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言之,我们必须认识到,野生动物的行为规律,既不是十分简单的,也不像人们以往所想象的那样。
Number:200
Title:鸟类的“结婚”年龄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5期
Provenance:旅伴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乌类在什么年龄“结婚”,完全由它本身的重量、大小来决定。象黄莺,鸫鸽,鸫,夜莺,麻雀,燕子这类身躯灵活、啼叫悦耳的小鸟,在出世后的次年,就匆匆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接着生儿育女,忙得焦头烂额。那些躯体肥大的鸟类,结婚就比较晚,它们在出生以后的好多年,孑然一身,乐不可支。例如,有一种双翼长达四米的信天翁。8岁时,依然过着那种逍遥自在的“单身汉”生活。它喜欢面临大海,只身展翅巡游。一直到九、十岁时,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鹳要到四、五岁后娶媳妇。灰背的海燕,结婚年龄一般在6岁。而不少猛禽总要到5~8岁时,才求爱成亲,繁殖后代。在整个鸟群世界中,结婚最晚的大概要算兀鹰了。它到11岁时,还是光棍一个。
那么,鸟夫妻之间的年龄是否也有差别呢?有的。以山雀为例。有三分之一的雄雀喜欢娶比较年轻的雌雀。结婚后,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同甘共苦。不过,也有不少雌雀的年龄比雄雀大。这样的婚姻往往好景不长。小俩口常常因为不能情投意合,闹得不可开支。最后只得离婚了事。
“离婚”,其实在鸟夫妻中是司空见惯的。譬如,习惯于集群生活的海鸥,每年春天都要从异乡返回旧地,另筑新巢。去年刚刚结婚的小夫妻,现在已经分道扬镳了。
从各种研究观察的结果来看。有百分之八十五的“老夫老妻”彼此忠贞不渝,相亲相爱。与其它年龄的鸟群相比较,它们的家庭关系就显得稳定固实,和睦融洽,这样的家庭,往往是筑巢早,产蛋多,孵化出来的雏鸟成活率也高。
(袁永乐译自[苏]《旅伴》)
Number:201
Title:谈谈书信中的问候用语
作者:郑逸梅
出处《读者》:总第15期
Provenance:文汇报
Date:1982。7。1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旧时写信,未了要向对方问候,这是个不可少的礼节。那时候,书信的问候用语很繁琐,延续到今天,又是怎样由繁而简的呢?下面就谈一谈这个问题。
最早的书信绪集,当推《苏黄尺牍》为代表,这是宋代苏轼和黄庭坚与人的书信,那末尾请安,并不具一定的程式,是纯任自然的。宜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流行的袁子才《小仓山房尺牍》,也还没有什么固定框框。大约在光绪宣统间,书坊刊印了什么《尺牍初桄》《书翰津梁》等书,书信末尾的请安才定型化了,如写给父母及长辈的信,称金安、钧安、崇安、颐安等,按《说文》:“钧,三十斤也”,《礼记》:“百年曰期颐”,凡此都属贵重隆高及寿考之意。官场间写信,彼此称升安、勋安,无非祝颂对方升阶进爵,在功名上有所发展。甚至有称觐安的,按《周礼》:“诸侯秋见天子曰觐”,则受信人必然是重巨大员无疑。又有轺安,轺,为贵族所来的车辆,是写给出使官员的。和一般朋友通问,请安随着时令而变化,称春安、夏安、秋安、冬安,气候炎热称暑安,气候寒冷称炉安,指的是围炉取暖。逢到过年,那就有年禧、年厘之称,《尔雅》:“禧,福也”。厘通禧或熙,若读作里,那音和义都错了。也有称大安、时安、近安、台安的。给商人称筹安、财安,取意筹措获利。给士人称道安、文安、善安、撰安,那是敬祝对方文以载道,撰述日丰。给病人称痊安。给作客他乡者称旅安。给丧家称礼安,原来古有居丧守礼之说。给女戚称坤安、间安,或壶安,《易经》:“坤,顺也,以喻妇德”。间为内室,乃妇女所居。壶音悃,宫中的通道,以比妇女深处闺阁,这个壶字比壶字多一划,不能写错,倘误写为壶安,那对象就应属于医家了。凡行医称悬壶,壶为壶卢,即今之葫芦,中空可且药剂。对方夫妇共同生活。称双安。对方上有父母,称侍安,乃侍奉晨昏之意。给教师称铎安,铎,金口木舌,为施政教时所用的铃。此外,尚有不用安的字面而寓安的意义的,如时祺、文扯、大绥、曼槁、潭吉等,潭有深广之意,因此称人居宅为潭第,无非祝人全家安好。总之,请安种种,不胜枚举。且思想意识上,含有陈腐气息,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解放后把这许多老调儿一扫而空,仅用“此致敬礼”四字概括一切,不分等级,到处通行,便利极了。但其中有一小小问题,敬礼和间安,辨别一下,稍微有些区别,什么安是属于对方的,所以写到这儿,例须另起一行,作为抬头。至于敬礼,却是自己的行动。可是现今写信,大都把敬礼也另行抬头,那么反而属于对方的了。既属对方,那就不是我向人致敬,而是强迫人向我致敬了。所以笔者认为,敬礼二字应当连着上文写,不宜另行抬头,这个建议,是否合理,有待知者商榷。
(摘自《文汇报》1982年7月13日)
Number:202
Title:马卡姆皮奥的三条辫子
作者:应豪
出处《读者》:总第15期
Provenance:今日亚非
Date:1982。3
Nation:
Translator:
