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婚事,一次都办理完,为的是节省酒宴的费用。在整个拉贾斯坦邦,约有一万个儿童结了婚,在邻近的中央邦也有一万个左右。
当然,所有这种婚姻都是非法的。印度法律规定,“实行或参与重婚者课以罚款1000卢比(约250马克)或处以三个月监禁。”按照法律条文,男女结婚双方至少必须满18岁。但是印度幅员辽阔,政府也是鞭长莫及。在农村,是没有人怕警察的。
当其他地方的孩子刚刚开始玩娃娃时,为什么这些父母会让他们的孩子在这么幼小的年龄婚嫁呢?这是因为农民们想早日为他们的女儿觅到丈夫。印度社会是重男轻女的。另外,为了能分到较好的农活,就得有通过婚姻的途径组成的大家庭。而且,在印度,儿孙们毕竟还是唯一的养老保证。还有,按照印度教的观念,一个男人去世时,如果
有他的女儿和一个孙子在他床边祈祷,那么,这个男人的灵魂由于有过多次生儿育女的痛苦而会得到拯救。
Number : 253
Title :中国的节日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6期
Provenance :古代汉语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元旦,正月初一日。
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
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 除不祥,叫做修 。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大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元:六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人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教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活动。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百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时汝南恒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
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
腊日: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疲。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Number : 254
Title :海外奇谈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做一套男服的时间
多快可以做好一套男服?大约两小时。而且不是从料子剪裁开始,是直接从羊身上开始。
30年代,英国赫德斯菲尔德一家毛纺厂用熟练工人剪羊毛,把羊毛纺成绒线,再织成料子,然后由一家裁缝店缝制一套男服,一共用了二小时零十分钟。
针锋相对
因为没有打领带而不准谒见巴西总统的几个印第安人对报界说,他们将“坚持政府官员访问印第安村落时,必须戴羽毛头饰并在身上涂抹油彩”。
冬天的工作
如果你是东京的“推人员”,冬天最容易找到工作。一条城郊铁路到了冬天要多雇八十个人把乘客推上火车。因冬天衣服臃肿,占的位置太多,不使劲推人上车不行。
安息日
正统犹太教徒绝不在安息日接触金钱、火柴或机器。所以在安息日那天,以色列某些大厦的电梯都经过特别安排,无须按钮,自动每隔一层楼停一次。
“求助”
汽车在德国繁忙的公路上奔驰,老年人和修女获得帮助的机会比漂亮女人多。德国《快速》周刊最近做了一次试验,让八种人在公路上手挥“汽车故障求助”告示牌,测验经过的驾驶人的反应。结果一个70岁老人得到最多人帮助,乔装修女的人第二,假扮孕妇的女人第三,年轻漂亮的女人第四。
十字架
十字架是古罗马用来处决罪大恶极的罪犯的刑具。它的上端安放犯人的头颅,直木的中央突
起,借以防止尸体滑动,末端还有一块托脚用的三角木。
这一残酷的刑具之所以现在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当然与基督徒的“耶稣受难说”有关。这
