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27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回到家里,母亲对换来的衣服和皮鞋并不满意。因为衣服是一件紫色镶白边的雨衣,虽然质地很好,但颜色太艳,在人前穿不出去,当补丁布都不行。皮鞋太大太尖,根本没法穿。木琴却受到弟弟妹妹的欢迎。随着我对木琴音阶的熟练,不久我就能弹奏出几首好听的曲子了。在我贫困、寂寞的少年时代,这把木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半个世纪人生旅途可谓“路漫漫兮”,少年时代所经历的人事变迁也纷繁杂陈,但真正牢记心中的是那些曾拨动你感情琴弦的、撞击过你灵魂的大苦、大悲、大喜、大悟。
度过了岁月悠悠的半个世纪,凭借现代传媒——电视屏幕重新见到玛莲娜,这是多么充满戏剧性的巧合啊!
如果不是在电视屏幕上,而是真的见到玛莲娜,我一定会急切地问她:当年你那被日寇抓走的父亲最后命运怎样了?你是美国人为什么跑到遥远的南非去了?……可是,当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玛莲娜时,说不定她已踏上了归程。
人海茫茫,就像天上的星空,每个星星都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有时两个星星也会擦肩而过,然后又飞向无际无涯的苍穹。
希望世界和平永存,我们的后代不再遭受战争带来的劫难。我心里永远珍藏着玛莲娜给予我的人生启迪和美好回忆,并遥祝玛莲娜晚年生活幸福。
Number : 9285
Title :现代家庭
作者 :冯骥才
出处《读者》 : 总第 179期
Provenance :中华散文珍藏本·冯骥才卷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我有一对澳大利亚朋友,结婚三年,住在墨尔本的城区与郊区的交界处。照他们的话说,安家在此,为了好选择——去哪边儿都方便。他们并不富有,里外两间小屋,外屋是斜顶,窗子在斜顶上,据说下雨时最好看。他们的钱大都用于旅游。屋里几面墙贴满他们周游世界时的“留影”。人间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只有自己的见闻属于自己,这是他们的财富观。因此他们从来不说“穷”这个字。
他们没有电视机,并非缺钱,而是因为他们憎恶电视。电视不必用大脑,只需用眼睛;电视是满足懒人的,慢慢会使人类变得愈来愈被动、低能,只会对着荧屏傻笑或傻叫。他俩都嗜书如命,在他们的枕头下、椅子后、大衣口袋里都能找到书;为此他们各争取到一份出版社的编辑工作。下班回家,怀着未尽的兴致,每人抱一本书,陶醉其中,沉浸在不同的世界里。女的说她先生关心书中的女主人公胜于关心她。男的反驳当然是同样的话,只是换了个性别。
他俩各自有一些朋友,如果也能接受对方的朋友,这便是他们共同的家庭的朋友。我作为他们家庭的朋友,看得出谁是家庭的主人。男的说,主人是上世纪的概念。主人只对客人而言。
俩人还各有自己的嗜好。女的嗜烟,男的怕烟。女的上了烟瘾,就到屋外大吸。
男的说,人在社会上,个性很难发挥,惟有在家庭中能体现本色。她爱吸就去吸,何况她尽量不妨碍我,如果相互限制,家庭就毫不可爱了。
女的说,别听他的道理。他吻我时,从来不管烟味儿。
Number : 9286
Title :两只有历史价值的胃
作者 :艾达
出处《读者》 : 总第 179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1996。2。27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以前人们以为,胃是个磨子。古人杀死豺狼虎豹和野鹿、野牛时,常 常发现在它们的胃里,吃进去的肉块、骨头或粮食、草料,都变成了稠粥一样的东西,于是认为是胃把食物磨碎的。
一件意外的事,使人们对胃有了新的认识。1822年6月,有一位法国籍的加拿大皮货商圣马丁,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附近的交易所,被走火的猎枪击中了。陆军医生鲍曼闻讯赶来。经过精心治疗,圣马丁虽然死里逃生,但左腹却留下一个很大的洞,从皮肤、肌肉一直通向胃。平时,圣马丁只能用几层纱布把这个洞口盖起来。后来,鲍曼说服这个皮货商,让他从洞口对胃的活动进行观察。
通过圣马丁的“窗口”,鲍曼看到胃壁能分泌一种消化液,把肉块放到胃里去,两个多小时就被消化了。这个军医用橡皮管吸出胃液,经过化验知道它含有盐酸,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到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胃是个酸缸。
为了这千载难逢 的研究,鲍曼辞去了军医的职务。最后,他写成一本关于胃液和消化生理的专著,对人体消化生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谁知圣马丁竟比鲍曼多活了28年。1880年,圣马丁去世了,有人打算用一笔巨款买下这只有历史价值的内脏。可是,圣马丁的妻子拒绝了。她悄悄地把丈夫埋在2。5米深的地下,使这个难得的实物没能保存下来。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15年后竟然又出现了一个“圣马丁”。此事发生在19岁的青年汤姆身上。一天,他把很烫的蚌羹一口气喝下肚去,食道被烫伤和塞住了。医生无法把堵塞的食道打通,只得从腹部开个洞,直接通向胃,让汤姆从那里继续获取食物。在手术时,汤姆突然出现恶化的症状,吓得医生没敢缝合伤口便匆匆离开了。这位年轻人活了下来,他的肚子像圣马丁那样,留下了可以观察胃的“窗口”。
汤姆没有向别人透露这个秘密。他“吃”东西时总是先用嘴嚼碎,然后吐在连接胃的漏斗里。直到1939年他在纽约挖沟,因摩擦引起“窗口”流血不止,到医院求诊时才真相大白。于是,汤姆成了伍甫和沃夫两位医生的研究对象。
医生们发现,胃又是一个“情绪器官”:人颓丧时,胃可以几个小时不消化食物;愤怒或焦虑时,胃液分泌旺盛,消化加快。胃酸过多会腐蚀胃壁,容易引起溃疡病。
Number : 9287
Title :中国的“白痴学者”
作者 :方刚
出处《读者》 : 总第 179期
Provenance :记者写天下
Date :1996。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130年未解之谜
餐厅里,两盒牙签散落在地上,服务生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而他却愣愣地低头看着那满地的牙签,两三秒钟后,脱口而出:“198根。”
弟弟审视地看着他,问服务生:“是198根吗?”
