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5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5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采玉及其子女只分到所居祖室、二十几亩薄田和一片竹山。王采玉靠这份产业抚
孤度日,生命愈发艰难。关于析产分家的这段事,蒋介石在其自撰的文章中说“先
父遗产数,尤母平析与吾兄弟三人,无稍畸倚。兄为前母生,尤用厚私。”王采玉
逝世后,蒋介石在《哭母文》中曾有“内在之祸”之语,就是指的兄弟析产分家、
后母与前子失和这个事。
    这次分家,对王采玉而言实是又一次不幸。因为当时她的亲生儿子尚未立事,
析产后,王采玉所得只是些房屋、田园、竹山等不动产,日子颇为拈据。王采玉之
所以慨然答应前子介卿的要求,分家析产,而且绝不争多论少,实因为她始终坚信
当年相面先生的话,对蒋介石充满了信心。
    王采玉的命运实在是不幸之至,自从丈夫亡故,前子析产另居之后,在短短几
年时间内,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又相继夭折。一次接着一次的沉重打击狂风骤
雨般落在王采玉的身上,这种不幸的际遇,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在王
采玉迭遭打击,最为哀痛无助、孤寂落寞的日子里,王母姚氏经常来溪口陪伴女儿,
“同休戚,朝夕保育而慰藉之”。
    在送遭不幸之后,王采玉将全部心血用来培育孤儿蒋介石,希望他能成大器,
就伟业,光耀门庭。所幸的是,王采玉晚年时,蒋介石发迹之相已露,蒋母也算过
了一段扬眉吐气的好日子。可惜,蒋母因为一生操劳过甚、所经变故太多,以致将
届晚年就已体弱多病。蒋介石之所以梦到“雪满山原,一白无际”就立即想到这可
能是母亲的凶兆,也是因为蒋母当时正在病中,而且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令蒋介
石不能不往那方面想。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王因患心脏病,卒于故居内寝,享年57岁。
    蒋介石的梦境竟然应验了!他因为一个梦而离职回家省亲,诚然对不起孙中山,
对不起当时的国民革命事业,但他可以无愧的是:他总算赶在母亲去世之前回到了
母亲身边,得以朝夕陪伴。亲会汤药,总算尽到了人子之孝。蒋母弥留之际,曾再
三叮嘱蒋介石:
    一、要为她择地另葬,不与其父同穴;
    二、要办一所学校,培育乡里子弟;
    三、要报答几家至亲好友的恩情。
    这三件事,蒋介石—一答应,并在发迹之后逐一付诸实现。后人说他“一人得
道,鸡犬升天”,施恩泽惠于亲戚朋友,原来这也是蒋介石“尽孝”的内容之一呢!
    蒋母为什么违背浙东乡间风俗,遗嘱蒋介石不准将自己与丈夫合墓并葬呢?这
一点,蒋介石在其亲撰的《慈母记》解释说:“他是谨遵慈母的遗嘱“不必因俗而
柑,以余家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这种话,蒋母生前曾经多次提起,每每殷殷
嘱附,不惮其烦,甚至还“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坚决”。
    其实,蒋母王氏之所以坚持不与蒋父同穴合葬,主要原因倒不是怕惊动了蒋父
的亡灵,而是因为蒋父肇聪已经与前妻徐氏、续弦孙氏合葬,王采玉不愿屈居下位,
更不愿自己的儿子日后被人议论为第二填房所生,惟恐对蒋介石的前途产生不利的
影响。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而蒋介石也深诸母亲的用意,所以,对于慈母的
仙逝,他悲痛异于常人。在停灵期间,蒋介石每天都要抚尸大哭多次。蒋介石对慈
母行如此大哀之礼,在同事朋友中博得了一个“事母至孝”的美名。
    居哀期间,蒋介石不忘母亲遗命,请了奉化有名的风水先生四处勘察坟地。因
为蒋母生前曾表示“要葬在佛的怀抱里”,因此,最后选中了溪口北约1.5公里的
白岩山中段北面的一小块平地,据说这是“弥勒佛的肚脐眼儿”,是一块上好的风
水宝地。
    坟穴选定之后,蒋介石每天必到白岩山监工兴建母亲坟莹。11月23日,正式出
殡下葬。蒋介石亲抚母亲灵枢安葬。因为这时的蒋介石已身任广东军界要职,是孙
中山手下的重臣,母以子贵,所以安葬仪式极为隆重,为溪口乡历史上所仅见。
