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8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他固有的忠诚和坚毅,默默地承担下来。
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场合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从寻觅他的踪迹,连他的妻子许鹿希也不清楚稼先的具体去向,只知他在执行着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许鹿希是许德珩先生的女儿,比稼先小4岁。人们说,在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站立一位伟大的女姓。在20几年的漫长岁月里,许鹿希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支撑着家庭,使邓稼先得以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去。
1964年10月,神州升起第一朵蘑菇云,全国为之欢呼雀跃。但由于稼先所处的特殊地位,他巨大的功绩连最亲近的家人也无从知晓。当许德珩老人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后,曾兴奋地向严济慈先生说:
“咱位中国能自己造出原子弹来,不知道谁有这么大的本事?”
知道内情的严济慈哈哈大笑,回答说:
“去问你的女婿吧!”
五
杨振宁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和该校物理研究所所长等。他科研成果累累,尤其是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在学术界地位举足轻重,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听到中国核试验成功的消息后,杨振宁激动不已,早想回来看看。由于政治形势的影响,直到1971年才实现宿愿,成为来华探亲的第一位美籍华人。
在首都机场,稼先迎接了阔别20多年的老朋友,两人都非常激动,却又无法推心置腹地深谈。聪明的振宁已意识到稼先的难言之隐,于是在以后的谈话中,小心翼翼地避而不问稼先的工作情况,但是心中的疑云又久久不能散去。振宁离京前,稼先去机场送他。在飞机舷梯边,振宁终于忍耐不住,绕着弯子问稼先:“我听说中国试验原子弹,有一个美国人在帮助搞,这消息是否属实?”这个问题使稼先很为难。如果回答没有,则等于承认自己参与了原子弹制造。如果回答说不知道,又是在欺骗老朋友。稼先稍一思索,便说:“你先上飞机吧,我以后告诉你。”
送走杨振宁后,稼先立即将此问题向上级汇报,逐级请示到周总理。总理说:“要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振宁,中国试验原子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稼先按照总理的指示,连夜给振宁写信,并交给专人立即送往上海。在上海市革委会给杨振宁饯行的宴会上,振宁接过信使送来的信,当场拆开阅读。当他确知是中国人自力更生制造成功核武器时,再也控制不住汹涌的激情,热泪滚滚而下。
六
近年来,杨振宁更加关心中国的科学事业,多次到中国讲学和访问。每次来华,只要条件允许,他就要会见稼先,畅斜友情。振宁逐渐了解到稼先的历史功绩,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护,用各种方式聊表寸心。细心的振宁还记得稼先的爱好,知道他性格恬淡,喜欢京剧和交响乐,便特意从美国带来一张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密纹唱片,送给稼先。在稼先即将60岁的时候,振宁又从美国买了一副设有电脑程序的国际象棋,要稼先注意休息和娱乐,闲暇时可以独自与电脑对阵。稼先感激老友的情意,收下了礼物。可是他实在没有空闲,这副国际象棋,如今还静静地躺在稼先家的柜子里。
到了80年代,这两位科学家已是年届花甲的老人。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仿佛又回到愉快的少年时期,充满了童稚纯真的情趣。1983年振宁来北京时,有一次在电话中与稼先闲谈,说话间振宁忽发奇想,要向稼先借辆自行车,二人一起骑车去逛颐和园。稼先说:“自行车我家倒有几辆,可是……”试想,一位是国家待若上宾的贵客,一位是国家视若瑰宝的巨子,人们怎么会让他们两位老人去冒这种风险呢?振宁冷静下来,也只好遗憾地作罢。
极度的紧张和劳累,过早地损蚀了稼先的健康。1985年,他被确诊为癌症,并住院治疗。在他住院的一年间,杨振宁曾两次前往探视。第一次探望时,稼先精神尚好,还可以站起来迎接振宁。两人谈兴很浓,他们一起回忆往事,互相询问熟识朋友的近况,振宁还兴致勃勃地介绍当时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随手写出一些公式和示意图。分别前,两人在病房里合影留念,稼先执意送至病房门口,并要鹿希代他送振宁下楼。在振宁上车前,鹿希告诉他说,稼先病情已非常危险,几乎无治愈希望了。这消息给振宁很大打击。他为老朋友的病情焦虑不安。在美国找寻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可惜药送到后已为时过晚。
1986年6月13日,振宁回美国前又来看望稼先。此时稼先开始大出血,医生已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振宁站在病床前,深情地望着卧床不起的稼先气氛惨然。振宁送上束极大的鲜花,他知道,这次可能是与老友的诀别了。稼先的神智还很清醒,振宁走后,他对鹿希说:“振宁知道我不行了,所以送来特大的一束鲜花……”
一个多月后,1986年7月29日,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此时振宁正在国外,他给鹿希发来唁电:“……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七
1987年10月,杨振宁又来中国。一个秋风飒飒的日子,在稼先的大姐邓仲先和夫人许鹿希陪同下,振宁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稼先。他徐徐步到墓地,洒泪痛掉故友,悲不自胜。
振宁听人说,稼先1958年被委以重任时就说过:“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在去世前几天,稼先又说:“我死也瞑目了!”稼先,你功垂千古,你可以无愧地长眠了!
