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陈氏家族全传 >

第9部分

陈氏家族全传-第9部分

小说: 陈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陈果夫顺江东下时,南京已在沪军与江苏浙江等民军的联合攻击下光复。于
是他直抵上海,找到二叔陈其美,希望参加一些实际工作。
  此时,由于汉口、汉阳失守,很多革命党人纷纷东下云集上海。于是陈其美安
排陈果夫负责接待这些革命党人。他工作认真,态度和蔼,热情周到地给他们解决
生活和工作问题。这一耐心细致的工作,赢得了来沪的革命党人的普遍好感。
  1912年元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也就在这一年,经过陈其美的
介绍,陈果夫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之后,他曾多次去听孙先生演讲,对孙先生的
革命意志和伟大人格敬佩不已。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写道会见时的情形:
  “总理正和一位廖君谈话,用广东话,我听不懂。但他慈祥而又沉着的态度,
使我肃然起敬。总理坐在沙发上,腰背挺直,坐了许多时候,一动也不动。”
  没过多久,陈果夫在上海南京路国民党总部再次见到孙中山,并第一次聆听总
理的讲演。据他回忆:“他演讲的姿态。声调、非常动人,那次留下的印象,永远
没有淡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许多革命党人认为革命已经大功告成,于是便刀枪
人库,有的从事实业,有的重新进学校读书,有的则出国留学。南京的陆军四中也
恢复正常学习。陈果夫原想回校复读,但经医生检查身体后,认为他肺部有病,不
宜再学军事。后又有人建议他去法国勤工俭学,他为之心动。于是他决定去法国,
并开始收拾行李,告别亲友,准备西行。不幸的是,他在从上海去北京的途中病倒,
到北京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肺病,这样法国之行又不得不取消。
  连续几件事均未能如愿,陈果夫痛苦至极。就在这时,陈其美给了他许多安慰
和鼓励,并劝他到日本去治病,待病愈后去美国留学。
 
                        2.果夫东瀛求医
  1913年3月29日陈果夫自沪乘“春日丸”出发,31日早晨抵长崎,下午乘火车向
东京进发。当时车船票价都极便宜,船价二等舱每人不过19元,从长崎到东京的头
等车,亦只37.7元。4月1日到名古屋,下车在金君鹤侪寓所下榻,3日下午继续前
进,当日抵东京。5日到东京有名的杏云堂医院求诊,第二日由该院院长亲自诊察,
断为肺病,当即开药方,打了一种反应针,嘱咐过几天再去看。11日由李浩生陪同
到帝国大学教授木村德卫博士处诊治,木村看法与杏云堂不同,即肺病地位亦有出
人,因此反对杏云堂打针办法,木村仅说身体比较弱,嘱三日后再去。第二次复诊,
断言除体弱之外并没有什么病,只要多游历,不难复原,这话对他发生了力量,胆
子为之一壮。从此很安心的游览东京、京都、大阪各地,参观了不少工厂。因陈果
夫学过3个月的日文,学会了几句普通话,买物时只能讲讲价钱,必要时再请一位日
本人作翻译,陪同游览,所以到处参观,并没有感觉到不便。在日本两个多月,陈
