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835部分

读者十年精华-第2835部分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umber : 9483 

Title :增订伊索寓言

作者 :林语堂

出处《读者》 : 总第 185期

Provenance :中国四大文豪散文合集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两月前旁听华东各大学英语演说比赛,竟发现有大学生某君,引《伊索寓言》为材料,可见此书入人之深,而大学生脑里盘桓的,仍是这些东西。乃思以后编大学教材,当以寓言体为主,以便灌输,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且不提,只说我小学时读伊索《龟与兔赛跑》兔被龟赢的故事,极为兔抱不平,且深恨龟。为此蓄志日久,要修订此书,以供一班与兔、骏马等同情,而不与龟、蜗牛等同情者玩读。此为光绪末年间事也。光阴荏苒,人事牵延,至今尚未着笔,内咎不安,乃乘《十日谈》出刊之便,书数则,以了夙愿。龟与兔赛跑

  有一天,龟与兔相遇于草场上,龟在夸大他的恒心,说兔不能吃苦,只管跳跃寻乐,长此以往,将来必无好结果,兔子笑而不辩。

  “多辩无益,”兔子说,“我们来赛跑,好不好?就请狐狸大哥为评判员。”

  “好。”龟不自量地说。

  于是龟动身了,四只脚作八只脚跑了一刻钟,只有三丈余,兔子不耐烦了,而有点懊悔。“这样跑法,可不要跑到黄昏吗?我一天宝贵的光阴,都牺牲了。”

  于是,兔子利用这些光阴,去吃野草,随兴所之,极其快乐。

  龟却在说:“我会吃苦,我有恒心,总会跑到。”

  到了午后,龟已精疲力竭了,走到阴凉之地,很想打盹一下,养养精神,但是一想昼寝是不道德,又奋勉前进。龟背既重,龟头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见。他有点眼花缭乱了。

  这时的兔子,因为能随兴所之,越跑越有趣,越有趣越精神,已经赶到离路半里许的河边树下。看见风景清幽,也就顺便打盹。醒后精神百倍,却把赛跑之事完全丢在脑后。在这正愁无事可做之时,看见前边一只松鼠跑过,认为怪物,一定要去追上他,看看他尾巴到底有多大,可以回来告诉他的母亲。

  于是他便开步追,松鼠见他追,便开步跑。奔来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一棵大树。兔子正在树下翘首高望之时,忽然听见背后有声叫道:“兔弟弟,你夺得冠军了!”

  兔回头一看,原来是评判员狐大哥,而那棵树,也就是他们赛跑的终点。那只龟呢,因为他想吃苦,还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凡事须求性情所近,始有成就。

  世上愚人,类皆有恒心。

  做龟的不应同兔赛跑。

  太阳与风

  有一天,太阳与风在争辩,谁的力气大。骄傲的太阳看见地上有行人走路,知道叫人出汗解衣,是他的拿手好戏。于是他对风说:

  “我们比一比吧!谁能叫那人脱下衣服,便算谁的力气大。”忠厚的风上当了。他答应。

  风先鼓起力气,尽力地吹,可是只能吹掉那行人的帽子。老奸巨猾的太阳在旁格格地暗笑。他说:“让我来,我多么王道,我不声不响地能叫那人马上赤膊给你看。”太阳胜利了。

  这是天上的方面,在地上只觉得天时乍暖乍寒,有点反常,那里知道是在上者使枪法,累及下民遭殃。在他解衣之时,他对自己说道:

  “那凶横的风,我倒有办法。只是那太阳,不声不响,看来似乎非常仁厚王道,一晒晒得我热昏。叫我在此地出汗受罪。风啊,来给我吹一吹吧!”

  且说天上,忠厚的风无端受太阳奚落一场,心殊不快,忽然慧心一启,哈哈大笑地对太阳说:

  “老奸巨猾,你也别使花枪了。我们再比一下,看谁有本事,叫那行人再穿上衣服。”

  太阳为要做绅士,虽然明知必败,只好表示主张公道而答应了。

  这回太阳越晒,那人越不肯穿衣服,等到风一吹,那人才感觉凉快,谢天谢地,又穿起衣服来了。

  这回太阳失败了。

  行人因为天时反常,冷热不调,得肺膜炎,一命呜乎。但是天上的太阳与风,各人一胜一败,遂复和好如初,盟誓曰:“旧账一笔勾销!”

  非才之难,善用其才之为难。

  不声不响的人都可怕。

  天上使花枪,下民空吁嗟,旧账勾销后,小民眼巴巴。

  大鱼与小鱼

  某池中,生鱼甚多,大鱼优游其中,随便张开嘴,便有小鱼顺水游入口中,大鱼吃来不费力。

  一天,有一条小鱼,看到这情状,心急如焚,双目凸出,向大鱼说:

  “这太不公平!你大鱼为什么吃小鱼?”

  大鱼很客气地说:“那么请你吃吃我看,如何?”