故事本身便近似神话,可是在他死后两百多年,教会当局居然宣布在耶路撒冷发现了当年送耶稣上天的十字架。为教会立下这一“不朽功勋”的是罗马康士坦丁大帝的母后,有意思的是,教廷称这具为真十字架,意思是其他都是假冒的,不可置信。
在西方,十字架一直被用作愚弄人民的工具,最妙的是查理曼大帝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种“十字架裁判法”,方法是不分原告被告,也不管有理无理,一律双手交叉摆成十字架,贴在胸前,谁的十字架摆的时间最长。谁便赢得官司。这一体育竞赛式的判决方法,今天看来不免有点近似儿戏,可是当年在查理曼大帝的版图中,确曾雷厉风行,可惜的是历史上没有留下这种比赛的优胜者的最高记录,其实它倒是体育史的好材料。
十字架的名堂,真是花样繁多,难以缕述。仅仅在纹章学中,不同类型的十字架,就有两三百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代表英格兰的圣乔治十字(正十字形),代表爱尔兰的圣拍屈克十字,代表苏格兰的圣安得烈十字(均为对角斜十字,如×形),这三者凑在一起,便成了英国国旗上的“米”字。
十字架现在已经成为基督教的“注册商标”,事实上,最早使用这标志的,既非犹太人,也不是罗马人,迦太基人用它作装饰和斯堪的那维亚人把它用作分界牌的历史,都比传说中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时代早得多。有的史学家甚至以为,十字架的形状是最原始的取火工具(两根木棒)的变式,因为公元纪元前四千年的出土文物上就有了十字形。
远在白种人来到以前,南美洲许多地方都已有十字架,墨西哥的阿芝特克人使用的十字架,曾使那些视为这符号是他们的专利品的白种殖民者大惊失色。
(摘自《新民晚报》)
Number : 255
Title :韦勃斯脱和土拨鼠
作者 :詹姆斯·巴特维
出处《读者》 : 总第 16期
Provenance :英美名人轶事集
Date :
Nation :英国
Translator :严浙生
从前,有一个名叫达尼尔·韦勃斯脱的小男孩,住在新哈勃郡的群山间的一处僻静农庄里。他的童年,大部分时光在森林和田野中消磨。
他六、七岁时,便学会了读书。他念起书来,语调感人,热情奔放。相邻农庄的人驱车路过,常常停车,把他唤出来,念上一篇有趣的文章。
在新哈勃郡的农民家中,各种类型的书都是极为罕见的。但是,达尼尔总是想尽办法读一切可以到手的书。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弄懂书中的道理为止。
达尼尔的父亲除开务农,还担任乡间法庭的法官。他热爱法律,希望儿子长大之后能成为一或律师。
那年的夏天,一只土拨鼠在靠近韦伯斯脱先生家的丘陵边作穴安家。夜晚,它钻到菜园里吃洋白菜的嫩叶。日复一日,很难说这个小动物把园子糟蹋到何等地步才肯罢手。
达尼尔和他的哥哥艾沙克决心要逮住这个偷菜贼。他们想尽办法,但是那小动物极为狡猾。后来,他们在它的必经之路设置了一个极巧妙的陷笼。夜间土拨鼠终于身陷囹圄。
“逮住了!”艾沙克喊道。“这回呀,土拔鼠先生,你恶贯满盈,寿数到了。”
达尼尔却对小动物产生了怜悯。“不,别伤害它。”他说:“让我们把它弄到山那头去。在森林那边,把它放掉罢。”
艾沙克说什么也不同意,执意要杀死它。
“我们去问父亲吧,听听他怎么说。”
“同意,我知道法官会做出怎样的判决。”
他们便提着装有土拨鼠的陷笼,到父亲处去,听他发落。
“好吧,孩子们,”韦勃斯脱先生听完孩子们的陈述说道,“让我们用公正方式来处理这个案件吧,我们组织一个法庭,我担任法官,你们担任律师,你们可以分别陈述对此案的看法,提出对罪犯的控告或申辩,听取你们的意见后,由我做出判决。”
艾沙克作为原告首先发言,他陈述土拨鼠所造成的损失,说世上所有土拨鼠都是坏家伙,都是不可信赖的动物。他讲到他俩如何费尽心机才抓住了这个偷食菜叶的贼,如果把它释放,简直大便宜它了。
“一张土拨鼠的皮,”他道,“能卖上十美分,虽然数目微小,但尚可补偿它所吃去的菜叶部分价值。假如我们把它自由放走,又怎么去寻求对我们损失的补偿呢?无疑,对它而言,死比活更有价值,死杜绝了它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艾沙克讲得流畅而有条理。法官暗想,这种真实有理的论点,将使达尼尔的辩护十分困难。
达尼尔开始为这可怜动物的生命作申辩了:“造物主创造了土拨鼠,使它得以在灿烂的阳光和绿色的森林中欢快地生存。土拨鼠有它生的权力,这生存权是造物主赋予它的。
“上帝赐给我们人类以食物,他满足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各种需要。难道我们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