“每盒100根,应该是200根。”服务生答道。
“198根。”他对旁人睬也不睬,继续重复着自己认准的数字。弟弟不屑地一笑,想拉他走。
“等一等,”服务生突然说,“对不起,应该是198根,这里还有两根。”在他的手里,一个牙签盒里有两根未掉落的牙签……
这是美国影片《雨人》中的一个场面,那位仅两三秒钟便能准确“数”出散落一地的牙签的奇人叫雷蒙。
影片的主人公雷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低智能与特殊才能共存的病例:一方面,他的智商低于常人,属于弱智,或者是自闭症者;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具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天才”,如计算、记忆和视觉判断能力。精神医学中将雷蒙这种现象称为白痴学者,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病例。它也被称为白痴天才、单一学者、专家综合症、才艺并发症,等等。
真正的白痴学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他们是真正的弱智者或自闭症者;第二,他们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而且这种特长是与他们同龄的正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第三,他们获得这些特长不是得益于接受教育与训练,而是某种神秘的天赋的力量。
精神医学界总结的临床特点是:在智力普遍低下的背景下,表现出个别突出的、远远超过一般水平的孤立才能。更有学者称,这些典型极端的白痴学者,如果不是精神发育迟缓,那么在他们的技能范围内他们都是天才。
世界上第一对白痴学者双生子的发现者、精神医学家霍维茨下过一个定义:“智力低于正常而在其他心理功能方面有高度发展者,可称为白痴学者。”说他们是天才,他们却愚鲁、智商低下;说他们是白痴,他们又专长独具,禀赋过人。截然相悖的两极,竟奇妙地统一在一个生命体内,让人类奇怪了许多年,也就不足为怪了。
目前可以查到的人类关于白痴学者的最早记载来自于130年前的英国,一位叫塞格威的学者在1866年发现了白痴学者现象,这位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白痴学者就是一个推算日期的天才。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的白痴学者除了在推算日期、计算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外,还在音乐、绘画、雕塑、查阅字典、下象棋、背诵、辨色彩、赌博,甚至经商及其它许多专业知识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白痴学者”在中国悄然登场
1978年初春的一天,一位母亲带着自己8岁的儿子,找到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晓玲医生:“他可能是天才。”做母亲的说这话时眼里有一丝期待。
“有一天,我和他爸爸闲聊,说哪天该发工资了。他在旁边听到了,立即插话说:‘那天是星期四。’我们一看日历,果然是星期四,问他怎么知道的,他却说不出来。”孩子的母亲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我们便接着考他,看着日历问他某月某日星期几,他竟能对答如流,您说这奇不奇?”
果然很奇。杨晓玲问:“他平时常看日历吗?”
“从没见他看过。”年轻的母亲说。
杨晓玲拿出一张年历卡,现场测试。果然如孩子的母亲所说,杨晓玲报出一个日期,孩子立即说出那个日子是星期几。而相对应的,孩子的文字能力极差,他甚至不能完成简单的造句。
杨晓玲不能不感到困惑。当时中国的医生还没有听说过“白痴学者”的概念,这位男孩子作为一例特殊病人被记录在案。
两年之后,也就是1980年,杨晓玲医生对这个男孩进行了一次家访,男孩在计算上表现出的超常能力引起了她的高度注意。
那时中国大陆市场已经有了那种可以拿在手掌上的小型计算器,杨晓玲拿着那样的计算器对男孩进行了一系列程度越来越深的计算测验。
杨晓玲吃惊地发现,每次当她报题目的话音刚落,男孩的答案就已经脱口而出了。他仿佛不是在用头脑计算,也不是按着那些速算教材上指导的方法进行快速演算,而完全是条件反射似的,似乎那些答案早已经在他头脑里了,而那多位数的复杂演算题不过是提示他取出自己口袋里早已准备好的某件物品而已。而杨晓玲手中的计算器还要比男孩的计算慢上半秒钟。
不要忘了,这只是一个年仅10岁、正读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子!
这个男孩一直跟姥姥在一起生活,这位老太太无意中发现了外孙的另一个非凡之处,他竟然对北京各条马路、每条胡同如数家珍,能够清楚地说出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应该坐几路车,再换几路车,即使中间要换三四次车,他也能清晰地报出来。而他只去过北京城很少的地方。杨晓玲对男孩这项新发现的功能做了测验,她随便报出两个地点,男孩立即清楚地告诉她应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