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阅读的年轮 >

第1部分

阅读的年轮-第1部分

小说: 阅读的年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白说还是大辩难言?昆德拉像为数并不很多的某些作家一样,以小说作不说之
说,哑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的伏有美丽的诺言。所有地上发生的事情已
经被重写成百上千次了,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实际上发生的事情。人类历史
反复被重写,人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了。

    作者:韩少功

    /*标题 */ 阅读的年轮

    
    /* 1 */ 第一部分序

    出版印刷业发达的今天,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书刊哗啦啦冒出来,一个人既没
有可能也毫无必要一一遍读。面对茫茫书海,择要而读,择优而读,把有限的时
间投于自己特定的求知方向,尽可能增加读书成效,当然就成了一门学问。笼统
地说“开卷有益”,如果导向一种见卷即开凡书皆读的理解,必定误人不浅。这
种理解出自并不怎么真正读书的外行,大概也没有什么疑义。

    在我看来,书至少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可读之书。这些书当然是指好书,是生活经验的认真总结,勃发出思维
和感觉的原创力,常常刷新着文化的纪录乃至标示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峰。这些
书独出心裁,独辟生面,绝不会人云亦云;无论浅易还是艰深,都透出实践的血
质和生动性,不会用套话和废话来躲躲闪闪,不会对读者进行大言欺世的概念轰
炸和术语倾销。这些书在专业圈内外的各种读者那里,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
做广读或选读、急读或缓读的不同安排,但它们作为人类心智的燃点和光源,是
每个人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撑。

    二是可翻之书。翻也是一种读法,只是无需过于振作精神,殚思竭虑,有时
候一目数行或者数十行亦无不可。一般来说,翻翻而已的书没有多少重要的创识,
但收罗和传达了某些不妨了解一下的信息,稀释于文,需要读者快速滤选才有所
获。这些信息可使人博闻,增加一些认识世界感受人生的材料;或可使人娱心,
做劳作之余的消遣,起到类如跳舞、看杂技或者玩花弄草的作用。这些书在任何
时代都产量极丰,充塞着书店的多数书架,是一些粗活和大路货,是营养有限但
也害不了命的口香零食。人们只要没有把零食误当主粮,误作治病的良药,偶有
闲时放开一下杂食的胃口,倒也没有坏处。

    三是可备之书。这类书不必读甚至不必翻,买回家记下书名或要目以后便可
束之高阁。倒不是为了伪作风雅,一心以丰富藏书作自己接待客人的背景。也不
是说这些书没有用处,恰恰相反,它们常常是一些颇为重要的工具书或参考资料,
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之所以把它们列于眼下备而不读甚至不翻的冷僻处,是因为
它们一时还用不上,是晴天的雨伞,太平时期的防身格斗术。将来能不能用,也
不大说得准。在通常的情况下,它们不关乎当下的修身之本,只关乎未来的谋生
之用。它们的效益对社会来说确定无疑,对个别人来说则只是可能。对它们给予
收集和储备,不失为一些有心人未雨绸缪的周到。

    最后一种,是可扔之书。读书人都需要正常的记忆力,但擅记忆的人一定会
擅忘记,会读书的人一定会扔书——把一些书扔进垃圾堆不过是下决心忘掉它们
的物化行为而已。不用说,这些书只是一些文化糟粕,一些丑陋心态和低智商的
喋喋不休,即便闲置书架,也是一种戳眼的环境污染,是浪费主人以后时光和精
力的隐患。一个有限的脑容量殊可珍贵,应该好好规划好好利用,不能让污七八
糟的信息随意侵入和窃据。古人说清心才能治学,虚怀才能求知。及时忘记应该
忘记的东西,坚决清除某些无用和无益的伪知识,是心境得以“清”“虚”的必
要条件,是保证思维和感觉能够健康发育的空间开拓。

    因为“文革”十年的耽搁,我读书不多,算不上够格的读书人。自觉对优秀
作品缺乏足够的鉴赏力和理解力,如果说还有点出息,是自己总算还能辨出什么
书是必须丢掉的垃圾。一旦嗅出气味不对,立刻调头就走。每到岁末,我总要借
打扫卫生的机会,清理出一大堆属于可扔的印刷品,包括某些学术骗子和商业炒
家哄抬出来的名作,忙不迭地把它们赶出门去,让我的房间洁净明亮许多。我的
经验是,可扔可不扔的书,最好扔;可早扔也可迟扔的书,最好早扔。在一个知
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已经相对锐减,该读的书都读不过来,还有什么闲工
夫犹疑他顾?

    /* 2 */ 第一部分文学中的“二律背反”(1 )

    康德在他的二律背反面前十分悲观,认为那些命题只暴露了幻想和荒谬,难
题永远无法解决。在智者眼里,绝对真理只包含在无数相对真理之中,而相对真
理总有局限性,不能离开一定的范围和层次,一定的条件和前提。因此,人们不
应希望一劳永逸,不应希望万能而通用的文学药方。

    出版印刷业发达的今天,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书刊哗啦啦冒出来,一个人既没
有可能也毫无必要一一遍读。面对茫茫书海,择要而读,择优而读,把有限的时
间投于自己特定的求知方向,尽可能增加读书成效,当然就成了一门学问。笼统
地说“开卷有益”,如果导向一种见卷即开凡书皆读的理解,必定误人不浅。这
种理解出自并不怎么真正读书的外行,大概也没有什么疑义。

