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61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61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踏上中国的土地以后,一路所见所闻,芬娜无不感到新奇。这位俄罗斯女人初
次离国,一心只憧憬一个新的天地,但是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语言和习俗都有许多
障碍,在宗教方面难处更多。俄罗斯民族大都信仰东正教,在礼拜仪式和信仰心态
上都与基督教不同,而蒋家信仰的正是基督教。为了宗教问题,芬娜足足花了3年时
间才逐渐调整过来。
  更不习惯的是饮食。上海、浙江一带的中国厨师,善于做腊味很重的江浙菜,
芬娜嫌菜的味道太成,常常吩咐煮淡一点。在苏联国内,吃乳酪、夹一片黑麦面包、
或红烧一盘马铃薯,很简单的一餐就够了。她没想到中国菜的名堂那么多,有时筵
席一桌竟上来几十道菜。
  也许是由于这诸多方面的原因,芬娜来到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少在公共
场合露面。直到蒋经国就任“总统”,芬娜成了名副其实的岛内“第一夫人”,民
众对她仍相当陌生,除了知道她是俄国人外,其他所知甚少。而她也很少抛头露面,
是一位相当神秘的女人。
  1937年4月28日,是蒋经国还乡省亲的日子,奉化溪口镇的主要街道挂满了横幅
标语:“热烈迎接蒋经国先生还乡!”离家时,蒋经国还是个15岁的少年,如今却
是携妻眷、带家小的青壮年了。一念及此,蒋经国怎不感慨万端!
  当蒋经国一家乘坐的汽车驶进溪口镇时,手执彩旗的武岭学校师生一拥而上,
鞭炮声、欢笑声把溪口古镇都震动了。车到丰镐房大门口,蒋经国敏捷地跳下了汽
车,向迎候在门口的亲朋好友依次行礼,并将爱妻及孩子介绍给大家。然而在欢笑
的人群中,独不见朝思暮想的母亲,蒋经国的笑容渐渐凝住:怎么到现在还见不到
妈妈?莫非是她老人家生气了?
  毛福梅的确有几分气。她认为,儿子回来应当先看看娘。一别12载,娘想儿都
想出病来了,哪怕早一分钟见到也是好的啊!可是,这个“不懂事”的儿子到了上
海都不急着回乡,而是住在那里忙着与那些不相干的人周旋,害得老娘熬了星星又
熬月亮地苦等。
  其时,毛氏有所不知,蒋经国也是身不由己。
  蒋经国携妻子芬娜、儿子爱伦(蒋孝文)乘船抵达上海后,才知道父亲已另娶
了宋美龄为妻。他一下船,立即陷入了父亲精心布置的包围圈。陈果夫、陈立夫、
张静江、杜月笙等人轮番给这位“太子”做思想工作,劝他说“认下”蒋介石这个
父亲,再认下宋美龄这个“妈妈”,然后再回溪口去探望生身之母。在众人的劝说
下,蒋经国总算“想通了”,他决定先去向10年来一直被自己视为“敌人”的父亲
请安、告罪、赔情。他之所以如此决定,并不仅仅是出于骨肉亲情的考虑。当时的
蒋介石已经决定接受“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被
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所掩盖,呈现“转变”的迹象。父亲可以变,儿子为什么不可
以变呢?于是,蒋经国决定求得父亲对自己的宽容,他以先行开口称呼宋美龄为
“妈妈”的良好表现,获得了蒋介石的宽容。父子相认之后,蒋经国表示愿意在国
内工业建设上略尽绵薄。蒋介石也就顺水推舟,让他先到溪口去“补习国文”,其
他的事放一放再说。这样,蒋经国才如蒙大赦,急忙打点行装,奔回家乡来看望阔
别12载的高堂老母。
  毛福梅的心里埋怨儿子失礼,不由得犯起了女人家的“小性子”,她想考验一
下儿子,看看他究竟还认不认得亲娘。于是,她事先把她的亲姐妹、义姐妹、兄嫂、
