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3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富勒小姐把舌头顶住下牙床,做好发“I”音的准备。接着把海伦的食指放在她牙齿旁,另一个指头放在咽喉处,再反复地发“I”音。富勒刚一停止,海伦就用手把自己的牙齿和舌位摆正,发出的音几乎和富勒的一模一样。
接着她们又开始练习“a”、“o”两个元音。这两个音海伦发得很清楚。学完“a”、“o”后,又开始学“PaPa”和“MaMa”,富勒一边念,一边在海伦的手上划出两个音节间的相对长度。模仿几遍后,海伦就可以正确地发这两个字的音了。
海伦跟着富勒小姐上了11节课,但这只是长期奋斗的开端。为了改进发音,她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苦练着。安妮说话时,她用手指去感觉安妮喉咙的振动,舌头和嘴唇的运动。
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怪里怪气,语调平平的,不分轻重音。每当需要加强语气时,就用攥成拳头的右手在左手手心上一击。尽管如此,她的声音代表了她为之奋斗的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她对语言的掌握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以后不久,海伦通过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的方法解决了“听”的问题。她把食指放在说话人的嘴唇上,中指放在鼻子上,大拇指放在喉咙上,就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
通过这种办法,她“听”到了马克·吐温妙趣横生的笑话和著名歌唱家恩赖克、卡鲁索的歌喉。更有趣的是:把手轻轻放在小提琴上,她竟能“听”到小提琴的演奏!
几年后,海伦听说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接着她进了吉尔曼女子中学。上课时安妮总是坐在海伦身旁,把老师讲的内容写在她的手上。1900年,海伦考进了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高等学府的聋哑盲人。
但是大学生活使海伦感到有些失望。她觉得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无法记笔记,因为她的手在忙着“听讲”。回到宿舍后再匆匆地把脑子里记下的东西写下来。她们从德国等地搞了一些盲文书籍,海伦贪婪地读着,直到手上磨起了血泡。
海伦毕业于1904年,在英语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刚一毕业,欧美各主要报刊的约稿信就像雪片般涌来。是年,海伦应邀至圣路易斯博览会,呼吁全世界关心聋盲人的教育问题。
1914年海伦和安妮开始了第一次演讲旅行,同行的有她的秘书兼管家波莉·汤姆森,一个活泼能干的苏格兰姑娘。
20世纪30年代海伦不断访问欧洲和亚洲各国。她非常关心聋哑盲人的状况,为他们呼吁,为他们募捐。为此,许多国家授与海伦荣誉学位和奖章。
与此同时,安妮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几乎双目失明,再也不能陪伴精力充沛的海伦了。她逝世于1930年。同年,美国政府授与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雯“罗斯福勋章”。
1950年,海伦和汤姆森小姐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韦斯特波特附近。每天吃早饭时,汤姆森小姐都把当天的要闻念给她“听”。如果天气好,就在花园里干点活。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书房里的打字机前度过。
海伦·凯勒逝世于1968年6月,终年87岁。
Number:4477
Title:巧擒巨盗比格斯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8期
Provenance:《周末》
Date:2224
Nation:
Translator:庆山
捕而复逃全国通缉
在巴西故都里约热内卢市附近,有一座面临大西洋的小镇,名叫塞佩蒂巴。这里有11名著名的足球健儿,成立了一个足球俱乐部。俱乐部的老板罗纳德·比格斯,是一位52岁、头发斑白的传奇式人物,当地的小孩一听这个名字,都会吓得不敢哭闹,宛如古代的人们听到凯撒和拿破仑的威名一般。比格斯的名气,并非是他曾经立下赫赫战功,而是因为他曾犯下抢劫罪,是一个超级大盗。
1963年8月8日,比格斯和他的同伙们曾经成功地抢劫了一列来往于英国格拉斯哥至伦敦之间的火车,劫走了车上250万英镑巨款,成了一起轰动一时的抢劫案。事后,英国当局马上出动60000名警察,在各地穷追搜索,终于把比格斯缉捕归案,判了他30年徒刑。
然而,比格斯身在狱中,贼心不死,差不多两年后,他越狱逃跑了,并且一时不知去向。为了重新抓获他,英国当局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在英国、欧洲以及世界各地加紧追捕。在所有通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报纸上,都刊登着他的照片和以醒目的大字标题出现的英国警方通缉令,数以千计的电台和电视台,以100多种语言不停地广播着有关比格斯出逃以及英国警方追捕的新闻。可是,比格斯却像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泰坦那样,神出鬼没,四处流窜。就在发自四面八方的捉拿声中,比格斯来到了一个安全的角落,选择了巴西的塞佩蒂巴镇作为自己的避难所,庆幸自己潜逃的成功。巴西当局根据巴西法律第941条而保护着比格斯,同时还拒绝了英国提出的一切有关引渡的要求,这更使比格斯及其同队深感安全和满足。在塞佩蒂巴镇,比格斯不仅用不着隐居,而且还经常接待一些访问足球俱乐部的游客。
