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439部分

读者十年精华-第1439部分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那巍巍的昆仑山一样。

  9月28日,古老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竖立着六根木柱,木柱上绑着六位爱国志士,维新变法的闯将,就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怕夜长梦多,怕外国干涉,怕人民起而抗议,便赶快处决这些人以绝后继,决定下午四时行刑。在行刑前,“六君子”面不改色,横眉冷对。只听谭嗣同高声朗诵: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大声呼罢,哈哈大笑。此情此景,使上万围观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一说老管家刘凤池)为他收尸。第二年,骨骸运回原籍湖南浏阳,葬于城外石山下,后人在他墓前华表上刻上一副对联,以表扬英灵: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趋若波涛
Number:4901

Title:签名:爱因斯坦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黄杲昶、王双泉

  爱因斯坦一生中收到过许许多多信件。来信人中有亲属,有朋友,有同事,也有素不相识的钦佩者。爱因斯坦生前的秘书海伦·杜卡斯和与爱因斯坦共事多年的物理学家贝内什·霍夫曼为我们摘录了以下片断。

  一

  1920年,一位年轻的亲友来到斯图加特看望爱因斯坦,但未能见到。爱因斯坦知道后,提笔写了这封信:

  “亲爱的小姐,

  “听说你为没有见到你的叔叔而感到十分扫兴,那就请允许我在这里为你描写几句。他有一副苍白的面容,长长的头发,身体已经开始发胖。走起路显得笨拙,抽着雪茄烟(如果有的话),手上或衣袋里总有一支钢笔。他的腿一点也不弯,什么毛病也没有。应该讲还算是英俊男子,不象有些难看的人,连手上都是毛。”

  二

  爱因斯坦厌恶追求名利。1927年5月,当时科技界不少人四处打听,将由谁继任马克斯·普朗克的教授职位。爱因斯坦写信给物理学家保尔、埃仑法斯特说:“谢天谢地,这和我可不相干。我也不想参加那些‘巨头’的角逐,去搞这种你抢我夺的交易,在我看来始终和拜金崇权一样,是一种令人难以容忍的奴性表现。”

  三

  1929年,爱因斯坦五十寿辰之际,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致函祝贺,并称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是一位“走运的人”。爱因斯坦答道:“您为什么要强调我的‘运气’呢?您对那么多人的性格气质都做出了透彻的分析,而对我却没能这样做。”

  四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爱因斯坦移居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到达后不久,应一份一年级大学生办的杂志邀请,他欣然发表书面讲话:“想到将来能生活在象你们一样幸福的青年人中间,我极为高兴。要是你们要我这个老大学生谈谈什么金玉良言,那我就说,不要把学习看成是任务,要把它作为是令人羡慕,不可多得的机会去认识美,解放思想,既获得个人乐趣,又有利于社会,而你们将来的工作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

  五

  同一年,爱因斯坦收到慕尼黑一位音乐家的来信。这位音乐家已失业,情绪低落,愁肠百结。爱因斯坦劝告他:“别再看报了。试着找一些和你所见略同的朋友,读些前人名著:康德、歌德、拉辛,还有外国的古典作家。慕尼黑四郊风景美不胜收,到那里欣赏大自然去,去看看周围的动物,那您那种生就的快活性情又会失而复得,没什么会再使您烦恼。”

  六

  1936年,一个美国大出版商要扩建乡间别墅的图书室,希望在奠基石中放一密封金属盒,内置名人致词,以供后世深思反省。爱因斯坦应邀留言。他幽默地写道:“亲爱的后世人,要是你们没能比我们(或不如说,比我们曾经是的那样)更公道正直,更爱好和平,以及总的来讲,更通情达理,那末,见你们的鬼去吧!这是我诚挚祝愿你们的同时所敬赠的由衷之情。

  你们忠实的爱因斯坦”

  七

  1943年,一个女大学生来信说她上数学课比较吃力,因为没有其他同学聪明,所以就需花费多于别人的气力来学习。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写道:“但愿你的困难不要使你焦虑不安。我可以向你保证,我遇到的困难比你的要大得多呢。”

  八

  1948年,一位图书发行人要去美国图书协会发言,他向爱因斯坦诉说,人们对科普读物兴趣日益减小。爱因斯坦的答复是:“大部分科普读物力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至于清楚地解释题材的基本目的、要采用的基本方法,就做得较少。这种书读了两本,读者就会完全灰心,把它看作是天书,还不如束之高阁。此外,总的讲来,这类读物内容追求耸人听闻,使认真的读者感到厌恶。这并不是读者的错误,而要归咎作者、编者。要是事先不能肯定,凡理解力不差的外行都能看懂并欣赏这些科普读物,就不应该出版它们。”

  九

  1951年,一个犹太教大学生写信说,他爱上了一个信奉浸礼教的姑娘,父母虽喜欢她,但又不同意考虑这桩婚事,因为是异教通婚。为此,他很痛苦,也很为难:既不想放弃对姑娘的爱情,又不愿自己的婚事使父母长期不快。爱因斯坦的复信写在了来信的背面:

  “我应该坦率地告诉你,我不赞同在孩子们做出关系到个人前途的决定时,父母抱着施加影响的态度。我认为,每个人的问题应该由本人处理。

  “不过,你倒应该冷静地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具备足够的独立性,在做出与父母意愿不符的决定时不至于失去内心的平衡。若对此不是很有把握,那么你的那个考虑就是不适当的,这也是为了姑娘着想。这是你在决断时唯一应考虑的因素。”

