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110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110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要点如下:“一、拟定‘陕甘宁边区’的范围(此时准其包括十八县),改称
‘陕北行政区’,暂隶行政院,但归陕西省政府指导。二,划定第十八集团军及新
四军作战地境。将冀察战区取消,其冀察两省及鲁省黄河以北,并入第二战区,仍
以阎锡山为司令长官,以朱德为副司令长官,秉承军事委员会命令,指挥作战。三。
第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于奉令后1个月内,全部开到前条规定地区之内。四、第十八
集团军准编为三军六个师,三个补充团,另再增加两个补充团。新四军准编为两个
师。”很显然,这个《提示案》就是限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这是在抗
战中反共的一个先声。同年10月19日,蒋介石又由何应钦、白崇禧联名向第十八集
团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以及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发出“皓电”,说什么“历次不幸事件,其症结所在,皆缘于第十八集团及新四军
所属部队:①不守战区范围,自由行动。②不遵编制数量,自由扩充。③不服从中
央命令,破坏行政系统。④不打敌人,专事并吞友军。”于是就提出“第十八集团
军及新四军各部队,限于电到1个月内全部开到中央提示地点。第三问题所规定之作
战地境内(黄河以北),并对本问题所示其他各项规定切实遵行,静候中央颁发对
于执行提示其它各问题之命令。”在“皓电”发出以后,顾祝同就积极制订“防堵
计划”。同年12月9日,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名义下了手令。今文说:“前令
第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各部开到黄河以北作战;兹再分别地区,宽展时限”。“凡
在长江以南之新四军,全部限于本年12月31日前开到长江以北地区,明年1月30日以
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作战。”“现在黄河以南之第十八集团军所有部队,限本年12
月31日止开到黄河以北地区”。“希即遵照参谋总长10月皓电所示之作战地境内,
共同作战,克尽职守,毋得再误。此令!”于是,在1941年1月,当新四军军部和一、
二、三支队的部分武装1万人北移时,惨遭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除千余人突围外,
大部皆壮烈牺牲,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而蒋介石在同年1月25日对苏驻
华大使说:“新四军之干纪抗命,已非一日,由来已久。余可保证:新四军之种种
宣传,纯为谣言,绝不可信……新四军违抗命令,伤害友军与妨碍抗战之事,自去
年春夏以来,先后在江北袭击友军,指不胜数,中央一再宽容,冀其终所觉悟。”
蒋介石把这次袭击新四军北撤的“皖南事变”与北伐战争时期的“中山舰事变”等
同看待。蒋在1月30日的日记上说:“解决新四军案,撤销其番号,此为国民革命过
程中之大事,其性质或甚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日中山舰事件也。”
  对于皖南事变的真象,国民党一直封锁消息,妄图在国内外舆论面前掩盖事实
真相,并极尽颠倒黑白之能事。1月17日,蒋介石公然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
新四军番号,并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
  面对蒋介石一手制造皖南事变的阴谋和暴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中共在国统区办的《新华日报》在报道皖南事变的消息时,新闻稿件受到国民
党新闻机关的蛮横扣压,为表示抗议,《新华日报》开了“天窗”,周恩来在“天
窗”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
何急2”以表示对国民党当局的强烈抗议。
  为了早日把日寇赶出中国去,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以
抗日大局为重,采取了一面坚决斗争、一面在斗争中求团结的策略;在政治上和军
事上对蒋介石掀起的一次次反共浪潮进行有力的回击,原则上作到了有理、有利。
有节。在国内外舆论的支持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日益孤立,不得不有
所收敛。
  蒋介石坚持反共,视共产党为洪水猛兽,这是由他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在整
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始终采取两面政策,一面主张团
结抗战,一面又摧残国内进步势力,反共反人民。应当说,蒋介石作为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中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在领导国民党军队抵抗日寇侵略方面是做了一些工
作的。但是在抗日的同时,他又顽固坚持其反共立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
军、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无情的屠杀。这一反动本质的暴露,是蒋介石失
去人心、蒋家王朝走向灭亡的关键一步。
 
                         5.美龄美援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不宣而战,突然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的军事攻击。
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声明,一方面申明其一贯反对共产主义的政
治立场,一方面又着重强调,希特勒“侵犯俄国只是侵犯不列颠诸岛的先声……因
之苏联的危险也就是我们的危险。”这就明确表示了英国的立场是站在苏联方面的。
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发表声明说:“美国决定于可能范围内,全力援助苏联。”
  当时美国和英国为了保护自己在东南亚的殖民利益,一直在竭力避免与日本交
战。此外,出于反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政治需要,英美等国也不愿看到日本长期把大
量军事力量用于中国战场而腾不出手来进攻苏联。在此种背景下,英美等国试图以