其美因为准备讨袁,来信催回上海,约集军校同学,协助革命。6月13日,陈果夫由
神户启程,15日抵上海。亲友见面,都说身体已经完全复原,亦有因此称道日本医
学之高明的,其实借游览得到养身效果则有之,何尝切实治病。陈果夫第二次出国
留学的计划,又告失败。
  陈果夫这次出国治病,还参观了东京芝浦制作所、箱根水力发电所、石渡电机
制作所、玻璃厂、大阪织物株式会社、东洋获膜株式会社及川崎造船厂。陈果夫说:
“我看了织布机之后,越信我家的织布厂非失败不可。他们一个人可以管理两部机
器,全厂有五六百机,每日出布可达4万码,既快且好,而我们的还不脱手工时代,
规模又小,怎样与人竞争?参观东洋获膜株式会社,才知道造橡皮之法。他们初期
出品低劣,不能和外国货竞争,先后失败三次之多,而每经一次失败,主持人总是
处以忍耐,不断研究,到底给他成功了。厂中有一位技师和龊叔同学,他把橡皮配
合的成分告诉我们,我曾随手把它记下来,可惜当时我并没有准备开一爿橡皮制造
厂,否则,例是一件重要的参考资料。参观川崎造船厂,厂址甚广,资金雄厚,有
工人8000名,这时正在建造2.4万吨的战舰二艘。在厂中遇一工程师,谈话中知道
他对中国的感想很不坏,对于厂中情形,他扼要告诉我们。他们训练人才,和派人
出国考察的方法,很值得我们的注意。据说该厂厂长副厂长之中,经常有一位在外
国考察,随时把外国的长处带回来,作改进厂务及技术的参考。厂方又规定,每年
选拔各校高材生10名,到厂学习两年,成绩好的选派出国留学,每年以5人为度。凡
到各国学习的人,都负有考察的职责,可是在表面上尽可能成外行的样子,例如自
称商人,或在学校中会习某科某科,而决不承认曾习造船或机械工程,这样可以避
免人家的顾忌,容易得到人家的教导。后来,日本的造船量足以和列强并驾齐驱,
正是他们虚心求进的结果。足以矫正国人,惯以外行充内行,向人家学了一些皮毛,
便自认有高深造就的恶习。”
  陈果夫在日本的游踪,遍东京、箱根、大阪、神户、长崎、名古屋、西京等名
城胜迹,历时二月。陈果夫在“游日观感”中写道:“日人提倡早起,从乘电车着
手,颇为有效。照章在早晨7点钟之前,票价打七折,所以在那个时间,乘客最拥挤。
对于学生和工人,尤为便利。稽查极严,绝无不买票乘车之事。火车中乘头等车的
很少。我们初次从长崎到东京,竟未见一人长路乘头等车,其有短路客坐头等的话,
侍役往往喜欢指告我们说那一位是某公司经理,那一位是某商会会长,却很难得有
普通人民或官吏在内。头二三等火车的侍役,对客人的态度,各不相同,大致可从
他们鞠躬时身体弯曲的度数,分别出来,日本人吸香烟,很不容易得到外国烟,如
果得到的话,那么,就坐在包车上昂首而吸,其得意的神气也就与平时不同。我们
在名古屋,只参观了一个勤务场,据说是以前博览会的旧址,陈列品大部分为蚕丝、
瓷器、花纸之类,以由中国运出的为多,而搜罗之富,甚为可佩。从长崎到东京,
火车经下关东驶,沿路山坡上,梯田纵横,遍植各种农作物,无一隙地,日本土地
之宝贵由此可见。但日本农人之勤于种植,亦有可佩之处。4月1日,车经距名古屋
尚需一小时之一小站,龊叔发一电给名古屋金鹤侪君,要侍役投交站上收报员,侍
役嫌电报字数太多,代为修正,因此节省一元数角,足见侍役有相当教育程度和日
人的崇俭精神。到了名古屋,以为金君必来接,不料到站未见,在路上才无意中碰
着,知道电报还没有到。金君陪我们到他的寓所,电报才送来,照章人到电迟到,
要发还电费,龊叔等根据交涉,将电费如数退还,亦见重法治之一端。……日本人
爱好中国货,我们出国时,带了一些土产作礼品,日人得之,如获至宝,无不喜欢
