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7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7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蒋介石的学籍,并威胁说要把蒋介石送交官府究办。周日宣及众同学义愤填膺、
群起抗议;并针锋相对,声言如果处理蒋介石,大家将集体退学,以示抗议。校方
见势不妙,又发现这些提抗议的学生都是本校学业上的饺使者,尤其是周日宣,是
院考第一名人库的大才子、名教员,遂撤回开除蒋介石学籍的决定,自认晦气,将
这次学潮以不了了之了。从此,同学们送给蒋介石一个绰号“红脸将军”,以
嘉许他在这次学潮中的表现。这是蒋介石第一次在清末的学堂里带头闹的学潮,也
可以说是他涉身社会政治活动的开始。
    这次学潮,对蒋介石一生的思想都有所影响。此后,当“五四”运动兴起时,
蒋介石对爱国学生发起的这场运动是极表支持的。但他支持的只是“爱国学生”们
“搞运动”,却并不赞成以抨击旧文化为主旨的“新文化运动”,这一观点他始终
坚持,从未稍有更改,这也是他的思想所决定的。
    这场学潮风波平息之后,蒋介石却说什么也不愿在凤麓学堂学习了。学年尚未
结束,他就带了妻子回到了溪口老家。
    夫妻双双把家还,乐坏了蒋母王采玉。蒋介石夫妇回家闲居,早晚侍奉寡母,
晨昏以诗书为伴,日子过得倒也自在。转眼年关将近,一家人正忙忙活活准备过年
的时候,蒋介石的孙家舅父忽然来了。
    这位孙家舅父是蒋父蒋肃庵第二个妻子孙氏的堂弟,名叫孙琴凤,家住奉化王
庙村。孙氏夫人生性娴淑,生前深得蒋父的钟爱。可惜天不假寿,孙氏早年病故,
又无所出。蒋肃庵既痛又怜,于是关照后娶的王采玉,要把孙家当作自己的娘家一
般来往。王采玉生性贤良大度,况且丈夫又特意交待了的,所以嫁人蒋家以后,一
向与孙家十分亲近,并且吩咐自己的儿女们,也要把孙家当作自己的外婆家走动。
    孙琴凤比王采五小两岁,十年来,他也一直把王采玉当自己的亲姐姐待。当时,
孙琴凤在宁波森顺杂木行里当老板,生意规模不小,个人交游也非一般乡农可比。
他每次回家,总是要到溪口来看望姐姐。
    蒋介石自幼就常常到孙家去拜年、玩耍,对这位孙家舅父感情颇好,所以,一
见到这位孙家舅父,他就立即把风麓学堂风潮及自己退学的事讲给他听。孙琴凤久
在宁波做生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受当时新思潮的影响较大。所以,他对蒋介
石这种“胆大妄为”的行为丝毫不以为怪,反而鼓励他说:“我看你眉宇间有一股
英武阳刚之气,不应当是吃文饭、吃生意饭的。我觉得你还是应当继续读书为好。
宁波箭金学堂有一位主讲与我相熟,此人姓顾名清廉,是郭县山下塘人,禀生出身,
对周秦诸子,尤其对《孙子》及曾文正公很有研究。你不如到他那里去学点性理学
问和变通之法,也许对今后会有益处。”
    这一番话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上,他连连点头,表示愿听舅父的安排。
    1904年春天,蒋介石由孙琴凤介绍,进入宁波箭金学堂读书。这一次,蒋夫人
毛福梅仍然陪侍伴读,夫妇俩住进了宁波植物园内一所幽静的住宅。
    这一段时间,是蒋妻毛福梅一生中最甜蜜的生活。
    箭金学堂的主讲是专治性理之学的老生员顾清廉。顾清廉关心时务,思想趋于
