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6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那些动乱的日子里,父子俩都挂上了军乐团作曲家兼指挥的职衔。为了鼓舞保皇党分子的士气,老施特劳斯写了好些轻快的军队进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拉德茨基进行曲”。但是小施特劳斯的作品则赋有革命的标题,如“自由进行曲”、“学生进行曲”、“街垒之歌”等等。
维也纳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富有戏剧性的是,小施特劳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而老施特劳斯却就此一蹶不振了,很多人对他支持保皇党表示愤慨。在绝望中,老施特劳斯带着他的乐团离开了维也纳,去寻找昔日公众对他的那种崇拜。可是,这一希望也成了泡影。在布拉格、慕尼黑、海德堡,到处都遭到了人们的反对,甚至还收到威胁和责骂他的信件。
他重返维也纳的时候,政治气氛已经大大缓和了。人们对老施特劳斯已不再怀恨。他的音乐会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老施特劳斯却时常显得心烦意乱、茫然若失。在这以后几个月里,他一直是郁郁寡欢,离群索居,他那种致力于音乐事业的坚韧、热情、活力,那种迷人的灵感、生气,似乎一下都消失了。
他对儿子的态度也变了。虽然他和儿子以及他合法的家庭依然没有接触,但是怨恨已经消失。他甚至暗暗为自己儿子在音乐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渴望同儿子握手言欢,但他那倔强自尊的秉性却使他无法做到这一点。
1849年9月25日,老施特劳斯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当他儿子闻讯赶来时,却发现父亲赤裸的尸体已从一张空无一物的光床上掉到了地板上。箱柜抽屉均被洗劫一空,艾米丽已把所有能拿走的东西甚至连死者身上穿着的睡衣和床上的被褥全部席卷而去。
两天以后,老施特劳斯的灵柩被抬到了庄严的圣斯蒂芬大教堂。整个维也纳有十万人来为他送葬,各处钟楼上几百口大钟齐鸣,哀声在空中不住地回荡。在送丧的最后一程,施特劳斯乐团的成员们把他的灵柩从四匹黑马牵引的灵车上移下来,抬上肩膀,一直送到卡伦堡多勃林教堂的墓地。当年,作为一个立志要成为音乐家的少年,他从书籍装订作坊逃到此地,就是躺在这一片芳草如茵的山坡地上。
“蓝色的多瑙河”
1862年8月27日,小施特劳斯同年长10岁的歌唱家吉蒂结了婚。婚后,小施特劳斯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只有少数几个密友偶尔造访,他招待客人的方式则是大家一起安静地打上一盘台球。妻子的财富使他得以从日常的演出中完全解脱出来,悉心致力于作曲。
在世界上所有的圆舞曲里,“蓝色的多瑙河”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杰作。小施特劳斯创作这首世界名曲的灵感来自于一篇描写爱情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多瑙河,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诗句那流畅的音节使他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当时,小施特劳斯正在为维也纳男声合唱团创作一首声乐曲,他就将“蓝色的多瑙河”作为那首男声合唱曲的标题,而且把它化入了乐曲的序奏之中,使人们在乐曲一开始就能联想起这条汩汩奔流的大河。说来奇怪,这部日后成为维也纳音乐标志的不朽名作,在初次与听众见面时,却被认为是小施特劳斯为数不多的一次败笔。听到演出失败的消息,小施特劳斯倒一点也不在乎,当时,他只是咕哝了一句:“嗯,那就让它见鬼去吧。”要不是小施特劳斯在这之后不久,应邀赴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那么“蓝色的多瑙河”很可能就会湮没在他为数众多的乐稿之中而被人遗忘了。
在巴黎,开办不久的《费加罗报》要为小施特劳斯做广告,有个编辑建议说,一支巴黎人未曾听到过的新曲肯定能使他的音乐会大大增色。这时,小施特劳斯想起了“蓝色的多瑙河”,他就打电报到维也纳去要那份乐谱,并且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
真要感谢《费加罗报》的编辑,“蓝色的多瑙河”在巴黎的首演,竟成了这届博览会一大轰动事件。在博览会壮观的大厅里,小施特劳斯把他的绝代佳作奉献给了数以千计的听众。这一次能成功吗?
