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了这样的事我很抱歉,”伊莱休声音嘶哑地说,“我本该想到这超出了我的能力。我已经70岁了,我一直是热爱女人的,到了我这个岁数,我没有什么亲密的女朋友了,真叫人伤心。这就是我想要画画的原因之一,不过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才能,而且我想我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画艺已经扔了多少。我不仅忘了画艺,也忘了女人的身体。没有想到你身体会如此吸引我。同时,我也忘了自己的青春已逝。我很抱歉打扰了你,给你添了麻烦。”
“打扰我是要付出报酬的。”佩里小姐说,“不过,让我到这里来,忍受着你的目光在我的身体上爬来爬去,这种侮辱你是无法赔偿的。”
“我不认为这是侮辱。”
“可我就有这种感觉。”
接着她叫伊莱休脱下衣服。
“我!”他吃了一惊,“为什么?”
“我要给你画幅速写,把你的裤子和衬衣脱下来。”
他说他差不多从来不脱贴身内衣,可她面无笑容。
伊莱休脱下衣服,为自己在她眼中的形象羞愧万分。
她用飞快的笔触画下了他的形体。他并不是个难看的男人,可是被画得很难看。她画完后,把画笔蘸上黑色的颜料,涂在他留在画上的脸部,画上留下了一大块黑污。
他眼睁睁地看着她发泄仇恨,一声不吭。
佩里小姐把画笔扔进废纸篓,然后走回洗脸间去换衣服。
老人按他们先前商定的数目开了一张支票,他羞于签上自己的名字,但他还是签了,把支票递给她。佩里小姐把支票塞进她的大钱包,走了。
他想,虽然她不够仁慈,但就他本人来说还不算难堪。接着老人自问:“现在,我的生活中就不会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吗?留给我的就是这个吗?”
回答看来是肯定的,他为自己一下子就变得这么老哭了。
然后他拿开盖在画布上的毛巾,竭力想补画上她的脸,可他已经把这张脸忘了。
Number:4056
Title:写信要则
作者:C.希波
出处《读者》:总第58期
Provenance: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最近有个熟人在银行月结单后面写着“我们每日3餐。你好吗?”寄来给我。
很少人能像他那样大胆风趣,把银行月结单寄给朋友,而不写拖延了几个星期没动笔的信。不过就算他推敲琢磨好几个小时,写出来的信也未必比这封更好。我们一家人整晚都在研究他的收入和用钱方式,这正是他的用意。
为什么在一张纸上写几个字这么困难?为什么一个见面时挺风趣的人拿起笔就写不出来?为什么你所认识的最聪明最重交情的女人发誓宁愿做苦工而不愿意写信?为什么你恨写信?
我大概知道。我们所受的教导,是把写信当作正经大事,有如立遗嘱;必须用适当的信纸,称呼要尊敬得体,结尾要故作谦逊。我们所受的熏陶是一封信,那怕是给老友或亲属的信,必须写得中规中矩,不然收信人就会认为我们不知礼法。
我们怕写信的另外两个理由是:1.无话可说。2.懒得动笔。这怎么能算是理由!
试以亚莫尔为例,他写了很多的幽默诗,到处旅行演讲,真是个忙人。但是他经常写信,每日平均要给朋友及业务上的熟人写十几张便条。我说他写的是“便条”,因为亚莫尔很少写正式的长信。他写信很少超过100字,没有称呼,没有结尾,只是:“上周会晤甚欢。明偕凯琳赴旧金山。经理人颇喜拙著。星期一归来再谈。狄克。”
信上就这么20来个字,毫不卖弄文才,但是多么充实!他追述一次愉快的会晤,告诉两件事,订了一个约会。最重要的是他保持联系,让我知道他心中有我。亚莫尔把这些事告诉我只用几分钟,也许只花1分钟的时间。他能这样做,你何尝不可以?
小说及幽默作家荷马·克罗以擅长写信出名。把银行月结单寄给我的就是他。他的信从来不超过20个字。
克罗很了解友谊的基本要点,这就是必须让朋友得到你的亲身感受。他时常在别人给他的信后面附加几行。例如“喀:昨晤达尔,提到你,都是好话。荷。”寥寥十几个字。他见到一位老朋友,谈到我。他知道我可以从这封平平无奇的短信中体会到他的深意。
我把信纸翻过来。那是一位杂志编辑通知克罗采用他的文章的信,其中也提到稿费。克罗让我知道这件私人的事,体会到他的感受。
姨母有一次把她买帽子的收条寄给我。帽价28元7角5分。她在收条后面写个:“哈!”
