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04年第6期-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就是想杀了我么
项庄听了之后
就很不好意思地走了
这个故事
传了几千年
他们两个人
大概谁也没有想到
李樯的诗
向东走
走出小区的东大门
穿过一座桥,到公交车站
不管遇见谁
不管遇见刮风的天气
还是圆月
我都不会停下来
坐6路车穿过大半个城
在一个叫马标的车站
转乘另一路
因为6路即将向北拐弯
而我还要继续向东走
贺建飞的诗
初秋
这些天里
我们这条街上
清洁工们的主要工作
就是清扫那些
不断纷纷飘落的
女贞树叶
这些常绿灌木
它们先是在夏天里
悄悄地长出了很多新叶
这时候才让
老树叶们退下来
它们的新老交替工作
做得非常好
以致一直以来
在我的印象里它们
是不落叶的
苏非舒的诗
流 去
她就住在磨坊外边的一间
小木屋里,住在铺沟河的旁边
她是烟的七代子孙
她的屋外有一半种着向日葵
另一半种着玉米,从前
有一位老人就住在她前面的
一段悬崖下,悬崖上站立的猫头鹰
时常打破她的昏睡
她时常到悬崖边上去
那里时常会有一种声音
有藓苔,有爬藤,有野竹枝
我说的是从前,我做过些行动
我把它们焚毁,悬崖上尽是遗物
那种虫,那种荞花
那种用石头就可击死的鸟
似乎以后并不存在
我记起盐,她在我额上涂的盐
它们朝花园的最后一角流去
离的诗
旅行者
1
像一个魂不守舍的旅行者
匆匆走完了全城
只记住了满街的人脸
和商品
当他们还在和蓝系叵氲叫毖簟⒒摇⑺矫艿? 后花园和一个家族的
繁华与萧索
如若把藕与荷连在一起
那其实是在说一件丝光锦绸:
在枝形的烛台下面,它不说不笑
忧悒着,发光,却异常惨烈
于艾君的诗
挽 歌
别数落我,妈妈。烟囱旁有金色花瓣正随日落而降
太远的路不适合祈祷,烟囱与地面之间
乌鸦群起,衔着我预见的吉祥,
而在哪一种记载里神被泪水腐蚀了眼睛?
看吧,风把云冻结在空中,那里的坟墓
那里的睡眠——
人群星星一样相互用光芒取暖。
我知道你也在其中,衣单身轻。
2003。1
肖祥剑的诗
小 草
天热时我们坐在草地上
这一天的温度和半夜里的小草无关
而小草与我们无关
而我们有什么理由坐在小草的背上
不管别人的疼痛
崔俊堂的诗
骆驼城旧址
守着骆驼不想走开的人
高高驼峰上驮着红玫瑰蓝月亮
东方舟的诗
一个人等另一个人
一个人就这么等着另一个人
抱着腿蜷缩成一只刺猬
要是你曾路过
就能看到那每一根刺
在黑暗中闪着幸福的光芒
兰马的诗
这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
他向我借钱
请我吃饭
以后
他再也不提借钱的事
那样
我吃得很少
说没胃口
回家后
我把康师傅方便面
吃得噗嗤噗嗤响
杨黎的诗
他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一个有理想的人
就是某某
坐在河边上
坐了整整一天
从太阳出来的时候
一直到太阳下山
太阳下山后
天就黑了
河边上黑得
比其他地方还要早
那个有理想的人
也不知道
他是不是还
坐在河边
晚清富二先生说
大太太二太太
还有三太太
我不喜欢的
其实是四太太
但我喜欢
四太太家的丫头
她叫小红
在私下里
我叫她红红
有一个春天的下午
下着密密麻麻的雨
我和小红
在四太太的院中
喝了一下午的茶
读者来信选登
编者按:收到一摞摞读者意见表,如同触到一颗颗滚烫的心。我们同是上帝的孩子,我们的刊物理应有读者的声音。
编辑同志:
前两天才收到《芙蓉》1期样刊,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看到咱刊2期时还是没有诗的影子?我发现《芙蓉》刊的诗就慢慢少了。在笔者看到今年1期下半月《诗刊》时,也看到了贵刊主编参加第19届青春诗会的活动介绍和照片。很显然我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建议咱这“全国四大名旦之一”的纯文学一期刊:《芙蓉》,不能没有她的诗歌园地,毕竟现在的新诗创作日渐走红,在冲击着日新月异的当代文坛。就拿时下有名气的《大家》《北京文学》《花城》《十月》等大型文学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辟有诗歌版面。即然《芙蓉》现在已被多数读者所看好,那么,她现在不应该让爱诗的读者再遗憾下去。最起码像我这位忠实读者感到《芙蓉》少了诗,就像一位长发飘飘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假小子,让人很是遗憾。
今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没有一点浪漫情调没有可以耳语的情人,没有可以想象的寂寞,只有书案上一本刚寄来的《芙蓉》,还在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在馨香着我的生日。我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也点燃了手中的火柴,给自己许愿:希望芙蓉国里早日给诗歌一席之地,让我这位诗迷能在这片肥沃的热土中早日种下一首诗。另外2期的《芙蓉》用浮雕插美化版面,确实别出心裁。在细心研读了王一川、陈晓明、程巍三位老师的评论文章时,非常过瘾。希望这样的点评文章在以后每期的杂志上最好辟专栏固定下来。
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上角雅士电子厂文康部 杨青云
编辑同志:
我太喜欢《芙蓉》今年新开辟的《中国文学论坛》栏目了,里面的文章篇篇精彩。
对《文坛的乱与烂》,我有同感。“烂的总是消失得快,不烂的始终的搁那里在。”这富有哲理的语言精辟之极。朵渔对红旗的诗歌、小说作品的评价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情很让我感动,这是近几年来很少见到的好评论文章。“红旗天生是个诗人,是个忧伤的抒情歌手”,说得多中肯啊!而对红旗两年中写两部长篇小说又提出了非常友好的忠告:“题材上、风格上都区别不大……五年写一部长篇足够了。”西闪在《重塑的世界里》首推韩东的长篇小说《扎根》的文学功夫——“冷静、克制、致密,给人干瘦感。”甚至说具备这样好的文学功夫的小说“当代中国小说中的例子尤其少。”王志涛却有不同的意见:“作者过于沉溺于细节的介绍和前后的铺陈了。”而“让你没有丝毫的阅读的愉悦。”“真后悔浪费一整天时间来读它。”我更认同后者的意见。好的小说能获奖,但获奖的小说并不都是好小说。好的小说首要条件是要让读者读得下去,否则,作者便是“枉费心机”。读了《纯粹的,易碎的》,真佩服朱庆和用一句总结了长篇小说《最爱》的成功——细腻平缓的叙述,真实切感的语言,痴而不狂的故事,构成了《最爱》。
另外,《无须再提余秋雨》《苏童的手里还有什么?》《网评赵凝、马原、韩石山》等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意见坦诚而不矫饰。我不想去追究意见的正确程度,但我很欣赏文坛上这种“杂”音。
衷心希望《中国文学论坛》栏目推出更多、更精彩的文章。
湖南新田县文化馆 蒋玉珊
编辑同志:
退稿与来信均收悉,虽未被采用,但凭借6月6日寄出稿件而编辑于6月30日即予退稿并附上在我看来纯属厚爱的金玉良言,我即已深知我之幸运与编辑的良苦用心。
我本知道,不但在艺术上我还须进步,而且在时机上我还未获得应有的“切入机会”。我感谢你的好意,同时也为我的不太成功的劳动能获得你的珍惜备感荣幸。无论如何我都会在文学事业的不断追求中记住你的珍惜我的劳动的好意。
广东中山市西区后山东街17号码 陈绍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