小姑、大姑等等都请到佛堂里来,团团坐下,只等经国过来,要考较他还认不认识
亲娘。可惜,她设计得挺好,到头来却是白费了心思,因为当她一眼见到门外那个
方面大耳、被自己朝思幕想的亲骨肉时,她心中的怨愤、气恼,所有的精神防线立
即就崩溃了。当下毛福梅热泪如泉,蒙住了双眼,只觉得一个热呼呼的人影扑了上
来,跪倒在自己膝前,并听见一声便噎着喊出的“娘”旋即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一时举座皆啼泣有声,屋子里溢满了浓浓的亲情。芬娜与经国长相厮守,已经学会
了不少常用汉语,遂泪眼上前盈盈一拜,叫了声“婆母”,又代儿子叫了声:“拜
见阿娘。”
  毛福梅这才止住了哭声,慌忙把跪在地上的芬娜母子拉了起来问:“这孩子叫
啥名字?”经国在一旁答道:“在国外叫爱伦,阿爹说,回到祖国要按中国的习惯
取名,阿爹替他取名叫孝文。”
  毛氏又问儿媳名字,经国代答:“她在苏联名字叫芬娜,阿爹替她改名叫方良,
蒋方良。”
  毛福梅熬了12年,终于苦尽甘来,把宝贝儿子盼了回来。按奉化风俗,游子携
卷来归,必须补办婚礼,否则族众不承认这桩婚姻,子孙就没法进宗谱了。蒋经国
为讨母亲欢悦,欣然同意补办喜宴、重做新郎。于是择定黄道吉日,经国与方良按
中国传统习俗补行婚礼仪式,了却了母亲的一桩心愿。
  经国携妻挚子返回溪口,按照蒋介石的安排,住进了武岭崖侧的一幢名为“小
洋房”的别墅式建筑。这是蒋介石为了清除经国旅苏期间所受的思想影响而替他安
排的修身养性之所,老蒋不论初衷,他要按照自己既定的模式重新教育儿子,以便
将来有一天能够“子承父业”,替他们蒋家王朝坐江山。
  蒋介石聘请徐道邻做经国补习国文的教师,并把当年顾清廉亲自圈点过又送给
自己的一套《曾文正公集》和朱子《通鉴纲”目》、《阳明全书》等送给经国,让
他潜心研读。此外又请了一位姓董的女教师,专门负责教授蒋方良学习中文。
  小洋房周围环境极为幽雅,依山傍水,古木参天,的确是一处上好的修身养性
之所。蒋经国读书之余,常常偕妻子游山玩水,领略家乡的大好河山。有时还骑马
到葛竹、萧王庙和岩头等地去拜望长辈。
  奉化溪口以南十五公里的岩头友称岩溪,千载古村,钟灵流秀。旧有“岩溪书
屋”四字的门额,款署“晦庵”,是南宗朱熹(号晦庵)为浙东儒学提举出巡过境
时所题。宋元间隐居邻村榆林的著名文学家戴表元诗云:
  “已扫轩前壁如练,
  待宾醉墨照岩溪。”
  林首的西峰寺,是创建于唐代的十方禅刹,明代名士罗抱灵曾在此隐居讲学。
村口有“狮象守门”的形胜,狮山、象山分峙左右。晚清时善作的大字、“名冠两
浙”(翰林孙镪的评话)的书法家毛玉佩所作“石泉”两个大字,凿于象山临溪的
石壁上,笔锋苍劲。由此而人,便是蒋经国的外婆家毛姓世居的岩头。
  岩头是在山峦重叠间的一个长谷,一弯溪水,岩上奔流,破村而出。居民分居
两岸,村首到村口,石版砌成的平桥有三,拱桥有一,往来便利;上村的街道在溪
之东,下村的街道在溪之西。昔时就有钱庄、南北杂货、绸布、粮食、糕饼、中药、
鱼、肉、烟、酒等大小店铺二三十家,是附近数十个山村的供销集镇。货物运输,
全靠肩挑和竹筏载运。
  岩头和附近的石门等山村的居民,毛姓居多,都是同宗。宋时迁自江山石门乡,
后裔繁衍,秀士名宦,代不乏人,有一“父子登科”的扁额,至今犹悬于岁时祭祖
先合族共有的大厅堂上。出身于此地毛氏族内的近代人物有:毛思诚,是蒋介石十
六岁在岩头读书时的塾师,在蒋介石得势后,历任至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撰
有《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卜书。毛景除毛景彪昆仲,都毕业于陆军大学。
毛景麟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交通处长、军长和军参谋长;毛景彪任“国
