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2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哑巴夫妻要养活一双女儿非常不易,但我却从未看到过他们翻脸吵架,两人很恩爱。冬天,外面自来水龙头上结成了冰,夫妇俩在月光下穿着雨鞋洗床单,一人拧一头,嘴角上始终挂着笑意。
艰难、寂寞、无法与人沟通的生活,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外界像一堵厚墙将他们隔开,墙内仅有的两个人反而靠得更近了。他们用一种旁人永远无法知晓的心的语言来触摸对方。
我那时候还真有点羡慕这一对哑巴夫妻。后来,读懂了点结构主义语义学的皮毛,心想,永远辞不达意被传播被曲解、再传播再曲解的语言,其实又有多少意义呢?由此生出许多怪诞的念头别比如,外星人一定是不会说话的。再比如,某一天人类吃了一种食物,顷刻间全部失声,从此,地球上就少了许许多多漫无边际的闲聊;少了许许多多因闲聊而生的琐碎与损耗。节省下的时间用于创造,无疑延长了生命。
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妻,都是盲人。男的长得很高大,眼睛看不见却总喜欢睁得很大,似有一种熟视无睹的凛然之气。女的与他极不般配,细小得像个脆弱的孩子。好在两人从不比肩而行,使那种不协调的感觉呈现出来。他们总是一前一后地走着,男的用拐杖在前面开道,女的在后面跟着,中间有另一根拐杖连接。早晨,出门上班,走在前面睁大眼睛的男人像个伟丈夫;身后的女人则总是微闭双目,现出一丝娇羞之态。男人就像是牵着一条温顺可爱的小狗。
每天有两次,在清晨和黄昏,几乎固定的时刻,他们从我们这条弄堂里穿行而过,形成一种不变的风景,如同一条温暖的河在我们心中缓缓淌过。以至节假日,没有见到这一对肓人夫妻,街坊邻居都觉着少了点什么。
肓人夫妻每天都穿戴得很齐整,两个人的皮鞋总是擦得锃亮。我坐小凳上,看着眼前四只永远簇新的皮鞋,心里泛起莫名的惆怅。他们虽然欣赏不到美好的世界,却还把这一份美带给这个世界。
这是我见过的两对非常相爱的残疾夫妻,我常常为他们那一种知命适命且随遇而安的散淡而感动。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反抗命运的能力的。如果无力反抗,那么,安然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自在自得地度过每一天,不也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吧?残疾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健全的人呢。
也许,说这些话时的我,已经老了。
????
Number : 7455
Title :此生温情这一刻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45期
Provenance :语文报
Date :1993。2。27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那一起唱过的老歌
恺、平和我曾经是那么要好。记得从前,夜好静,走出画室,我们穿守小巷放肆地高声唱一首刚学会的英文歌:yesterday once more。街灯透过梧桐的新枝照着我们欢快的眉眼,温润的春夜满溢着爱。然而一切都过去了,自那事以后,恺和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说过话了。恺终于决定要离开这儿,不再回来。我没有送他,而径自走向画室,推开门。恺的画布上赫然写着yesterday once more (昔日重来),那一瞬,我感慨万千。
●那一地散落的碎纸
初中的最后几个月,简直要被教师逼成了“考试机器”。在毕业的前一天,以为终于可以摆脱她永不停止的唠叨和呵斥,在教室中狂呼地撒了一地的碎纸。不经意间忽然发现那个微驼的身影在悄悄地打扫碎片,教室中蓦地静了下来,于是心里永远留下这感动的一瞬间:在初夏的阳光里,一位静静地打扫教室的老师和她的学生,静静地流着泪。
●那个秋日让了一次道
一根黄旧的竹竿,一头是个盲人,另一头也是个肓人,一对衣着破烂的肓人夫妻要过马路了。
竹竿在急切地敲打着地面,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城市最繁忙的十字街口,他们不知道此刻正是红灯。
一声惊呼,一辆轿车猛地刹住,仅仅相差几公分!又一辆卡车刹住,又一辆、一辆……没有谁按喇叭,红灯变成绿灯,整条大街忽然静了。
那对肓人夫妻在安然地走着。他们不知道整个世界都在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注视着他们相依为命,走过这个城市里最繁忙的十字街口。
那个秋日的下午,整个世界为一对肓人夫妻让了一次道。
●那沙漠里生的红豆
朋友小心翼翼地把两颗鲜红的豆子放在我的手上,我颇自作多情地大叫:“干吗呢,送我两颗红豆。”她气得直瞪我:“仔细看看,可不是那相思红豆。”我再好好一瞧,果然,它们比相思豆扁,颜色也更红。朋友告诉我这是她母亲从非洲带来的。我只是疑惑,那片茫茫风沙的大沙漠居然也生这么娇艳、血一般的豆子?这么一想,竟有些痴了。
●那穿透岁月的微笑
从初一到高三,几乎每天上学的路上,总能看到一对父子。父亲五六十岁,儿子三十多岁,是个有些痴呆的瘸子。老父亲每天全力搀扶着一拐一拐的儿子艰难地练走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父亲一天比一天老了,儿子一天比一天正常了。终于有一天,我看到儿子一个人能走了。他走了几步,回过头,与拄着拐杖的父亲相视一笑,然后搀着老人蹒跚而去,那情景至今想来,让我情不自禁。