异常。日本政府,限制外国货进口,极为严格,在关税壁垒之下,欲购不得,得亦
非出重价不可,偶然得到了,其欢喜自无足怪。东京有一个发明馆,顾名思义应该
一看,可是所得印象只有‘空虚’两字,原来馆内的陈列品,真正由日人发明者只
是一些小件的改良,并无特殊成就。东京的植物园,范围相当大,所种花木,都标
有科名,但这与他处所见的并无多大区别,而奇花异卉之来自他处者亦不多。我因
此想,中国各地如果要建设植物园,只须开发山野,艾芜留精,再向他处移植若干
名种,依科学方法,分科编名,也许比日本的植物园还要精彩些。经过某路,居民
正在动员从事扫除,但自动的不多,警察只好挨户强迫参加。日人采用的是分区轮
流扫除制,轮着的多少总带一点强迫性,其时期与方法都不及中国旧历年自动大扫
除来得整齐。……参观靖国神社之游就馆、列室四十余,想见规模之大。陈列着许
多战利品,日人以为光荣,但在东亚同种的中国人,却可当作国耻馆看。我们在日
本参观过两个帝室博物馆,一个在上野,一个在京都。两馆所陈列的,均以中国古
物为最多,可知日本文化无非孕育于中国文化,在另一方面,则中国文化自身进步
的迟缓,亦为无可否认的事实。最使中国人愤慨的,是上野博物馆把中国有关礼俗
之古物,和朝鲜、印度、安南的并列,且均非优良之模型。甚至于以中国古钱、古
军器,和朝鲜亡国会会长的献物排在一起,这是黩武侵略思想侵人日本文教界最显
明的标记。日本乡下的妇女,对中国人是客客气气,而城里人就大不相同,……对
中国人多露出傲慢的气焰。从日本工程师的口吻中,知道他们都想到中国来,这也
无非以帮助中国振兴实业为名,暗地里却在多方活动,经济侵略,亦可见日本侵略
意识人人之深。有一位中国画家,画工极平常,而长于活动,很受日人的欢迎,由
友人介绍,曾来访问我们。据说:他利用新闻记者帮他宣传,对于重要的记者,每
人送小画一幅,并请他们吃一顿饭,于是他的大名常见报端。某次他画了一幅竹林
七贤图,托人送给某元老,待接受之后,把这幅画的照片,制成铜版,在报上登出,
数日之内,求画的纷至沓来,约有100起之多,不得不延助手,专画这幅七贤图,这
也可见日人风尚之一般。日本商店兜揽顾客之法,在礼貌周到,颇像我们的北京,
顾客进门,即使一物不买,出门时,店伙也会对他说一声:‘对不起’。”
  陈果夫曾追述说:“那时正是日本欣欣向荣的时期。人民勤勉刻苦,崇尚节俭,
敬爱国家和虚心学习的精神,都值得令人敬佩。可惜偏狭自私的黩武主义,也同时
在滋长,阻凝了国民创造性,由虚心渐转虚骄,所以几十年后,虽得跻于列强之他
.终于制不住侵略野心,以致中、日两国,两败俱伤,东亚元气,耗损殆尽,只好
留给今后建国者引为戒惧罢了”。
  陈果夫的留学计划三度未成,对此,陈果夫在《求学》文中写道:“心里不免
烦闷。后来遇到许多留学回国的亲友,感觉得他们到外国去了几年,并不能都有了
不起的收获。因此,我的心里又起了一度变化,就是:要求学问,并不一定要留学,
只要自己肯用心研究或留心事物也一样的可以长进。还有一层,有些人对于外国的
事物自以为很有认识了,而对于本国的事物却全不明了,或仅仅的一知半解,这样,
又怎能改良本国的社会,为国家尽最大的贡献呢?我是中国人,如果有机会,希望
到外国去研究学问,但我对于中国的事物,知道的并不多,我还是先明了自己的吧。
方寸既定,便丢开一切的胡思乱想,专心补习中国书,有时也涉猎到许多新的学识,
随时购阅各种杂志报章。如有一事不了解,则在有意无意之中询问别人,总以求得
了解为止。凡属问到留学回来的亲友,他们在外国所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