图小利,就不会因急功近利而欲速则不达。

  第18…22章,讲为政恒其德的重要性。人治、法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人的道德品德对为政很重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品德要谨守践行,不能因地而异。同样是士,却有“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孝弟”、“言必信,行必果”的不同等级,可现在的从政人员,都是些斗筲之徒,品德平庸。他们算不上中庸之人,可连狂狷者的品德也不具备。“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努力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人去从政,不用占卜就能知道结果了。

  第23…27章,讲为政者德行的几个重要方面。君子“和而不同”,能调和各方面矛盾,让这个国家兴起礼乐。好的从政者是好人乐之、坏人恶之的。君子是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法来取悦的,但在用人时,君子却能量才使用。君子心胸开阔而不骄慢。君子具备刚、毅、木、讷的品质。具备以上品德,御民以德,堪称正道。

  第28…30章,是对本篇作结论,以士对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的品行,指出从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好比打仗,士兵经过善人训练七年,才能上战场,不训练就让他们上阵,就如同叫他们去送死一样。从政也得努力学习,提升道德品行、执政才能,否则就是误人误己。

  通过前面的篇章,我们了解子路的性格:冲动、好勇,做事有些鲁莽的人。他的志向是在三年内,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治理成人人能战斗、个个懂道义的国家。现在他作为主角问政,我们就能大致了解,本篇是讲解一般的为政原则、规律,对为政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也进行了说明。本篇可视为《为政第二》的发挥和补充。 
 
  
  
 
 宪问第十四难能可贵
 
 
      
   
  『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原宪问什么是耻。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就出仕为国家做事。但是国家政治黑暗时,如果仍然当官领俸禄,那就是可耻的事了。”

  宪是原宪,字子思,这里直书其名为宪,有人推测他是《论语》的编辑,或说是此篇的编辑。孔子当鲁国司寇时,原思曾给孔子当家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他与子贡的一段故事: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líhuò)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yì)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史记》这段记载很有意思,我认为其中有三个要点应加以注意:

  其一,原宪说“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可知孔子的学说是相当注重实践的,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踏实修行,一以贯之。

  其二,原宪的为人不太注重名利。他还出现在《雍也第六》篇中: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表明孔子对原宪不贪名利、乐善好施的性格非常有把握,才可能将那么一大批粮食交给他。

  其三,子贡早年“天生丽质难自弃”,才华横溢,“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孔子认为他言语突出,所以难免侍才自傲。但实际上原宪也是当时最有辩才的人物之一,是否经此一辩,激发起子贡的行道之志?从子贡为孔子守孝六年,以及晚年大受儒家弟子推崇来看,子贡德行有了很大的进步,是否也与故事中原宪的讽谏有关?

  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论语》中类似的观点多次提到,但这里是对原宪的性格而设答的,原宪也的确是这样去做的。南怀瑾先生每于此处,总有兴叹隐士之言,但我对“二臣”有辱之说不敢苟同。

  元、清二朝全国统一的外族执政政权,对中华文化虽无大利,却形成了两次大的民族融合,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不无裨益。中国历史上,从黄帝时期到秦始皇统一,乃至后来的五代十国,曾经历过多次民族大融合。炎帝、周武、秦始皇严格地说都属于“夷族”,李世民也是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更别说北魏等政权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全面吸收汉文化,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清朝历代君王都熟读儒、释、道经典,敢于重用汉人,实施“满汉一家”的民族融合政策。如果将这些一律归于统治者的权术,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民族融合行为就好比是远方亲戚回家管理家务,他遵循的还是老祖宗的智慧与法度,目的仍旧是为着家庭的兴盛,与18世纪英、葡、日等国家的“外族”侵略和殖民统治不可同日而语,其核心的区别就在于“治道”——是要融入和发展中华文化,推动社会变革,还是要毁灭中华文明,实施野蛮的殖民统治?实际上,清朝能较元朝更有作为,与“二臣”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促进了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另一个问题在于,中国历来被强夷环视,为什么只有南宋和明朝被“夷”族所灭?其他朝代的匈奴部落就没有“狼图腾”?所以,亡明者,明也,非满清也。明之灭,灭在“仁道”的丧失;清之盛,盛在推行“仁道”。康雍乾三朝“为政以德”,才是“康乾盛世”——史上最长时间跨度的盛世产生的真正原因。

  忠是“忠于义、敬于事”,是对“道”(为政以德)的严格遵循。若只对某个皇帝、领袖负责,蒋介石去台湾的时候,全国人民即便去一半,也岂不把宝岛压沉了?香港第二任特首曾荫权,英属时期就是公务员,香港回归后仍留任,直至当上特首,是否属于二臣?所以我随兴赋诗一首来“叹二臣”:

  此官不为皇帝做,只为百姓谋稼稞。

  红黑本是同一镬,何惧骂名累世拖!

  从政不是为权、不是为名,忠也不是“君为臣纲”,二臣从何说起?所以后文孔子才大赞管仲之仁,管仲算不算“二臣”?孔子离开父母之国,周游列国以寻有“道”之君算不算“二臣”?如果不懂得“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道理,但凭侍二君、食二禄就称某人为“二臣”,正如别有用心地称某人为“保守派”一样,是污名化。他们自己不知不觉被奴化了,反将之当成真理去折磨别人。宋元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赵孟睿鸵蚬僦猎擦盅砍兄迹馕汗ナ苁廊思ケ帷N颐窍衷谝芯咳寮宜枷耄欢ㄒ3置羧竦牧匀税愕难酃猓パд嬲娜寮宜枷耄灰匣实劾隙⒓偈ト恕⑽本用堑牡薄N页O耄耗切┙吡ψ缰洹岸肌钡娜巳绻畹浇裉欤岵换崽勰兀坎惶郏蛞幌赂凇⒈淮峭嘶蛩诘ノ黄撇幕埃癫皇且源辛耍空媪钊说P陌。�

  『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又问:“好胜、矜夸、怨恨、贪婪之心,都能克伏不起,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是否合乎仁,我就不知道了。”

  克、伐、怨、欲都是意识心的几种妄念,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形成的。佛家归纳为“贪、嗔、痴、慢、疑”五种。原宪的好胜、矜夸、怨恨、贪婪之心都能不起了,其心性修养之高当世已少有人及,而孔子却说这只能算难能可贵,仁还不知道。可见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修养,而是超越意识心,突破二元对立、止于清净至善的境界,不可用普通的意识观念去理解。

  本篇中心思想就是讨论这四项难能可贵的品德,告诉我们如何在工作、生活中锤炼心性,使努力达成中道的方法。 
 
  
  
 
 克:逞匹夫之勇
 
 
      
   
  『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好男儿志在四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受国家培养多年,总不能抱着“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一炕头”的猪栏心态吧。所以孔子是叫我们志存高远,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来。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就做一个言语正直,行为正直的人;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仍要正直,但言谈就必须谦逊。”

  危指端正、正直。孙通“逊”。

  联系上章,志存高远不等于盲目蛮干。有理想、有抱负,还要有智慧才行。碰到政治黑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