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逃脱了追捕。
直到1960年以色列武装情报组织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现他的行踪前,阿根廷和巴拉圭一直是门格尔的平安天堂。1960年后,门格尔除在巴拉圭几个城市穿梭流窜外,还经常去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和埃及,他也曾去罗马和米兰与妻子会面。
门格尔在逃避追捕的同时,仍然作恶多端。1961年,一位漂亮的犹太妇女诺拉在巴拉圭某休养地与门格尔有过几次接触。这位妇女20余年前曾受过门格尔的残酷迫害。但在这位妇女采取复仇行动前,门格尔发现了她的真正身份马上溜之大吉。数月后,人们在巴西发现了这位妇女的尸体,死亡原因不明。1965年,人们在乌拉圭的一辆卡车上发现一个前纳粹分子破损不堪的尸体,据了解,在此之前,死者曾为提供门格尔在阿根廷住址的情报,而与犹太地下组织做过交易。
门格尔无论逃到哪里,追捕者经常是接踵而至,但总是让他逃之夭夭,有时简直是让他从手缝中溜掉。如以色列的特工人员一次曾找到他在巴拉圭亚松森住的旅舍,发现他在20分钟前逃跑了,身上还穿着睡衣。1980年夏,门格尔又一次几乎落网,这次却是在玻利维亚。1981年初,又有人说在乌拉圭发现过他的踪迹。
为了找到门格尔,一些犹太富翁几年来已花了上百万美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1981年1月曾根据他的新罪证,发布了新通缉令。目前,门格尔的头被悬赏10万美元。有人说,门格尔现在就象一只丧家犬,东逃西窜,陷井处处。也许这种让他每时每刻都战在被追捕的恐惧之中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复仇方式吧!
(摘自《北京晚报》1982年1月9日)
Number:4549
Title:让人们都富有责任心
作者:穆尼尔·纳素夫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山东青年》
Date:1981。6
Nation:埃及
Translator:解凡
天色昏黑、混浊了。风摇树叶,白浪翻卷,催促着游兴未尽的人们上岸、穿衣、回归。
突然,一声尖利刺耳的呼救声划破沉静的黄昏,人们止住了脚步。原来一位初学游泳、乐而忘形的少女被蔚蓝的大海吸引住了,她只顾在深水里尽情地游来游去,却不料风起潮涨,腿抽筋,力已尽……
岸上的男女老幼惊恐万状、瞠目结舌。其中有三、四个人虽然尚未脱掉游泳衣,却止步不前,屏息凝望着那濒临死亡的溺水少女在浪涛中苦苦挣扎。
这时,一位走在高坡上的小伙子飞快地向海边冲去。他顾不得脱掉衣帽,就毫不迟疑地扑进波涌浪卷的海涛。
少女得救了,欢声笑语又回到了人们中间。而小伙子却默默地向她绽出一丝坦然的微笑,带着满身的水渍,步履艰难地离开了岸边,消失在归途中的人流里。
疑问不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目睹了这一切。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是刚刚看完了一场电影。他惊魂不定,疑虑重重,回到家,即向父亲详尽地讲述了所见的情景。
“她当时就要淹死了,那么多的人都不管。要不是那位不知名的大哥哥去救她,她早就成了鱼群的美餐了。”他最后说。
父亲满有兴致地听完了儿子的讲述,说:“这就是生活呀,孩子。这就是现实。有的人对生活有着高度的责任心,而有的人却自私自利。责任心需要极大的勇敢、坚强的信念和对生活、对人的热情。”
热情和主动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许多年以前,伦敦住着一个小孩,自幼贫病交加,无依无靠,饱尝了人生的艰辛。为了糊口,不得不在一家印刷厂做童工。
环境虽苦,志气却不短。早就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他,常常贪婪地伫立在书橱前,不住地摸着衣兜里仅有的买面包用的几个先令。为了买书,他不得不挨饿。一天早晨的上班途中,他在书店的书橱里发现了一本打开的新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直到把打开的两页读完才走。翌日晨,他又身不由己地来到了这个书橱前,奇怪,那本书又往后翻开了两页!他又一气读完了。他是多么想把它买下来呀,可是书价太高了。第三天,奇迹又出现了:书页又顺序地翻开了两页,他又站在那儿读了起来。就这样,那本书每天往后翻开两页,他每天来读,直到把全书读完。这天,书店里一位慈祥的老人抚摸着他的头发说:
“好孩子,从今天起,你可以随时来这个书店,任意翻阅所有的书籍,而不必付钱。”
日月如梭,这个少年后来成了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就是英国一家晚报的主编本佳敏·法利吉尤。
本佳敏之所以自学成功,是因为他酷读善学,也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位极富有责任心的人。善良的老人倾注给他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温存怜悯,爱护关怀,鼓舞鞭策。他向身处困境的少年人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引导他步入知识的世界,为他后来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为世人所尊敬的作家而尽到了责任。
自觉精神
一位妇人带着她的女儿来到心理学教授面前,诉说起女儿的情况:
“先生,我弄不明白她是怎么回事。她对自己的一切都马马虎虎,毫不经心,学业荒废,衣衫不整,吊儿郎当,浮皮潦草;对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神不守舍。她如今都17岁啦,还这么不懂事。这可叫我如何是好?”
