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雪龙闯北极 >

第39部分

雪龙闯北极-第39部分

小说: 雪龙闯北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6' 252)批准同意成立中国极地考察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联络国内外关心
和支持极地考察事业的人士和团体,支援和赞助中国南极考察事业,推进中国极地
考察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保护极地环境,为造福人类做贡献。

    【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

    1999年是我国南极考察15周年,中山站建站10周年,长城站建站15周年。今年
还将开展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1999/2000年是执行我国南极考察“九五”计划最后
一年,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大洋海冰区碳循环研究”第一年。因
此,今年的任务和工作十分繁重和艰巨。将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挖潜创新、
精心组织、务实增效的精神,努力促进中国极地考察事业新发展。

    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将实施雪龙船一船两站,绕极航行方案。为完成两站
的站务保障、科考和补给工作,借鉴15次队冰上卸货的经验,雪龙船拟于11月初启
航, 长城站人员乘机赴站。在新加坡加油,经弗里曼特尔,计划12月5日前到达中
山站,在中山站卸运物资,完成补给和人员接送工作,进行大洋走航考察;12月15
日离开中山站,12月26日到达新西兰(接参加《迎千禧曙光》活动人员上船);29
日离开新西兰向东航行,31日到达国际日期变更线;2000年1月12日到达长城站,1
月18日到达智利蓬塔港,2月10日返回中山站,接回度夏队员和15次队越冬队员,2
月下旬离开南极,在南纬62度回收悬浮体捕捉器和进行海冰调查后,经弗里曼特尔,
于4月上旬返回上海港。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一行124人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于1999
年7月1日离开上海港,将用70天时间,执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白令海、楚科
奇海和北极点邻近海冰区的调查研究任务,其科学目标为:

    ⒈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⒉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⒊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本着科学探索的目的,国际合作成为当前极地考察的最大特点


    正因为探险的成分越来越小,科学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大。早在1928年,美国地
理协会的“北极研究问题报告”中就指出:“今后北极活动的动力将是科学,而不
再仅仅是探险。”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
陈立奇说,我们这次考察,可以请国家领导人题词,可以在出发前到天安门广场升
旗,为什么不做,就是回为我们的根本目的是科学考察,不能冲淡了这个主题。

    但真正把探险和科学分开的标志,是于1957年举行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这是国
际化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的开始。 12个国家的1万多名科学家在北极和南极进行了
统一目标的考察。

    这次国际合作大大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各国迅速增加在北极地区设站的数
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北冰洋沿岸建立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北冰洋中建立了
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因此,国际地球物理年又被称作第三次国际极地年,
是北极屈指可数的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合作活动。

    但是,北极地区真正的国际合作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
里成为冷战的前沿地区。1958年,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开放天空”和“环
北极监测计划”,遭到前苏联的断然拒绝。

    真正的国际化的曙光,出现在1987年10月。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夭在摩尔
曼斯克的一次公开演说中,明确表示愿意促进有关国家在北极环境保护和人类学研
究领域的国际合作。1987年12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夭在美苏首脑会议上共同强调了
开展北极合作科学考察的意义和决心。对于北极地区来说,这次会议标志着东西方
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状态开始解冻,一个和平、科学、合作的北极科学考察新时代
正在到来。

    1990年8月28日, 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8个国家
的代表,在加拿大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
际科学组一一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这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但是只有国家级科学机
构的代表才有资格参加该委员会;这又是一个科学机构,反映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
们淡化经济、军事和政治色彩的行动(在南极的考察中,国际间的互相援助往往是
没有任何条件的。英国和阿根庭为马岛打得不可开交时,两国在南极考察站的队员
照样在一起喝酒)。

    这次科学考察也得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等方面的支持,北极的变化影响着全人类,
而对它的研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次我们船上来自韩国和日本
的科学家,就是国际合作的一种形式。我们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下次他们去北极时,
也将为我国科学家提供机会。实际上,我国己有很多科学家多次到达北极,都是这
种合作的结果。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陈立奇曾乘俄罗斯核动力潜艇到过
极点。

    正是在这种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陈立奇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没必要在北极建立考察站。

    中国已经在南极建立长城和中山两个考察站,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也在北
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陈立奇说,中国不打算在北极建站,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陈立奇说,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在北极建立考察站,但是在所有的考察站中,没有一
个是独立运行的,全部采用国家间的合作机制。“去年我参加北极国际科学会议时,
挪威的科学家就告诉我说,中国要想花很少的钱又能取得大的科考成果,也必须与
其他国家进行合作。”