    在我看来,书至少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可读之书。这些书当然是指好书,是生活经验的认真总结,勃发出思维
和感觉的原创力,常常刷新着文化的纪录乃至标示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峰。这些
书独出心裁,独辟生面,绝不会人云亦云;无论浅易还是艰深,都透出实践的血
质和生动性,不会用套话和废话来躲躲闪闪,不会对读者进行大言欺世的概念轰
炸和术语倾销。这些书在专业圈内外的各种读者那里,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
做广读或选读、急读或缓读的不同安排,但它们作为人类心智的燃点和光源,是
每个人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撑。

    二是可翻之书。翻也是一种读法,只是无需过于振作精神,殚思竭虑,有时
候一目数行或者数十行亦无不可。一般来说,翻翻而已的书没有多少重要的创识,
但收罗和传达了某些不妨了解一下的信息,稀释于文,需要读者快速滤选才有所
获。这些信息可使人博闻,增加一些认识世界感受人生的材料;或可使人娱心,
做劳作之余的消遣,起到类如跳舞、看杂技或者玩花弄草的作用。这些书在任何
时代都产量极丰,充塞着书店的多数书架,是一些粗活和大路货,是营养有限但
也害不了命的口香零食。人们只要没有把零食误当主粮,误作治病的良药,偶有
闲时放开一下杂食的胃口,倒也没有坏处。

    三是可备之书。这类书不必读甚至不必翻,买回家记下书名或要目以后便可
束之高阁。倒不是为了伪作风雅,一心以丰富藏书作自己接待客人的背景。也不
是说这些书没有用处,恰恰相反,它们常常是一些颇为重要的工具书或参考资料,
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之所以把它们列于眼下备而不读甚至不翻的冷僻处,是因为
它们一时还用不上,是晴天的雨伞,太平时期的防身格斗术。将来能不能用,也
不大说得准。在通常的情况下,它们不关乎当下的修身之本,只关乎未来的谋生
之用。它们的效益对社会来说确定无疑,对个别人来说则只是可能。对它们给予
收集和储备,不失为一些有心人未雨绸缪的周到。

    最后一种,是可扔之书。读书人都需要正常的记忆力,但擅记忆的人一定会
擅忘记,会读书的人一定会扔书——把一些书扔进垃圾堆不过是下决心忘掉它们
的物化行为而已。不用说,这些书只是一些文化糟粕,一些丑陋心态和低智商的
喋喋不休,即便闲置书架,也是一种戳眼的环境污染,是浪费主人以后时光和精
力的隐患。一个有限的脑容量殊可珍贵,应该好好规划好好利用,不能让污七八
糟的信息随意侵入和窃据。古人说清心才能治学,虚怀才能求知。及时忘记应该
忘记的东西,坚决清除某些无用和无益的伪知识,是心境得以“清”“虚”的必
要条件,是保证思维和感觉能够健康发育的空间开拓。

    因为“文革”十年的耽搁,我读书不多,算不上够格的读书人。自觉对优秀
作品缺乏足够的鉴赏力和理解力,如果说还有点出息,是自己总算还能辨出什么
书是必须丢掉的垃圾。一旦嗅出气味不对,立刻调头就走。每到岁末,我总要借
打扫卫生的机会,清理出一大堆属于可扔的印刷品,包括某些学术骗子和商业炒
家哄抬出来的名作,忙不迭地把它们赶出门去,让我的房间洁净明亮许多。我的
经验是,可扔可不扔的书,最好扔;可早扔也可迟扔的书,最好早扔。在一个知
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已经相对锐减,该读的书都读不过来,还有什么闲工
夫犹疑他顾?

    二律背反——这个词是康德首创的,一般用来表示两个同具真理性的命题的
对立。正题与反题针锋相对,但似乎又颠扑不破,于是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烦恼,
引起永不休止的争执和探索。其实背反就是矛盾,矛盾并不可怕。有矛盾才有推
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有矛盾才证明人们的认识还大有可为。

    文学创作中是否也有“二律背反”?

    作者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这个命题当然很对。中国早有古训:“文以
载道。”文学总是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包含一定的理论的吧?中外
文学史上有许多大作家,他们的创作成就正是得益于他们深邃而又精到的理论素
养。如果茅盾不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学来了阶级分析法,他不可能写出《子夜》。
鲁迅如果不接触达尔文和尼采的理论,也不一定写得出《呐喊》和《野草》。那
么,当今的作者不多读理论著作,怎么能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不掌握科学的世界
观,又如何能写出黄钟大吕之作?……我对这些论证是诚服的。

    /* 3 */ 第一部分文学中的“二律背反”(2 )

    慢点,作者无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这个命题难道就错了吗?中国也早有
古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文学主要是用形象思维,
任何正确的概念,都无法代替或囊括形象本身的丰富内涵,相反,作者的理论框
框多了,倒常常造成思想束缚形象,造成概念化和图解——这是多年来很多作者
的教训。在作者政治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不要提出文学家都成为理论家的苛求
吧,给作者的艺术直觉留下地盘吧。曹雪芹并没有剖析封建集权社会的高深理论,
也写出了理论家所写不出的《红楼梦》。历史中不也有很多不懂理论的诗人和作
家吗?对理论的疏远,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里充满着生活的丰富性、形象的光泽,
还有创作的“灵气”,并不妨碍他们留下穿越时空的杰作。

    作者必须照顾大多数读者的口味——这个命题的真理性显而易见。我们社会
主义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当然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