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209部分

读者十年精华-第1209部分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震发生10天后,从瓦砾堆中抢救幸存者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那天早晨,在特拉特洛尔老街区的一座废墟深处,突然传出了清晰的人声,那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的声音。声音断断续续,仿佛是一对夫妇在拌嘴。在场的抢救人员都听得清清楚楚,闻讯赶来的人们也听见了。

  在瓦砾中埋了10天还活着,而且居然还有精力拌嘴吵架,这实在让人无法相信。然而这声音却不是虚幻的。没有什么可犹豫的,挖!

  挖掘工作很顺利,中午,人们便挖到了传出人声的那间房子。房子里有两具尸体,那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紧紧搂抱着被压死在一块巨大的水泥板底下,尸体已经开始腐烂。那么是谁在拌嘴呢?总不会是死者的幽灵作怪吧!当人们扒开一堆碎石,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是一只会说话的鹦鹉!这只被埋了10天的鹦鹉居然还活着,而且还没有忘记模仿两位主人的声音。也许,这对夫妇生前时常吵嘴,鹦鹉学会了他们吵嘴的声音。

  当人们把鹦鹉从废墟深处捧到地面上,沉默了半晌的鹦鹉突然响亮地骂了一声:“他妈的!”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起来,笑完之后却感到更噎人的辛酸……

Number:4192

Title:最后的人质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79年7月,当A·德鲁·森斯被派往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工作时,他带着小黑狗“汤姆”一起上任。1979年10月底,森斯离开德黑兰前往纽约发表演说。不久,暴徒们占领了大使馆,汤姆被拴在靠近大使馆后门的栏杆上,扔在那里等死。

  可是,一位嫁给伊朗人的德国妇女看到汤姆后,把它带回了家。1980年9月,汤姆的女主人也被迫离开伊朗,她把汤姆交给她的穆斯林婆婆。老妇人照看了汤姆好几个月。但不久,她也不得不离家出走。这似乎意味着汤姆的末日。

  然而,在她临行前不久,一辆带有外交牌照的大型轿车停在了她家门口。瑞士大使馆的司机说,他是来取那条美国狗的。几个月前,森斯打来电话,瑞士人同意给予汤姆非正式外交避难权。1981年8月,瑞士大使把汤姆送上一架瑞士航空班机带往苏黎世。在那里,它又被安置在一架飞机上转送纽约。

  1981年8月3日,一只胖乎乎、毛茸茸的黑狗从般运箱里跳出来。“这正是我们的汤姆”,森斯说,“既然它已经回家,那么,人质危机最终完全结束了。”

Number:4193

Title:神速的婚姻装配线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青年世界》

Date:1985。11

Nation:

Translator:梁旦

  世界各国的婚姻登记处和注册处可谓不计其数。但座落在纽约市中央大街1号市政大厦275室的婚姻注册署却特别引人注目。它是一对对情投意合、准备缔结良缘、共谐连理的情侣向往的地方。

  到这儿来注册登记结为伉俪,手续简便,时间极短,收费低廉。在这里,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注册登记结婚成为法定的夫妇仅仅只要58秒钟,耗资5美元。在省时省钱讲究效率方面,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婚姻登记机构都望尘莫及,自愧弗如。这个独具一格、极为诱人的婚姻注册署,被纽约市民称之为“一条现代化的婚姻装配线,举世无双,全球之冠”。眼下,等候在这条婚姻装配线前准备组装成对的英俊小伙和妙龄女郎,如浪如潮,水泄不通。“装配线”常年门庭若市,“婚事兴隆”。

  追溯历史,以前这儿也曾“门庭冷落车马稀”,在四十年代,纽约市每100对结婚夫妇中,只有1对在此注册。到五十年代,纽约市也仅有13%的热恋情侣来此办理终身大事。

  眼下,这儿签发的结婚证书如雪片般飞出。据统计,1984年该婚姻注册署共颁发了76313份结婚证书。1985年上半年已发出结婚证书15万份,但慕名而来的情侣还在不断增加。每逢办公时间,只见婚姻注册署所在的257室内,拥挤不堪,人声鼎沸。室内室外,情侣比比皆是,使人几感无立锥之地。在这条婚姻装配线上工作的注册署职员,人人忙得晕头转向,对爆棚情况应接不暇,个个使尽浑身解数,以成人百年之好。面对高速运转的婚姻装配线,注册署负责官员自豪地宣称:“现代化效率组装而成的法定夫妇与日俱增,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装配线上的‘产品’。”现在,美国各地的情侣为了赶上时代的新潮流,为成为“名牌产品”,便都闻风而动,纷至沓来。据统计,1985年是纽约市结婚人数最多的一年,也是注册署生意最为兴隆的一年。来者既有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也有升斗小民、芸芸众生。

  所有在该署登记的情侣,均在附近的小教堂里迅速披上婚纱礼服,举行耗资5美元、历时58秒钟的闪电式婚礼。那些低收入的情侣对此大如赞叹。22岁的新郎依弗里同新娘照结婚相时说:“我们的能力有限,不能举行豪华的婚礼,这种省时、省钱、省麻烦的婚礼,我们终身难忘!”

