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

第22部分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第22部分

小说: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チ街质侄危鸩较鸶罹菔屏Α=ㄎ渚拍辏33年),打败隗嚣,隗嚣忧愤而死,其子降汉。建武十二年,又进军巴蜀,杀公孙述。至此,全国基本上统一。
  复习题:*1。西汉前期“休养生息”的基本情况怎样?2。“七国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你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4。试述张骞通西域的伟大历史意义。*5。“昭君出塞”有什么历史意义?6。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时有哪几支主要起义军,其主要领袖各是何人?
  重要名词:汉高祖 *汉文帝 *晁错 刘濞 *汉武帝 桑弘羊 卫青*霍去病 * 赵过 霍光 汉宣帝 * 张骞 * 呼韩邪 王莽 同姓王* 郡国并行制 * 中朝 * 削藩策 马复令 五铢钱 * 轮台罪己诏匈奴南越 * 西域都护 * 丝绸之路
…①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 ② 列侯:初称彻侯。后因避武帝讳,改通侯,又改列侯。为行文方便,以下皆称列侯。 ① 刘邦在位时,诸侯王国置“相国”。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改称“丞相”。参见《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 ① 《汉书》卷七《昭帝纪》注引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选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宫,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 ①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 ② 商贾“不得名田”事,见于武帝以后的记载,当始于刘邦时。 ① 《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 ②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①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② 《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 ③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注,师古曰:“当为卒者,免其三人;不为卒者,复其钱耳。” ④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①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②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③ 《汉书》卷五《景帝纪》,景帝四年事。卷四《文帝纪》,十二年,“除关,无用传。” ④ 《史记》卷三○《平准书》。 ⑤ 《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①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 ② 《史记》卷一○六《吴王濞列传》。亟(jí及):急速。 ①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① 十三州部: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 ① 《汉史》卷一一二《主义偃列传》。 ①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 ① 六郡为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史记·李将军列传》“索隐”引如淳云:良家子“非医、巫、商贾、百工也”。 ②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颜注。 ③ 都鄙,都为都城,鄙为边邑。 ① 陈直《史记新证·平准书》:“《集解》以均输、钟官、辨铜为上林铸钱之三官,其说本于张晏。以余考之,当为钟官、辨铜、技巧三令丞,皆属于水衡都尉。因水衡设在上林苑,故称为上林三官。” ① 《盐铁论·水旱》:“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利而中用。” ② ③《史记》卷三○《平准书》。 ① 部,地区。 ①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② 道:政区名称。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县称道。 ① 《史记》卷三○《平准书》。 ① 《汉书》卷二九《沟洫志》。郑国渠为战国末年韩国水工郑国为秦主持开凿的。 ② 《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③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载程郑为一人。《华阳国志·蜀志》曰:“若卓王孙家僮千数、程、郑各八百人。”似程、郑为两人。 ① 贳(shi世):赊欠。 ② 《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曰:“清水焠其锋。”焠亦作“淬”。 ①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正义:“勃,海。碣石在西。” ① 以上三郡都在今越南北部,南至广治省。 ② 璧流离,宝石名,即钻石。 ①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②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③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① 《史记》卷——○《匈奴列传》“正义”引《西河故事》。焉支与胭脂偕音。 ① 《汉书》卷九《元帝纪》颜师古曰:“应劭曰:虖(呼)韩邪单于愿保塞,边竟(境)得以安宁,故以冠元也。” ① 《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 ① 《史记》卷一一三《南越尉佗列传》。婴齐,赵佗之曾孙。 ① 《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 ① 《汉书》卷九○《酷吏列传》。《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百政”作“白政”,“叚中”作“殷中”,“范主”作“范生”。据《史记》“集解”引徐广语,“殷一作假”。假同叚,当以“叚中”为是,释作”段中”非是。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汉纪》十四武帝征和二年。 ③ 《汉书》卷九六下《西域列传》(下)《渠犁传》。 ④ 《资治通鉴》卷二二《汉纪》十四武帝征和四年。 ⑤ 《汉书》卷九六下《西域列传》(下)《渠犁传》。 ①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① 《汉书》卷十一《哀帝纪》。名田:以私人名义占有土地。 ② 丁氏,哀帝之母丁太后母家;傅氏,哀帝皇后母家。 ③ 县官:朝廷。 ① 即摄皇帝。 ② 《汉书》卷九九中《王莽传》(中)。 ① 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金、银、龟、贝、钱、布。 ① 行,摄行,代理。 ① 《后汉书》卷十一《刘玄传》。 ② 《后汉书》卷十一《刘盆子传》。 ③ 此王匡为王莽之侄,非绿林军首领。 ④ 《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下)。 ①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 ② 刘秀建都洛阳,自以汉为火德忌水,改洛阳为雒阳。说见《汉书·地理志》上“雒阳”注引鱼豢(huàn唤)语。然而西汉已作“雒阳”。
