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58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58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渡过黄河,进入陕北。
  蒋介石以权谋加上金钱的力量,击败并摧毁了以阎、冯、桂系为首的地方实力
派军事力量,同时瓦解了以汪精卫为首的党内反蒋政治集团。但是,这种军事上和
政治上的胜利却并没有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当时蒋介石仍然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日子并不好过。
 

       



                         第九章“经儿可教”
                         1.“复印”蒋介石
  蒋介石叱咤一生,雄踞中国政坛几十年,然而他退出大陆政治舞台时留下了什
么?惟有破碎的山河、行将崩溃的经济、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和郁结于人民心头的
怨愤而已。
  蒋介石一生当中“明煤正娶”的老婆就有4个,除开“第一夫人”宋美龄婚前有
约,不愿生养孩子之外,其余三位夫人总共只为他生了一个孩子。这“千亩良田一
根苗”,就是蒋介石的大公子。曾在台湾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之职的蒋经国。
  世所共知,蒋介石名下有两个儿子,长为经国,次为纬国。但纬国的身世至今
仍是难解之谜,“官方身份”,他是蒋介石的二公子,但私下里,蒋纬国却又自称
是党国元老、前考试院长戴传贤之子,真正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兄长,是前“中信局”
驻欧洲代表戴安国,而蒋介石只是他的“义父”。
  依据这个说法,所以只能说蒋介石有一个儿子蒋经国。据1988年1月14日香
港《大公报》的新闻资料,蒋经国的生平概略如下:
  蒋经国乳名建丰,1910年4月27日生,浙江省奉化县人。
  蒋经国为蒋介石前妻毛福梅所生。小学、中学阶段分别在奉化、上海、北京三
地完成。1925年赴苏联留学,先后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及列宁格勒红军中央军事政治
研究院学习。在苏联期间,曾加入共青团、共产党。1935年在苏联结婚,妻原名芬
娜,后经蒋介石改名为方良,俄罗斯人。
  蒋于1937年返国,此后数年一直在江西省活动。1937年 8月出任江西省政府保
安处少将副处长。1938年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新兵督练处处长。1939年任江西第四
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任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筹备主任。1940年创
办的“干部训练班”自任主任,并兼任赣县县长。1943年底赴重庆,任三青团中央
干部学校教育长。1945年曾随宋子文赴莫斯科谈判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同年底
出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外
交特派员。
  蒋经国到台湾后,出任国民党台湾省委员会主委。1950年到1954年,任“国防
部”总政治部主任。1952年至1973年6月兼任“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主任。1954年
至1967年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1956年至1964年任“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
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58年至1969年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4年3月任“国防
部”副部长。1965年1月升任“国防部”部长。1967年2月兼任“国家安全会议国家
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1969年6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同年8月兼任“行政院
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1972年5月任“行政院”院长。1978年5月起任
“总统”,并兼任“国家安全会议”主席。
  在国民党内,蒋经国于1950年任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自1952年“七大”起,
他一直当选历届中央委员及中央常务委员。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后,在 28日举行
的十届中委临时全会上,通过由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76年11月国
民党“十一大”当上国民党主席。《大公报》的这个“生平概略”的确也“略”得
太多了些,甚至把他1978年2月当选“总统”的事也略去了。其实,蒋经国一生无论
做了多少事,建立过何等“丰功伟业”,也都比不上他荣登“中华民国总统”宝座
那般“辉煌灿烂”。从政治上说,蒋经国的地位和意义不可轻忽;从家族遗脉的角
度上说,他登上“总统”宝座,才意味着真正实现了蒋介石的遗愿父业子承,
使蒋家王朝的“香火”得以延续。蒋介石若是“在天之灵”有知,得知此讯也该瞑
目了,因为他的长公子终于不违父愿,成功地“复制”了他的父亲蒋介石。
  1910年春季的一天,江南大地一片柳绿花红。在溪口丰镐房蒋家祖宅内,降生
了一个婴儿,他就是蒋介石与其发妻毛福梅所生的蒋家嫡传之子蒋经国。
  蒋经国出世时,蒋介石还在日本,丰镐房内只有蒋介石的高堂老母和发妻毛福
梅,婆媳二人形影相吊,每日以诵经礼佛打发岁月,蒋经国的出生,自然使婆媳俩
欣喜欲狂。从此,她们在蒋经国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这个延
续蒋家香火的“命根子”。
  蒋经国在王采玉和毛福梅的悉心照料下,平安而又幸福地度过了懵懂无知的童
年,1916年3月,他6岁时,始人奉化武山学校接受启蒙教育,他的第一位开蒙老师