新派,对学生讲究因材施教,他要求蒋介石勤读《孙子兵法》,并授《曾文正公集》。
蒋介石在顾清廉座下读书一年,受其影响极深,他说:“吾国载籍之富,学术渊源
之广远,略涉其涯矣,以及通晓读书法,窥见汉文门经,皆顾先生一手陶成之。”
    蒋介石在箭金学堂求学时,孙中山的名字已经海内皆闻,顾清廉在授业解惑的
同时,也经常对学生纵谈孙文进行反清革命的种种轶闻。顾清廉讲得眉飞色舞,蒋
介石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出各种问题,发挥自己的见解。顾清廉课堂遇知己,
益发快慰,遂把那套自己授课时所用的、经他悉心圈点过的《曾文正公集》赠给蒋
介石,以奖掖这位“知音”高足。
    蒋介石从顾清廉那里了解到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同时对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的
活动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顾清廉还积极鼓励学生:“青年欲大喊求新,当出洋留
学异邦”。并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由弱变强的历史为据,给学生灌输强兵是富国之本
的思想。蒋介石自幼便好斗尚武,顾氏的说教正合其意,从此便立下志向,决定学
习军事,并计划赴日本留学。
    1905年,蒋介石携妻由宁波返回家乡,进入奉化龙津中学读书。
    这一年,蒋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蒋母正坐在佛堂念经,忽然闯进来一群人,原来是村里
管收赋税的庄书带着帐房先生到丰镐房收钱粮来的。蒋母当即解释:自家30亩田的
钱粮税早已交过了。不料庄书很不耐烦地打断了她:“这一回收的是无主钱粮,上
面摊下来的。”
    原来溪口上地贫瘠,大部分田亩有种无收,加上荒年连连,许多农户都弃农经
商,移居外地,甚至有人飘洋过海,到日本、南洋去做生意。农户流失导致田亩撂
荒、无人耕种,成了无主田。可是,官税还是照原有田亩数目算帐收缴,并不考虑
实际情况给予减免。这种情况下,负责为官府收税的庄书就只好把无主因应交的钱
粮胡乱分摊到有主田上,喜欢加给谁就加给谁。那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庄书惹
不起,可以一点都不加,而软弱可欺的小户人家就只有忍气吞声替人家顶税了。蒋
介石的祖父和父亲在世时,家道殷实,在溪口有头有脸,庄书自然不敢得罪。蒋斯
千和蒋肇聪相继过世后,在蒋介卿未析产之前,由于蒋介卿也是常在街面上混的,
至交朋友也有个有面子的,所以庄收也不想与之结怨。现在,两代蒋公早已作古,
蒋介卿也已分家另过,三十亩田的户主已经是蒋介石了,在庄书眼里,这孤儿寡母
是最好欺负的,何况蒋介石又在奉化念书,家里只有妇道人家,“无主钱粮”,不
加在他家又加给谁家?
    蒋母王采玉一向不善与人争执,明知其中有伪,自忖分辩也是无用,便勉强同
意多交了一份钱粮。不料过了几天,又有两个人上门来收“无主钱粮”,蒋母纵是
“泥人”也有个“土性”于是分辩说:“我家已经交过了,不信可以问庄书公。”
    其实这次就是庄书唆使乡里地头蛇加码摊下来的,来人见这寡妇胆敢反驳,当
即要起了青皮无赖腔:“我们这是上命差遣,有话你去找上面说去。你不交,今天
就要拆你的屋!”