第三节 东 汉(公元25—189年)东汉王朝始建于公元25年(建武元年),在名义上存在到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可是,公元184年(灵帝中平元年)黄巾大起义之后,东汉王朝虽仍存在,但其统治已分崩离析。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董卓率兵入雒阳,废少帝刘辩,另立献帝刘协,自掌大权。各地牧守将校推袁绍为盟主,联兵进伐董卓。董卓部众以力量不抵,将雒阳及其附近焚掠殆尽,将献帝挟持到长安。东汉至此时,已名存实亡,全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之中。因此,我们在讲东汉的政治、经济时,只讲到公元189年。190年以后的历史,按传统习惯归入三国时期。
  一、加强封建专制体制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在他即位之初,就废除了王莽制定的一切制度和政策,基本上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制度和政策,有些制度、政策也有发展或变化。
  1。中央集权
  刘秀加强中央集权是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和发展。退功臣,进文吏 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典章制度,不懂得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多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并笼络他们的人心,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三百六十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除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三人参与议论军国大事外,其余大多数列侯成为闲员,只是“以列侯奉朝请”①。这些列侯的食封数量,如邓禹、吴汉二人,都食四县,其余为县侯、乡侯、亭侯,小的只食数百户。总的说来,比西汉少得多,也是衣食租税而已。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趋炎附势。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平帝时的高密令卓茂不仕王莽,刘秀征为太傅,名儒伏湛(zhàn占)征为尚书。尚书的权力是很大的。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刘秀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这是他的重要集权措施之一。东汉初年,中央最高的官职是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管民政,权力比丞相小的多。司空是由御史大夫改称的,不再管监察,而是改管重大水土工程。太尉管军事。太尉一职应改称司马,因刘秀曾任刘玄的“行大司马事”,为避讳而未改。三公的职位虽高,徒有虚名,并无实权。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后期的政论家仲长统曰:刘秀“愠(yùn运,怒)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①东汉初年,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机构。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西汉时为六百石),为尚书台的主管长官;另设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为尚书令之副;又设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为令、仆之佐。尚书台下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秩六百石。尚书的职掌:吏曹尚书(亦称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官吏上书事。三公曹尚书,主断狱事。南主客曹尚书,主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北主客曹尚书,主管同于南主客曹。每曹置侍郎六人,称尚书侍郎或尚书郎,秩四百石;置令史三人,称尚书令史,秩二百石,各有职掌。这是一个组织完善的、具体而微的中央政府,尚书令的权力在日益加强。章帝以后,已有“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执重,责之所归”①之说。至此时,尚书台已是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三公、九卿只受成事。东汉时的太傅、三公或大将军等要直接参预中枢决策,必须加以“录尚书事”的头衔。加强监察制度 东汉初年,就恢复了西汉时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
  1。御史台——东汉初年,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管工程。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府),掌监察,秩千石。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2。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置司隶校尉,至成帝时废除。东汉又复置,兼领一州事①,秩比二千石。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处于公卿之下。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②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3。州刺史——东汉初年,在司隶校尉辖区之外,分全国为十二州(部)③,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刺史于每年八月巡行所属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年终奏于皇帝。刺史的属官与司隶校尉略同。三套监察机构的恢复和加强,对加强皇帝的权力起了巨大的作用。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