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129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129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副总统,请他们便中转报蒋先生,希望蒋先生同情我的竞选。不久,得白、吴两君
复电,俱说,曾将我见之意转报介公,介公之意国民大会为实行民主的初步,我党
同志均可公开竞选,介公对任何人皆毫无成见云云。我得此保证后,遂在北平组织
竞选办事处,正式参加竞选了。
  一月初,中外新闻界已在做将来副总统候选的各项推测。一月八日在一外籍记
者招待会中,一位美国的美联社记者向我问及此事。我回答说,我确有此意图,不
过尚未征得蒋先生的同意。此消息一出,各报均列为重要新闻而哄传海内外。出人
意料之外的是,各方的反响均极为友好。中外报纸竟有作专论提出的,一致认为我
参加竞选可以促使民主政治在中国早日实现……
  嗣后,全国各报又登出程潜、于右任、莫德惠参加竞选副总统的消息。民社党
也推出徐傅霖。由此副总统候选人已有五位。计国民党三人,民社党一人,莫德惠
是东北耋宿,系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参加。
  在国民党籍的候选人中,我想到程、于二人是不足以与我为敌的。于氏年迈,
而程氏对党国的功勋似尚不足与我比拟。加以蒋先生虽反对我,也未必就支持程项
云。
  他们二人之外,我还在推想党中其他可能以“黑马”姿态出现的有资望的同志。
此时我便考虑到孙科。孙是总理的哲嗣。他如出马,可能得到蒋先生和CC系的支持,
同时广东方面人士与孙科有极深渊源,他很可能分取我在这一方面的选票。我既考
虑到孙科是一位可能的劲敌,因此在我离平之前,便请白崇禧去访问孙科,问他有
没有意思参加竞选。孙科的回答是,副总统在宪法上无权,他无意参加竞选,并祝
我胜利。
  4月29日,进行副总统决选,李宗仁以多得1438票的微弱优势淘汰孙科,当选为
副总统。蒋介石当时在官邸里屏息静听电台广播选举消息,当得知李宗仁获胜时,
蒋介石气得一脚把收音机蹋翻,拿起手杖和披风,命令待从备车。上车后,蒋介石
如发疯一般,让汽车忽尔驶往陵园,忽而又掉头开往汤山,其疯狂之态,竟使侍卫
们以为他要自杀。
  5月1日,国民大会收场,蒋介石到会作了《闭幕致词》,表示要“为中华民国
创造光明之前途”。5月20日,蒋介石宣誓就任第一届总统,并致词表示:“进一步
整理军事,加强军事,在短期内勘平叛乱。”
  1948年6月11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说:蒋介石
“显著地衰老下来……不能像过去一贯那样迅速做出决断来;他越来越不能察看他
的指示是否得到贯彻,越来越健忘了。”又指出蒋介石“已经变成一个疲乏的老人,
不能有效地应付事物,正在日趋丧失威信,迟早不可避免地将被解除职务。”
  司徒雷登在报告中形容蒋介石身体状况和视事能力的语言,恰可用来形容当时
的国民党军事及政治形势。当时,国民党在华北只剩下一些孤零零的城市作为军事
依托,在东北也只剩下锦州、沈阳和长春等几个据点,其余的广大地区均已在我人
民解放军的控制之下。这种军事态势加上日益高涨的反蒋浪潮,已经预示蒋家王朝
的灭亡。
  1948年8月3日至8月6日,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大礼堂,召开了各地
“剿总”总司令、各兵团司令、国防部厅。署长等主要负责人以及几个重要军长共
120余人参加的军事会议。蒋介石还特地叫时任装甲兵司令部上校参谋长的蒋纬国参
加会议,任务是观察会场气氛,记录每个人的发言,及时向他汇报。这是蒋介石召
开的一次重要的全面的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战局危机”,对战
事做一次全面的部署。这也是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一次召集如此规模的军事会议。
  蒋介石在会议开幕时发言说:“我们在军事力量上本来大过共匪数十倍,制空
权、制海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论形势较过去在江西围剿上还要有利。但由于在
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
律败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最后他郑重地警告
大家说:“现在共匪势力日益强大,匪势日益猖撅,大家如果再不觉悟,再不努力,
到明年这个时候能不能再在这里开会都成问题。万一共产党控制了中国,则吾辈将
死无葬身之地。”
  1948年9月24日,济南被解放军占领,蒋介石为之震惊,这证明共军有攻坚大城
市的力量,动摇了蒋军依赖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并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联
成一片。这时,在整个军事力量的对比上,也出现了有利于“共党”而不利于“党
国”的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由120万增加到280万,用缴获“国军”的大量武器
改善了装备,并在两年作战中获得作战经验。在部队的政治质量方面,“国军”更
不能与解放军相比。
  与此相反,国民党在军事上连打败仗,军队数量已减到360万人,其中能用于第
一线的兵力只有170万人,而且士气低落。由于这时中国共产党在大约有1亿人口的
解放区内广泛而坚决地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分得了土地的农民
更加积极热情地自愿参军参战,为保卫他们分得的土改胜利果实而投身到最后埋葬
蒋家王朝的战斗中去。而一贯自诩“孙中山忠实信徒”的蒋介石,却不但不执行孙
中山“耕者有其田”遗愿,反而一味在国统区内大抓壮丁,用以补充其日渐枯竭的
兵源,并以横征暴敛来维持其浩大的军费开支。两相对比,国、共两军优劣立判,
难怪连一向支持蒋介石政权的美国政府也对他失去了信心。