    接到蒋母去世的讣告后,孙中山麾下的党政军大员齐致唁电,闽、粤、鄂、湘、
沪各地吊客纷至沓来,出殡下葬时,孙中山又特派陈果夫代表祭奠,戴季陶、居正
等要员均亲临葬礼。孙中山亲撰祭文,并为蒋母题写了墓碑:“蒋母之墓”,张静
江手书蒋介石所撰的挽联,胡汉民做墓志,汪精卫做铭,由浙江书法家沈尹默手书。
    为表达对母亲的孝敬,蒋介石从此发誓:不论新旧历史,凡到母亲祭日,一律
不茹荤、不动气、不近色,以示对母亲的纪念,以寄哀思。
    1923年,为纪念蒋母60冥寿,蒋介石特在离母亲墓址约300米远的地方建筑三间
新式洋房,称为慈庵。慈庵落成后,奉曾祖祈增公,曾祖批毛太夫人,张太夫人;
祖玉表公、祖批徐太夫人;考肃庵公、批徐太夫人、孙太夫人、王太夫人;及弟瑞
青。冥配弟妇王氏、五代神主升龛,祭飨如仪。
    这次建庵供神,蒋介石十分重视。特请谭延阎书题了慈庵门额,中堂悬挂着孙
中山亲书的“为国助劳”、慈云普照”二匾。蒋介石亲撰了《慈庵记》,说:“标
额日慈庵,以成先慈建庵供佛未竟之志,而又配祖先考肃庵公,权合古人院之义也。”
亦即,建筑这个慈庵,一是因为蒋父与蒋母没有合葬一穴,把父母神主牌位合在一
起,以表示双亲合拢;一是可以作为蒋介石回乡时居住之所,以示不忘母亲,谨守
墓园之意。
    1930年,蒋介石已掌握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为了光耀门庭,将慈
庵旧宅拆除,另在离墓稍远的平地上筑造了规模较大的坟庄,名为“墓庐”。
    穿过墓庐大门,便可看到新修建的慈庵,室内挂有蒋母遗像,下有汪清卫题字:
“蒋老伯母遗像,世愚侄汪兆铭”。正中立一石碑,正反两面均有碑文。正面为谭
延用所书《孙大总统祭蒋大夫人文》;后面是“孤哀子蒋中正泣述”的《哭母文》
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等石刻。此外还有胡汉民题字墓
诗、谭延阅所题的“蒋太夫人像赞”、林森作的挽辞等。当初治丧时,张静江、许
崇智等国民党要员的唁电、挽联、悼诗等,也都一一保存在“慈庵”中。这些文词
墨迹,将介石极为看重,曾委托叶楚他搜集,编为《哀思录》刊行于世。《哀思录》
卷前有蒋介石亲撰的《刊哀思录所感》文,说“《哀思录》是中正生平所最哀痛而
不能忘者之一种纪念”。
    蒋介石对于部下晋谒其母墓很重视。据一位原国民党将领回忆,蒋介石平时对
部下非常严肃,惟有部下谒墓下来时,他才笑容可掬,连说“谢谢”。
    总之,蒋介石事母至孝,无论是“发乎亲情”还是“系于国事”——为了统治
的需要,在外界一向是有口碑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第三章 走出溪口
                          1.顽梗童年
    蒋介石幼年时期顽劣异常,他自己对此也从来不予讳言。在蒋介石自撰的《先
王太夫人事略》中,他自己承认:“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笃,及愈则又放搏跳跃,
凡水火刀格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劳。及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而先训
迪不倦,或夏楚频施,不稍姑息”。
    蒋介石自称幼年“顽劣”、“顽梗”、“放搏跳跃”等,确实是当时的真实情
况。
    蒋介石幼年时的好斗爱动,在家乡溪口街上是出了名的。他常常因此闯祸闹事,
“倍增慈母之劳。”
    蒋介石4岁的那年除夕,全家人正准备吃年夜饭,蒋介石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
一个人爬上了饭桌。他看着桌子上整齐码放的筷子,忽发奇想,竟拿起一支筷子插
入喉管,想试探自己的喉管究竟有多深。他没有想到,筷子一下子插进去太深,拔
也拔不出来,喊又喊不出声,以至仰靠在椅子上,大张着嘴不省人事了。家人发现
后,立即慌作一团,直到请了看病先生来,取出筷子,蒋介石才渐渐苏醒,但仍是
口不能言,双目呆滞。全家人吓得彻夜未眠,围护在床头,蒋介石的祖父更是惶急
无措,隔一会儿便隔窗询问一下情况。直到第二天,天色放亮时,祖父蒋斯千又一
次隔窗询问蒋母:“孙子恐已哑乎?”老先生深恐这个宝贝孙儿由此变成个哑巴。
这一次,话音刚落,蒋介石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朗声答道:“我能说话,没有哑!”
