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102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102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确定坚定的抗日方针,但其对内外政策都作了一些改变。在对内政策上,基本
上确定了停止内战和国共合作的原则,表示要扩大民主,修改选举法。蒋介石还发
表了关于言论及出版的自由、集中人才、释放政治犯的声明。在对外政策上,蒋介
石表示“如果让步超出了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这是国民党第一次提出
“抗战”这个词,比起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所说的“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
牲”是前进了一步。这次会议是蒋介石由内战独裁和对日不抵抗政策,向着和平民
主和抗日的方向转化的开始。至此,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
  国民党三中全会后,周恩来于3月下旬去杭州,与蒋介石谈判。周恩来表示了共
产党愿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重申了关于两党合作的原则立场,向蒋介石提出了十
一项书面要求和六项口头声明。蒋介石则竭立回避应解决的具体问题,只表示原则
上同意国共合作。他提出不要提国共合作,只提共产党与他合作;要求共产党拿出
一个与他永远合作的办法;并示意可以把共产党合并于国民党。他说,这个问题解
决了,其他问题都好办。周恩来明确表示,国共两党合作到底的最好办法是制定一
个共同纲领,作为双方行动的准则。蒋介石让周恩来起草这个纲领。周恩来遂返回
延安,起草共同纲领,并与蒋介石约定在庐山商谈。
  国共两党合作问题虽然没有具体达成协议,但内战是可以停止了。因此,中共
中央于4月15日发表了《告全党同志书》,明确指出“全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停止
内战’的目的已经实现了,中国革命新时期的第一阶段,基本上已经结束,今后发
展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
  6月4日,周恩来到庐山与国民党会商国民大会代表问题。并在宋子文、宋美龄、
张冲参加下,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根本不提共同纲领问题,而是提出:一,两党
合作的形式问题。由他指定国民党干部若干人,共产党提出同等数量干部,共同组
成一个国民革命同盟会,他任主席,有最后决定权;两党一切对外行动与宣传,统
由同盟会讨论决定,然后执行。共同纲领亦由同盟会讨论;若同盟会工作顺利,将
来可视情况,扩大为国共两党分子合组之党,并与第三国际发生关系,代替共产党
的关系。二、军队问题。由共产党根据以前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先发表对外宣言,
然后南京政府发表三个师的番号,并委任师长。三个师仍照十二个团编制,人数可
容纳四万五千人。在三个师之上设政治训练处,负责部队指挥。朱德、毛泽东离开
红军出国留洋。南方各游击区由共产党派人联络,经国民党调查后,对部队进行编
遣。原领导人离开部队。三、陕甘宁边区问题。蒋介石坚持由国民党方面人员担任
边区政府的正职长官,副职由边区自行推举。
  蒋介石提出可由林伯渠担任。另外,蒋介石还表示,狱中共产党员,可由国民
党分批释放;由共产党提定共产党出席国民大会代表人选,但不能以共产党的名义
出席;共产党干部可以参加国防会议等。周恩来当然不会同意蒋介石的无理要求。
16日,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汇报谈判情况后,即返回了延安。
  6月25日,中共中央重新拟定与国民党谈判的方案,在一些问题上作了让步。原
则上同意组织国民党革命同盟会,但要求先确定共同纲领、以便奠定同盟会及两党
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承认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同意国共两党各推出同等数量的干部
组织最高会议,以蒋介石为主席,承认其依共同纲领有最后决定权;对同盟会将来
发展趋势及与第三国际关系,不加反对,但必须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思
想上的独立性。并提出,从张继、宋子文、于右任三人中选一人任边区政府正职长
官。还提出红军改编后,朱德为指挥官等。此方案电告蒋介石后,蒋介石仍坚持红
军改编后设立政治训练处,负责指挥部队,因此谈判始终未达成协议。
  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国民党内部高层人士就国共合作问题发表了不少高
论,国民党各派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人提出的
“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的三大政策案”中明确指出:“近半年来,送接中国共产党
致我党中央委员会书函通电,屡次提议国共合作,联合抗日,足证团结御侮已成国
人一致之要求……应乘此机会恢复总理三大政策,以救党国于危亡,以竟革命之功
业。”宋庆龄还曾以《实行孙中山的遗嘱》为题在会上发言,斥责了患有“恐日病”
的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一些政客,指出,为了抗日,必须实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
时,她严厉驳斥了“抗日必先剿共”的滥调,她说:“这是多么荒谬!我们要先打
断一只手臂之后再去抗巳吗?”