人们理发和梳头一般是为了整洁和美观,当然也有人是为了赶时髦。但是,在非洲某些地区,不少居民的发型却常常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性的或宗教上的意义。例如,居住在马里和塞内加尔交界处的安比德迪城附近的萨拉科勒族男子就爱把头发梳成象图中的那种式样:在剃得精光的头顶上留着三条辫子,一条垂在额前,还有两条分别垂在头部两侧。关于这种奇特的发型,在当地居民的口中至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叫阿博梅的王国里住着一位善良的庄稼人,他梳着一种使他长生不死的发型。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管他叫马卡姆皮奥(在当地语言中,意思是“为什么”?)。马卡姆皮奥勤劳俭朴,为人随和,没有奢望,与世无争。他亲眼看到周围人们的命运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常:幸运的人不走运了,得宠的人失宠了,庸才飞黄腾达,智者却受人嘲弄;只有他的命运始终是平淡无奇,毫无变化。最后,马卡姆皮奥对长生不死的生活厌倦了。庄稼人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希望能像普通人一样有生,有死,有升迁发达,有挫折失败,走完自己人生的道路,然后死去。于是有二天,他跑到王宫去找国王。
“你千什么来了,马卡姆皮奥?”国王问他。
“国王,我是来请您解答一个谜的。如果您解不开它,那么让您的仁慈庇佑我;如果您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就让我的生命成为您的远见卓识的代价。”
“好吧,请你把你的谜说出来吧!”国王同意了。
“我的头上只有三条辫子;”马卡姆皮奥恭恭敬敬地说出自己的谜,“一条垂在额前,第二条拖在头顶旁边,第三条挂在脑后。请您解释一下这三条瓣子的不同含意。”
国王怔住了。
“你回去吧!过七天后告诉你。”国王手下的一个臣仆赶紧代国王回答。
当这个庄稼人才走出王宫,国王就立即派卫士把他的一个好友抓了起来,对他严刑拷打,要他说出三条辫子的秘密来。但是,马卡姆皮奥的朋友任凭国王如何拷问,始终守口如瓶,不吐一词。
国王无奈,又派了一个能言善辩的巫婆去找马卡姆皮奥的妻子。马卡姆皮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他和他的妻子相敬如宾,他甚至听从她的劝告收养了一个男孩。可是,那个老巫婆闯入了他的家,破坏了他们宁静美好的家庭生活。老巫婆鼓起如簧之舌,先激起了马卡姆皮奥的妻子的好奇心,然后说服她到晚间弄明白地丈夫的秘密。
到了第七天,马卡姆皮奥又上王宫去了。临走前,他发觉自己的白长袍很脏,就换穿了他养子的衣服。
“竖起你的双耳听好,我现在来解开你的谜。”国王摆出一副傲慢的神态回答他,“第一条辫子的含意是:要提防自己的妻子,她会给我们男人带来危险和死亡;第二条是说:不要怀疑自己的忠实朋友,第三条则意味:养子怎么也代替不了亲生儿子。”
“您解答得完全正确,”庄稼人垂下头承认自己的失败,“请下令惩处我吧!”
国王叫来了刽子手。正在这时,一个年轻人跑进宫来,他是马卡姆皮奥的养子。那年轻人要求国王让他在行刑前从他养父身上取回自己的衣服。这一举动使国王陷入了沉思。他仔细一想,不由得大大激动起来:所发生的一切竟与马卡姆皮奥的谜语的寓意完全吻合:朋友没有出卖他,妻子却因饶舌泄漏了秘密,养子毫无情义。于是国王饶恕了这个庄稼人,让他成了自己的心腹。
从那以后,阿博梅王国的男人们都梳起了这种富有哲理的发型:在生活中要保持警觉,要提防不忠和背信的行为。
(据[苏]《今日亚非》1982年3月号编译)
Number:203
Title:广告的科学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5期
Provenance:科晋画刊
Date:1982。3
Nation:
Translator:
国外经济界流传着一句名言:“想推销商品而又不做广告,犹如在黑暗中向情人递送秋波。”如何了解消费者对自己的广告的反应,判断广告的效果呢?国外的广告界已在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看见有兴趣的东西,人的瞳孔就会放大。据此,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测瞳仪,可以测量人们看到广告时眼睛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检查并发现哪些地方最引人注目了。
请人评价自己的广告和商品时,对方出于礼貌,往往难以直言不讳。这时,可以用嗓音分析机来处理,先录下人们平常的声音,再录下人们谈论某则广告或商品时的声音;然后通过电脑就可以分出对方究竟是口是心非,客气地撒谎,还是说真话。
衡量广告吸引力的另一种新技术是用电极量度脑波。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真正感兴趣时,脑就会发出快速的β波;要是心情消极松弛,就会发出慢得很多的α波。某航空公司利用脑波测验来挑选他们的广告讲述人。电视公司也用这种办法测验试拍的样片和演员。
广告界人士觉得15秒或30秒的广告时间说不了多少话,于是想加快说话速度。但是,把录音加速放出,只能得到一种唐老鸭的尖叫声。有一种时间压缩器,能把放音过度提高40%,仍保持正常的说话声调。试验表明,听者欢迎比正常快的说话速度,而且记忆更深。
利用心理剖析术,也是广告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一家英国公司要推销一种新肥皂,专家们认为宣传肥皂的清洁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了,因为这已不在话下。现在的重点是美容和消除体臭的作用。他们将肥皂定名为“爱尔兰之春”,采用具有男人气概的黑底绿色包装,并且找了一个雄赳赳的爱尔兰人介绍广告,现在“爱尔兰之春”成了销路广阔的肥皂。
多方面的探索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