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激发无限的潜能 >

第25部分

激发无限的潜能-第25部分

小说: 激发无限的潜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认为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就在三年前,我设计将来想要的日子和环境,现在我两者兼得。
当时我住在加州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房间里,但是我决心要过丰富的人生,因此我为自己制定了目标。每天我都思考我想要过的日子,日久便把这份理想深植于潜意识里,开启了我新的人生。我的计划是这样子的:
我希望在海边能有一栋房子,里面有足够的绿地,每天清晨醒来一眼就能望见海,可以迎着海风在沙滩上慢跑。这栋房子高大宽敞,二楼及三楼四面都是落地的大玻璃;我希望有一辆豪华型的私家大轿车及专用司机,我要找几位跟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一家公司;我希望能找到一位内外皆美的女孩为妻,我希望能有足够的收入,使我不露匮乏。
我把这些心愿深藏在心里,每天不断地提醒自己有朝一日这些心愿都必实现。由于有了这个清楚明确的目标,所以我的思想和行动便自然地朝向这个方向而行,没有多久我的心愿便全部实现了。我相信这个方法对我有用,对你也必然有效。
现在请你做最后一件事,那就是列一张表,写下过去会是你的目标而目前已实现的一些事。你要从其中看看自己学了些什么,这期间有哪些值得感谢的人,你有哪些特别的成就。有许多人常常只看到未来,却不知珍惜和善用已经拥有的。所以我要告诉你,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有许多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你从今天开始,就得学会掌握机会,并且天天都要走在正确的路途上。
在本章中,你已经知道给自己明确制定目标的重要。同样地,“明确”这个观念,对于信息的传送也十分重要。我们做一切的事越明确,我们就越能成功。在下一章里,我就要与各位分享“明确”的一些法则,使你迈向成功。

第十二章明确的力量

想想看,在以往你所听到的话,有哪一次令你深受感动,记忆犹新?可能那是一次公开场合,譬如金博士在首都华盛顿演讲“我有一个梦”;也有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老师,对你私下的训诲。每个人差不多都会记得别人对我们所曾说过发人深省的话,终身不忘。吉卜林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所用过最有效的药。”相信我们对于语言所具有的神奇力量,都留有深刻的印象。
格林德和班德勒对于成功者的分析中,发现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那便是明确的沟通技巧。他二人发现那些最成功的管理者,似乎都拥有某种能力,能迅速地掌握住问题的核心并且把自己的看法有效地表达出去。他们经常使用某些扼要的短句或字眼,便可很明确地表达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观点。
这些人不是事必躬亲,他们知道如何把精力用在重要之处。班德勒

第一卷 第五十一章
和格林德也从一些杰出心理医师的工作上,发现他们也使用类似的扼要短句和字眼,只要一两次的诊疗便能找出病人的病因,这在以前往往一两年才能做到。
如果你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地图所显示的并非完全的疆界,那么对于格林德和班德勒的发现,便不会惊讶。正如对于任何事物所做的口头描述,那也只能做到储忆所及,并不代表事物的真貌。因此若要成功,无疑地,能明确地表达出你的意思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尽量使地图能呈现出真实的面貌。有时候我们以为说得很清楚,结果对方完全会错了意。由此可见,一句话说得清楚,便能让别人了解;一句话说得含糊,便会造成误导。乔治·奥威尔在他那本《一九八四》一书中,就阐明了这个观念:如果思想会影响语言,那么语言也会扭曲思想。
在这一章里,我们要去学习一些传送信息的工具,使你能比以往表达得更明确且更有效,让别人能按照你的意思去行。我们要时时记得,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藩篱;相反地,也可能成为我们与别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要如何做,才能从别人那里得着你想要的结果呢?我认为你得知道如何去“要求”。
我的意思并不是你得用哀求、恳求、抱怨的方式,而是你得知道如何有技巧地去要求,惟有如此你才能达到你的目的。现在就让我告诉你五条原则,使你要求得有技巧。
一、求得具体。你对于自己想要的,在心里头就得十分清楚,然后仔细地向别人描述。例如有多高?多远?多少?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做?跟谁?等等。假使你的公司想向银行贷一笔钱,只要你知道如何去求,就一定能得到。如果你是这么要求:“我们为了增加一条新的生产线,需要向贵行贷点钱,请借给我们吧!”我想你们不太可能贷到。你得明确地说出贷多少?为何要贷?期间多久?同时你要能够显示出使用了这笔贷款后,所能产生的结果。
二、要问对人。问得具体并不够,你还得问对人,例如懂这事的、握有资金的、洞烛机先的、有经验的人等等。假如你和你太太之间起了冲突,婚姻濒临危机,这时你找了一位正面临和你相同遭遇的人帮忙,会有成效吗?那不太可能。
不论你求的是什么,譬如更好的关系、更佳的工作、更周详的投资计划等,你都得找那曾经有过或做成的人,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去挖掘。千万不要以乞求的眼神、怜悯的口气求得别人的帮助。
三、对你所求的人要有利。别光会要求别人帮助你,要先留意他帮助你对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你现在有个创业好点子,想借钱促其实现,有个办法就是找一位能借钱给你的人,告诉他你的点子如何能使双方赚钱。使对方有利并不一定得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一种感觉、一个交情或是一个理想。假如你向我借1万元,我很可能会拒绝;如果你说借钱是为了造福人群,我或许会有兴趣听一下;如果你强调是为了使你自己和其他人获利,我也希望那对我也有利。
四、要用坚定的信心去求。如果你的说辞连自己都无法说服,又怎能说服别人呢?因此当你在求的时候,不论是在言辞上,或在神色举止上,都得表现信心十足。相信你能求到,相信你会成功,相信这么做不但使你,也使别人和所求的人,都从其中获得利益。
有时候对于这四条原则,我们会做得很漂亮。我们求得恨具体,也找对了求得对象,所求的也对双方有利,求时的态度更是没话说,可是就是得不到所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没做到第五个原则。
五、不断地求,直到达成目标为止。这条原则所指的并不是向同一个人要求,也不是始终用同一种方法去求。还记得我们在必定成功公式里说过,你必须养成能探知结果的敏锐感和变通的能力。如此一来,当你在求的时候,便能不断地改变和调整,以迄达成目标为止。如果你去看看那些成功者的人生,便会发现他们不断地求、不断地试、不断地改。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信迟早有一天,会觅得一位相助的贵人。
在上述五条原则中,最困难的是那一部份呢?对许多人而言,那就是不知如何具体要求。我们失败的原因,经常是没有明确传送信息。我们所说的话,都是在反映整个社会的需要。例如爱斯基摩人对于“雪”这个字,便有好多种说法。那种雪是会崩塌的,那种雪是可盖成雪屋的,那种雪是可跑狗的,那种雪是可吃的,那种雪是即将融化的。我住在加州,那里几乎从不下雪,所以一个雪字便足够表达。
在我们目前所用的话语里,有许多不具任何或只有一点’点特别的意义,这种字眼或短句,我称其为“含糊”的用语。它们不具具体而微的意义,模糊得要去猜测才行。例如,“玛丽看来有点沮丧”或“玛丽看来有点疲倦”,或者更糟的是,“玛丽沮丧”或“玛丽疲倦”。如果要说得具体,你得如此说:“玛丽今年32岁,就坐在我右边,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女性。现在她仍靠着椅子,啜饮一罐减肥可口可乐,两眼无神,呼吸微弱。”像这种的描述才能使人正确地由外表辨识,而前面的描述只能让人不凭判断去瞎猜。其实说话的人并不知道玛丽心里所想的,纯粹是他自以为是。
“人们对于思考之苦,能免则免。”