站在墓前的许鹿希也思绪联翩。她想起稼先逝世后振宁写来的亲笔信,信中说:“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Number:6193
Title:胡椒与战争
作者:殷岚
出处《读者》:总第122期
Provenance:海外星云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胡椒在历史上曾被人们视为珍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因此而引起了种种争端和暴行。
胡椒是一种有着独特气味的调味品,出产于热带地区。由于古代交通落后,环境闭塞,所以胡椒“物以稀为贵”,身价高居不下。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对胡椒均十分偏爱,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东方收购。当他们得知胡椒产于印度,并发现如何利用季风航行于红海和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之后,便开辟了进口胡椒的贸易航线。
公元476年,罗马沦陷,西罗马帝国灭亡,胡椒在欧洲变得更加珍贵,因为连年的战乱使得海上贸易充满了危险。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又使欧洲人到东方去的固定的贸易航路被切断,胡椒几乎在欧洲绝迹。当时,欧洲人只能用洋葱、大蒜和其他香料作为胡椒的替代品。
但是,对于北欧人,特别是那些惯于食用大量肉食的上层人物来说,没有胡椒简直难以忍受。当时,保存肉食的方法只能是晒干或用盐腌,这种肉食如果没有胡椒调味,简直是乏味难咽。因此,欧洲人一方面设法多方发展商业贸易,增加运到欧洲的胡椒数量;另一方面则在武力征服他国的过程中,积极地寻找胡椒的新产地。
北欧贵族在十字军东征中航行到圣地耶路撒冷时,意外地发现那里有胡椒。这一发现使他们欣喜若狂,立即把胡椒奉若神明。胡椒甚至成了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那时,社会上常以“他没有胡椒”来形容无足轻重的人们。胡椒还可用做嫁妆、租税和对士兵的奖赏。更奇异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76年访问美国时,居然还在纽约的一家教堂里接受了279颗胡椒,以此来象征偿还自英王威廉三世以来美国所欠的租金。
中世纪时,欧洲的胡椒主要是由威尼斯的船队运送的。但是,1499年当葡萄牙航海家带着胡椒回到里斯本,并压价出售时,威尼斯人惊恐不已,担心胡椒贸易的控制权从此易手。
现美洲的航海家哥伦布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寻找胡椒。他第二次航海时,还带了植物学家同行。不过,他只发现了一种类似胡椒的植物,但缺少胡椒的香味。
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时代,荷兰和英国的冒险家们对胡椒的兴趣有增无减。他们四处搜刮、掠夺,甚至可以为了一袋胡椒而自相残杀。
如今,胡椒早已不是什么希罕之物了。
Number:6194
Title:百无一失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百无一失的成功秘诀在于“求教于人”。聪明人能使人自动向他提供意见,并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欧洲战争中,鲁滨逊上校正在前线督战,部属有两个军人犯军纪逃到德军一边。鲁滨逊立刻命令他手下的一名上尉,带领一队兵马,将犯人捕回。但是这位上尉是一个有肋无谋之士,他仗着愚勇,直奔德军营地,结果全军覆没。鲁滨逊只好派另一位上尉前去。这个上尉在行动之前,先去找人征求意见,商讨最稳妥的方法。果然,他得胜而归。
诃金斯在担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助理时,属下有一位年轻的职员任秘书。某日晚上,公司有要事须发通知给所有的经理,此事十分紧急,在场的职员都来帮忙,诃金斯要那位年轻人帮忙套信封,但年轻人认为做这种事有损身份,说:“我到公司来,不是做套信封的工作!”
诃金斯十分恼火,但他仍若无其事地说:“好吧,这件事既然对你是一种侮辱,你可以离开这里。”
年轻人跑了许多地方,试了不少工种,但结果还是硬着头皮回到福特公司。但诚恳地对诃金斯说:“我在外面经历了许多,却总是希望能回到这里,你还要我吗?”
“因为你现在完全变了,”诃金斯在追述此事时说:“他在外面兜了个大圈子,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再独断独行,现在已成为很有名气的大富商了。”
其实世上再没有比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容易的事了。
Number:6195
Title:生命路
作者:草雪
出处《读者》:总第122期
Provenance:七月的秃树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生命在我,无所谓前途,却仅在于经历。顾念前途是一种虚荣,缠上它是一种负累。以为人生是一条向上攀的路,眼光狭放在山巅处的一点,执信走到那里便是成功,便是不枉此生,于是你毫不怀疑就攀附这路,甚至无暇一盼路旁小景。你根本用不着思想下一步该怎样走,因为绝不会错的了,这是攀山的最快捷径,反正人人都往这路上踏时,这路其实是最平坦不过了,唯一的难处是人太挤,要攀得快就不得不趁热推倒后面的弱者,猛力扯住前面的强者。
山野何磅礴,何必一定要沿路而上?我懒,更没有耐性解先恐后,我贪恋花香鸟语,我最爱在杂草蛮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