    蒋母气极,急忙请人把儿子从奉化城里叫了回来,把事情经过诉说一遍,要蒋
介石去找庄书评理。
    蒋介石自幼好斗逞强,从来没受过这种窝囊气。平时母亲总是事事让人,不让
他与人争长论短,今天母亲说了话,蒋介石当即冲出门去,跑到庄书家里,劈头盖
脸将庄书公骂了一通。蒋介石原以为这些地头蛇是欺弱怕强。却不料这些人原是与
官府串通一气的。消息报到县衙,差役一索子把蒋介石捆到了县里关押起来,并且
准备以“刁民抗粮”罪究治严办。
    这一下把蒋母和毛福梅吓了个半死。王采玉娘家无钱无势,求告无门,只好由
媳妇毛福梅出面去央求父亲毛鼎和设法救人。毛鼎和是当时乡绅,有点面子,他出
头请人作保,补缴了钱粮,花了不少钱上下打点,这才把蒋介石保了出来。
    蒋介石枉读了几年诗书,如今被人诬告下狱,精神大受创伤,回到家里,孤儿
寡母抱头痛哭了一场。王采玉认为这是一种奇耻大辱,垂泪勉励儿子要奋发上进,
为蒋氏门庭争一口气。
    对这件公案,蒋介石一直铭记于心,多年以后,他还曾愤恨不平地提及此事:
    “我当时记忆犹新,其时满清政府已腐败至极,道德沦丧的土豪劣绅与衙门的
贪官污吏搜刮民财,鱼肉乡民,司空见惯,我家因无官位背景,屡为欺压和侮辱的
对象。我们饱受苛捐杂税和劳役的痛苦,甚至亲友们对我们的窘困亦视若无睹,袖
手旁观。我家当时痛苦煎熬的处境实在难以形容,我们全靠家母一人坚韧不拔的能
耐和毅力,我家方免于沉沦的绝境。”
    这场官司,在蒋氏母子心中播下了仇恨清政府的种子。蒋介石眼见土豪劣绅横
行乡里之恶,身受官府鱼肉人民之苦,痛感这黑暗腐败的社会如果不推翻,自己就
永无出头之日。他回到龙津学堂后,一怒之下,一刀把脑后那条拖了18年的大辫子
割了去,装在一个信封里托人捎到家里。此举如一石击水,在乡里引起了哄动。人
们议论纷纷,都说蒋介石参加了革命党。
    从此,蒋介石出国留学的意愿愈发坚定和强烈。他返回龙津学堂后,好像变了
一个,每天早晨起床很早,盥洗之后就双臂交叉紧闭双唇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沉思。
平时也不再参与同学们的闲谈,而是格外关注起时事来。这一时期,蒋介石自幼养
成的顽梗之气也一扫而光,自制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孤傲、沉默,使他在同学们眼
里变成了一个大人,一个成熟起来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蒋介石决心东渡日本,学习军事。这一次,王采玉
和毛福梅都未表示异议,婆媳俩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私房钱都拿了出来,给蒋介石做
赴日留学的川资。
    1905年4月,蒋介石登轮东渡,首次赴日本留学。
 
                       3.“光我神州完我责”
    蒋介石东渡日本后,原是准备报考日本陆军军官学校的。不料到了日本本土之
后才知道,清政府与日本政府有约在先:凡报考日本军事学校的中国学生,一律要
经过清政府陆军部的保荐,否则,一律不准报考。这样,蒋介石报考日本军事院校
的计划就完全落空了。但人既然已经来了,他只好先进日本专为旅日学生补习日文
的清华学校学习。
    这一年的冬天,蒋介石忽然接到了母亲的来信,要他立即返回家乡,而且口气
十分坚决:“汝妹瑞莲年下出阁,汝为兄长,当主其事,宜早日抵家,免母悬念,
切记,切记!”
    蒋介石的妹妹瑞莲,自幼许配给萧王庙后的竺村的竺芝珊。但是,当时蒋瑞莲
只有16岁,即使按浙东风俗,女子早婚,16岁的年龄毕竟也还年轻了些。蒋介石不
明白,母亲究竟为什么急于让妹妹出阁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蒋母思儿心切,这才与亲家商议,让女儿提早过门,以
此作为催促蒋介石尽早归来的理由。竺芝珊的父亲非常理解蒋母的心情,毫不犹豫
便答应了下来。
    蒋母盼儿早归,还有其它原因。蒋介石决定赴日,正在筹备启程时,蒋母王采
玉的母亲,蒋介石的外祖母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蒋介石动身赴日之前的一个月
濭然长逝了。王采玉一下子面临爱子远游、慈母谢世的双重痛苦,情绪异常低落。
蒋介石东渡后,毛福梅虽然也陷入夫妇天各一方,遥相思念的痛苦中,但她看到婆
母王采玉经常暗自饮泣,只得忍泪百般劝慰蒋母,还特意陪着蒋母到葛竹村娘家去
住过一段时间,一面帮助料理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