  这次全会,虽然不得不声明了对日要抵抗。对内要和平的主张,但在对待共产
党的态度上,国民党及蒋介石个人实质上并无根本转变,只承认国共两党可以在
“目前最低限度之办法”之下进行一些“商榷”。这一态度,蒋介石国在日记中有
所反映。他在1937年2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编共而不容共,抗日而非排日,外交
以独立自主为基础。”2月18日的日记又说:“共党非人伦、不道德的生活,与无国
家、反民族的主义,必须根绝净尽。”全会闭幕后,蒋介石在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时,
也是一面主张开放言论,一面禁止宣传共产主义;一面主张集中人才,一面抵毁共
产党和其他抗日党派;一面主张释放政治犯,一面又强迫被捕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向
国民党当局自首。
  可以说,西安事变固然改变了蒋介石的一些做法,但却丝毫未能改变他的政治
立场。
 

       



                     第十二章  抗日‘统帅”
                          1.抗战爆发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之后,1937年4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议决准蒋介石请假两个月,以资休养。5月“蒋公病愈回京销假”,接着就上庐山;
并同汪精卫一起召集学术界名流开谈话会,同时举行军事人员训练班。在此期间,
中日外交交涉濒临破裂。日本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要求“一、中国应承认‘满洲
国’存在之事实,并承认‘满洲’为已失之领土;二、中国应与日本签订特殊协定,
保证于将来不侵犯日本在华权益……三、中国应同意日本在华北享有之特权,关于
内蒙问题,中国应注意日本意旨。”对这种公然视中国为“子国”的态度,蒋介石
也十分气愤,说“倭寇向外侵略,已至满溢时期,物极必反,其败可立待也。”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方诡称他们在北平近郊卢沟桥的驻军中一名士兵在军事
演习中失踪,悍然发动了对中国守军的进攻。守卫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国民革命军第
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奋起抵抗,“七·七卢沟桥事变”就此爆发,中国人民从此开始
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同时也最早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战场。
  冯玉祥将军曾记述“七·七事变”的情况说:
  那天(1937年7月7日),是日本的军队在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附近,同二十九
军宋哲元的军队发生冲突。宋军的团长吉星文(吉鸿昌将军的侄子),看着日本人
处处都欺侮中国人,并且以为中国军队决不敢抵抗日本军队,吉团长下令他的全团
官兵说:“若日本人有一点越轨行动,无论官兵都要排命牺牲保持国家的体面,万
不可怕发生事端。”因此日本人硬要进卢沟桥的地方,就发生了战事。果然是愈打
愈厉害,日本人死在吉团长这一团人的炮火之下的人不少。到了九日,日本的军队
更增加了。十二日,日本人就占了天津车站。二十六日,日本军队占领廊坊。日本
人香月向宋哲元提了最后通碟,宋哲元拒绝日方要求,北平四郊发生激战。
  日本人轰炸南苑的时候,副军长佟群阁、师长赵登禹同时阵亡。都是蒋介石预
先有命令:不要抵抗,不然的话,这两位高级将领,就是死也应当打死好些日本人,
绝不会就被日本飞机炸死了。这是一件使我最痛心的事情,当时我作了一首哭传、
赵的诗。
  北平城里,因为宋哲元的军队撤走了,留下张自忠将军;张自忠后来也走了。
他有一个旅长要留在北平,张自忠的一个团长(刘汝珍)说:“我们要向日本鬼拼
死命,为什么留在这里等死。”马上带着他的一团人出了德胜门向北走了,很有意
思的是另一团人也跟着刘汝珍走了十分之九。日本军队在后面追着打,他们还是很
勇敢地退到南口以北同刘军联合起来。由此可见他们的旅长虽想要苟且偷安;但一
般的官兵能够很勇敢地不听他的乱命。这就是他们的军队,平素里有一种无形的精
神教育。到了重要时候,他们能够分别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更能认出来,
什么是治命,什么是乱命。
  到了七月十九日,蒋介石、张冲、邵力子为国民党的代表,同共产党周恩来。
博古、林伯渠,在庐山开谈话会。蒋介石允许承认陕甘宁边区,从此才算是国内的
党派斗争要停止了。团结一致,抵抗日本的事情有了很大的希望。当时我对蒋介石
说:“只有这一件事,你办得好。”蒋回答我说,以后他愿意更要本着这个意思,
继续努力下去。我说:“应当如此,我要恭贺你。”
  想不到二十九日那天,汪精卫在南京广播,题目是最后关头。那天汪说的完全
是宣传民族失败主义。由此可见,汉奸的作用,汪蒋两个人是一致,蒋介石刚刚有
了千分之一的团结内部、抵抗日寇的打算,马上这个卖国贼汪精卫又在那里胡说起
来,又加上蒋介石的心腹刘峙,从平汉路一直向后跑,弄得大局只看见坏,看不见
好。他们因此好宣传:你们看抗日不能成功吧?为了用种种方法,证明不能抗日,
粮食、弹药、交通,什么都没有一点准备。我问过蒋:“为什么不准备呢?”蒋说:
“若一准备,日本人就知道了,日本一向我们进攻,那还不亡国么?”他没想到他
没准备,日本就不向他进攻么?
  蒋介石对日本人的侵略行径虽也十分气愤,说日本人“其败可立而待也”,但
一到了日本人拿刀动枪真杀真打的时候,他就又开始“不抵抗”了。这一个“不抵
抗”,害了佟、赵两位将军的性命。据说,因为当时蒋在庐山,得到消息已是7月9
日,而他的对策都是“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蒋介石这种一味妥协的方针实是其
来有渐的。
  早在1927年5月,当蒋介石的北伐第一路军进入山东时,日军即在青岛登陆,7
月曾一度侵占济南,屠杀过中国人民。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召开
了“东方会议”决定:一、保护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为了自卫,虽出兵亦在所不辞;
二、对中国东北将负起整个治安之任,并使满蒙脱离中国而独立。臭名昭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