第一卷 第五十二章
——爱迪生

让我举三里岛核电厂的事件为例,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座核能电厂的许多问题,早就提报上去了,而电厂的高级官员也承认这件事。然而他们都以为已有人在处理这些问题,却不去详细查问是谁在做?怎么做?只是相信这些事已有人在处理了。就由于他们的自以为是,结果造成美国最严重的核能事件。
我们所说的话,有许多不着边际,因而令人曲解真正要传送的信息。如果别人能够很确实地告诉你他最感困扰之处,那么你就能对症下药地帮助他,如果他的话不着边际,你便如同坠人五里雾中,难辨去向。你若想能与别人沟通顺利,那么就得拨开这重迷雾。
我们经常就是使用了许多空泛的词句,造成沟通的失败。如果你想沟通顺利,就得避免那些含糊的词句,同时知道该如何问些具体的话。我们之所以要求在说话时明确,其目的就在于能尽量传送有用的信息,若你所表达的越接近自己的本意,就越能表明自己的立场。
要想避免言语含糊,那就得借助明确模式。这个模式可用双手帮助记忆,请你先花几秒钟好好记住这两个图形。在记忆双手每只手指所代表的意义时,请你别忘了把眼睛移往左上方的视觉储忆位置。每次一只手指头的去记,直到能一看到手指,便能自动而迅速地浮现它所化表的意义为止。
现在在你的心中已储有那些短句和字眼,各有不同的意思。明确模式是用来引导我们克服一些语言上最易掉人的陷阱,当我们常用的一些空泛词句出现时,这套模式便能重导我们回到明确的方向,避免别人的曲解、忽略和断章取义,而能维持双方的同心一致。

现在让我们就从小指开始看起吧!在你的右手,那是代表着“泛称”;在左手上,它代表着“所有的、每一位、从来都不”。如果你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氧气或你儿子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那表示你说的是事实,“泛称”就可以不去理会,否则你就会有不确定的感觉。如果你看见马路上有一群孩子在嬉戏,然后就说:“现在的孩子太没教养了。”如果你员工中的一位,把公事弄得一团糟,你就说:“我不知为何雇用这些人,他们从来都不做事。”在这两个例子里,由于我们习惯于“泛称”,所以所说的话就把原本部份真实的事,给扭曲成完全不实的事。虽然那些孩子是有些调皮,但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欠缺教养;或许某一位员工不尽责,但并不表示所有的都是。当你下次听见像这类泛称的话时,只要想起明确模式,重复先前所说的话,加重泛称的那个字。
“所有的孩子都没教养吗?”质问一下自己:“所有的?”
“嗯,我想不是,只是指这一群孩子而已。”
“你的员工从来都不做事吗?”你反问道:“从来都不?”
“嗯,那不是事实,我指的是这位捣蛋者,并不包括其他的人。”
现在让我们看看双手的无名指,它代表着强制的意思“应该、不应该、必须、不能”。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不想去做某件事,这时你会怎么想?无疑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