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阅读的年轮 >

第26部分

阅读的年轮-第26部分

小说: 阅读的年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呢?南方某些地方的一个个新派人物刚刚“人道”过,“启蒙”过,“存在主
义”过,只要初涉商海,初尝老总的美味,就可以技巧纯熟地欺压雇员凌辱弱小
并且公开宣布自己就是向往“希特勒”,比他们抗议过的官场腐败还要腐败得更
彻底更直露而且速度要快上多少倍,这一切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

    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潮汐冲刷过去,总有一些对人性的诘问沉淀下来,像零零
星星的海贝,在寂寞沙滩的暗夜里闪光。一位作家说过,他更愿意关注人的性情,
在他看来,一个刚愎自用的共产主义者,最容易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反共产主义
者。这种政见易改而本性难移的感想,也许就是很多人文观察者不愿意轻易许诺
和轻易欢呼的原因。当然,必定是出于这同一个原因,一切急功近利的社会变革
者,便更愿意用“阶级”、“民族”等等群类概念来描述人,更愿意谈一谈好制
度和好主义的问题,而不愿意谈好人的问题,力图把人的“性情”一类东西当作
无谓小节给随意打发掉。翻翻手边各种词典、教材以及百科全书,无论其编撰者
是中国的党史专家还是英国牛津的教授,他们给历史人物词条的注释大多是这样
一些话:叛徒,总统,公爵,福特公司的首创者,第八届中央委员,一九六四年
普利策奖得主,指挥过北非战役,著名的工联主义活动家,如此等等。在这样的
历史文本里,人只是政治和经济的符号,伟业的工具,他或者她是否“刚愎自用”
的问题,几乎就像一个人是否牙痛和便秘的闲话,必须被“历史”视而不见。

    M。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男主人公面临着另一种历史:他的儿
子带来了一位民主斗士,他们把一张呼吁释放政治犯的联名信放在他的面前,希
望他勇敢地签名。他当然赞成这种呼吁的内容。他因反抗入侵当局已经丢了饭碗,
也不可能还有什么更坏的结果。但他断然拒绝:“我不签。”导致这一拒绝的只
是一个小节:对方的胁迫姿态就像当时墙上的一幅宣传画,上面画着一个士兵直
愣愣地瞪着观众,严厉地向观众伸出食指。一九六八年捷克诸多知名的自由人士
发起“两千人上书”的改革造势,就用了这张画,题为“你还没有在两千人上书
中签名吗?”没料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年后前苏联入侵,当局开始清查和迫
害这些自由人士,同样是用了这张画,满街都张贴着逼向人们的目光和食指,连
标题也差不多:“你在两千人上书中签过名吗?”

    如果历史学家们来描述这件事,很可能只会注意联名信上的字迹,那里没有
这位主人公的位置,而这个空白当然是公认的耻辱。但这位主人公宁愿放弃所谓
大义,宁愿被同胞们目为怯懦和附逆,也不愿意在这样的指头下签名——何况这
种签名明摆着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他看不出以指相逼的专制当局和同样以指相
逼的民主斗士有什么不同。

    那个小小的指头无法进入历史,却无法被我忘记。我同样无法忘记的疑惑是
:谄媚在广场和谄媚在官府有太大的不同吗?虚荣的诗人和虚荣的商人有太大的
不同吗?轻浮的左派和轻浮的右派有太大的不同吗?矫情的前卫和矫情的复古有
太大的不同吗?……一个有起码生活经验的人,不会不明白制度和主义的重要,
但也不应忘记制度和主义皆因人而生,由人而行,因此有可能被人性的弱点所侵
蚀而致败坏。一个有起码生活经验的人,也不会不经常在同志和盟友那里感受到
震惊和失望,如果他愿意的话,也不会不经常在敌对营垒里发现意外的温暖,包
括在某一个表情和某一个动作中相互会心和相互认同的可能。

    在这样的经验渐渐多了以后,中年的我不再有划线和站队的兴趣,甚至有点
不大合群。我赞成过文化“寻根”,但不愿意当“寻根派”;我赞成过文学“先
锋”,但不愿意当“先锋派”;我一直赞成“民主”,但总觉得“民主派”的说
法十分刺耳;我一直赞成世俗生活中不能没有“人文精神”,但总觉得“人文精
神”如果成为口号张扬和串通纠合不是幼稚可笑就是居心不良。我从不怀疑,一
旦人们喜滋滋地穿上了派别的整齐制服开始检阅的齐步走,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就会成为我们的盲区,这样的派别检阅只能走向肤浅而危险的历史伪造。

    我的想法太没有“历史感”或“政治觉悟”,但是在我更有出息之前,请原
谅我对于一切人的容纳,还有对于一切人糟糕的苛刻。

    “马太效应”是经济学家们的术语,典出基督教的《马太福音》,指越是穷
人越少挣钱的机会,而越是富人就越有生财的空间,两方面都呈极化的发展。

    /* 56 */第三部分熟悉的陌生人(4 )

    其实,这种极化或者说极端化现象并不限于人的物质生活层面。比方一个说
话风趣的人,总是更多得到鼓励以及大家出让给他的说话机会,于是得其独厚,
越操练越风趣。一个性格孤僻的人,总是更多受到旁人的疏远和冷落,于是就更
有理由孤僻,更有可能把自己深藏在恐惧或怨恨的后面。而一个左派人士,总会
有很多同道者为伍,当然能够从他们那里更多得到左派观点所需要的现实根据和
理论资源,而让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日渐遥远和稀缺,长此以往,不左得登峰造极
倒是一件较为反常的事情。