一家人闻听之后,转忧为喜,方始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蒋介石5岁那年的冬天,一日在院内檐下玩耍,忽然发现水缸里的水冻了一层薄
冰,圆明如镜。他看得兴起,攀到缸沿,扑身去捞取冰水中的影子,因用力过猛,
一下子倒栽在水缸里,怎么挣扎也出不来了。等到被家人发现救出时,小小的蒋介
石早已被冻得半死,家人护理了大半日才回暖过来。同是这一时期,蒋介石经常独
自溜到门前的清溪中去游泳。溪水清浅,嬉戏尚可,但几次遇上山洪暴发,几乎遭
致灭顶之灾。也算蒋介石命不该绝,每每能死里逃生,化险为夷。
    蒋介石7岁时,又迷上了舞枪弄棒,经常跑到街上,召来邻舍的孩子们,仿效戏
台上的两军对阵,大打出手。每逢这种时候,蒋介石总是自封为“大将”,指挥打
斗,伤及别的孩童。蒋介石在外常常闯祸,把邻家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有一次,他
因为闯了祸,被母亲关在房里痛打,蒋介石躲元可躲,情急中钻进床下不肯出来。
正巧这时有邻居来找蒋母,蒋介石乘母亲开门之机,从床下爬出,疾奔到街上。蒋
母追不上这个“劣子”,一时气得嚎陶大哭。蒋介石虽然顽劣成习,但从小就最怕
母亲掉眼泪。见母亲放声嚎陶,吓得他立刻垂首返回,自承有错,劝母亲不要再哭
了。直到成人之后,蒋介石仍无法摆脱这个自幼养成的“性格误区”母亲掉泪,
是他平生所最“怕”的一件事。
    还有一年,适逢正月初一,蒋姓族人都按习俗到祠堂去拜祖先,拜谒之后,每
人可领几个芝麻糖饼,蒋介石当然也去领了。可是,大家都是排着队按次序取领糖
饼,蒋介石却偏偏要抢先。族中有人出来拦阻喝斥,他不但不听,反而就地躺倒,
满地打滚,直滚得泥一身水一身,然后爬起来就往人堆里乱挤乱插。乡人习俗,
“新年穿新衣”,别人一身新衣裤,都怕被满身泥污的蒋介石弄脏了,因此间避犹
恐不及,也就再没人阻拦他抢先领糖饼了。因为他每逢不遂心愿的时候就以各种耍
赖撒泼的办法迫人就范,所以乡人们都称他为“瑞元无赖”。
    不过,蒋介石好勇斗狠、事事占先的性格倒也并非都用在了撒野耍赖的顽劣行
径上,有时也能做点好事。他8岁时,已人家塾学习,有一次,一个素来蛮横的同学
无故欺辱一位小同学,蒋看到后,为正义感所驱使,出手打抱不平,将那欺负人的
同学打倒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老师闻知后,将他狠狠训斥了一顿,而蒋介石并不申
辩,默默承受了。
    这种顽劣不堪的习性,随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