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全传-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趁机搞倒政敌,同时自己又要在捞一把的企图来参子。因此,学生也最能获得社
会的同情。尽管对付乏术,可有些时候兵来了没将也得挡,水来了没土也得掩。没
有称心如意的上策,凑合着下策总比束手无策强。蒋介石在对付学生运动上就采取
了下策。
“九·一八”刚发生不久,学生们就行动起来,他们在全国各地纷纷集会游行,
发通电、搞宣传、组织抗日义勇军,向当地国民党政府请愿。1931年9月25日以后,
各地学生先后派代表到南京。9月28日,南京、上海学生两千多人,冒着倾盆大雨步
行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请愿,要求会见蒋介石,蒋介石自己不敢出来,学
生一气之下打了外交部长王正廷,砸了他的办公室。
此时的蒋介石正忙于江西的“剿共”军事,对日本的侵略,本来主张“不抵抗”,
可看到众议纷纷,主张“不抵抗”于己不利,慢慢地也就主张抵抗了。1931年11月
12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大会不仅决定“奖慰马占山及黑省
将士”,而且通过了要求“蒋中正同志速率兵北上收复失地案”。
南京政府决定派蒋介石北上收复失地,本来是为了抵消政府不抵抗的传言,做
一个爱国的姿态,可恰恰那些对政治似懂非懂的学生们认了真,非得要蒋介石做出
个样子来看看。在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宣布“本人将率师北上抗日。”消息一
经传出,竟差点弄假成真,南京和各地学生立即发起“送蒋北上运动”,蒋介石本
想说完大话,做完空谈抗日英雄后悄悄收场,没想到这些学生们竟不让他下台。11
月25日,到南京敦促国民政府出兵抗日的学生已达两万多人。26日早晨,学生结队
要求蒋介石签署出兵日期,并在国民政府门前悬起警钟轮番敲打。学生此举简直就
像“催粮逼债”,竟要蒋介石签字画押,对蒋介石的信用显然是表示怀疑。这天,
又逢冬雨,天气骤冷,学生站立一天一夜,饥寒交迫,甚至有人被冻倒昏迷,但还
是坚持不退。蒋介石见拖不垮学生,可是大言已出,食言背信显然有辱“领袖人格”,
于是出来接见学生。看到群情激愤的样子,蒋介石心里有点发毛,若是真的像王正
廷那样挨上几拳头,受点皮肉之苦事小,当众丢人出丑事可就大了。若蒋介石被打,
肯定就有人幸灾乐祸。蒋介石,看到学生们一个个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样子,他知
道不答应,学生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就采取了光棍不吃眼前亏的流氓态度,当众宣
布“我3日以后宣布出兵抗日”。学生们没想到蒋介石会答应得这么痛快,还没回过
神来,蒋介石已溜之大吉。
蒋介石知道,许给学生们的诺言是不好不还的。因为学生们知道受了骗,肯定
还会闹,蒋介石从许愿那天起,也就在琢磨如何对付了。1931年12月5日,当南下的
北京大学示威团300多人在南京街头示威时,蒋介石手下的军警特务立即动手,突然
将学生包围,打伤30多人,逮走185人。12月7日,被激怒的上海学生上街游行,声
援北大。9日,上海各校抗日救国联合会代表集会,在CC派操纵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
和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下,大批特务和流氓闯人会场捣乱,并把从南京来的北大学生
…一逮捕。上海学生气愤之余,当天下午便聚集万人包围了上海市政府,要求释放
被捕学生代表,交出凶手。学生们坚持一夜,终于达到了目的。10日上午,上海学
生组织人民法庭公审凶手,并公布通令票传上海CC头目陶百川,国民党上海特别市
党部也被捣毁。
此时宁粤党争正烈,广东广西方面的要人古应芬、陈济棠、李宗仁等和刚刚开
扩大会议失败不久的汪精卫,强烈要求蒋介石下台。12月15日,蒋介石宣布下野。
他颇为头疼的应付学生要求北上出兵抗日问题,竟也随之而去。他未能出兵的罪责
一下子都落到了赶他下台的政敌的头上。12月17日,汇集在南京的各地学生代表和
南京学生3万多人,又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举行联合大示威,当队伍走到珍珠桥时,
受到国民党军警的联合屠杀,33名学生被当场刺死,多人受伤,不少死者尸体被抛
到河里,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珍珠桥惨案”。
蒋介石知道,在“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学潮中,他口出大言不想兑现,没把
自己弄得威信扫地,是被迫下野的意外收获,可此事可一不可二,要想不处于被动
地位,必须设法对付。所以1932年他重新上台之后,如何对付学生运动,就成了陈
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派的另一重要任务。
陈立夫对付学生的手段要比蒋介石高明得多。他知道对付学生,用对付政客的
那种欺骗、高压手段不行,因而采取了内外结合,表里兼治的手段。
陈立夫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在学生内部利用落后学生,组织反动学生组织,从
内部分化、利用学生运动。他指使各地CC分子,至少在当地组织一个反动学生组织,
一律称某社,把落后学生组织起来,用以对付先进学生,用学生打学生,就不用再
动用军警出面,有碍视听。当时学生活动最为活跃的是北平、上海、武汉、南京等
地,陈立夫也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这些地方。在北平,由张厉生指使胡梦华、陈石
泉、董霖等负责;在上海由吴醒亚、吴开先、潘公展负责;在武汉由陶尧阶、艾毓
英、杨锦县等负责,在南京由徐恩曾负责。