●那静夜起鸣的钟声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一位经历坎坷的老人。我们在桔黄的灯光里聊天,这时墙上的挂钟突然敲了起来。夜深人静的时分格外引人注意,我一震,抬头看钟。
老人却安然地坐着,他说:“我刚买钟的时候,听到钟声一响我就会抬头望望,但渐渐地就麻木了,终于无动于衷,希望你永远不要变成今天的我。对社会、对你自己,你的心要始终像今天对这钟声一样的敏感和新鲜。’老人目光坦荡,那热切的话语如静夜钟鸣久散不去。
●那只很便宜的红薯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小事令我们感动。就如那个寒夜,天又 暗又阴,我立在风中等文。文来了,望着彼此冻得通红的鼻子,耳朵,我俩相视而笑,然后大跳大叫“冻死了!”文忽然变戏法般掏出一只烤红薯:“知道你会冷,特意买给你,”瞬间,红薯的热气化作一股暖流袭遍周身,很普通的寒夜,很便宜的红薯,而那一刻我是真正感动。
●那阴天晾被的少妇
我在一个阴冷的早晨走过一座小小的阳台,看见一个少妇正埋头洗着衣服,她的小儿子坐在一旁,小手藏在栏杆上晾着的被子底下。大概是少妇的母亲在里屋埋怨这么冷的天怎么可以晒被子。少妇抬抬头,害羞地笑了,然后我真的想象不出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爱的一瞬她把冻得通红的手指从盆里拿出来,拉过被子像吻孩子般的贴在脸上嗅一嗅,又活泼泼地往儿子面前一送,问:“香不香?”然后咯咯笑着回头响亮地回答年迈的母亲:“没关系,没有太阳的味道,还有风的味道呢!”虽然我想象不出风是什么样的味道,但也禁不住笑了。真的,阴冷冷的早晨没有太阳的味道,但还有风的味道呢?
●那永不孤独的小星
夜阴阴晦晦的,好冷。望天,或许开阔的夜空能让我读到些什么。平日宝蓝般凝重而晴朗的苍穹此时却好浑浊,没有一丝一毫的亮光,只有一片懒怠的不知趣的云。夜空如我,幻想看到哪怕一点点亮意。此时此刻,执意地向夜空寻求我的慰藉……忽然发现,在云角间,果然怯怯地躲着一颗不可思议的小星星,极小极暗,却努力地执著地眨着眼,寂寞而不孤独。我释然,如同在另一个陌生的时空里找到了自己,只觉得眼角湿湿的,真的。
●那一本正经的傻笑
对于哥哥,一直觉得“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等他终于去异城求学,我不禁大笑三声!十月份是他的生日。我从地摊上买了张贺卡,胡乱涂鸦几句,觉得我对他真是仁至义尽。几个星期后,接到一封厚厚的回音,五六张相片,七八页教育我天天向上的“最高指示”。母亲在一旁数落哥哥,我翻来复去想的只一句:“怎么干什么都那么认真呢!讨厌”。坐在桌前,望着那张傻笑的遥远的脸,这一刻,忽然哥哥的种种好处都涌了上来,呆坐了半天,我忽然觉得自己好没面子,这一点小事居然都会哭。
????
Number : 7456
Title :都市新词解
作者 :迟国维
出处《读者》 : 总第 145期
Provenance :中国青年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都市新词是都市时间坐标的索引。
以“族”代“群”
或许是“群众”这词太俗的缘故,现在把人分门别类都说“族”,像“工薪族”、“吸烟族”、“追星族”等等。不知这“族”与“家族”有多大关系,反正“××族”比“××群”,听起来关系更铁更新更像是一家人。
谁“抠”我啦?
BP机普及的速度让人吃惊,如今各地都有了全省联网的寻呼台,于是BP机成了一种身价的体现,“传呼”也是一件光彩的事了。现在人不说“呼”,爱说“抠”。“嘟嘟”一响,大叫:“谁又抠我啦?”一个“抠”字,把日理万机的现代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玩的是“派”
“派”大概是“气派”的引申,但没“气派”那么正经,也没“气质”那么雅气和书面化。“派”就是“派”。过去常爱说“那劲头”、“那神气”、“那德性”,现在用无限赞美的口气说出来,就是“派”。它是一个人财力、精力、气质的综合反映,但突出的是财力,也可只有财力。在豪华歌厅,一大款扔出一把“蓝精灵”:“今晚A小姐专为我唱。”这也是一种“派”。
好事正“火”
“没治了”,“盖了帽了”,“绝了”,“真棒”,如今这些词都不足以说明“好”的程度。喜事连台,一日千里,再用过去那些好词,没味。取而代之的是“火”。“火”比起其他词来气势自然大了许多。不仅有视觉感,而且有触觉感。现在,要是说上一句“××正火”,那就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全员“下海”
“商”总有“奸”的味道,“买卖”中掺和着“私”字,而“下海”则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好词。“下海”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第一次,又有许多风险,可不下不行,憨态可掬,一扫“奸商”之气。再说谁又能经受住蓝色大海的诱惑呢?
大款大腕
大款是有钱,大腕则不好说清,但意思谁都明白:一个集体、一个行业里最有本事的人,如果非要类比,那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劳模”、“典型”、“先进”,所不同的是,不需领导认可,不用总结材料,不登报表彰普及推广,只要是圈里最有本事的一个,均称:大腕。
????
Number : 7457
Title :中国:大拍卖的潮声
作者 :章夫 郑家治
出处《读者》 : 总第 145期
Provenance :大学生
Date :199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当各种“热”风靡90年代的中国之际,当“市场经济”被中国人接受之时,蓝白格子的拍卖旗在黄土地上堂而皇之地挂了出来,于是沉睡了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