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34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34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所愿,但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运动却抱敌视态度。尽管早年他在《新世纪》周
刊上,曾专门介绍国际工人运动概况,甚至登载赞扬巴黎公社的文章,但其目的,
只在汇集反清革命的力量。他是决不允许无产阶级危及本阶级和集团的利益的。正
是在这一点上,他与蒋介石具有先天的一致性。因此,他对蒋介石与各派政治力量
之间的角逐极为关注,得知中山舰事件的消息后,他唯恐骤行不义的蒋介石会陷于
进退失据的窘境,遂急驰广州,扮演起蒋氏军师的角色。他到达广州的当晚即赶到
蒋介石的住地,鼓励蒋介石‘’止其(共产党)包办之运动而约束之”,对蒋在中
山舰事件中采取的阴谋手段大加赞赏,称蒋介石为“天才”。
    张静江的到来,使深陷孤家寡人境地的蒋介石顿时觉得有了支撑,每天一起商
量反共计划。按照他们的预谋,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整理党
务案》,使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大为下降,由蒋介石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
军人部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二中全会新设中央党务委员会主席一职,由张
静江担任,不久张辞职,此职又由蒋介石担任(后因蒋赴北伐前线由张静江代理主
席职务)。至此,蒋权势大增,为日后实行军事独裁打下了基础。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率师北伐,张静江留守广州,成为后方策划反共阴谋的
核心人物。当时任组织部代理部长的陈果夫在组织部内专行反共之事,每遇重要事
项都请张静江决策。陈果夫曾计划以自己的亲信接管主要由共产党员领导的广东省
党部,因感事关重大,问张是否应请示蒋介石。张静江对陈果夫说:“应该做的事,
负责去做,不必请示,本党整个政策并没有变更,领袖不能表示态度。如果去电,
叫他如何答复?我们的事只要审慎处理,不要增加蒋先生的麻烦。”在他的授意下,
陈果夫更加肆无忌惮地实施其反共计划,在改组广东省、市党部之后,又陆续向各
地党部选派一批反共分子。这些人出发前,张静江总要亲自接见,讲些“救党的责
任放在诸位身上”之类的话,以示鼓励。7月间,中山大学发生沈某组织法西斯组织
残害共产党员的事件。当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如何处理沈某时,张静江对其百般庇
护。为培植从事党务活动的爪牙,陈果夫与张静江商议,由组织部创办了党政训练
所。但诸事并非尽其所愿:一些共产党人也进入训练所学习,张静江和陈果夫对此
耿耿于怀。当训练所发生风潮时,张静江要市公安局长李章达派警察镇压,因后者
未予理睬,他竟请求政府将其免职。同时,借这个机会,把共产党员和参与风潮的
学员全部开除,使原有的100名学员仅剩下50余名,而且多是顽固的反共分子。这年
门月,张静江的父亲病逝。蒋介石在江西听到消息,特意致电张静江,请他暂时不
要回上海奔丧,继续坚守广州主持一切党务。张静江果然听话,寸步不离,为蒋坐
镇后方。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全国的革命重心移到了长江流域,国民党中央决定迁都
武汉。1926年12月中旬,谭延阁等中央执监委员启程北上,途经南昌时,被蒋介石
截留。蒋介石无理提出迁都南昌的主张,旨在置国民政府于自己的肘腋之下,挑起
迁都之争。张静江支持蒋介石,留在南昌,拒绝赴汉。这期间,他和陈果夫指使亲
信占据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及许多县党部,大肆摧残工农运动。
    为了扩大蒋介石的政治力量,1927年3月10日,张静江致书一年前被蒋介石排挤
出国的汪精卫,为蒋介石说项,劝其捐弃前嫌,尽快回国,与蒋携手反共。
    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之后,大耍两面派手法,他先是利用事件本身造成政
治影响,然后又把事件本身解释为“误会”,貌似“公正”地处理了这一事件。由
此完全取得了主动,既排挤了汪精卫、胡汉民等“政治绊脚石”,又打击了共产党,
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接着,他又在中山舰发生的原因及后果上大做文章,公开
提出:之所以发生中山舰这样的事件,是由于共产党在这两年里“发展太快”,以
致引起军队中国民党员的疑惧。言外之意就是要“吸取教训”限制共产党的发展和
活动,以避免再次出现“中山舰事件”这样的“误会”。
    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让步和妥协,事件发生后,虽然共产党员全部退出
了第一军和黄埔军校,但蒋介石却得寸进尺,认为这样还是不能解决两年来的党务
纠纷,必须找到“消除误会的具体办法”。于是蒋介石又于4月2日向国民党中央委
员会提出了“整理党务案”,要求召开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加以切实解决。这
个“整理党务案’’计有如下九条:
        一、凡他党党员之加入本党(国民党)者,各该常应训令
    其党员明了国民党之基础为总理所创造之三民主义,对于总
    理及三民主义不得加以怀疑及批评。
        二、凡他党党员之加入本党(国民党)者,各该党应将其
    加入本党党员之名册交本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存。
        三、凡他党党员之加入本党(国民党)者,在高级党部
    (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任执行委员时,其额数不得