  小鱼张开嘴,来咬大鱼的肚子,咬了一片鳞,几乎鲠死,于是不想再咬下去。大鱼乃一句话不说,扬翅而去。

  世上本没有平等。□

 

Number : 9484 

Title :戴厚英的坎坷人生

作者 :叶永烈

出处《读者》 : 总第 185期

Provenance :民主与法制

Date :1996。37期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弱女子的肩上挑着三副重担

  她,瘦削,戴着银丝眼镜,一头直梳短发,一件灰白相间的上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这么自我评价。

  文弱、质朴、个性刚强的她,并没有桀骜锋利的外表。过度的劳累,使她的脸色变得苍白。

  她的肩上压着三副重担——教学,写作,生活。

  她是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她要备课、讲课;

  她是作家,她写了一部又一部长篇小说;

  她是单身女子,事无巨细全得亲自动手。

  只有壮实的体魄,才能承受如此沉重的负荷。不料,一场肝炎,使她虚弱的身体更为虚弱。后来,她终于走出肝炎的阴影,然而她的体质仍是孱弱的。

  她却外弱内刚。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挑着那三副沉重的担子日夜兼程。

  在上海知识界,她是个不多见的“女烟民”。她坐在临窗的书桌前,不断地吞云吐雾,跟我聊着。她的烟瘾颇重。这一小小的生活细节,反映出她在非常压抑的重负下生活,借助于浓辣的烟味,给自己的精神注射奋搏的刺激剂。

  和闻捷在苦难中相恋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戴厚英一腔深情,谈起了与闻捷相识成朋友、相爱成恋人的过程。她的话,常常因悲戚而停顿。只有她的原话,才是最准确的叙述,才是她心中的闻捷形象的最精确的显影。

  戴厚英对笔者如是说:

  “他入党那年,我刚刚生下来——我们整整相差15岁。过去,我们不认识。

  “1961年,他调到上海作协,但是长年累月在苏北农村深入生活。我虽然也在上海作协,但很少见到他。1964年,他调到《海港》剧组工作,有时开会遇见他,但是没有任何交往。

  “1968年,他被撵出‘样板戏,剧组——《海港》组,到本单位接受群众审查、批判,我才认识他。

  “对闻捷审查了一个多月,没有查出什么问题。不久闻捷被隔离,关押在上海少年管教所(当时用来关押运动中的审查对象)。

  “没多久,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闻捷的妻子杜芳梅受迫害自杀了!

  “当时,闻捷并不知道妻子的惨死。作协领导又派我和另一位同志上少年管教所,把杜芳梅的死讯告诉他。他悲痛极了。”

  那一段时间,她对闻捷开始有所了解,但只是工作上的接触而已。

  “1969年,‘一号通令’下达。我们被赶到上海郊区奉贤县的‘文化系统五·七干校’。闻捷也放出来了。我们在一起劳动,接触渐渐多起来了。

  “他给我的印象是,虽然46岁的人了,性格却像个孩子。他对一切人信任。他很少说哪一个人坏。

  “他非常爱自己的妻子,爱得那么深。在我的面前,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随着我们感情的加深,他更是经常谈到死去的妻子。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他非常天真、纯洁,从不会伪装自己。他毫无顾忌地在自己以后的恋人面前谈到对过去的妻子的怀念。他是这样做的。他这样做,并没有使我对他感到不满,反而使我更加理解他是怎么爱的。

  “1970年9月,当我们的感情不断加深时,我对他说,我要读完他的全部作品,才能正式决定我们的关系。

  “我一气读了几天。我被他的诗所征服。我觉得,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他是一个不可代替的人。在他的同辈诗人之中,贺敬之、李季、郭小川等各有特色,而闻捷的诗,具有自己的特点,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他的诗,洋溢着孩子般的对生活纯真的爱!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我爱其诗。我爱其人。

  “我们在苦难中相恋了。”在诗人的血泊中站起来的作家

  那是在特殊时期以特殊方式进行的恋爱。

  戴厚英回忆说:

  “在干校,两个星期有半天整理内务的时间,成了我们快乐的节日。我们跑到七八里路以外的海边去,拾黄泥螺,泥水湿了裤腿。或者跑到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去,穿着破破烂烂、满是补丁的‘干校服’,喝一碗豆腐汤,便高兴得不得了。

  “在那样的时候,很多人都受压抑,内心非常痛苦。有的人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许别人得到幸福。

  “有人打小报告。张春桥在一份白头简报上,作了‘批示’。于是,大祸临头了!

  “那是一个非常时期。我和闻捷的恋爱,实际上是寻求非常的支持和安慰。而这样的恋爱,需要有非常的勇气。我当时才33岁。我不是具备非常勇气的女性。但是,也正因为那一次受那么大的刺激以后,使我具有一点比常人更大的勇气。所以,我以为所有的强者都是弱者变的。看出了软弱是没有用处的,看出了妥协和退让是没有用处的,慢慢地就会坚强起来。

  “闻捷死了——他是在家里自杀的!他才48岁!

  “我病倒了,躺在床上起不来。我当时住在作协食堂楼中的一个小房间里,开着窗。会议厅里的‘声讨会’,听得清清楚楚。一位女友——一个很老实的女人,在我的床前,整整守候了7天7夜!我不停地抽烟,一天能抽两包烟。我不断地讲,不断地抽烟,不断地想,不断地哭……

  “我没有死。因为我从闻捷的死看出,死是没有用的。我把痛苦埋在心中……

  “我非常怀念闻捷。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遇见过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

  长时间的静穆。她又点燃了一根香烟,大口大口地抽着。

  戴厚英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她与闻捷恋爱时的所有来往信件,在闻捷死去时,全被查抄而去,至今下落不明。

  戴厚英很想得到这批珍贵的信件,以作那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的永久的纪念。

  孤寂的作家生涯

  1960年,戴厚英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上海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她怎么会开始写长篇小说《诗人之死》的呢?我向她提出这一问题。

  戴厚英回答道:

  “那是在1978年,我的一位女朋友研究闻捷作品,要我写关于闻捷的回忆。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