随着那隐隐约约的序奏音乐的展开,“蓝色的多瑙河”充满激情的旋律就如这美丽的河流一般,跌宕起伏,奔流泻出,终而又渐渐归于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宁静之中……乐曲结束了,可听众们却依然陶醉在乐曲的气氛里一阵静默之后,忽然爆发了满场的欢呼喝彩……
新大陆轶事
在小施特劳斯的轶事中,可以说没有哪件比他1872年的美国之行更妙的了。
那时,“蓝色的多瑙河”已使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字在美国也是家喻户晓了。波士顿和平节的组织者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到马萨诸塞州指挥他的作品的演出。可是小施特劳斯对于远涉重洋颇有顾虑。最后,也许是高达10万美元的酬金使他克服了任何对水的畏惧。
波士顿和平节的主办者是一些过分热情的人士。小施特劳斯第一次来到排练场,他一踏进那里就看到了一支真正的音乐大军近两千名乐师和一个两万人的巨型合唱团,乐队还增配了一个由大小铁砧、火警钟和参差不齐的钢轨挂在木架上搞成的“编钟”,以及一个直径为18英尺的“鼓王”所组成的打击乐器编组。在这支音乐大军面前,小施特劳斯站在一个很像了望塔的高台上,几十名副指挥用望远镜注视着他,再把他的每一个动作转达给自己下辖的演员。遇到强拍,整个乐队就像大炮似的一顿乱轰,素来强调音节准确的小施特劳斯这下可真是只能望天兴叹了。
他的第一个冲动是想取消演出,但是有人警告他说,美国人是不许别人扫他们兴头的,而且往往会用私刑来报复。小施特劳斯写信回维也纳说:“要是拒绝指挥的话,那我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他只好将整个演出视为一场笑剧而已。
在10多万观众面前,小施特劳斯指挥了十几场这种乱哄哄的演出,可美国人却对此大为赞赏。在美国的短暂逗留期间,小施特劳斯成了轰动一时的英雄人物。妇女们竟相索取他的头发珍藏起来,引以为荣。小施特劳斯的男仆则热心地送给她们一个个撒过香水的信封里边都装有一、两根从小施特劳斯那条纽芬兰狗身上剪下来的黑色鬈毛。
生活的波折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施特劳斯的感情也起了变化。他与吉蒂之间融洽的关系逐渐黯淡下来了。
1876年秋天,一个小伙子登门来找吉蒂,他叫她“妈妈”,并向她要钱。小施特劳斯并不知道吉蒂除了和特德斯珂伯爵生了两个女儿以外,还有别的什么孩子。他把那个小伙子赶了出去,吉蒂当时也没说什么,可是后来,她却听凭她儿子的勒索。第二年4月的一天,小施特劳斯外出晚归,发现吉蒂已被人杀死在家里。
妻子的骤死在精神上对小施特劳斯打击很大,他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便魂不守舍地跑到意大利去了。甚至连吉蒂的葬礼他也没有参加,由他的弟弟爱德华料理丧事。直到几个月后,他才有勇气回到维也纳。这个曾经是有着火一般激情和超凡魅力的小提琴国手,停止了拉琴,而且以后再也没有重操琴弓。
然而,小施特劳斯不能没有爱情,那是使他战胜恐惧,战胜死亡的精神依赖。不久之后,他又一次结婚了那是同一个来自科伦的姑娘,26岁的安琪丽卡。
有一时,小施特劳斯和他年轻漂亮的妻子成了社交晚会上引人瞩目的对象,小施特劳斯也为之喜形于色。可是,安琪丽卡既没能生孩子,又干不了什么有意义的工作。她经常感到百无聊赖,生活没趣。她越来越嫉妒约翰的才华,小施特劳斯专心致志于工作,安琪丽卡却认为这是在故意冷落她。她不甘寂寞,于是开始另求新欢了。