    超过各该党部执行委员总数三分之一。
        四、凡地党党员之加入本党(国民党)者,不得充任本党
    中央机关之部长
        五、凡属于国民党籍者,不许在党部许可以外有任何以
    国民党名义召集之党务集会。
        六、凡属于国民党籍者,非得有最高级党部之许可,不得
    别有政治关系之组织及行动。
        七、对于加入本党(国民党)之他党党员,各该党所发之
    一切训令,应先交(国民党、共产党)联席会议通过,如有特别
    紧急事故,不及提出通过时,应先将此项训令请求联席会议
    追认。
        /1、本党党员(国民党)未受准予脱党以前,不得加入其
    他党籍,如既脱本党党籍而加入他党者,不得再入本党。
        九、党员违反以上各项时,应立即取消其党籍,或依其所
    犯之程度,加以惩罚。
    5月15日至5月22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蒋介石主持其事,提出
了这个旨在排斥共产党、限制共产党活动的“整理党务案”,并在会议上获得了通
过。这次会议上,选举了张静江为中央党务委员会主席,蒋介石自任组织部长并兼
任军事部长。鉴于这个议案已被“合法化”,原在国民党中央任职的中国共产党人
只好纷纷辞职,毛泽东辞去代理宣传部长职,林伯渠辞去农民部长职,刘伯承辞去
中央秘书处书记职,谭平山辞去组织部长职。
    这次会议,国民党右派大占上风。
    会议发布了对时局的宣言,并决定北伐。
 
                       4,蓄叛变之势以待发
    1926年 4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举行的联席会议L被推选
为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5日,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6日,国民党
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张静江以“足疾”为借口提出辞职,蒋介石遂被选为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至此,蒋介石成为国民党的第一号领袖人物。
    在两)”统一,)’东革命根据地巩W的基础上,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国民政府出
师北伐,结束十多年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926年7月6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
中央执行委员临时全体会议,通过了迅速出师北伐案,并特任蒋介石统率各军出师
北伐。
    当时,北洋军阀吴佩革、孙传芳,分别拥兵割据湘、鄂、赣、闽。浙、皖、苏。
鲁、豫等省,张作霖则雄据黄河以北,这三支军阀总兵力七十多万。吴、张两支军
阀在当时以“讨赤”为基础又联合起来,在北方发动了对冯玉祥的国民军的进攻,
并积极准备向南方的革命势力进犯。而当时国民革命军的总兵力只有十余万。为了
先发制人,必须出师北伐,以粉碎北洋军阀的反革命“南伐”。鉴于这种形势,国
民革命军分析了当时敌人的态势,认为:“就当时情况而言,吴佩本因缘时会,既
已声震北国,且野心勃勃,仍企图囊括我西南,是当前直接加害我政府为我大敌者
莫着吴佩革。……    孙传芳已取得五省联军总司令之荣衔,其人素以乘机观变称,
惯收渔人之利,从不作澳蚌之争,故此时未必有积极对我之行动。张作霖纵心雄力
厚,其势犹在黄河以北,对我殊有鞭长莫及之感。”据此,国民革命军制定了各个
击破的方针,首先打倒吴佩李,尔后次第打倒孙传芳、张作霖。当时提出的口号是:
“打倒吴佩革”,“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当时,蒋介石为了稳住孙传
芳,在北伐出师后于8月特地复电孙传芳,表明国民革命军并无进攻江西的意图,
“如果有略取江西之意,则敝军已集中湘东,岂肯屯兵不进,坐失时机也”,同时
对孙传芳提出希望说:“兄与弟爱国心同,而进行方法则不无出人,今日救国要以
民众为本,断非少数军人所得而私,封建制度决不能幸存于今日。所望兄内审国内
情形,外瞻世界趋势,毅然加人革命战线,共为爱国彻底之谋。”1926年7月1日,
国民革命军制定了作战方略:“本军继承先大元帅遗志,贯澈革命主张,保障民众
利益,必先打倒一切军阀,肃清反动势力……爱集大军,先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
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
    7月9日,蒋介石在广州誓师北伐,除以第一军主力在潮梅方面巩固粤边,第五
军担任粤省后防外,首先派遣第四。第七两军,分由粤、桂出发,协力第八军消灭
湘境之敌。7月1日,攻占长沙。随后,唐生智在长沙召集前敌各将领会议,研讨下
一步作战方案。唐生智与李宗仁等主张下一步鄂、赣均同时进攻;胡宗锋等主张先
攻武汉,对赣暂持监视态度。8月3日,蒋介石到了郴州,4日召集总司令部高级幕僚
开会,研讨下一步作战方案。原先蒋介石在广州已接到唐生智、李宗仁和胡宗择提
供的两种意见,认为胡宗锋的方案最能洞悉敌我情形,唐、李的方案适足促使孙传
芳出兵及孙、吴联合行动。在4日的会议上,决定先攻武汉,相机并图江西。12日,
蒋介石到了长沙,根据敌情,策定了会战计划,其方针是:“北伐军以先行占领武
汉之目的,对江西暂取守势,以主力军直趋武汉,并以一部进出荆、沙,件使主力
军尔后作战容易。”此外,对指导要领作战目标、军队区分、各部队行动任务,攻
击开始日期,兵站设施、通讯设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具体的,当时兵分三路,
以朱培德为右翼军总指挥,统率第二、第三两军集结攸县、酸陵,监视江西方面之
敌,并掩护我主力军之右侧翼;以唐生智为中央军前敌总指挥,统率第四、第七、
第八三个军,由粤汉路北上,进攻武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