  十

  1953年,爱因斯坦从印度德里收到一封来信。发信的是一位赤贫青年,已32岁,尚未结婚,想献身数学、物理,虽然自己的理工科基础并不很好。这位青年并不想去干活维持生活,因为这不合他“深沉的天性”。

  爱因斯坦回信说:“您强烈希望学习物理的愿望给我留下了印象。但我得承认,怎么也不能和您有同样的看法,我们吃的、住的都来自人类的劳动。反过来,我们的责任就应该是选择一个能维持生活的职业,同时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要不然,不论我们的日常需求如何简单,我们还是会成为寄生虫。在您的祖国,人们正在为发展经济而斗争,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必不可少,因而上面所说的一点就更有必要。

  “我还仅仅只是说了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努力进行科学工作,就应该知道,即使是天资极高的人,要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成就,机会也是微乎其微。始终很可能一过最富创造力的年龄,就会感到筋疲力尽。

  “因此您的出路只有一条:把您最主要的时间用于符合您个性的职业,业余时间再用于学习。这样,不论如何,就是没有缪斯女神的祝福,您也能过正常、和谐的生活。”

  十一

  世界的末日是什么样子?在回答一个孩子提出的这一问题时,爱因斯坦写道:

  “地球已经生存了十亿多年。至于你问它什么时候消亡?我可以给你这样一个建议:你等着瞧吧!

  又及:为了你集邮,附上几张邮票。”

Number:4902

Title:给爱因斯坦照像

作者:哈尔斯曼

出处《读者》:总第3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周吉础

  怎样能把爱因斯坦这样一个具体人物的特征在摄像中充分体现,使我煞费苦心。1947年初,我终于鼓足勇气,带上相机、闪光灯再次登门。科学家安详地坐在书桌前思索着他的算式,我接连摄取了几个镜头。突然间,他抬头看了看我的相机并和我搭话。他失望地谈到他的那个E=MC2公式和给罗斯福的信引出了原子弹,使科学研究导致这么多人的死亡。我觉察到这位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的科学家见到知识转化为杀人武器又被政治狂人控制而深深感到的不安和痛苦。他沉默着,目光充满忧虑,低着头若有所思;我也发了呆。他猛一抬头,我连锁反应地扳动了相机的快门!

Number:4903

Title:陈嘉庚办学

作者:洪永宏

出处《读者》:总第36期

Provenance:海峡

Date:1983。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倾囊办学

  光绪二十年,公历1894年,福建同安县集美社还是个不知名的村落,村民全都姓陈,据传其祖先乃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氏,宋末因避兵乱迁徙来此,蕃衍的后裔就散居在这小小半岛上的六、七个角落里。

  都快到除夕了。有一天,夜幕在雨丝的伴随下悄悄地降临。社里后尾角一户为长子做过“满月”的人家,房间里依然点起了大红烛,年轻的母亲张宝果抱着婴儿厥福,坐在床沿,丰腴秀丽的脸庞在烛光映照下显得更加妩媚。她才十九岁,上一年这时节过门到陈家来。在那年代一个妇女为夫家生个男孩,往往比洞房花烛夜更叫人心醉。就因这样,她沉浸在那洋洋的喜气里,好一会儿才眨了眨那一对聪慧的眼睛,柔声地唤着坐在桌旁的年轻丈夫:“该歇了。”

  陈嘉庚伸开双手,接过裹着襁褓的婴儿,亲热地叫了一声:“宝果!”然后又凝着神,半似问答半似自语:“我正在想一件事。”

  “什么事?”

  “我想用积蓄下来的那两千银元办个学塾。”陈嘉庚认真地说。

  “啊?”张宝果十分惊讶,“就剩那两千元了,咱们的阿福才刚满月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嘉庚感慨地说,“自从南轩学塾停办以后,社里儿童求学无门,这样下去,乡亲们岂不都成了蔽眼盲牛?”

  张宝果不作声了。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张建壬是个学问渊博的秀才,却在乡里设馆教学,传文播道,那无意仕途的豁达气度早就熏陶着她。结婚这一年来,已经二十一岁的丈夫像个蒙馆学童,整天跟着邻乡的塾师补习四书五经,那如饥似渴的好学精神,更使她深受感动。她理解丈夫想办学塾的心意,也熟知丈夫仁善侠义的天性,只是对捐尽积蓄感到忧虑。

  陈嘉庚看着心爱的妻子低下了头,知道她的心已经动了,连忙热切地劝慰道:“宝果,咱们日子过得还算宽裕,阿爸在南洋的生意又一年年兴隆,咱们是该为乡里办点好事。”

  “你想办个学塾,这当然好。”张宝果说,“只是……要不要花那么多钱。”

  “两千元哪算多呀。要修塾馆,要聘塾师,还要留一笔钱作常年费用。”

  “那两千元是你出洋三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就这样全数用掉?”张宝果还是舍不得。

  “用掉怕什么。”陈嘉庚答说,“钱财是流动的,有来有去,有去有来,好比掘井得泉,今日用明日则依然流满。”

  张宝果连连颔首。

  学塾很快就开馆了。塾馆门前,挂着陈嘉庚亲自拟就的两副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