是当地的乡贤周东。1917年,蒋介石延请自己幼年时代的老师顾清廉为经国授业,
正式拜顾清廉为业师。顾清廉后来对蒋经国的评语是:“天资虽然不高,然颇好诵
读”。
  就在蒋经国入学开蒙的那一年,他忽然又有了一个弟弟,这就是蒋纬国。蒋纬
国乳名建镐,与乃兄的乳名“建丰”搭配,正是蒋氏祖室“丰镐房”的名称,这丰
镐的称谓源于西周时期两个皇帝的都城:周文王建都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由此
可知,蒋介石对这两个儿子是寄予了厚望的。至于“经国”、“纬国”则更深有寓
意。许敬宗的《宗庙乐仪》中说:“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经文纬武,敢有寄
于名言。”蒋介石以“经、纬”二字命名其子,寄望于他们将来成为“经天纬地”
的杰出人才,其望子成龙之心昭然于世。
  既是“经文纬武”,前贤之言不可不遵,蒋介石在培养两个儿子时,也是刻意
遵循着“一文一武”的路线的。
  “生子肖父”这是每个为人父者本能的愿望。蒋介石自也未能免俗。蒋经国幼
时所受教育的模式几乎就是乃父当年的翻版,甚至连所读书目都大抵相同。江南所
著的《蒋经国传》中曾说:“蒋先生当年的理想,受他自己生长时代的局限,是个
典型的国粹主义者。认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认为故纸堆里有为人治事的指
南针。经国仅十岁,硬要他读《说文解字》,寄给他一部段玉裁注解的《说文》,
并且指示说:‘此书每日认得十字,则三年内必可读完,一生受用不尽矣。’到了
第二年,又去信叮嘱他读《诗经·尔雅》。”蒋经国本人也曾回忆说:“父亲指示
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
又说:“平常我写信去问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
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偶或因我报告身体有病,父亲回
信就说是我没有好好地读《曾文正公家书》的缘故,因为那书里面对于如何保持健
康,是说得很详尽的。父亲又常常把自己阅读过的各书交给我读,书里不但有父亲
亲笔圈点、批语和心得,并且还将重要的地方用记录提示出来。”
  由此可见,蒋介石在“塑造”蒋经国的方面的确用心良苦,他要求蒋经国“不
愧为蒋氏之子”,要把他塑造成一个“中国之政治家”。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蒋介
石脑子里的“嫡传”思想在无形中左右着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方向,对
于“嫡传亲子”的蒋经国,他要将其培养成“政治家”,也就是项羽所说的“万人
敌”式的人物;而对蒋纬国,显见因为并非“嫡出”,则只须将他培养成“一人敌”
式的人物可也。所谓“文治武功”,最终还是要以“文”。以政治手段“治天下”
的。
  1921年,蒋经国转入奉化县锦溪学校就读。当时他只有8岁,其母毛福梅放心不
下,曾特意搬到县城陪儿子读书。转年,蒋介石又不顾毛氏的激烈反对,把经国接
到上海,先人万竹小学,后又考入浦东中学。至此,蒋经国算是结束了旧式的传统
国学熏陶,开始接受新的正规学校教育,逐步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巢臼。这时,蒋
介石因为在广州“干革命”,所以只好委托经国的塾师王欧声和姑丈竺芝珊负起经
国在上海的临护与督导之责。但蒋介石并不因此而放松对经国的培养,几乎每个月
都至少给经国写两封家书,事无巨细,样样关心,甚至连经国写去的信中偶尔出现
的错别字也要评点纠正,其殷殷之情可见一斑。
  除了经常修书“示儿”之外,蒋介石还要求蒋经国勤于写信,他在给经国的信
中叮嘱:
  “你每星期要写一封信给我,而且要写至二、三百字以上,将近来的思想,平
日所做的事,以及日常阅读的心得统共写出来,一则可以通信二则可以练习文字,
实在是很有益处的,切记切记。我写给你的信,你要随时储存起来,没有功课的时
候拿出来看看,也自然会有进步。”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蒋经国也同许多激进的爱国青年一样,走出课堂,
参加上海全市各阶层人的反帝示威游行,学校当局以“该生行为不轨”为由将蒋经
国开除。同年6月,蒋介石把他送到北京吴稚晖主持的外语学校补习。不久,蒋经国
又因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示威游行而被北京警察局关押2周。
  蒋经国结束了旧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进入上海学习期间,正是中国社会发
生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各种新思潮冲击着人们封闭、禁锢着的旧传统、旧道德;
而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思想可塑极强时期的少年蒋经国,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他两次参加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大游行,虽然不能说明他已具备了先进的革命思想,
但至少可以说他是追求进步、向往新生活的。
  蒋介石对儿子的“不轨”行为并未加以训斥,相反,他心里认为儿子是对的。
蒋介石自己在求学时期也曾闹过“学潮”,曾被同学们称为“红脸将军”。在保定
军校学习期间,蒋介石还曾当堂反驳日本教官,这种行为,在蒋介石求学的那个年
代也是一种被视为“不轨”的行为。因此,蒋经国的“过激”行为,非但不是“不
逆不道”,相反倒是对乃父的一种“继承”,是蒋介石青少年时期的“原版复制。”
当时,国共两党的合作正处在高潮阶段,苏联和共产国际为了支持中国革命,为了
对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表示纪念,特在莫斯科创办了中山大学,专门为国共
两党培养青年革命干部,在大革命思潮的冲击下,当时的进步学生无不以赴苏留学
为荣。蒋经国自然也不例外,他被父亲送往北京学习俄语,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留学
苏联。
  蒋经国从北京警察局释放后,来到广州,向父亲提出了赴苏留学的要求。当时,
蒋介石正在黄埔军校任校长,与苏联代表鲍罗廷关系密切,他标榜“以俄为师”,
以“革命左派”自居,对儿子赴苏学习的请求自然不便拒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