远渡重洋孤身寻匪
在比格斯逃亡巴西,得到巴西当局的保护而心安理得之际,英国有关方面就已经着手制订缉捕他的计划了。这项计划绝密而周全,它将派遣特工人员到巴西去,伺机混进比格斯的朋友圈之中,逐步摸清比格斯的活动情况,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将他秘密绑架。
苏格兰警察队中士约翰·米勒,被指定为具体执行这份计划的负责人。约翰·米勒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浑身充满力气,他在警察同行中,以少有的精明能干而出类拔萃,深得上司的赏识。
约翰·米勒来到巴西,化名为约翰·麦克·基洛普,混迹于里约热内卢市的大街小巷,出没于嘈杂的咖啡馆和酒巴间。他本来性格好动,加上有意装成放荡不羁的样子,因此就更加容易和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浪荡汉们交上朋友,以至成功地打进了比格斯的朋友圈中,不久就成了比格斯的密友,经常与他一块吃喝玩乐。比格斯还亲昵地称呼他为“约翰尼”。
夜总会里
缉捕的时机成熟了。约翰·米勒被英国当局任命为5人特工小组的负责人,他的手下有3名英国人和1名美国人,都是20来岁的精壮青年。这个小组将担负着飞越大西洋擒获大盗比格斯的重大任务。
1981年1月15日,约翰·米勒和他的小组成员们来到了伦敦西区的一个夜总会,他们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坐下来,开始低声谈论着他们的绝密计划。
突然,夜总会里乱作一团,一张张餐桌被掀翻在地,酒瓶、餐具的破碎声和人们的惊叫声此起彼落,原来这是一个叫安德森的年轻富翁在和一个叫康特赫的拳击手在大打出手。这场殴斗是由一个名叫斯蒂芬尼的女人引起的,因为她先与康特赫鬼混,后来又成了安德森的情妇。今天晚上,正是冤家路窄,为了一点小事,两个情夫便在大庭广众之中打将起来。殴斗越打越烈,一些看热闹的人也乘机加入阵中,整个夜总会更加乱得不可收拾。
约翰·米勒本是一个好斗的人,一个多月前,他也曾在此地和一个人大打出手,把对方打得头破血流。可是今天,他却好像变了另一个性格。就在这一片殴斗声中,一份周密的行动计划制订出来了。特工小组的成员们分头准备,皆同有关部门联系好所需的飞机和船只,然后秘密地乘飞机奔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对大盗比格斯布下了天罗地网。
闪电式的绑架
1981年年初的某一天晚上,里约热内卢市的街头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突然,比格斯出现了,他在一家经常出入的大酒店门前稍停片刻,警觉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然后信步走进餐厅。入座后,他轻轻地呷了几口酒,抬起头来东顾西盼,像是在找人。
就在这时,大门“砰”的一声被踢开了,几条大汉冲了进来,蜂拥而上,直向比格斯扑过去。比格斯粹不及防,愣住了。当他发现领头的是自己的朋友“约翰尼”时,不禁惊愕地喊道:”啊!不,约翰尼,不,怎么会是你?!”可是,被他称作“约翰尼”的约翰·米勒没有丧失良机,他没有停下手来倾听比格斯倾诉苦衷,毫不犹豫地扔出了一颗毒气麻醉弹。
麻醉弹直落在比格斯的身边,猛地炸开了,它的威力足可使一头正在狂奔乱窜的公牛安静下来。于是,强壮剽悍的比格斯瘫软在地上,尽管他嘴里喃喃自语,呼唤着他的好朋友“约翰尼”,但是“约翰尼”和他的伙伴们却以雨点般的拳头来回答他的呼唤,其中一拳正打中他的左耳根,打得他昏头转向,摇摇欲坠。这时,“约翰尼”又抡起巨臂,把他摔向了桌子的另一边,另一名特工人员趁机一个箭步扑了过去,一把揪住比格斯的头发,对准他的鼻孔灌进了满满的一杯烈酒。比格斯狼狈不堪,双手和双脚也随即被扣上了镣铐。
这一次闪电般的袭击,所花的时间与打一个喷嚏不相上下,当旁边的酒客们从惊愕中猛醒过来时。特工人员们早已架着比格斯冲出门外去了。
紧接着,比格斯被扔进一部早已准备好的小型有篷货车里,货车像一枝离弦之箭,直向里约热内卢市郊驰去。
在车上,特工人员们用布袋把比格斯装起来,嘴里塞上了毛巾。尽管比格斯奋力挣扎,但被5双铁钳般的手死死钳住。
飞驰的货车终于在海边停了下来,特工人员们马上又扛着比格斯奔向一架早已准备好的小型海上旅游飞机。转瞬间,飞机朝北凌空飞去,经过相当一段夜间飞行之后,降落在巴西北部的贝伦地面。在这里,比格斯又被扛到一艘名叫“诺卡尼亚号”的机帆船上,随着这几名特工人员离开了巴西。
海上风光
“诺卡尼亚号”航行在贝伦和巴巴多斯之间的海面上。巴巴多斯是属于英联邦的国度,换句话说,这里与伦敦大同小异。
“诺卡尼亚号”是一条长约20米的机帆船,是特工小组以每周3000英镑的租金从安提瓜岛租来的。它的船长名叫艾佛,是一位英格兰人。
比格斯被押到船上后,先被关在船仓之中。几小时以后,特工人员们便给他松开手脚,让他在船上自由活动。人们常迫令他口述、评论和摹拟自己以往的经历,摄影机和录音机不停地工作着,耗用了大量的胶片和磁带。因为通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里的出版商们,将以巨款来争夺比格斯回忆录的出版权。
就这样,比格斯每天上午都对着摄影机和录音机讲述他的往事,下午则到甲板上去散步,淋浴,或躺在沙发椅上享受海风和阳光。
有一天,海上起了大风,“诺卡尼亚号”船在浪中颠簸,它的马达失灵了,一会儿达达开动,一会儿又死火无声。艾佛船长只得通过无线电通讯装置向巴巴多斯请求援助。不一会,一艘巴巴多斯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艇出现了,它靠近“诺卡尼亚号”船,并把它拖回了首都布里奇敦。靠岸后,人们立即把比格斯关进了单人牢房之中。
监禁比格斯的单人牢房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