    作为一个逆过程,匀质化现象在现实中可能也不少见。比方一个高明的思路
产生了,便少不了他人的模仿和学习,直到最后大家终于千部一腔。一个人若表
现出特别的才华,也可能引来周围人的红眼病,群起而攻,群起而毁,最后是出
头的椽子先烂,直到大家放心地彼此彼此一拉平。还有暴力带来暴力的报复,阴
谋带来阴谋的抵抗,其起因虽可另说,但以毒攻毒和以毒易毒的结果之一,是冲
突者的手段和风格倒越来越与自己的敌人同构,实际上是越来越像一回事。

    极端化也好,匀质化也好,常常悄悄改变着我们而不为我们所察。而这两种
过程常常互为因果,互为表里,成为人们在人群组织内部的复杂互动轨迹,是人
心变幻的左腿和右腿,苏醒和沉睡,汲纳和排泄,正反馈和负反馈。只要人类这
个组织系统还没有崩溃,它们就会在有限范围内交织出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人
间悲喜剧。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穷尽这中间的一切奥秘,我们所有粗略的描述
都只是管中一斑。但我们至少从这两个相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了他人和社会
对人的制约,发现人文领域里的“整体效应”和“大数规则”。十八世纪的科学
家D。霍夫斯塔特通过对一群蚁群兴衰的研究,用他那令人目眩的“蚂蚁赋格曲”,
揭示出一只单独的蚂蚁,与生活在蚁群中的同一只蚂蚁,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属
性和功能有极大的差别。整体不等于局部之和;整体也使各个局部深刻地异变。
同样的道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与一个同他者发生关系处于人群大数中的人,
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些人形蚂蚁生活在家庭、朋友、公司、社区、种族、
阶级、国家以及世界各种“大数”里,在整体中与他人相分而极端化,与他人相
同而匀质化,碌碌乎而不知所终。我们即便在一个最自由的社会里天马行空,也
没法成为一枚绝缘于棋盘的棋子,逃脱社会对我们的塑造。

    讨论这一点,是因为八十年代以来,个人主义在中国复兴,作为对“文革”
噩梦的报复,集群一律和权威专制所取消的个人欲望和个人精神差异,重新受到
了人们的重视。这种鲜血换来的解放至今使我们受益。个人首先回到了诗歌里,
然后回到了辞职书上,回到了旅行袋中,回到了知识分裂和如火如荼的私营企业。
当然,个人有时候也会成为过于时髦的宣言。一个作家在会上说:“艺术家的眼
里从来没有社会,我只写我自己。”另一个评论家说:“除了我的真实,难道还
有别的什么真实?”

    我猜测这些人们争相分离的解散口令只是一种情绪,只是情绪之下的辞不达
意,不必认真对待——这种连自由派大师哈耶克也力图避开的“原子”个人主义
并不让我失望,我所失望的只是这些人如果不借助一些花哨的文学修辞,常常在
三句话以后就没法往下细说——而我一次次等待着可能的下回分解。我也珍爱着
我的个人,包括我的个人欲望,然而我知道,笼统而含混的宣言并不解决问题,
对个人欲望的盲目无知,与权威专制的盲目无知仍没有拉开多少距离。这种态度,
起码无法区分原始人乱伦而文明人敬亲的欲望,无法区分唐代人乐肥而宋代人乐
瘦的欲望,无法区分有些人吸毒而有些人品茗的欲望,无法区分有些人田园渔樵
而有些人功名将相的欲望。所有这些区别是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还是文化训练
和社会塑造的结果?作家要写真实,写个人,写欲望,这都很对,但还有一个也
许很傻的问题:写哪一种欲望?哪一种欲望才算得上毫无社会污染的绝对天然?

    在另一方面,个人的千差万别,可以证明权威专制的不合法,却不能证明人
的社会性是一种虚构,不能证明这些差别只是“与生俱来”的个人基因遗产。因
为这些差别恰好是整体组合的产物,是这个整体还较有活力的证明,是任何物质
在非组织状态下一片松散、匀质、彼此雷同之时不可能有的特征。正如没有组织
化的一盘散沙才会整齐划一,而生物多样性正好是它们被组织在某个统一系统里
的结果,不是这个统一系统解体的结果。事实上,对个人差别的尊重和保护,也
不是一个人在沙漠无人区或月球上的自我折腾,不是无事生非的神经质发作,恰
恰相反,它是明白无误地受动于社会并且反过来参与社会的行为,甚至不过是出
演着一个无形社会自我调节时所设定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整体性是关系的真
实,这种真实不仅仅可以表现为旗帜和队列及其某些集体目标,更重要的,它只
有通过造就个体差异才得以体现;个别性是实体的真实,这种真实不仅仅可以表
现为有些人的遗世独立,或者悲泪独饮,或者玄机独悟(包括触摸一具具各别的
皮囊而对社会这个概念百般迷惑),更重要的,它的全部内涵只有随着人们从中
破译出种种社会密码,才可能一步步相对显现出来。在那个时候,“我”是这一
个而不是那一个的多重建制化过程,才是可以被真正谈论的现实,而不是自恋者
的偶像和神话。

    /* 57 */第三部分熟悉的陌生人(5 )

    葡萄牙人F。佩索阿差不多也是一位个人主义者。他是里斯本的一个小职员,
终身孤绝和木讷,甚至不愿意外出旅游,用他的话来说,“不动的旅游”,即躺
在椅子里面向夕阳的幻想,对于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他在半个世纪以前去世,
生前写过一些诗歌和散文。但他最重要的作品直到八十年代才被欧洲人发现,并
且引起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他对群体行动充满着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