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促使日本与蒋介石的重庆政权言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
汪精卫叛国,日本又承认并支持江伪政权,独霸中国的苗头已经显现,美国出于自
身长远利益的考虑,决定支持蒋介石与日本抗争。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仍奉
行“欧洲第一”的战略,对付日本主要是向中国提供物质的支援,希望能使中国撑
持下去,与日本打到底,从而可以使美英等国不必与日本直接交战。甚至为了本国
的利益,美国还接纳了日本派出的特使,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进行谈判。在谈判
中,日本以从越南撤军和不侵犯南太平洋为条件,要求美国恢复对日通商,并继续
供应日本石油、钢铁等重要战略物资。同时,日本还非常“委婉”地表示:不希望
美国妨碍日中两国为和平而努力的行动。言外之意很明显,就是让美国支援日本而
停止支援中国。当时由于美国奉行“欧洲第一”的政策,同时也为使本国有比较充
分的准备时间,竟不惜抛弃中国,一度欲与日本签订协定。
  蒋介石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指示中国驻美国大使胡适转告美国政府,声称如果
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稍有放松或变化,‘断中国抗战必立见崩溃”。同时,蒋介
石又致电丘吉尔,要求他出面反对美日签约。丘吉尔很快作出反应,他致电罗斯福
指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机”。
  宋美龄则利用无线电广播直接向美国呼吁:“我觉得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决不
会因势乘便,以作便利自己的打算的……我们中国为了正义与人道,流血斗争,迄
今已有4年半了。因此,我相信我们中美两国的友谊是建基于一致的理想上的……”
  就在日美谈判进行中,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地
区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当时,美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重庆,立即引起了一
片欢腾:
  街上差不多立即喧嚷起来;报童叫卖号外,人们从屋子里潮水般涌出来争相抢
买报纸,他们拥挤在一起,喧闹声音盖过了车辆的嘈杂声。……军事委员会一片欢
腾;蒋介石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口里哼起了一段京戏的唱腔,并且整天向圣母作
祈祷。国民党政府官员纷纷互相祝贺,仿佛已经获得一次伟大的胜利。美国终于同
日本打起来了,终于打起来了!现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了。美国的钞票
和装备将源源不断地流入;5亿美元,10亿美元……。现在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
物资将大为增加。……至今美国将不得不支持蒋介石了……”。
  上述这段文字是著名作家韩素音笔下的回忆,可见当时中国的百姓和军政当局
对美日开战所持的态度了。
  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12月8日,美
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从此开始。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在军事上利用中国抵抗日本、而自己不直接参战的
如意算盘打不成了。在军事上,美国的参战将吸引大批在华日军,使中国战区的压
力聚然减轻,这正是蒋介石所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难怪他竟然哼起了京剧以宣泄
自己的兴奋之情。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蒋介石是12月8日凌晨才得知的。当时蒋介石为躲避日
军飞机的轰炸,正住在重庆南岸郊外的乡间别墅里。凌晨4点,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
部长董显光打来电话,报告了这一“特大喜讯”。当天上午8点,蒋介石就紧急召开
了国民党中央常委特别会议,决定向美国建议,成立中。美、英、苏、荷、澳等国
军事联盟,并由美国作为领导。当日下午,蒋介石分别接见了美、英、苏三国驻华
大使,并将成立军事同盟的建议交给三位大使。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举行。由于苏联卫国战
争正值紧张艰难阶段,所以斯大林表示无暇东顾,拒绝出席会议和参加联盟。蒋介
石亲自主持了这次会议,中方参加会议的还有何应钦与宋美龄。在会议上,中、英
两国发生了争执。其时,英军早已人缅作战,但英国的态度很明确:他们之所以在
东南亚打日本,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殖民地,至于中国抗战的成败,似乎与他们毫无
关系。英方代表提出,应制订中、英联合作战方案,这个方案首先是保卫缅甸,因
为缅甸是保护英殖民地印度的最后屏障。当然,中国也需要保住缅甸不被日本军队
控制,因为缅甸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国外补给线,大批的美援物资要通过滇缅公路运
往大西南。但英国却想把美国援华的物资据为己有,并在会议上公然以蔑视的态度
对待蒋介石及中国军人。而且,在会议之前,英国已在未同中国打招呼的情况下,
将美国援华的150辆军用卡车及大批弹药吞没了。对此,蒋介石却显得颇有绅士风度,
他不与英国人争执,只说:“中英两国此时可算得上是患难之交,理应彼此互助互
谅。运给中国的援助物资,像前次的卡车,贵国如需要借用,不妨与中国商洽”。
这一番话,当场令英方代表面红耳赤,不再争执不休。
  中国的抗战一开始,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即以大量军事装备及战略物资对中
国进行援助。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过:“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
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部队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然后长驱直人,直捣中东……
    ”罗斯福认为,中国战后应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并成为抵御苏联的广阔
空间地带,既然战后的中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那么,现在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