自1894年“公车上书”以来,北京就是中国学生运动的中心,中国一流大学如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设在北京。1928年蒋介石北伐占领北京后,将北京改名北
平,但对那座“戊戌变法”的唯一硕果,先称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的学府,
却未敢因势改名为“北平大学”,因为他怕因此惹出一场风波来。既然北平执全国
学生运动牛耳,陈立夫当然也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北平。
当时的北平,可以说是五大势力并存。国民党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但内部并不
统一,陈立夫想有所行动,得先看看张学良的脸色;共产党处于地下,只在知识文
化界有市场;失了势的北洋军阀人还在,心也未死,一直跃跃欲试;前清遗老遗少
们从盼博仪从天津租界返回改为盼从“满洲国”返回;少数汉奸觉得日本人来统治
最好。可事实上有竞争影响力的,却只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派,国民党掌握了军政
大权,共产党掌握了民众运动尤其是学生运动。
陈立夫不信他搞不过共产党。他颇为自信地向蒋介石说:“若说作文章、讲话、
搞学生运动,我们总不见得搞不过共产党吧广于是,他亲自从南京跑到北平,真的
在作文章、讲话和搞学生运动三个问题上开始下手。他召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
生讲话,大谈中国古代文化源流,并不时地引用“四书”、“五经”中的话;为了
表示他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解深刻,他自撰了一本小册子《唯生论》,到处散发,
四处炫耀,以致引起蒋介石的不满,斥责他不懂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可由于陈
立夫以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莅临北平,北平各界还得给他面子。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等都到场陪座,平、津、冀、察、晋、绥、
辽。吉、黑、热等各省市党部委员也都同席。陈立夫颇有演讲才能,他的讲话博得
阵阵掌声。他转向张厉生叮咛,要张指使陈访先、陈石泉和胡梦华趁热打铁,分别
把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河北与北平分会及北平学生组织好好地组织起来,澄清华北文
化教育界的民主进步气氛,破坏、窒息革命进步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以实现蒋介
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陈立夫进而宣称,这一年他还要在武汉、南京、上海
等大都市及各省省会对10万大学生讲话,以便为他的“学生运动”打好基础,大张
旗鼓地进行活动。
在陈立夫的推动下,北平的反动学生运动立即开始了起来。
1933年夏末,CC分子胡梦华通过河北顺义人刘子麟的关系,认识了北大政治系
学生赵在田,又通过赵在田认识了北大经济系学生李宝深,北大政治系学生田文奎、
顾承锋,北大国学系学生许叙典,北大物理系学生伍腾阁。胡梦华在河北省党部委
员他的宿舍,分别约见了这些人,就建立学生组织问题和他们交换了意见。委托他
们在同系同班同学和同乡中扩大宣传,拉拢思想相近的人。随后,胡梦华又找到国
民党河北完县党部委员杨荫衡、束鹿县党部委员史国源等在北平大学法学院设法拉
人。这时胡梦华自己还办有一个刊物《人民评论》,该刊编辑四川合江人李白虹又
介绍了一批四川人,计有北大政治系学生宗成凯,北大历史系学生徐世勋、北大经
济系学生李守权等。胡梦华又约师大教育系学生朱芳春、张光涛二人谈话,主要谈
的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朱芳春、张光涛二人一致认为国民党花了大笔
钱办大学,聘请名流学者当教授,由他们宣传民主、革命,无异于自掘坟墓。
胡梦华最初认识的这些人,除了李白虹介绍的几个外,都是河北人,他的目标
先抓北大、师大、清华几所名牌学校的人为骨干,再通过他们去发展组织。清华远
在西郊,认识的人不多,他着眼的重点是北大政治系、经济系和师大教育系。不久,
他又结识了北大经济系四年级学生齐联科和北大经济系学生常荣德,这二人也是河
北人。
在有了上述人员基础以后,到1933年冬初,胡梦华便授意他们利用同乡、同学
等各种关系,四处活动,到处拉人,在北京大学政治系、经济系、国学系、历史系,
北平大学法学院法律系、经济系,师范大学教育系、历史系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
农学院以及中国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拉拢了一大批人。胡
梦华对这些人进行了初步的组织部署,在各大学指定召集一人或二人,其下按系编
为小组,小组包括五至十五人,由其成员共推组长一人,为召集人。北大小组最多,
召集人为赵在田、李宝谦、田文奎;平大法学院召集人为杨荫衡、史国源;师大召
集人为张光涛、朱芳春;清华召集人为张秉刚;中国大学召集人为左子奇;辅仁大
学召集人为柴景仁、马文升;朝阳大学由北平大学的杨荫衡、史国源二人兼管,燕
京大学由清华的张秉刚兼管。
1934年春,张厉生约见国民党天津市党部书记长邵汉元和天津河北省立法商学
院教授施奎龄,同时胡梦华也在座,张厉生当场把加入了CC学生小组织的河北省立
法商学院的八名学生介绍给了胡梦华,他们是谢天培、曹传善、魏普泽、贾锡恩、
庞宇振、康玉书、王增、罗统三。这样,胡梦华便成了国民党北平和天津各高校学
生组织的统一领导人。
为了避免政治性太强,引起学生反感,张厉生和胡梦华一直没敢在他们组织的
学生中提出“拥蒋”之类的敏感的政治主张,反而处处以学术的姿态出现。张厉生
说:“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这个外围学生团体,将以政治学术团体讲学的