  老资格的“红娘”、纽约婚姻注册署的职员莱安干了25年,现在即将退休。从1976年至今,他一手为8万对夫妇主婚。最繁忙的一天中,他一人就为151对鸳鸯缔结良缘。他终日被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爱情满怀玫瑰色梦幻的情侣团团包围,身不由已。他说:“尽管我们千方百计地提供第一流的服务,但在我们关门后,仍有匆匆而至的对对情侣用力敲门,说他们已定了明天到伦敦、巴黎、里约热内卢等地度蜜月的机票。为了让这些迟到者满意而去,于是我们又加班加点‘开动机器’,‘装配产品’。”

  令情侣们惊讶而又感激的是,注册署的每一个职员为了他们的婚事,服务是那样尽心尽力。女职员玛丽·奥丹尔姆因颁发结婚证书的速度太快,盖章太多,结果手腕疼痛不已,但她毫无怨言,仍然深情地满面笑容地向每对情侣大声祝福:“愿上帝保佑你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Number:4194

Title:飞越樊篱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王尔德说:“只有缺乏想象的人做事才一成不变。”所以你不要在6点5分起床,而要在5点6分起床,黎明时出去散步。开车上班时,找条新路。下周周末,跟你的配偶把工作调换一下。研究野花。独自整夜做事。念书给盲人听。订一分外埠报纸。午夜出去泛舟。学意大利语。教孩子做你最擅长的事。连续不断地听两个小时莫札特的作品。学习翻筋斗跳舞。

  要跳出常规。要记得,我们只活一生。

Number:4195

Title:盒子与生活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们早上从四方形的床起来,坐在四方形的餐桌前吃饭,背着四方形的书包上学,提着四方形的公事包上班,挤上四方形的车子,走进四方形的电梯,坐在四方形的桌子前,中午打开四方形的饭盒,晚上坐在四方形的电视前。这么多四方形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压迫。如何使这种压迫缓解,使生活和谐愉快又多彩多姿?一是充实四方形盒子的内涵,一是打破四方形的规则,跳出盒子去。

  把小小的烟灰缸造型趣味化,把咖啡杯的手把造型变一下,淡淡的趣味就可组成愉快美好的气氛。方形电视中有充实的节目,方形音箱里有优美的音乐,方形银幕上有好电影,方形书籍中有好内容,都是充实盒子内涵的具体方法。走向户外,上山下海,到公园,到野外。这些地方没有呆板的方形拘束,可以暂时摆脱盒子的压迫感。

Number:4196

Title:节省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们不能像攒钱一样把生命攒起来。当一个人企图做自己身体的守财奴时,他通常把自己弄得很悲惨。如果智慧被埋藏起来不用则会变质。不论是谁,如果想把自己的记性省下来不用,他反而会失去它。同情和爱的浪费不是因为被用了,而是因为没有用。因此,试图节省自己的人把自己也失去了。

Number:4197

Title:邓小平故居的楹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邓小平故居在四川广安县协兴乡,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14个春秋。现在常有来自中外各地的群众到这里参观。著名作家马识途为邓小平同志故居撰写了一副楹联,其词曰: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秀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Number:4198

Title:声名之累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美国一家救护车公司成立30年来,一直将“态度诚实”、“可靠服务”作为其宗旨,并把这四个词的英文开头字母“A·I·D·S”印在救护车上,使人一见就知是该公司的救护车。由于服务周到,生意一直很好。

  不料,自爱滋病在欧美流行以来,人人谈虎色变,而该公司车上印的四个字母,恰恰与爱滋病的缩写一般无二。于是,各种不幸便纷至沓来:患者认为这是运爱滋病人的车而拒绝乘坐,小孩经常对之吐口水、扔石头,行人也不断嘲弄司机。该公司不但声誉受损,生意也越来越清淡。于是这家救护车公司终于不得不考虑更换30多年的老招牌,以免受此“声名之累”。

Number:4199

Title:“巴伐利亚的中国”

作者:沈山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羊城晚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迪特福特人说:“中国人创造灿烂文化的时候,欧洲人还住在山洞里呢!”

  呵!“清朝官员”

  在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个各叫迪特福特的小城。这里的人自称为“中国人”,把自己居住的城市称为“中国人的王国”、“巴伐利亚的中国”。对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来说,这不能不引起我巨大的兴趣。

  一个阳光和煦的秋日,我趁参观莱茵美因多瑙河运河之机,专门来到这个小城,一探这“中国人的王国”的究竟。

  迪特福特是个只有2500名居民的小城,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阿尔特米尔河河谷,将来,莱茵美因多瑙河运河修成,也将流经这里。山峦、森林、耕地、流水,远远在望的迪特福特,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好像完全离开了凡俗和尘世。进得城里,尖尖的教堂,静静的小巷,摆满鲜花的住宅,以及娇小玲珑的市政厅,相映成一幅娴静、和谐的图画,使从大城市里来的我久久不愿离去。

  在这个小城里,最惹人注目的,要算那个站在市政厅大门口的“清朝官员”了。你看他,昂着头,挺着肚子,撇着八字胡子,还瞪眼睛注视着来往的行人。走近一看,他的肚子四周不断地流出股股的清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