防部”第一厅厅长。毛邦初、毛流初昆季,毛邦初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曾任杭州
览桥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副总司令;毛流初,毕业于金陵大学、船空军校二期、
美国空军参谋大学,曾任国民党空军第四大队长、空军第四军区副司令,去台后任
“空军作战署”署长,“空军学校”校长、“国防大学”教育长、“国防部”参谋
次长、“空军作战司令部”司令、“联勤”副总司令,现任“民航局”局长。毛景
彪的长子毛高文,也在台湾,现任台湾“教育部”长。他们都是蒋经国外婆家的同
宗本家。蒋经国初回家乡,就常常到岩头去与这些亲旧们叙谈。同他的父亲一样,
蒋经国的乡土观念和亲情观念也很重,回国后,他每次回到溪口都不忘到岩头去走
访一遭,有时还带着妻子蒋方良一起前往,以示重视。
  蒋方良初到中国,深受语言障碍的困扰。她跟随丈夫拜见公爹蒋介石的时候,
内心是十分忐忑不安的,生怕因为语言交流的不便而遭歧视。蒋介石初见这位异国
儿媳时,也对她的高大身材,金发碧眼的相貌感到别扭,但相处几个月后,蒋介石
才发现这位外国儿媳的性情十分温柔婉约,又很会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关心儿女,
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妇女的标准。于是,老蒋心满意足,为儿媳赐名“方良”,对她
所生的两个孩子,老蒋也允准“认祖归宗”,分别取名蒋孝文、蒋孝章。
  由于有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加上聪颖好学,蒋方良的中文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
的效果。一年之后,她就可以用标准流利的国语同人交谈了。
  蒋方良来到中国后的另一大难关就是对中国的气候不适应。尤其是1949年随夫
迁到台湾后,因为台湾属于亚热带,四季不分,使自幼在苏联长大的蒋方良感到极
为不适。但是,每当她感到与丈夫的恩恩爱爱,想起丈夫在西伯利亚荒原上所曾承
受的冻馁和熬煎,就觉得自己眼下的处境实在是算不上什么。善良的蒋方良就是这
样一个人,善于为别人着想,会体贴别人的苦楚,从不给丈夫制造麻烦。在蒋经国
任职赣南专员期间,蒋方良因为没去随任,夫妻间相见的机会很少,但她都绝不因
此而对夫君提什么要求,而是默默地承爱着孤独寂寞的折磨。除了每日孝敬婆母外,
她还开始学习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用以排遣孤寂、打发时日。
  直到抗战胜利后,蒋经国举家从重庆迁到上海,夫妻二人相聚的时间才多了起
来,这一时期,蒋方良又为蒋经国生了第二个儿子蒋孝武。1948年,蒋家王朝
崩溃在即,军事上连连失利,国民政府的经济状况也濒于彻底崩溃的边缘。上海的
经济状况受到影响,物价飞涨,蒋经国这时正在“打老虎”,试图挽救行将崩溃的
经济形势,为了“以身作则”,他的家庭生活一度也很清苦,蒋方良这时已怀了孕,
一日三餐不丰,身体大受影响。分娩时,因失血过多,蒋方良一度昏迷不醒,后经
输血才抢救过来。这个诞生于王朝末日的蒋氏家族的第三代子孙,就是蒋孝勇。据
说,蒋家王朝败走台湾之后,在蒋孝勇10岁生日的那天,蒋经国曾特意买了一个三
层大蛋糕送给这位三公子,说:“这是我对你的一种补偿。你出生的时候,我没有
时间好好照顾你们……”
  蒋方良随丈夫初到台湾时,住在台北市中山北路,房子并不算宽敞,是一幢旧
式建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