这一个字可比用八九页详述她的鼻窦炎、她那难伺候的郁金香或她没能早写信的原因有趣动人得多了。有次我凭只有一句话的信,谋职成功。在这以前,我拜访过《沙洛特新闻报》出版人陶德好几次,向他求职,但始终没有空缺。3个月后,我从另一城市写给他:“陶德先生:现在有吗?席浦上。”
陶德先生居然聘用了我,显然认为文笔简洁或许是做记者的一个优点。
我有个朋友喜欢剪报。我的名字不常见报,如果他在报上见到了我的名字,就剪下来寄给我。同时还附寄几份类如关于我家乡和果树(我一度种植,结果大蚀其本)的报道。这当然是代替写信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写业务函札是一套学问,而且是大学问。专家正在替许多大公司刷新函件的体裁,删除陈腐的客套话,提倡简洁扼要。
人人觉得吊唁函难写。这是最难下笔的信,所以特别要言简意赅。万勿刻求“情文并茂”,也不要写得像祭文或墓志铭。不要叙述你自己如何震愕悲痛。
我收到的一封最好唁函只说“本人悼惜之情,谅邀垂察。愿效微劳,请不吝赐示。”至矣尽矣,不必多说了。
归纳起来,写信的要则如下:
1.简短。
2.报告一点你朋友乐于知道的消息,或者附寄类如剪报之类的东西。
3.不要卖弄文才。有学问的人很少在写信时大做文章。
4.不要拘礼。最好写的简洁、自然,不落俗套。可以写得诙谐,但勿牵强过火。
5.每天至少写几行。
6.多用明信片。这是自有烽火制度以来,以低廉代价通讯的最佳方法。
7.现在就开始写。
Number:4057
Title:怎样应付尴尬情况
作者:卡罗
出处《读者》:总第58期
Provenance:福建青年
Date:1985。12
Nation:
Translator:
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当有人盘问你,或是指责你,拿无聊话烦你,或找你唠叨不休,你想找一句话让他住口,可偏偏想不出来。你把这些归咎于自己的羞怯、愚笨,认为自己缺乏应变能力,为此而懊恼自贬。
这就涉及到一种情况:在人与人交际中如何应付尴尬情况?
一、把话听清楚、听明白
你要改掉平时总爱想言外之意的习惯,只听说出来的那句话,会以最单纯、直截的方式回答。
一般人喜欢从话中找话,那可是自找麻烦。这么做当然不完全是错的,因为即使是最简单的陈述句都可能含有另一层意思。但是作为一个听者,不能为了话中含意而忽视表意。否则你就中了说话者的圈套。
英国前首相威尔森几年前在竞选时,演说刚讲到一半,有个捣蛋分子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很显然,这个人的意思是“少说空话”或“别胡说八道”。可威尔森不理会他的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抚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捣蛋者一下子语塞哑然。
二、以退为进
你正在和人说话,有人说了一句话,你听在耳里,怒在心里,要怎样才能避免这颗定时炸弹爆发出来?
一种是以婉转的方式予以反驳,一种是以硬碰硬的方式“原物”退回。
婉转的应付方式常常是装糊涂,或谈一些完全与他问话不相干的话题。
如他本来明知故问,要诱你招出某些话,可你傻里瓜叽地问到“你说什么呀”,由于你装了糊涂,本来隐含危机的一句话换成一句比较好应付的话,他不得不进一步解释,你也不会被迫得不打自招。
如果对方来势很凶,你不妨像拳王阿里所说的:站稳了让对方去打,等他打累了,他自然就会倒下。
假如有人直走到你面前,指着你鼻子骂你是“惯用暗箭伤人的小子”,你不妨说:“哦,一共有几枝暗箭?”这样你先承认了,然后诱导对方说下去,直到对方词穷时为止。
下面是几种说话的方式:
有人指责你:“你讲什么?连你自己都不懂!”这时你如果马上要求澄清他这句话的正确性,那就大错特错了。话题就转换成为以你懂不懂为中心了。这时,如果对方语气不很恶劣,你可用玩笑的口吻说:“我以为你听不出来我根本不懂。”或“你那么在意我懂不懂吗?”
如果对方含有轻蔑的意思,你的回答不妨带些芒刺:“你说对了。不过我认为我懂不懂,你听来都一样。”或是:“不错,我俩本来就差不多,你也好不到哪儿去。”
有人指责你:“你这样子,迟早要倒霉!”
你可以礼貌地接受他的警告:“嗯,你说的有道理。”或“碰碰运气吧,也许不会倒霉。”
你想用话反刺他一下,可以说:“你怎么知道?是经验之谈吗?”或者“换成你的话,就不会倒霉了?”
你或者幽默一些,让对方哭笑不得:“哦,是迟还是早,多早?”
有人指责你说:“你当你自已很聪明啊!”
你如果把它当成一句命令,就答:“好,我照你的意思做就是。”
当它是建议,你答:“你的话有道理!”
当它是问句,你答:“不敢。不过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想,也许可以说服我。”
当它是个事实,你说出个所以然来:“碰到你,我就会有这种感觉。”
回敬一下:“是啊,本来我认定你很聪明,可怎么看也不象。
有人以玩笑的口吻讥讽你:“你这么漂亮,怎么还没结婚?”
和他讲道理:“我不知道,我想你得找个像我这么漂亮的问问。”
不必讲道理,开玩笑地问:“你这么丑的人怎么结婚了?”
说“老实话”:“是我原定计划的实施。”
说带刺的话:“因为我挑得比你仔细。”
以上所举的例子并不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个令牙俐齿、油嘴滑舌的“好战分子”,以招惹许多人的嫌恶,而是为了要你明白,在别人过分令你窘迫时应该如何自卫。
Number:4058
Title:儿子的衣领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58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早晨;儿子下楼吃早餐时穿了一身颜色相称的衣服,显得十分英俊,只是领子没有拉直。
“你今天的样子真帅。”我一面说一面伸手去拉直他的衣领。
“妈,不要去弄它,”他说。“等一会上课碰到某个人时,她会替我拉直的。”
Number:4059
Title: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