对于安琪丽卡的丑行,小施特劳斯不置一辞。不管他为此忍受了多大的痛苦,他却没有对谁进行报复。就人们所知,他既没有申斥她,也没有和她争吵,后来安琪丽卡只是悄然地离开了这个家。
安琪丽卡走了,小施特劳斯心烦意乱。他还得找一个伴侣。正巧,他的一个熟人去世了,遗下一位风姿楚楚的寡妇,年仅21岁。阿黛尔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有过很好的教养,小施特劳斯对她十分倾心。阿黛尔死了丈夫,和她幼小的女儿一起也觉得孤独,她感激地接受了小施特劳斯的关心和爱情。1883年8月15日,小施特劳斯和阿黛尔在科堡结婚。
小施特劳斯此时已经58岁了,但是对阿黛尔的爱情却使他恢复了青春的活力。几乎每天他都要给阿黛尔写上几句情意绵绵的话。在去剧场指挥一场演出之前,他会留下这么一个短笺:“亲爱的阿黛尔!我要把乐曲的速度由庄严的慢板改为轻捷的快板,这样我就可以快点回到你的身旁和你亲吻。你的约翰。”
阿黛尔把小施特劳斯从抑郁忧伤中解救了出来,她使小施特劳斯安然地度过了晚年。
终曲
在他一生的最后那些年里,小施特劳斯每天都在写曲子,他为自己依然是那么精力充沛而感到高兴像他这个年纪,这确实是难得的。
1899年5月奥地利传统的圣母升天节那天,特别安排了一场“蝙蝠”的演出,这是小施特劳斯在歌剧领域中极负盛名的一部代表作。74岁高龄的小施特劳斯亲自指挥歌剧的序曲部分。他以青年人的那种活力,不顾大汗淋漓,一心投入到音乐中去了。演出之后,他没有坐马车,而是从歌剧院步行回家,他要放松一下这愉快演出的劳顿,想领略一下这怡人的春天气息。
5月的维也纳,紫丁香、金合欢的芳馨四处洋溢,大街两旁的七叶树开满了白色的花儿。小施特劳斯漫步在这绿树荫下,“蝙蝠”的乐曲声仿佛仍在他的耳边回响……可这却是他最后一次漫步街上了。
第二天,他发烧了,高烧一直不退。医生告诉阿黛尔,小施特劳斯是得了双叶肺炎。开始几天,他披上厚厚的罩袍,一面打着寒噤,仍然伏案为他的第一部芭蕾舞曲“灰姑娘”谱曲。尽管高烧益甚,咳嗽不止,他也还是坚持下去。最后,他终于卧床不起了。6月1日,小施特劳斯已经昏迷不醒,开始说胡话了。阿黛尔讲述了最后的情景:
“……突然,他从床上坐了起来,痛苦地喘息着,一边轻轻地哼起了一支歌,这是一支古老的歌曲,但是我以前从未听他唱过。透过他那苍白的嘴唇,传来了轻柔的歌声:
‘小朋友,我的小朋友,
现在我们只得分手了……
无论艳阳多么明媚,
终也有下山的时候……’
“6月3日早上,他拉起我的手连连亲吻,可没有说出一句话来,到了下午4点15分,他躺在我的怀里安然而逝了。”
那天下午,维也纳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当一曲终了时,有个人上前对乐队指挥克雷姆萨轻轻耳语了几句,指挥默然片刻,尔后对第一小提琴手简要地吩咐了一下,从他又将信息传遍了整个乐队。乐师们更换了谱架上的乐谱,弦乐手们在乐器上加了弱音器。
听众悄声低语,等待着他宣布下一个节目,可是指挥什么也没说。在听众的窃窃私语声中,乐队奏起了留芳百世的“蓝色的多瑙河”,速度是那么的徐缓,音量始终没有高出叹息的声音……听众们明白过来了,尔后又默默地散去。就这样,维也纳获悉了小约翰·施特劳斯去世的噩耗。
Number:2220
Title:从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