教授笑着说:“请允许我单独跟她谈一谈,好吗?也许我能了解她对自己和周围一切漠不关心的秘密所在。”
母亲走了,教授仔细观察着姑娘。这位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少女长得很美,但她的美却被邋遢的外表掩盖了。姑娘成熟了,而心理却很幼稚。
教授跟她聊天,她似听非听。教授沉默了一会,突然问她:
“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你是个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姑娘吗?”
沉梦方醒
这句问话,使姑娘美丽的大眼睛里放射出一缕亮光。她慢慢抬起头来,久久盯着老教授那布满皱纹的善良面孔,一丝深沉的笑容浮现在她的脸上,如同沉梦方醒,看到了新的天地。
“您说什么?”姑娘惊喜地问。
“我说你很漂亮、很好,可你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个漂亮的好孩子。”
姑娘那秀丽的脸上更多地呈现出了舒心的微笑。这样的话她从未听到过,平时充塞她耳际的除了同学们的数落、嘲弄,就是母亲的谩骂。因而,她自己也就破罐破摔了。
教授拉着姑娘的手说:
“孩子,今晚我和我的夫人要去剧院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特请你陪我们一块去。现在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你愿意,请你回去换换衣服。我们在这儿等你。”
姑娘高兴极了,活蹦乱跳地跑出去,跟母亲一块回家去了。快到时间了,教授听到一阵文雅的、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他惊呆了:一身晚会的盛装衬托出一位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两道如月的细眉下是一双动人的眼睛,抬起来亮闪闪,低下去静幽幽。那富有表情的面庞,使她显得那么聪明伶俐,体态那么苗条健美。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文雅、自持、适度。教授简直认不出这位姑娘就是刚才那位邋里邋遢的少女了。
从此,姑娘变了,变得自爱而奋发。她果然有出息了,不但学习很好,而且还成了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们、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会使一个人转变、认识自己,从而努力对社会做出贡献。
……
生活,多么美好!创造美好生活的正是那些富有责任心的人们。
(摘自《山东青年》1981年第6期)
Number:4550
Title:巧运匠心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读者文摘》中文版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谁?我?哪怕我拼命地想,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这是要求一个人出点新颖主意时的典型答复。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完全缺乏信心。都以为有创造力或没有创造力是天生的,谁也无可奈何。
这种观念已经证明是错误的。美国一些大学和工业界举办的课程显示,创造力可以培养。例如布法罗大学有过一个研究计划,把选修巧运匠心解决问题课程的研究生,与未选这种课程的研究生分成两组加以测验。结果显示,选课的一组在产生新颖有用主意的能力方面平均比另一组强94%。
巧运匠心的课程开始时通常是一些促使心智灵活的练习。例如,老师可能问:“你怎样安排四个9,使它们加起来等于100?”经过5分钟焦思苦虑后,每十个人中大概有一个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一块砖除了作建材外,你还能想出多少种用途?初学的人通常在5分钟内可以想到6种或8种用途,包括挡门、做武器和压东西。在修完课程中实践创造性思考的原则和技巧以后,他们想到的用途平均是15到20种,包括阻塞鼠洞、权充磨石等。
研究创造力的著名学者欧士朋所著的《想象力的应用》一书,是多数创造性思考课程所用的教本。书中阐释了提高创造能力的几条原则,其中有这样三条:
一、清楚认定问题#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即使表面很简单的问题,也未必说得很明确。一个年轻母亲问老师:“怎么才能使我的儿子早餐时吃鸡蛋呢?”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要他们吃鸡蛋?”答复是“因为鸡蛋富于有助身体发育的蛋白质”。因此如果说得正确点,问题应变成: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得到足够的蛋白质?不久以后,这位年轻母亲的孩子,就不必再为鸡蛋反抗,而改吃他们最喜欢的食品牛肉饼了。
二、考虑一切可能的解决方法#明智的决定来自许多可行方案的抉择。你如果希望有一大堆主意,你就要慢点批评。“绞脑汁”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包括十个到十二个人的一群人对一个特定的问题尽可能提出解决方法,越多越好。一个人的思想会激发另一个人的思想,以致一次主持有方的简短“绞脑汁”,可以产生数量惊人的妙主意。一项严格的规则就是必须暂停一切批评,不许讥笑别人的主意。
例如,一群人面临的问题是:一枚水雷已经漂近一艘下锚的驱逐舰,近得来不及发动引擎逃避,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驱逐舰?提出一大堆建议之后,有人开玩笑说:“让大家到甲板上去,合力把水雷吹走!”这个显然不切实际的建议引得另一与会者说:“搬水管来冲,把它冲走。”事实上,这就是某次战争中一艘驱逐舰真的碰到这种窘境时船员采用的办法!
三、暂时搁置问题 在经过一段长时间似乎徒劳无功的努力以后,最好暂时把问题转交给潜意识。我们脑中非常复杂的电子计算机会在潜意识里进行神秘的计算,然后在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里,一个答案可能突然涌上心头。
乔治·西屋为了怎样使一长列火车车厢同时停驶,焦思苦虑了好几年。后来他读到压缩空气用管子输送到几里以外的山中钻凿机的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