    除了经费的因素外,陈立奇还说,北极与南极不一样,南极有个长期权益问题。
在南极建一个考察站,就相当于建了一个使馆。而北极所有岛屿都已经有归属。唯
一的例外是斯瓦尔巴岛,在1920年以前没有归属。根据《斯瓦尔巴条约》,该岛已
由挪威托管,其他国家可以建立科学考察站并自由出入。

    陈立奇还说,只要每年出资20万美元,己建好的站就会请我们当“股东”。我
们的想法是,目前尽量少花钱,把人送到其他国家的站去培养。

    第二,中国将向全世界公开此次科考的数据。

    尽管北极研究已经进行了100多年, 但欧美国家对北极的考察,大多从临近大
西洋的北冰洋区进入,且多数国家的研究都集中在自己临近的海域,对北冰洋东部
地区的研究不多。中国此次考察区域海冰覆盖较厚,难以进入,又处于美国和俄罗
斯的交界地区,历来的研究资料不多。所以,中国首次北极科考可以说填补了国际
北极研究的一个空白区域。

    两极变化的研究将是下个世纪的一个热点。有预测说,如果目前的环境污染得
不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至5度,给人类带来灾难。

    对全球环境变化进行探测和研究,光靠一两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行的。现在世界
上一些比较大的环境行动,都是国际合作的结果。整个地球科学还属于实验科学,
现场第一手调查资料非常重要。过去北极资料很多是属于军事秘密,现在都陆续公
开了。

    北极研究现在拥有很好的国际合作气氛。加拿大、美国也都给这次北极考察提
供了无偿帮助。陈立奇说,中国既然加入了北极科学委员会,就要为北极科学研究
作出贡献。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数据将向全世界公布,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将与
全世界共享,这充分表明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对世界环境问题承担的一份责任。

    第三,中国考察队将严格遵守国际标准。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严格遵守国际环保标准,对垃圾和废水采取了妥善的处理措
施:雪龙号上有一整套污水处理设备,所有的污水都经过处理后排入大海。船上制
定并实施了《关于雪龙船处理垃圾的规定》。按照规定,垃圾实行分类回收:玻璃
和金属分为一类,塑料制品分为一类,纸质垃圾分为一类,食品垃圾又分为一类。
回收的垃圾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玻璃、金属和塑料送到锚链舱,经捆扎后带回上
海:纸制品送进焚烧炉;除外港和特定海域外,食品垃圾则被随时倾倒入海。

    从开船以来的情况看,这些规定被严格执行。船上专门指定了负责人员。

 
附录 全体队员大印象



    (总计124人)

    领导、科技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共61人:

    陈立奇, 男,1946年4月22日生,汉族,福建人,党员,大学,英语良好,研
究员(海洋化学)。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此次考察集“党政军”权于
一身,任首席科学家、队长、领队、临时党委书记,但是没有架子,房门永远不关,
每个队员有事都可以随时找他。放小艇、上飞机,他总要迎来送去,关切之情见于
行动。

    颜其德,男,1940年8月4日生,汉族,四川人,党员,大学,高工(地球物理)。
国家海洋局极地所书记,雪龙号今年从东海分局划归极地所,老颜成为“船东”。
船上全体会议,一般由他主持。方言虽浓,但吐字清楚。英语也带地方口音,可惜
不是伦敦腔。他是中国极地考察的先驱之一,首次赴南极,并任越冬队队长。当时
还没有中国人在南极越过冬,“为了国家,生死由他。”令全体队员潸然泪下。

    吴金友, 男,1949年11月8日生,汉族,安徽人,党员,大学。国家海洋局极
地办秘书处处长,有30次出海考察经验,明年将出任南极长城站站长。本次考察队
临时党委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新闻报道工作。记者难伺候,老吴整天焦头烂额。

    胡全功, 男,1946年1月31日生,汉族,山西人,党员,大学。任职家海洋局
极地办条件保障处处长,专业为船舶内燃机,此次任“空军司令”,负责直升机随
航保障。

    李亮, 男,1965年2月16日生,汉族,河北人,群众,大学。任职国家海洋局
科技司,此次负责协助地质组开绞等,心明眼亮,动作麻利。

    方向南, 男,1968年6月26日生,汉族,安徽人,党员,大专,助工。任职国
家海洋局海监总队,负责队里通讯工作。

    彭鹏, 女,1976年1月19日生,汉族,山东人,党员,大学。国家海洋局极地
办外办,在考察队的职责为翻译、后勤协调,为全队最“年轻貌美”之女性。

    颜修荣, 男,1951年2月15日生,汉族,江苏人,党员,大专。雪龙号邮政支
局局长,邮局不但邮品丰富,且设备齐全,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电
视、录相、VCD、卡拉OK,为最受欢迎的公共场台之一。

    解思梅, 女,1941年3月25日生,汉族,山东人,党员。1966年山东海洋学院
海洋系本科毕业,19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