  正当蒋介石在制定“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的计划中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人民解
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军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2日,毛泽东制定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由林彪指挥的人
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遵照这一方针,集中了主力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地方
武装共53个师,(7多万人),在东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一举发起了辽沈战役。
  在人民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下,蒋介石慌了手脚,在东北数易主帅,从熊式辉换
成陈诚,再把陈诚换成卫立煌。卫立煌又不听蒋介石的指挥,在战略上采取的是消
极的守势,主力部队不出沈阳一步。卫立煌不管人民解放军打到什么地方,蒋军守
备部队如何告急,任凭蒋介石一再电令他派兵解各地守军之围,他总是把主力集中
在沈阳附近,按兵不动,并振振有词地解释说:“解放军的目的和战术是围城打援
的,我们不能上解放军的圈套。”“蒋介石始终不同意卫立煌的打法,曾一再主张
要卫立煌把沈阳的主力撤到锦州去,可是,东北部队各将领上自总司令卫立煌,下
至兵团司令、防守司令、军长都不同意蒋介石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几次
想物色新人来代替卫立煌,第一个人物是廖耀湘(第九兵团司令),蒋介石想要廖
耀湘将将军主力带到锦州,即将东北军全权交给廖耀湘,但廖受卫立煌的牵制,不
能执行蒋介石的命令。第二个人选人物是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
汉杰。然而,范汉杰在南京军事检讨会后对于自己的任务感到困难重重,不想再干
下去,遂带着夫人去上海、杭州旅游,后来给蒋介石发现,马上叫军务局长俞济时
通知空军总部派飞机把他送走。
  这时,蒋介石想要范汉杰打通沈锦路,将东北主力撤出后,将权力交给范汉杰。
总之,在辽沈战役发生前,东北的国民党将领是各有所私,各怀鬼胎,各据一部分
实力,个个要直接听蒋介石的命令,谁也无法统一指挥。因此,蒋介石在东北的军
事方针,一直拖到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时尚无决策。
  北宁线上的锦州,是连结东北和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宛似一根扁担,可切断
东北蒋军南窜人关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的局面”。所以,打锦州就成了辽沈战
役的关键。1948年8月底,范汉杰回到锦州,立即发现解放军的战略意图,遂建议迅
速征集三个军的兵力集结锦州,确保出关通道。可是卫立煌却认为解锦州之围应由
关内出兵援助。迟疑问,义县被解放军攻克,义锦之间的交通从此断绝。
  锦州吃紧,蒋介石迫令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由沈阳出兵支援锦州,并派
参谋总长顾祝同到沈阳督战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卫立煌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赌
咒发誓地说:“出了辽西一定会全军覆没,你不信我同你画押!”顾祝同与卫立煌
多次争吵,“将一切不堪入耳的话都说出来了”。卫立煌为了免于被人民解放军消
灭,极力忍耐,但对出兵辽西的命令是绝对不执行的。卫立煌的打算是将主力撤至
营口从海上逃走,让蒋介石从关内派兵去救锦州之急。顾祝同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
“东北负责将领不服从命令,企图避免作战”等等。
  蒋介石听到顾祝同的汇报后,非常愤怒,于9月30日亲飞北平,找华北“剿匪”
总司令傅作义,命傅作义出两个军的兵力救援锦州。蒋介石在北平“华北剿总”司
令部对傅作义等十余名高级将领训话,大意说:革命发生了困难是长期的,他预料
几年后美苏必战,战争的结果是美国胜利,我们也胜利。傅作义回忆说:蒋介石
“那次讲话整个泄气,大家听了后,觉得完了,蒋介石从来没有这样讲过话,而这
次来这样讲是泄气不是打气,尤其蒋介石自己毫无信心,想靠美国人侥幸的获胜还
有什么打头呢……”傅作义这位以晋奉大战时守琢州而一举成名的晋绥军名将接着
说:“这是他对蒋介石思想上起变化最深刻的一次。”10月2日,蒋介石又飞临沈阳,
当天下午在沈阳“剿总”对师以上人员讲话。他说:“我这次亲到沈阳来,是救你
们出去。你们过去要找共军主力都找不到,现在东北共军主力已经集中在辽西走廊,
正是你们为党国立功的好机会。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发挥过去作战的牺牲精神,和
关内国军协同作战,一定可以成功的。关于空军的协同、后勤的补给,郭总司令和
周总司令已给你们计划准备好了。我经常要住在沈阳、葫芦岛,你们有什么情况,
要多联络,万一你们这次不能打出去,那么来生再见。”
  到会的人听到蒋介石最后一句话很不满意,认为是“不祥之兆”,但也表明蒋
介石要同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决战,连他自己都已经是没有把握的。
  10月3日,蒋介石对辽西作战方案亲自作了详细的部署,给各部队下达了命令,
即于当日下午飞返北平。5日,蒋介石飞天津视察塘沽新港,遂即乘重庆号军舰亲赴
锦州湾的葫芦岛部署。6日,蒋介石给驻守葫芦岛的将领开会,训话说:“这一次战
争关系重大,等华北两个军和烟台一个军运到后,协同沈阳国军包围锦州的共匪,
然后接应沈阳国军到锦州。各将士的责任重大,几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